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卷五 (1)
1. 論
東垣,曰: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者,濕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太早亦為痞,乃因寒傷其榮,榮者,血也。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悶。仲景立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響應桴。故《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非以此專治痞也。蓋因先錯下必成痞證,是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氣,使不致於痞。先之一字,早用之意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損胸中之正氣,則當以仲景痞藥治之。經云:察其邪氣所在而調治之,正謂此也。非止傷寒如此,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滿。蓋下多亡陰。亡陰者,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膨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閉者,厚朴枳實湯主之;虛痞大便利者,白芍陳皮湯主之;如飲食所傷痞悶者,當消導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海藏,曰:治痞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傷寒痞者,從血中來。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雖俱為血證,大抵傷寒之法,從外至內,從有形至無形,故無形氣證,以苦泄之;有形血證,以辛甘散之;中滿者,勿食甘;不滿者,復當食也。中滿者,腹脹也。如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即非中滿,乃不滿也。不滿者,病也。當以甘治之可也。(無形氣證,以苦泄之者,枳實黃連之類是也。有形血證,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參湯是也)
劉宗厚,曰: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有形也。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誤下而致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則為痞。飲食痰積,不能施化,則為痞。濕熱太盛,土乘心下,則為痞。既痞與濕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痞塞喜用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察夫下多亡陰之意也。葉氏曰:痞之與脹,誠有輕重之分。然世之病痞者,自謂小疾不以為重,而喜行疏泄峻利之藥,往往馴至於脹滿而不救也。昔人以商鞅治秦為喻,旨哉斯言,可以為世戒也。(馴,詳倫切。音,旬,馬順也,從也,善也,凡以漸而至,曰馴。又馴,古訓字)
丹溪,曰:痞有食積兼濕,心下痞須用枳實、炒黃連。如肥人心下痞,內有濕飲,宜蒼朮、半夏、縮砂、茯苓、滑石之類。如瘦人心下痞,乃鬱熱在上焦,宜枳實、黃連以導之,葛根、升麻以發之。如人飲食後,因冒風寒,飲食不消而作痞滿,宜吳茱萸、縮砂、藿香、草豆蔻之類,溫以化之。如脾氣虛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朮、陳皮、山楂、神麯、麥芽之類以消之。又曰:痞滿之證不一,有傷寒下早而作痞者,桔梗枳殼湯、小陷胸湯之類。有因酒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東垣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之類。
白話文:
論
東垣說:痞,是指心下滿悶而不疼痛。太陰屬濕,主導壅塞,所以脾土之氣壅塞於心下就會造成痞滿。傷寒下瀉過早也會導致痞症,這是因為寒邪傷了營衛之氣,營衛是血液的運行,心主血,邪氣侵犯了心臟,所以造成心下痞悶。張仲景所創立的瀉心湯等方劑,都使用黃連來瀉去心下之土邪,療效如同桴鼓應聲。所以《活人書》說:如果確診是痞症,先用桔梗枳殼湯,並不是以此專門治療痞症。是因為如果先前錯誤地使用了下瀉的方法,必然會導致痞症,此時邪氣將要侵入胸中,所以先用桔梗枳殼湯來截斷散邪,以免形成痞症。「先」字,就是及早使用的意思。如果已經形成痞症再用,就晚了,不僅不能消痞,反而會損傷胸中正氣,那就應該用仲景的痞藥來治療。經典著作說:「觀察邪氣所在而對症治療」,就是指這個道理。不只是傷寒如此,即使是酒積等雜病,下瀉過度,也會造成痞滿。因為下瀉過多會耗傷陰液,耗傷陰液是指脾胃水穀之陰液的虧損。所以胸中之氣因虛而下陷到心的部位,導致心下痞滿。應該升提胃氣,並配合活血的藥物。如果完全使用行氣的藥物,痞症反而會加重,甚至再次下瀉,氣機更加下降,就會變成中滿膨脹,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此外,痞症還有虛實之分:實痞大便閉塞者,用厚朴枳實湯;虛痞大便通暢者,用白芍陳皮湯;飲食所傷引起的痞悶,應該消導,去除胸中阻塞;如果上逆、噁心欲吐,就應該催吐。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就是這個意思。
海藏說:治療痞症,唯有益補中州脾土,並用活血藥物,方法已臻完善。傷寒引起的痞症,源於血瘀;雜病引起的痞症,也源於血瘀。雖然都是血證,但傷寒的治療方法,是由外到內,由有形到無形,所以無形的氣證,用苦寒之藥瀉之;有形的血證,用辛甘之藥散之;如果感到腹部脹滿,就不要吃甘甜的食物;如果不脹滿,就應該吃。中滿是指腹部脹滿,如果自覺腹部滿悶,但外表沒有腹脹的形狀,就不是中滿,而是不滿。不滿也是一種病症,可以用甘甜之藥治療。(無形氣證,用苦寒之藥瀉之,例如枳實、黃連;有形的血證,用辛甘之藥散之,例如仲景的人參湯)
劉宗厚說:痞症的發生,是陰邪內伏,陽氣鬱滯,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痞症位於心下,也就是人體的中央部位,腹部滿悶阻塞,都是脾土之氣失調的病症。痞症和脹滿有輕重之分。痞症是內部感覺滿悶,但外觀沒有脹急的形狀;脹滿則外觀有形狀。前人所論,大多是指因為誤用下瀉法而導致痞症。但也有不是因為誤用下瀉法而導致的痞症,例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就會形成痞症;飲食停積成痰,不能消化吸收,就會形成痞症;濕熱過盛,脾土之氣乘犯心下,也會形成痞症。治療痞症和濕證的方法相似,只是要上下分治,消散其氣,如果有內實的證狀,可以稍微疏導一下。世人患痞塞症,喜歡用峻利之藥求速效,雖然一時痛快,但痞症若再次發生,會更加嚴重,這就是沒有明白下瀉過度會耗傷陰液的道理。葉氏說:痞症和脹滿確實有輕重之分,但世人患痞症,自認為是小病,不以為意,喜歡使用疏泄峻利的藥物,往往因此演變成脹滿而無法挽救。古人用商鞅治秦作比喻,這句話意味深長,可以作為世人的警戒。(馴:漸漸地)
丹溪說:痞症有食積兼濕的,心下痞滿需要用枳實、炒黃連;如果肥胖的人心下痞滿,內有濕飲,要用蒼朮、半夏、縮砂仁、茯苓、滑石等藥;如果瘦弱的人心下痞滿,是上焦鬱熱,要用枳實、黃連導之,葛根、升麻發之;如果人在飲食後,因受風寒,飲食不消化而產生痞滿,要用吳茱萸、縮砂仁、藿香、草豆蔻等溫中化氣的藥物;如果脾胃虛弱,運化失調,飲食不消化而產生痞滿,要用白朮、陳皮、山楂、神麴、麥芽等消導的藥物。又說:痞滿的證候不一,有因傷寒下瀉過早而導致痞症的,要用桔梗枳殼湯、小陷胸湯等;有因酒食填塞胸中而導致痞症的,要用保和丸、東垣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