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12)

1. 治五積方

上為細末,入巴豆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食後臨臥服,漸加至五七丸。此即前萬病紫菀丸減羌活、獨活、防風。潔古治肝之積肥氣,加柴胡、川芎。心之積伏梁,加菖蒲、黃連、桃仁。脾之積痞氣,加吳茱萸、乾薑。如肺之積息奔,加人參、紫菀。胃之積奔豚,加丁香、茯苓、遠志。

勻氣湯,治脾之積名曰痞氣,胃脘不安,肌瘦減食。

神麯(炒),郁李仁(半生半炒),麥芽(炒),桂心(去粗皮),厚朴(薑製),白朮(各一兩),牽牛(一兩,半生乾炒),良薑(炮,半兩),甘草(炙,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食遠服。

海藏方,治伏梁,在心下結聚不散。

桃奴(桃實著樹不落者,正月採樹上之干桃是也)

上用三兩為末,空心溫酒調下。

半夏湯,治右脅下有塊,令人灑淅寒熱咳嗽,名之曰肺積息賁,此藥主之。

半夏(湯泡七次),細辛,桑白皮,前胡(各一錢),桔梗,貝母,柴胡,訶子(煨,去核),人參,白朮,甘草(炙,各七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後熱服。

枳實散,治肺積息奔,腹脅脹硬,咳嗽見血,痰黏不利。

枳實(麩炒),葶藶(隔紙炒紫色),木香(不見火),檳榔,訶黎勒(去核),五味子,赤茯苓(去皮),甘草(炙,各半兩),杏仁(一兩,去皮尖炒)

上㕮咀,每服七錢,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五靈丸,治肺喘久不愈為息奔。

五靈脂(二兩半),木香(半兩),馬兜鈴(去殼炒,一兩),葶藶(一兩)

上為細末,棗肉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

棗膏丸,治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

葶藶,陳皮,桔梗(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入葶藶研勻,煮肥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飲下。或患停飲,久漬肺經,食已必嚏喘,覺肺系大急,服此良驗。

葶藶丸,定喘急肺積。

苦葶藶(一兩),當歸,肉桂,白蒺藜,鱉甲,川烏頭,乾薑,吳茱萸,大杏仁,茯苓,人參(各五錢),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煮棗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棗湯下,日四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治五積方: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巴豆拌勻,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用生薑湯送服,飯後睡前服用,逐漸增加劑量至五到七丸。此方是從萬病紫菀丸中減去羌活、獨活、防風改良而來。潔古方治療肝臟積聚的肥胖氣虛,加柴胡、川芎;治療心臟積聚的伏梁,加菖蒲、黃連、桃仁;治療脾臟積聚的痞氣,加吳茱萸、乾薑;治療肺臟積聚的息賁,加人參、紫菀;治療胃臟積聚的奔豚,加丁香、茯苓、遠志。

勻氣湯:治療脾臟積聚引起的痞氣,胃脘不適,身體消瘦,食慾減退。將神麴(炒)、郁李仁(半生半炒)、麥芽(炒)、桂心(去粗皮)、厚朴(薑製)、白朮、牽牛(半生乾炒)、良薑(炮製)、甘草(炙)等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飯後服用。

海藏方:治療伏梁,即在心下結聚不散的症狀。使用桃奴(指桃子在樹上不落,正月採摘樹上未落下的乾桃)三兩研磨成粉,空腹溫酒送服。

半夏湯:治療右脅下有腫塊,伴有寒熱、咳嗽等症狀,稱為肺積息賁。用湯泡製七次的半夏、細辛、桑白皮、前胡、桔梗、貝母、柴胡、訶子(煨,去核)、人參、白朮、甘草等藥材煎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飯後熱服。

枳實散:治療肺積息賁,伴有腹脅脹硬、咳嗽咳血、痰黏難以咳出的症狀。將枳實(麩炒)、葶藶(隔紙炒至紫色)、木香(不經火)、檳榔、訶黎勒(去核)、五味子、赤茯苓(去皮)、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等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七錢,加生薑三片,水煎,飯後服用。

五靈丸:治療肺喘久治不愈的息賁。將五靈脂、木香、馬兜鈴(去殼炒)、葶藶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每日三次。

棗膏丸:治療肺臟積聚引起的息賁,位於右脅下,腫塊如杯口大小,伴有寒熱、咳嗽、喘息,甚至發展成肺癰。將葶藶、陳皮、桔梗等量研磨成粉,加入研磨均勻的葶藶,用煮熟的棗肉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水送服。若因飲水停滯,久漬肺經,飯後必打噴嚏、咳嗽、喘息,感覺肺部非常緊迫,服用此藥效果很好。

葶藶丸:治療喘息、肺積。將苦葶藶、當歸、肉桂、白蒺藜、鱉甲、川烏頭、乾薑、吳茱萸、大杏仁、茯苓、人參、檳榔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煮熟的棗肉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薑棗湯送服,每日四次,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