《濟陽綱目》~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一

2. 飲食

3. 論飲食調攝之宜

彭氏,曰:人知飲食所以養生,不知飲食失調,亦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適其宜,是謂賢哲防於未病。凡一切飲食,勿論四時,常欲溫暖。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不欲苦飽,飽則筋脈橫解,腸僻為痔,因而大飲,則氣乃暴逆。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即損壽,食後常以手摩腹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趑趄緩行數百步,謂之消食。食後便臥,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之疾。蓋榮衛不通,氣血凝滯故爾。故食訖,當行步躊躇,有作修為乃佳。語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動然也。食飽不得速步、走馬、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不欲夜食,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日入之後,萬響都絕,脾乃不磨,食之即不易消,不消即損胃,損胃即不受穀氣,穀氣不受即多吐,多吐即為翻胃之疾矣。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為善爾。食熱物後,不宜再食冷物。食冷物後,不宜再食熱物。冷熱相激,必患牙齒疼痛。瓜果不熟,禽獸自死,及生鮓煿煎之物,與夫油膩難消,粉粥冷淘之物,皆能生痰,生瘡瘍,生症癖,並不宜食。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則隨其臟腑各有所損。故咸多傷心,甘多傷腎,辛多傷肝,苦多傷肺,酸多傷脾。《內經》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咸從水化,水能剋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苦從火化,火能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辛從金化,金能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酸從木化,木能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唇)。多食甘,則骨肉痛而發落(甘從土化,土能剋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偏之為害如此,故上士淡泊,其次中和,此飲食之大節也。飲酒少則益人,多則損人,氣暢而止可也。飲少則能引滯氣導藥力,潤肌膚益顏色,通榮衛,闢穢惡。過多而醉,則肝浮膽橫,諸脈衝激,由之敗腎毀筋,腐骨消胃,久之神散魄溟,不能飲食,獨與酒宜,去死無日矣。飽食之後,尤宜忌之。飲覺過多,吐之為妙。飲酒後,不可飲冷水冷茶,被酒引入腎中,停為冷毒,日久必然腰膝沉重,膀胱冷痛,水腫消渴,攣躄(音闢,足不能行也)之疾作矣。酒後不可風中坐臥,袒肉操扇。此當毛孔盡開,風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食過多則結積,飲過多則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飲,大飢不大食。恐血氣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飢殍,飽食即死,是其驗也。嗟乎,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安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氣流行沖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形神虛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齡。莊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也,其此之謂乎。

白話文:

彭氏說道:眾人都知道飲食是為了養生,卻不知道飲食失調同樣會危害健康。因此,能夠恰當地調整飲食,適應身體需求,這就是所謂的賢者哲人在疾病發生前的防範。對於所有的飲食,無論何季,最好保持溫暖。夏季雖然炎熱,但體內藏有寒涼,溫暖的食物更為適合。不該吃得太飽,過飽會導致筋脈鬆弛,進而產生痔瘡,如果接著大量飲水,可能會導致氣血逆流。

養生之道,飯後不應該立即躺下,或整天靜坐,這樣都會讓血液循環凝滯,長期下來會縮短壽命。飯後用手按摩腹部數百次,深呼吸數百次,慢行數百步,這就是所謂的消化。飯後立即躺下,可能導致肺部、頭部風濕和中氣不足等疾病。因為營衛不流通,氣血凝滯所致。所以吃完飯後,應該散步,做一些運動是最好的。俗語說:「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鈕不會蛀蟲。」這就是動態的原理。飯後不要立刻快走、奔跑、爬高或是冒險,因為氣血過盛,容易造成臟腑受損。

晚上不要吃東西,脾臟喜歡聲音,聽到聲音就會開始消化食物,但是太陽下山後,萬物寂靜,脾臟就不再工作,如果這時候吃東西,就不容易消化,無法消化就會傷害到胃,胃受損就無法吸收穀物的精華,無法吸收穀物精華就會頻繁嘔吐,頻繁嘔吐就會導致反胃的疾病。飲食要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吃得太多,要讓自己處於半飽半餓的狀態是最好的。吃了熱的食物後,不要再吃冷的食物;吃了冷的食物後,不要再吃熱的食物。冷熱交錯,必定會導致牙齒疼痛。未成熟的瓜果,自然死亡的禽獸,以及生魚片、煎炸類的食物,還有油膩、難消化的粉粥、冷麵條等,這些都會產生痰液,形成瘡癤,甚至導致腫瘤,都不應該食用。

五味入口,不應該過量,過量就會對相應的臟腑造成傷害。所以鹽分過多會傷害心臟,糖分過多會傷害腎臟,辛辣過多會傷害肝臟,苦味過多會傷害肺部,酸味過多會傷害脾臟。根據《內經》記載,鹽分過多會導致血液凝固,改變面色;苦味過多會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辛辣過多會導致筋骨僵硬,指甲枯萎;酸味過多會導致肌肉硬化,嘴脣乾裂;糖分過多會導致骨骼和肌肉疼痛,頭髮脫落。這種偏食的傷害是如此嚴重,所以最好的人選擇淡泊,其次的人選擇平衡,這是飲食的大原則。

喝酒少對人有益,喝多則對人有害,氣血暢通即可。少量喝酒可以幫助消化,促進藥效,滋潤肌膚,改善面色,疏通營衛,驅除惡氣。但如果喝醉了,肝臟和膽囊會受到影響,血管也會受到衝擊,長期下來會損壞腎臟,破壞筋骨,腐蝕骨骼,損害胃部,最終神志渙散,無法正常飲食,只能喝酒,離死亡已經不遠了。飯後尤其要避免喝醉。如果感覺喝多了,最好嘔吐出來。喝酒後,不能喝冷水或冷茶,酒精會將冷液帶入腎臟,成為冷毒,長期下來會導致腰膝沉重,膀胱冷痛,水腫,消渴,腳部無力等疾病。

酒後不能坐在或躺在風中,也不能裸露身體或使用扇子。此時毛孔張開,風邪容易入侵,感染後會導致四肢無法活動。不要等到非常餓才吃飯,也不要吃得過飽。不要等到非常渴才喝水,也不要喝得過多。吃太多會導致食物積聚,喝太多會形成痰液。所以說:非常渴的時候不要大量飲水,非常餓的時候不要大量吃飯。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血液和氣息失去平衡,突然無法救治。在荒年饑餓時,過度飲食就會死亡,這就是證明。

善於養生的人養的是內在,不善於養生的人養的是外在。養內在的人,讓臟腑安靜,調節血液,讓全身的氣息流動,達到和諧,百病不侵。養外在的人,放縱口腹之慾,追求美味的食物,享受飲食的樂趣。雖然身體豐滿,面色紅潤,但強烈的氣息會侵蝕臟腑,身體和精神都虛弱了,怎麼可能保持和平和諧,延長壽命。莊子說:人們最害怕的,是在牀上和飲食之間,卻不知道要警惕,這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4. 論飲食過多之害

羅謙甫,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貪於多,貴在有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徙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泄真元。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溲便清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至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漓而外泄,莫不由食物過傷,滋味太厚。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津液內蓄,精華和凝,邪毒不能犯,疾疹無由作矣。

白話文:

羅謙甫曾說,陰氣在平靜時神會藏於其中,若躁動則會消散。飲食若超出正常份量兩倍,將對腸胃造成傷害。這是在告誡我們,吃東西不要貪多,重要的是要有節制,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和健康。

如果一味追求吃得多、吃得飽,食物在腸胃裡難以消化,日積月累之下,不知不覺間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進而引發疾病。因為過度飲食,會消耗體內的氣力,可能導致食物反流,引起嘔吐,損害真氣;或者飲水無法正常代謝,形成痰涎,損耗體內的津液。此外,頻繁的大便,會耗費體內谷氣的轉化;小便過於清澈,會消耗體內水分的滋養。甚至精氣虛弱、汗液大量流失等問題,都可能由於飲食過度,食物味道過濃厚所引起。

如果能夠控制對美食的慾望,減少對美味的依賴,避免吃到極度飽足,那麼每一餐都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每一種食物都能對身體有益。這樣,體內的津液得以儲存,精華得以凝聚,邪毒就無法侵入,疾病也就沒有機會發生了。

5. 論飲食傷脾

東垣,曰:「四十九難」云:飲食勞倦則傷脾。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腸澼為痔。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兀兀欲吐而惡食,或飧泄,或為腸澼,此胃傷脾亦傷明矣。大抵傷飲傷食,其治不同。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谷,此最為妙也。重則方可吐下。數方區分類析於後,宜酌量用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飲食對脾臟的影響。東垣先生說,根據「四十九難」的理論,過度的飲食和勞累會損害脾臟。又提到,如果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進而引發痔瘡。

脾臟的功能是運行胃中的津液,磨碎胃中的食物,負責處理五味。一旦胃受到傷害,就會導致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失去味覺,四肢疲倦,心腹感到脹滿,有時會有想嘔吐且厭食的情況,或者出現餐後立即腹瀉,甚至引發痔瘡,這都清楚地顯示了胃受傷,脾臟也會受損。

總體來說,飲酒過量和暴飲暴食所引起的傷害,其治療方式是不同的。飲酒過量傷害的是無形的氣,應通過發汗、利尿來去除濕氣。暴飲暴食傷害的是有形的物質,情況較輕時,可以使用有助消化的方法,或者減少攝入的食物量,這是最佳的方式。情況嚴重時,可能需要催吐或瀉藥。後面會詳細列出各種治療方法,應該適度使用。

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

6. 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東垣,曰:「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肺病則為喘咳,為腫,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大法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櫱、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則反傷脾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凡毒藥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所謂去其六七八九者,病去六七八九分而止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由東垣先生所述,他引用了“陰陽應象論”中的觀點,指出食物與飲料的寒熱性質,若不適度,會對人體的六腑造成傷害。“痹論”中提及,陰氣在平靜時能安神,但若受到擾動,就會導致健康損失。過量飲食,尤其是暴飲,會傷害腸胃。此處討論的是飲和食兩個方面。

飲,指的是水,是一種無形的氣體。大量飲用,會使氣機逆亂,身體感到寒冷。飲用冷水會傷及肺部,導致咳嗽、喘息、浮腫,或是水瀉。輕微的症狀,可以藉由發汗、利尿來調節,例如使用解醒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等。對於嚴重且累積的病症,可能需要使用芫花、大戟、甘遂、牽牛等藥物來促進排泄。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

食,指的是固體食物,是有形的血肉。如“生氣通天論”所言,過度飽食會導致筋脈鬆弛,引發痔瘡。又說,過量的飲食會傷害脾臟和肝臟,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嘔吐、脹滿、下痢或腸炎,這些都需要根據寒熱的不同,以及病情的輕重來進行治療。輕微的,可以內服消化,嚴重的,可能需要透過藥物來排除。對於受寒的食物,可使用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等藥物;對於熱性的食物,則可使用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櫱、黃連、大黃等。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催吐,“陰陽應象論”提到,位於上部的問題,可以透過催吐來解決,瓜蒂散就是其中的一種。然而,任何治療都不能過度,否則會反過來傷害腸胃。

這段文字最後強調,原本因為飲食過量而自我傷害,再輔以過量的藥物,會進一步傷害腸胃,使得氣力無法正常運轉,食物更難消化,最終導致體力衰弱。因此,“五常政大論”中提到,使用劇烈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六分的病根;一般的藥物,去除七分;溫和的藥物,去除八分;無毒的藥物,去除九分。使用藥物治病,切忌過度。這是古聖先賢的重要教誨。所謂的去除六分、七分、八分、九分,指的是病情去除到這個程度就應停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