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卷五 (3)
1. 論
蔭按:夫膈噎翻胃之證,因火而成,其來有漸,病源不一。有因思慮過度而動脾火者;有因忿怒過度而動肝火者;有因久食煎炒而生胃火者;有因淫欲忘反而起腎火者。蓋火氣炎上,熏蒸津液成痰,初則痰火未結,咽膈乾燥,飲食不得流利,為膈為噎;久則痰火已結,胃之上脘不開,飲食雖進,停滯膈間,須臾便出,謂之嘔吐。至於胃之下脘不開,飲食雖進,停滯胃中,良久方出,謂之翻胃。
丹溪云:年高者不治。蓋少年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病不復生。老年氣血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復作。所以然者,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故也。丹溪又云:此證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夫證屬熱燥香燥之藥非宜。
又香散氣燥耗血,滋味助火而生痰也。予嘗用霞天膏,加於補虛藥中,以治此證者。一人則吐瀉以去積血;一人則吐瀉以去積痰,俱獲病安思食。但二人俱不能節戒,隨啖肥甘,終不能免。殊不知此證挾虛,雖云病去,而脾胃尚弱,肥甘難化,故病復也。噫,得此證者,可不謹哉,可不懼哉。
若用霞天膏吐瀉後,宜用人參膏補之。又按吳氏曰:噎膈者,有物噎塞,妨礙飲食之名,方書稱五噎五膈。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也。五膈者,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立言雖曰有五,說症其實未周,今不拘其說,只據世人所有之證立方焉。翻胃者,胃不能安穀,食下即出之名也。
嗜酒燥暴之人多有此疾。若胃脘未枯,皆為可治。已枯者,從容用藥,猶可久延,若造次不察病理,非惟無益,而又害之矣。(張雞峰云:內觀靜養,深中病情,然其中有挾蟲、挾血、挾痰與食而為患者,皆當按法兼治,不可忽也)
李氏,曰:飲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疏云:膈有拒格意,即膈食翻胃也。玉機云:噎塞大便不通,通幽湯。故以膈噎為題。《局方》以噎近咽,膈近胃而遺下焦,又妄分十膈五噎,皆非經旨。病因內傷憂鬱失志,及飲食淫欲而動脾胃肝腎之火。或因雜病誤服辛香燥藥,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其槁在上焦賁門者,食不能下,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乃止。賁門即胃脘上口,言水穀自此奔入於胃,而氣則傳之於肺也。其槁在中焦幽門者,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幽門與中脘相近,言其位幽僻,胃中水穀自此而入小腸也。其槁在下焦闌門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闌門臍下攔約水穀,分水膀胱大腸而為糞溺,是大小腸膀胱乃氣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便,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熱結,脈必洪數有力。前後閉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復出,乃陽火上行而不下降也。實火,黃連解毒湯加童便、薑汁,或益元散入薑汁,澄白,卻為小丸,時時服之,溫六丸尤妙。甚者,陶氏六一承氣湯,人參利膈丸。虛火衝上食不入者,枳梗二陳湯加厚朴、白朮及木香少許,或古萸蓮丸。渴者錢氏白朮散。大便閉者,導滯通幽湯或參仁丸、麻子仁丸。當噎未至於膈之時,便宜服此防之。膏肓之疾豈可怠忽。間有身受寒氣,口傷冷物,以脾胃火衰,膈上若冷,腸鳴,脈必滑微,宜暫用丁香煮散、五膈湯、五噎湯、單附子散以劫之。若不求其本,偏認為寒,概用辛香燥藥,必至爍陰不救。古云:膈噎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之,益七情火熾,熏蒸津液為痰為積,積久則血愈衰。針經曰:怒氣所至,食則氣逆不下。勞氣所至,為膈噎喘促。思氣所至,為中痞三焦閉塞,咽嗌不利,痰飲脈滑或伏,二陳湯、古參夏湯、化痰丸、瓜蔞實丸,或用黃連、吳茱萸、貝母、瓜蔞仁、牛轉草水煎。食積,脈滑而短,枳朮丸加黃連、陳皮、半夏,或狗米平胃丸、虎脂平胃丸,或用保和丸二錢加姜炒黃連三錢,山楂二錢為丸,如麻仁大,胭脂為衣,每六十丸,人參煎湯,入竹瀝下。七情鬱結,脈沉而澀,飲食喜靜,胸背痛者,四七湯、溫膽湯。痞滿煩悶微嗽,二便不利者,分心氣飲、四磨湯,或木香檳榔二味等分為末,白湯下。傷神不睡者,十味溫膽湯、硃砂安神丸。腹脹腸鳴者,木香勻氣散。有積聚者,阿魏撞氣丸。惡聞食氣者,五膈寬中散。氣虛不能運化生痰者,脈必緩而無力,四君子湯。大便秘,加蘆根、童便。氣虛甚者,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酒毒加甘蔗汁,單人參湯、人參膏尤妙。血虛不能滋潤生火者,脈必數而無力,四物湯加童便、竹瀝、薑汁。大便閉,加桃仁、紅花。有瘀血,加壯丹皮、韭汁。防生蠱,加驢尿。血虛甚,加乾薑。血燥,加牛、羊乳汁,不可以人乳代之。蓋人乳反有七情飲食之毒火故也。氣血俱虛者,八物湯主之。不問虛實,俱以益陰養胃為主,庶免後患。
白話文:
論
噎膈、翻胃皆因火邪所致,病程緩慢,病因複雜。有的因思慮過度,導致脾火旺盛;有的因憤怒過度,導致肝火旺盛;有的因長期食用煎炒油膩食物,導致胃火旺盛;有的因縱慾過度,導致腎火旺盛。這些火邪上炎,熏蒸津液,形成痰濁。初期痰火未結,咽喉乾燥,飲食難以下嚥,稱為噎膈;久則痰火凝結成塊,胃上脘阻塞,即使進食,也會很快嘔吐出來,稱為嘔吐。如果胃下脘阻塞,飲食雖能進入胃中,但很久才能排出,則稱為翻胃。
朱丹溪說:老年人此症難治。因為年輕人氣血未衰,用藥去除痰火後,疾病就不會復發。老年人氣血已虛,用藥去除痰火,即使暫時痊癒,也容易復發。這是因為氣虛則不能運化水濕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朱丹溪還說:此症絕對不能使用香燥的藥物,否則必死無疑。宜食清淡食物,因為此症屬熱燥,香燥藥物更不宜使用。
香燥藥物耗傷氣血,辛辣厚味的食物助長火邪,又生痰濁。我曾用霞天膏配合補虛藥物治療此症,有的病人吐瀉排出積血,有的病人吐瀉排出積痰,都得以痊癒並恢復食慾。但這兩位病人都不注意飲食節制,仍然食用肥甘厚味,最終還是復發了。殊不知此症夾雜虛證,雖然病症已除,但脾胃仍虛弱,肥甘厚味難以消化,所以才會復發。唉,得了這種病,實在應該謹慎小心,不可掉以輕心啊!
服用霞天膏吐瀉後,應該服用人參膏來補益身體。吳氏也說:噎膈是指有異物阻塞咽喉,妨礙飲食的病症,醫書上稱之為五噎五膈。五噎是指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五膈是指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雖然說有五種噎膈,但實際上病症並不止於此,所以我不拘泥於此說法,只根據常見的病症來制定治療方案。翻胃是指胃不能容納食物,食物剛吃下去就吐出來的病症。
嗜酒暴躁的人容易患此病。如果胃脘尚未枯竭,都是可以治療的。如果已經枯竭,也要從容用藥,可以延緩病情。如果倉促用藥,不了解病情,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張雞峰說:內觀靜養,才能深入了解病情,但其中夾雜蟲積、血瘀、痰濁或食積的病人,都應根據病情兼治,不可忽視。)
李氏說:飲食不下,大便不通,稱為噎膈。疏證說:膈有阻礙之意,就是噎膈、翻胃。玉機說:噎塞大便不通,可用通幽湯。所以以此為題。局方將噎膈分為十膈五噎,皆非經旨。病因多為內傷憂鬱,失志,或飲食不節,縱慾過度,導致脾胃肝腎之火旺盛;或因雜病誤服辛香燥藥,導致氣血衰耗,胃脘枯竭。上焦賁門枯竭,食物下不去,下則胃脘脹痛,須臾吐出才能緩解。賁門是胃上口,食物和水從這裡進入胃,氣則上傳於肺。中焦幽門枯竭,食物能下嚥,但不久又吐出來。幽門與中脘相近,指胃中食物從這裡進入小腸。下焦闌門枯竭,早晨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晨吐。闌門在臍下,攔截食物和水,分流至膀胱和大腸,形成糞尿,大小腸膀胱是氣血津液流通的道路。經書說:三陽結為膈,小腸熱結則血脈乾燥,大腸熱結則不能排便,膀胱熱結則津液枯竭。三陽熱結,脈象必定洪數有力。前後閉塞,下不通則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然吃下去,又吐出來,是陽火上行而不下降。實火證,可用黃連解毒湯加童尿、薑汁,或益元散加薑汁,研成小丸,隨時服用,溫六丸尤佳。病情嚴重者,用陶氏六一承氣湯,或人參利膈丸。虛火上衝,飲食不下者,用枳實二陳湯加厚朴、白朮及木香少許,或古萸蓮丸。口渴者用錢氏白朮散。大便秘結者,用導滯通幽湯或參仁丸、麻子仁丸。噎膈未成時,宜服用此藥以防之,膏肓之疾豈可怠慢。偶有受寒,或食用寒涼之物,以致脾胃虛寒,膈上感覺冰冷,腸鳴,脈象滑微者,宜暫用丁香煮散、五膈湯、五噎湯、單附子散溫陽散寒。若不求其本,誤認為寒,而濫用辛香燥熱之藥,必致損傷陰液,不可救藥。古人云:噎膈是神思郁結所致,只有內觀自養才能治癒。七情過激,火熾傷陰,熏蒸津液,形成痰濁積聚,久則血虛。針經云:怒氣所致,飲食則氣逆不下;勞氣所致,則噎膈喘促;思慮過度,則中痞三焦閉塞,咽喉不利,痰飲,脈象滑數或沉伏,宜服二陳湯、古參夏湯、化痰丸、瓜蔞實丸,或用黃連、吳茱萸、貝母、瓜蔞仁、牛蒡子水煎。食積者,脈象滑數而短,宜服枳朮丸加黃連、陳皮、半夏,或狗米平胃丸、虎脂平胃丸,或保和丸二錢加薑炒黃連三錢,山楂二錢為丸,如麻子仁大,胭脂為衣,每服六十丸,用人參湯送服,加竹瀝。七情鬱結者,脈象沉而澀,飲食減少,胸背疼痛者,宜服四七湯、溫膽湯。痞滿煩悶,微咳,二便不利者,宜服分心氣飲、四磨湯,或木香檳榔等分為末,白湯送服。神志不安,失眠者,宜服十味溫膽湯、硃砂安神丸。腹脹腸鳴者,宜服木香勻氣散。有積聚者,宜服阿魏撞氣丸。惡聞食氣者,宜服五膈寬中散。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者,脈象緩而無力,宜服四君子湯,大便秘結者,加蘆根、童尿。氣虛甚者,宜服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酒毒者加甘蔗汁,單用人參湯、人參膏尤佳。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者,脈象數而無力,宜服四物湯加童尿、竹瀝、薑汁。大便秘結者,加桃仁、紅花。有瘀血者,加丹皮、韭汁。防生蠱者,加驢尿。血虛甚者,加乾薑。血燥者,加牛、羊乳汁,不可用人乳代替,因為人乳含有七情飲食之毒火。氣血俱虛者,宜服八珍湯。不論虛實,皆以益陰養胃為主,以防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