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又,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浸,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是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濕鬱為熱,熱又生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堅中虛似鼓,其病膠固難治,理宜補脾,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不察此,喜行利藥,得一時之快,腹脹愈甚,真氣傷而去,死不遠矣。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滿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運行,邪氣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氣虛不補,何由以行,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勢篤,欲取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可與語此,其或受病之淺,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者,惟可略與疏導,亦不可峻與利藥也。
又,曰,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朝暮急,氣血俱虛。治腫脹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人參、白朮為君,蒼朮、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厚朴,以消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加痰藥,隨證加減用之,必須遠音樂,斷厚味。有脈堅實,人壯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參朮為主。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散於下焦故也。須用薑汁製之。肥人腹脹,必用利濕蒼朮、茯苓、滑石、海金砂之類,或平胃散,五苓散合服之。色白人腹脹,必是氣虛,用人參、白朮、白茯苓之類。瘦人腹脹是熱,必用黃連、黃芩、梔子、厚朴之類。如因食積而腹脹者,保和丸加木香、檳榔、阿魏之類。有熱鬱而脹者,木香檳榔丸之類下之。有寒積鬱結而脹者,《局方》丁香脾積丸、東垣三稜消積丸之類。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官桂、升麻、乾葛之類。如因多怒鬱氣而脹者,宜用蒼朮、撫芎、香附、青皮、芍藥、柴胡及龍薈丸之類。
凡腹脹,初得是氣脹,宜行氣疏導之劑,木香、檳榔、枳殼、青皮、陳皮、厚朴之類。久則成水脹,宜行濕利水之劑。古方惟禹餘糧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然亦須隨時隨證加減。一友人得脹疾,自制此藥服之,余曰溫熱藥多,且煅煉火邪尚存,宜自加減,彼不聽,服之一月口鼻血出,骨立而死。錢氏論腹脹虛實,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亦不因下利得之。
白話文:
[論]
心肺屬陽,位於上焦;腎肝屬陰,位於下焦;脾位於中焦,也屬陰,五行屬土。經書記載:「飲食進入胃部,經過消化吸收,精氣上輸於脾,脾氣將精氣散布,上輸於肺,肺再調控水道,下輸於膀胱,水液精氣遍布全身,五臟經絡同時運作。」這說明脾具有坤土的靜態之德,又能像乾天般運行,因此能使心肺之陽下降,肝腎之陰上升,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然而,現代人由於七情內傷、六淫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房事過度等原因,導致脾土受損,運化失職。胃雖然能接受食物,卻不能有效運化,導致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失衡。於是清濁混雜,經絡阻塞,濕邪鬱結化熱,熱邪又生濕邪,濕熱互生,最終導致腹脹。經書記載:「鼓脹」就是這種病症。其症狀是腹部堅硬而內虛,如同鼓一般,病情膠著難治。治療應當補益脾胃,同時養護肺金以制約肝木,避免脾受邪氣侵擾;滋養腎水以制約心火,使肺氣清肅;忌食鹹味以防止助長邪氣;摒棄雜念以保護元氣,才能避免病情加重。有些醫生不了解這些道理,喜歡使用瀉下利水的藥物,雖然能一時見效,卻會加重病情,耗傷正氣,最終導致死亡。俗話說「氣虛無補法」,是因為腹脹壅塞,好像難以補益,卻沒有考慮到正氣虛弱而不能運轉,邪氣滯留而不能排出,才是致病的根本。經書記載:「強壯的人,氣血運行通暢就能痊癒;體弱的人,邪氣滯留就會生病。」氣虛不補,如何讓氣血運行?而且這種病的發生,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病根深蒂固,病情嚴重,如果急於求成,反而會自尋死路。只有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明白這些道理。如果病情較輕,脾胃功能尚好,積滯不嚴重,只需稍微疏導即可,也不可使用峻猛的瀉藥。
又說,早晨腹脹,傍晚緩解,是血虛;傍晚腹脹,早晨緩解,是氣虛;早晨傍晚都腹脹,是氣血俱虛。治療腹脹的主要方法是補益中焦,運化濕邪,促進小便,常用人參、白朮為君藥,蒼朮、陳皮、茯苓為臣藥,黃芩、麥門冬為佐藥,以制約肝木,少量添加厚朴以消腹脹。如果氣機不運,可以加入木香、木通;如果氣下陷,可以加入升麻、柴胡以提升氣機;如果血虛,則加入補血藥;如果有痰,則加入化痰藥,根據病情增減藥物。必須遠離音樂,戒除肥甘厚味。如果脈象堅實有力,病人身體強壯,可以考慮攻邪,病情很快就能痊癒,此時仍以人參白朮為主。凡是補氣,都應加入厚朴以寬中理氣,厚朴治療腹脹,是因為它辛味能使氣散於下焦。必須用薑汁製備。肥胖者腹脹,必須使用利濕的蒼朮、茯苓、滑石、海金砂等藥物,或者服用平胃散、五苓散等方劑;面色蒼白者腹脹,必是氣虛,應該使用人參、白朮、白茯苓等藥物;消瘦者腹脹是熱證,應當使用黃連、黃芩、梔子、厚朴等藥物;如果因食積而腹脹,可用保和丸加木香、檳榔、阿魏等藥物;如果因熱邪鬱結而腹脹,則用木香檳榔丸等藥物攻下;如果因寒邪積滯而腹脹,則用《局方》丁香脾積丸、東垣三稜消積丸等藥物;如果因外感寒邪鬱結內熱而腹脹,則用藿香、官桂、升麻、葛根等藥物;如果因怒氣鬱結而腹脹,則用蒼朮、川芎、香附、青皮、芍藥、柴胡及龍薈丸等藥物。
凡是腹脹,初期是氣脹,應該使用行氣疏導的藥物,如木香、檳榔、枳殼、青皮、陳皮、厚朴等。時間久了就變成水脹,應該使用利濕利水的藥物。古代的禹餘糧丸,能制肝補脾,非常恰當,但是也需要根據病情調整藥物。一位朋友患了脹滿病,自己用藥,我說他用的是溫熱藥,而且煅煉後的藥物裡還有火邪,應該自己加減藥量,他不聽,服用一個月後,口鼻出血,骨瘦如柴而死。錢氏認為腹脹虛實之分,實證不是由於長期嘔吐腹瀉,也不是因長期下痢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