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傷寒下多則亡陰而痞者,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之類。或大病後,元氣未復而胸滿氣短者,補中益氣湯、橘皮枳朮丸、木香枳朮丸之類。(有因下而結者,從虛及陽氣下陷治之。有不因下而痞者,從上虛及痰飲郁濕熱治之)

戴氏,曰:諸痞及噎膈,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膈而滯,痰與氣搏,不能流通,並宜二陳湯加順氣之劑。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而作此為虛痞,宜於收補之中,微有疏通之意。因七氣所傷,結滯成痰,痞塞滿悶,宜四七湯加木香、香附、枳殼。

李氏,曰:痞與否卦義同。精神氣血,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心下痞塞,按之不痛,非若脹滿。外有脹急之形,大便易而利者,為虛;大便難而閉者,為實。外感邪氣,自肌表傳入胸膈,為半表半裡證,宜和解。或已經下,胸滿而痛者,為結胸;不滿者為痞滿,同傷寒治法。雜病食積,下之太過,或誤下,則脾胃之陰頓亡,以致胸中至高之氣,乘虛下陷心肺分野。其所蓄之邪,又且不散,宜理脾胃,兼以血藥調之。若用氣藥導利,則氣愈降而痞愈甚,久則變為中滿鼓脹。蓋痞皆自血中來,但傷寒從外之內,宜以苦泄。雜病從內之外,宜以辛散。人徒知氣之不運,而概用枳、梗、檳榔,而不知養陰調血,惜哉。古方,食壅胸中窒塞者,二陳湯探吐。傷飲食胸痞者,枳朮丸。食後感寒以致飲食不化者,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神麯。虛寒不散,或寬或急,常喜熱物者,理中湯加枳實。稍久郁成濕熱者,平補枳朮丸。痰火因厚味郁成痰滯者,小陷胸湯,或枳梗二陳湯、導痰湯。火盛者,二陳湯加芩、連、瓜蔞或黃芩利膈丸,用白朮、陳皮煎湯下。或古萸連丸,以瀉肝補脾清濕熱開痞結。久病者,黃連消痞丸。如痰火濕熱太甚者,方敢用三黃瀉心湯,加減量下之。虛者,只宜分消上下,與濕同治。七情氣鬱成痞,不思飲食,食之不散者,木香化滯湯或順氣導痰湯。有稟受中虛,痞滯不運,如飢如微刺者,六君子湯加香附、砂仁。有內傷勞役,濁氣犯上,清氣下陷,虛痞者,補中益氣湯加黃連、枳實、芍藥。便閉,加大黃。嘔,加黃連、生薑、陳皮。冬月,加黃連、丁香。食已心下痞者,平補枳朮丸。停飲中寒者,枳實理中丸。瘀血結成窠囊而心下痞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等分為末,酒調服利之,或犀角地黃湯。血虛挾火,遇勞則發,心下不快者,四物二陳湯加桔梗、瓜蔞降之。氣血俱虛者,枳實消痞丸。王道消補,不輕吐下,故古方以芩、連、枳實苦泄;厚朴、生薑、半夏辛散;參、術甘苦溫補;茯苓、澤瀉淡滲。隨病所在調之。通用二陳湯為主,隨證加減。

白話文:

傷寒導致腹瀉嚴重,耗損陰液而出現痞症者,可用四物湯加人參、茯苓、白朮、升麻、柴胡,少許添加陳皮、枳殼等藥。或是大病之後,元氣尚未恢復,出現胸悶氣短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橘皮枳朮丸、木香枳朮丸等藥。(如果是因為腹瀉導致痞症,則從虛弱及陽氣下陷的角度治療;如果不是因為腹瀉而出現痞症,則從上焦虛弱及痰飲、濕熱鬱結的角度治療)

戴氏說:各種痞症及噎膈,都是痰液被氣機激動,而氣機又受到痰液阻礙而停滯,痰與氣互相搏結,不能通暢流通,都應該服用二陳湯並加入順氣的藥物。邪氣導致的痞症,應該使用疏通的藥物。如果氣機不順導致痞症,屬於虛痞,則應該在收斂補益的基礎上,略加疏通之意。由於七情所傷,導致氣機結滯成痰,出現痞塞滿悶,宜用四七湯加木香、香附、枳殼。

李氏說:痞症與否卦的意義相同。精神、氣血出入流行的紋理閉塞不通,就會導致心下痞塞,按壓不痛,不像脹滿那樣。如果外在有脹急的表現,大便通暢者,屬於虛證;大便不通者,屬於實證。外感邪氣,從肌表侵入胸膈,屬於半表半裡證,應該使用和解的藥物。或者已經腹瀉,胸部滿悶疼痛者,屬於結胸;不滿悶者,屬於痞滿,治療方法與傷寒相同。雜病因食積,瀉下過度,或誤用瀉下藥,則脾胃的陰液驟然耗損,導致胸中向上之氣乘虛下陷,影響心肺。而積聚的邪氣又不能散去,應該調理脾胃,同時用活血的藥物調治。如果使用行氣導利的藥物,則氣機更加下陷,痞症更加嚴重,久之則會變成中滿鼓脹。總之,痞症大多來自於血瘀,但傷寒是從外到內,宜用苦寒瀉下之藥;雜病是從內到外,宜用辛溫散寒之藥。人們只知道氣機不運,就普遍使用枳實、厚朴、檳榔等藥,卻不知道養陰調血,真是可惜。古方治療飲食停滯,胸中窒塞者,用二陳湯探吐。治療飲食停滯導致胸痞者,用枳朮丸。食後受寒導致飲食不化者,用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神麴。虛寒不散,或腹瀉或便秘,經常喜歡溫熱食物者,用理中湯加枳實。久病鬱積成濕熱者,用平補枳朮丸。痰火因厚味導致痰滯者,用小陷胸湯,或枳梗二陳湯、導痰湯。火盛者,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瓜蔞或黃芩利膈丸,用白朮、陳皮煎湯送服。或者用古萸連丸,瀉肝補脾,清濕熱,開通痞結。久病者,用黃連消痞丸。如果痰火濕熱過盛,才能使用三黃瀉心湯,加減用量。虛證者,只宜分消上下,與濕邪同治。七情氣鬱導致痞症,不想吃東西,吃了也不消化者,用木香化滯湯或順氣導痰湯。天生體質中虛,痞滯不運,感覺飢餓伴有隱痛者,用六君子湯加香附、砂仁。內傷勞役,濁氣犯上,清氣下陷,導致虛痞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黃連、枳實、芍藥。便秘者,加大黃。嘔吐者,加黃連、生薑、陳皮。冬天服用,加黃連、丁香。飯後心下痞塞者,用平補枳朮丸。停飲導致中寒者,用枳實理中丸。瘀血結成血塊導致心下痞塞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等分研末,酒送服,或者用犀角地黃湯。血虛夾雜火熱,勞累則發作,心下不適者,用四物湯加二陳湯,再加桔梗、瓜蔞。氣血俱虛者,用枳實消痞丸。王道是調補,不輕易使用吐瀉的方法,所以古方使用黃芩、黃連、枳實等藥苦寒瀉下;厚朴、生薑、半夏等藥辛溫散寒;人參、白朮等藥甘溫補益;茯苓、澤瀉等藥淡滲利濕。根據病情所在而調整藥物。普遍以二陳湯為主方,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