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八 (1)
卷三十八 (1)
1. 通治諸水腫方
加減二陳湯,諸腫通用,隨證加減。
陳皮(去白),半夏,白茯苓,蒼朮(泔浸炒),白朮,豬苓,澤瀉,山梔子(炒),麥門冬(去心),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腹脹加厚朴;瀉加肉豆蔻、訶子;喘急加桑白皮、杏仁;氣壅加香附;食積加山楂、麥芽;陽水便閉,加甘遂少許;陰水氣弱,加人參;風腫,加羌活、防風、白芷;夏月,加香薷;寒月,加薑桂;氣腫,加蘿蔔子、枳殼;血腫,加當歸、芍藥;痰,加貝母;上腫,加紫蘇;下腫,加防己、木瓜;陰囊腫,加小茴香、木香;外腎如石,引脅痛,加巴戟。又太陽腫證,加藁本、赤小豆;少陽,加芫花、雄黃、木通;陽明,加茯苓、椒目。
太陰,加甘遂、葶藶;少陰,加澤瀉、連翹、巴戟;厥陰,加大戟、吳茱萸。
蔭按:古法不可妄用。蓋甘遂、大戟、芫花,損氣破血;巴戟損腎陰氣,輕粉傷齒,毒留腸胃;土狗劫奪,消而復腫,慎氣。
白話文:
這是一個適用於各種水腫症狀的方劑,名為「加減二陳湯」,可根據實際病情進行調整。
藥材包含:陳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半夏、白茯苓、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白朮、豬苓、澤瀉、山梔子(炒過)、麥門冬(去除心部)、黃芩(炒過,所有藥材各一錢)。
以上藥材研碎後用水煎煮服用。如果腹部脹滿,可加入厚朴;若是有拉肚子的情況,可加入肉豆蔻和訶子;呼吸困難時,可添加桑白皮和杏仁;氣滯不順則可加入香附;食物消化不良,可加入山楂和麥芽;若為陽性水腫且有排便問題,可加入少量的甘遂;陰性水腫氣虛者,則需加入人參;風濕引起的水腫,則可加入羌活、防風和白芷;夏季可加入香薷;冬季則可加入薑和桂;氣性水腫可加入蘿蔔籽和枳殼;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水腫,可加入當歸和芍藥;有痰的情況,可加入貝母;上半身水腫,可加入紫蘇;下半身水腫,可加入防己和木瓜;睪丸水腫,可加入小茴香和木香;若外生殖器硬如石頭並伴有脅痛,則可加入巴戟。此外,針對太陽水腫,可加入藁本和紅小豆;少陽水腫,則可加入芫花、雄黃和木通;陽明水腫,可加入茯苓和椒目。
對於太陰水腫,則可加入甘遂和葶藶;少陰水腫,則可加入澤瀉、連翹和巴戟;厥陰水腫,則需加入大戟和吳茱萸。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法使用需謹慎,因為甘遂、大戟、芫花等會耗損氣血;巴戟會損壞腎臟陰氣;輕粉會傷害牙齒,並在腸胃留下毒素;土狗會強烈消耗體力,導致消瘦後再次水腫,因此使用時要特別小心。
2. 治陽水浮腫
(脈沉數,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者)
九味羌活湯,治水病腰以上腫者,此方微汗之,則愈。
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酒炒),黃芩,甘草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熱服,被蓋取微汗。
麻黃甘草湯,治水腫,從腰以上俱腫,以此湯發汗。
麻黃(去根節,二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水一盞,煮麻黃再沸後入甘草,煎七分,取汗避風。老人、虛人不可輕用。如肢冷,屬少陰,加附子。
加味五苓散,治水腫,從腰以下俱腫,以此湯利小便。
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加木香,茵陳
上銼,水煎服。一方,五苓散,用桂枝合六一散、橘皮、木香、檳榔、生薑。
五皮散,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促。
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二錢),(一方,加薑黃、木瓜,名加味五皮散)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忌生冷油膩堅硬之物。澹寮方,去五加皮、地骨皮,加陳皮、桑白皮,亦同名。
加味五皮散,治水病,腰以下腫者,此方主之。
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薑黃,木瓜(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疏鑿飲子,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羌活,秦艽(去蘆),商陸,檳榔,澤瀉,木通,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椒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溫服,不拘時。
李仁丸,治水氣乘肺,動痰作喘,身體微腫。
葶藶(隔紙炒),杏仁(去皮尖),防己,郁李仁(炒),真蘇子,陳皮,赤茯苓(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紫蘇湯下。
三仁丸,治水腫喘急,大小便不通。
杏仁(炮,去皮尖),郁李仁,薏苡仁(各一兩)
上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米飲下。
赤小豆湯,治氣血俱熱,遂生瘡疥,變為腫滿,或煩或渴。
赤小豆(炒),當歸(去蘆炒),商陸,澤瀉,連翹仁,桑白皮(炙),赤芍藥,漢防己,澤蘭,豬苓(去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熱甚加犀角。
神助散,治十腫水氣,面目四肢浮腫,以手按之,隨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安臥,小便赤澀,大便不利。
黑牽牛(炒,取頭末),澤瀉(各二錢),豬苓,椒目(各二錢半),葶藶(五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蔥白三根,煎至一鍾,入酒半盞,早向東立服,如人行十里,又以漿水蔥白煮稀粥,候蔥爛,入酒五合,量人所飲多少,須啜一升許,自早至午,當利小便三四升,或大便微利,喘定腫減,隔日再服。忌鹽、面、房事。
白話文:
治陽水浮腫
脈象沉而數,伴隨口乾舌燥、小便短赤澀痛、大便秘結者,可服用九味羌活湯。此方用於治療水腫,腫脹部位在腰部以上,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痊癒。藥方包含: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白芷、酒炒生地、黃芩、甘草。將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水煎後服用,蓋被取微汗。
麻黃甘草湯用於治療水腫,腫脹部位從腰部以上皆腫,此方以發汗為主。藥方包含:去根節的麻黃二錢,甘草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一盞水煎煮,麻黃沸騰後加入甘草,煎至七分,服用後取汗並避風。老年人及體虛者不宜輕易使用。若四肢冰冷,屬少陰證,可加入附子。
加味五苓散用於治療水腫,腫脹部位從腰部以下皆腫,此方以利尿為主。藥方包含: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並加入木香、茵陳。將藥材切碎,水煎服。另一方五苓散,則使用桂枝,並與六一散、橘皮、木香、檳榔、生薑合用。
五皮散用於治療風濕侵犯脾經,氣血凝滯,導致面容虛浮、四肢腫脹、心腹膨脹、上氣喘促的病症。藥方包含: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二錢)。另一方,則在原方基礎上加薑黃、木瓜,稱為加味五皮散。將藥材煎煮後,飯後服用。忌食生冷油膩堅硬的食物。澹寮方則去除五加皮、地骨皮,加入陳皮、桑白皮,藥名亦為五皮散。
加味五皮散用於治療水腫,腫脹部位在腰部以下,此方為主要治療藥方。藥方包含: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薑黃、木瓜(各一錢)。將藥材切碎,水煎服。
疏鑿飲子用於治療水腫,伴隨全身浮腫、呼吸急促、煩躁口渴、大小便不利,且服用溫熱藥物無效的病症。藥方包含:羌活、秦艽(去蘆)、商陸、檳榔、澤瀉、木通、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椒目(各等分)。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五片生薑,水煎溫服,不拘時間。
李仁丸用於治療水氣犯肺,痰濁阻塞而導致喘咳,身體輕微腫脹的病症。藥方包含:隔紙炒葶藶、去皮尖的杏仁、防己、炒郁李仁、真蘇子、陳皮、赤茯苓(各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丸,飯後用紫蘇湯送服。
三仁丸用於治療水腫伴隨喘促、大小便不通的病症。藥方包含:炮製去皮尖的杏仁、郁李仁、薏苡仁(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丸,不拘時間,米湯送服。
赤小豆湯用於治療氣血俱熱,導致瘡疥,進而出現腫脹,伴隨煩躁或口渴的病症。藥方包含:炒赤小豆、去蘆炒當歸、商陸、澤瀉、連翹仁、炙桑白皮、赤芍藥、漢防己、澤蘭、去皮豬苓(各等分)。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三片生薑,水煎溫服。症狀嚴重者可加入犀角。
神助散用於治療水腫,症狀為面目四肢浮腫,按壓後可立即回彈,伴隨咳嗽喘促、不能安臥、小便短赤澀痛、大便不通的病症。藥方包含:炒黑牽牛(取頭末)、澤瀉(各二錢)、豬苓、椒目(各二錢半)、葶藶(五錢)。將藥材製成一劑,加二鍾水,三根蔥白,煎至一鍾,加入半盞酒,早晨面向東方站立服用。服藥後需像步行十里路那樣活動身體,再用米漿、蔥白煮稀粥,蔥煮爛後加入五合酒,根據個人飲水量,需啜飲約一升,從早晨至中午,應當排出三四升小便,或大便略微通暢,喘促和腫脹減輕,隔日再服用。忌食鹽、麵食,以及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