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三十九
2. 鼓脹
3. 論
東垣,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乃入表之邪,有餘之證,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作胃實腹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內經》曰:泄之則脹已,此之謂也。又熱論云:傷寒變為熱,故下之不脹者,以明寒因寒用,故曰下之則脹已。非陰盛生內寒,胃寒脹滿之病。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矣,《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氣,雖有餘病痎瘧,猶以為寒,況不足病為脹滿者乎。是知腹脹多為寒病也。何以言之,《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靈樞經云: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末傳寒中。又云:腹脹滿,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靈樞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內經)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足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滿䐜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此乃胃中寒熱鬱遏也。又云:太陰之厥,則腹脹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內經》所說,寒脹之多如此。病者不悟,作熱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之類下之,或藥病不相應,立致夭折。由是論之,當從靈素問乎,當從俗醫胸臆之論乎。今立治寒脹一方,曰中滿分消湯。熱脹一方,曰中滿分消丸。評而用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可也。(胠,音區。胠,脅也。脅,迄業切,兩膀也)
又,曰:陰陽應象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夫䐜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脈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於外。火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穀氣入胃,清氣營氣下行,便是風氣也。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陰陽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脹閉塞。調經篇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衝門皆下衝上也。幽門上衝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於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䐜滿腹脹俱去。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泄之於內,此法是也。丹溪曰: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通身浮腫,名曰水腫。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腫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脹。皆脾土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
白話文:
[論]
東垣說:所有腹部脹大的病症,都屬於熱症。這是外邪入侵人體,餘邪未盡的表現,邪氣從體外侵入。如果感受風寒之邪,由表及裡,寒邪化熱,就會導致胃實腹脹的疾病。如果出現午後潮熱、口渴欲飲、神志不清等症狀,說明太陽經和陽明經都積聚了大量的邪氣,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少陽經和陽明經略微積聚邪氣,則服用小承氣湯瀉下。《內經》說:「瀉下就能消除脹滿」,這就是這個道理。又《熱論》說:「傷寒轉化為熱症」,因此瀉下後脹滿未消者,是因為寒證用寒法治療,所以說瀉下就能消除脹滿。這不是陰盛導致內寒、胃寒脹滿的疾病。假設瘧疾導致脹滿,也有寒脹和熱脹之分,這是由於天之邪氣所致。夏天中暑而沒有及時發病,等到秋天暑氣消退,瘧疾才發作,說明這是寒邪作祟,《局方》使用交解飲子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天之邪氣,即使是餘邪導致的瘧疾,仍然認為是寒證,何況不足之邪導致的脹滿呢?所以知道腹部脹滿大多是寒症。為什麼這樣說呢?《脈經》說:胃中寒冷就會脹滿,《靈樞經》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邪最終會侵入體內。又說:腹部脹滿,胃脘部疼痛並放射到心臟,兩脅疼痛,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要針刺胃經的三里穴。又說: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脹滿。《靈樞經》說:脹滿要針刺三陽經,三陽經,即足太陽膀胱經,寒水導致脹滿。這與《內經》關於虛實的論述相符,腹脹滿,按壓不下去,要針刺足太陽經的經絡,也就是胃的募穴,完全一致。又說:腹部脹滿,胸脅疼痛,下肢厥冷,上半身冒汗,病位在太陰經和陽明經。這是胃中寒熱之氣鬱結不通造成的。又說:太陰經厥冷,就會腹部脹滿,大便不通,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不能躺臥。根據《內經》的論述,寒邪導致的脹滿很多。病人不明就裡,用熱證的方法治療,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子等瀉下藥,結果藥物與病情不相符,反而導致死亡。由此看來,應該遵循《靈樞》、《素問》的理論,還是應該遵循庸醫的臆斷呢?現在制定治療寒性脹滿的方劑,叫做中滿分消湯;治療熱性脹滿的方劑,叫做中滿分消丸。評估後使用,使上下之氣都能消散即可。(胠,音區。胠,脅也。脅,兩膀也)
又說:陰陽應象論說,清氣在下,就會產生飧泄;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脹滿。這是陰陽相反,導致疾病逆行的現象。那麼,脹滿,從寒熱溫涼來講,這是什麼樣的脹滿呢?回答是:這是飲食不節導致的脹滿,是疾病的開始。濕熱也能導致脹滿,右關脈洪大而緩慢且沉弦。脈象浮於上,這是風濕熱三種脈象合併在一起而導致的疾病。這是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陰火亢盛,侵犯脾胃,盛則左降,陽氣不能上升,六腑之氣,已經失去外達的功能。火盛能使母臟實證,風氣外絕。風氣外絕,就是穀氣入胃,清氣和營氣下降,這就是風氣。名稱不同,性質相同,就是胃氣。經書說: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就是肝邪。這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過盛。經書說:濁陰從下竅排出,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這是健康不生病的常理,反之則為脹滿。陰陽論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氣受損。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進入五臟就會脹滿閉塞。《調經篇》說:下脘不通,就會胃氣熱,熱氣熏蒸胸中,所以內熱。下脘,就是幽門。人體上下有七個衝門,都是下衝上。幽門上衝吸門。吸門,就是會厭。衝擊吸入的氣,不能下降歸於腎肝成為陰氣,火動相拒,所以咽膈不通,導致濁陰之氣不能下降,大便乾燥不通。胃的濕邪,和客邪的陰火,都在其中,所以腹部脹滿。治療要從幽門入手,使幽門通利,瀉去陰火,潤燥生新血。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塞,吸門也不受邪,咽膈就能通暢,脹滿都消失了。這是濁陰之氣下降歸地了。所以經書說:腹部脹滿,要從內部瀉下,這就是方法。丹溪說:脾虛不能制水,水液妄行,全身浮腫,叫做水腫。或者腹部像鼓一樣大,而面部和四肢不腫,叫做脹滿,也叫鼓脹。都是脾土濕熱導致的疾病,腫脹輕而脹滿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