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11)
卷四十一 (11)
1. 治五積方
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為末旋入外,余藥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鹽湯下,食遠服。
蔭按:已上諸方,宜隨證加減用之。所謂益元氣、瀉陰火、破滯氣、削其堅也。如積勢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存性牡蠣三錢,疝帶勿加。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儻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是治其本也,余積皆然。儻如服藥人覺熱,加黃連;覺氣短,加厚朴;覺悶亂,減桂。
蔭又按:東垣,百世之師也。其制肥氣等丸,五方以治五積,率以攻下溫熱之品,類聚為丸。夫五臟積氣,闢在腸胃之外,而用巴霜厚朴峻劑以攻腸胃之內,非其治也。皆曰東垣方,余直以為非東垣之劑也。借曰東垣為之,則無脾胃之論矣。明者辨之。
增損肥氣丸,治肝積。
當歸,蒼朮(各一兩半),青皮(炒,一兩),三稜,莪朮,鐵孕粉(各三兩,與三稜、莪朮同入醋,煮一伏時),蛇含石(醋淬,五錢)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當歸酒下。
增損伏梁丸,治心積。
枳殼(去穰,麩炒),茯苓,厚朴,人參,白朮,半夏,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每服五十丸,米飲下,食遠服。
增損痞氣丸,治脾積。
附子(炮),赤石脂(煨,醋淬),川椒(炒出汗),乾薑,桂心(各半兩),大烏頭(炮去皮臍,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十丸,米飲下。
增損息賁湯,治肺積。
半夏(湯洗七次),吳茱萸(湯洗),桂心(各一錢半),人參,桑白皮(炙),苦葶藶(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加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增損奔豚湯,治腎積。
甘李根皮(焙乾),乾葛(各六分),川芎,當歸,黃芩,半夏(湯泡七次,各一錢),芍藥,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生薑煎服。
蔭按:上五方出《三因方》,隨證加減,較之東垣方,殊為平和,用者察之。
溫白丸,治心腹積聚,久症癖塊,大如杯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支滿上氣,時時腹脹,心下堅結,上來搶心,旁攻兩脅,十種水病,八種痞塞,翻胃吐逆,飲食噎塞,五種淋疾,九種心痛,積年食不消化,或瘧疾連年不瘥;及療一切諸風,身體頑痹,不知痛癢,或半身不遂,或眉發墮落,及療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及癲癇,或婦人諸疾,斷續不生,帶下淋瀝,五邪失心,愁憂思慮,意思不樂,飲食無味,月水不調;及腹中一切諸疾,有似懷孕,連年累月,羸瘦困憊,或歌或哭,如鬼所使,但服此藥,無不除愈。
川烏(炮去皮,二兩半),柴胡(去蘆),吳茱萸(湯泡七次,揀淨),桔梗,菖蒲,紫菀(去苗藥及土),黃連(去須),乾薑(炮),肉桂(去粗皮),皂英(去皮於炙),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炒研,各半兩)
白話文:
治五積方
上方除了茯苓、巴豆霜,其他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服用方法同前,用淡鹽湯送服,飯後服用。
按語:以上各方,應根據病症加減使用。所謂益元氣、瀉陰火、破滯氣、削其堅,指的是調養元氣、瀉去陰火、消除停滯之氣、軟化堅硬的積聚。如果積聚堅硬巨大,先服用上方藥物,劑量不減,在一劑藥中加入牡蠣三錢(約10克),疝氣則不加。如果積聚很大,消去大部分即可停止,藥量過大則會致死。如果積聚充滿腹部或半個腹部,應先治療其積聚的根本原因,應先服用治療該臟腑積聚的藥物,其他病症自然會痊癒。這是治本的方法,其他積聚也一樣。如果服用藥物後感覺發熱,應加入黃連;感覺氣短,應加入厚朴;感覺胸悶煩躁,應減少桂枝用量。
按語:李東垣是醫學界的百年師表。他所制定的治療肥氣等症的丸藥,五個方劑治療五種積聚,都以攻下溫熱的藥物為主,將其混合製成丸藥。然而,五臟積氣,主要不在腸胃之外,卻使用巴豆霜、厚朴等峻猛藥物攻伐腸胃內部,這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雖然都說是李東垣的方劑,但我認為這並非李東垣的藥方。如果說是李東垣所制,那就不存在脾胃論了。聰明的人應該能分辨出來。
增損肥氣丸(治肝積)
當歸、蒼朮(各一兩半),青皮(炒,一兩),三稜、莪朮、鐵粉(各三兩,與三稜、莪朮一同放入醋中,煮沸一小時),蛇含石(醋淬,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醋煮米糊做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當歸酒送服。
增損伏梁丸(治心積)
枳殼(去瓤,麩炒)、茯苓、厚朴、人參、白朮、半夏、三稜(煨,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麵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飯後服用。
增損痞氣丸(治脾積)
附子(炮製)、赤石脂(煨,醋淬)、川椒(炒至出汗)、乾薑、桂心(各半兩)、大烏頭(炮製去皮臍,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用硃砂做藥衣,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
增損息賁湯(治肺積)
半夏(用湯洗七次)、吳茱萸(用湯洗)、桂心(各一錢半)、人參、桑白皮(炙)、苦葶藶(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以上藥材再加入生薑七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增損奔豚湯(治腎積)
甘李根皮(焙乾)、乾葛(各六分)、川芎、當歸、黃芩、半夏(用湯泡七次,各一錢)、芍藥、甘草(炙,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生薑水煎服。
按語:以上五個方劑出自《三因方》,根據病症加減使用,與李東垣的方劑相比,更加平和,使用者應仔細觀察。
溫白丸(治心腹積聚等多種疾病)
川烏(炮製去皮,二兩半),柴胡(去蘆根),吳茱萸(用湯泡七次,揀淨),桔梗,菖蒲,紫菀(去苗藥及泥土),黃連(去須),乾薑(炮製),肉桂(去粗皮),皂莢(去皮炙),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炒研,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