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又,曰: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病之初起,因內傷外感,而致痞痛噫酸嘈雜等症,醫者率用《局方》辛香燥劑,劫之而愈,復作復劫,延蔓至久而成噎膈。展轉深痼,良可哀憫。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瀝、牛羊乳、驢尿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用二陳,入氣血等藥中,切不可用香燥藥,宜薄滋味。氣虛以四君子為主。血虛以四物為主。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不治。有痰以二陳為主。寸關脈沉而澀者,以解毒為主,二者可治。
有氣結者,用開導之劑。有陰火炎上者,作陰火治。有積血者,當消息去之。韭汁能下膈中瘀血。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血燥不潤,故便澀,大便澀者難治,常令食兔肉則便利。年高者不治,治必用參朮輩,關防氣虛胃虛。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
又,云:一中年婦人翻胃,以四物湯,加帶白陳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以防生蟲,與數十貼而安。一木匠,勤工作而有艾妻,且喜酒,病翻胃半年。面白,脈澀不勻。重取則大而無力。大便燥結,形體羸弱,精血耗故也。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次盡一杯,晝夜五七次,漸至八九次,半月便潤,月餘而安。然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飲以甘蔗汁少許。一人年四十,病翻胃。二月不喜飲食或不吐,或吐。涎裹食出,得吐則快,脈澀,重取弦大。因多服金石房中藥所致,時秋熱,以竹瀝御米為粥,二三啜而止,頻與之,遂不吐,後以流水煮稀粥,少入竹瀝與之,間以四物湯,加陳皮益其血。一人咽膈間,常覺有物閉悶,飲食防礙,脈澀稍沉,形色如常,予作曾飲熱酒所致。遂以生韭汁,每服半盞,日三服,至二斤而愈。一人不能頓食,喜頻食。一口忽咽膈壅塞,大便燥結,脈澀似真藏脈,喜其形瘦而色紫黑,病見乎冬,卻有生意,以四物湯加白朮、陳皮,濃煎,入桃仁十二粒,研,再煎沸,飲之。更多食諸般血以助藥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便潤,七十帖而食進,百帖而愈。一人食必屈曲下膈,瀝瀝微痛,脈右澀而關沉,左卻和,此瘀血在胃脘之口。氣因鬱而為痰,必食物所致。詢其去臘日,飲點剁酒三盞,遂以韭汁半盞冷飲,細細呷之,盡半斤而愈。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有治寒者,必為當時有實因於寒者,用之得效,不比《局方》泛論使凡有此證,率用之也。挾寒者間或有之,今人率因痰氣,久誤於醫,傳變而成,其無寒也明矣。
集略,云:夫五噎五膈者,或由飲食痰飲,七情過用,脾胃內虛,以吞酸吐酸作痛之始。原病式曰:嘔湧溢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不可用香燥大熱之劑,亦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自運,有服通利藥過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結者,當補血潤血自行,如痰飲阻滯,脈結澀者,當清痰瀉熱,其火自降。有脾胃陽火衰,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養胃為主,非如局方之惟務燥烈也。如實熱太甚,承氣三湯可下之。脾胃衰虛者禁用。大抵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開鬱為上,枳朮二陳湯降火,以酒炒芩、連清痰,以竹瀝、薑汁開鬱,以神麯、香附潤氣,以麻仁、杏子生津,以烏梅潤燥,少加白蜜,其間腸胃燥結,至食罷如羊屎者,不能為矣。調養之法,務在戒性安靜,張雞峰云:噎是神思間病,當內觀自養,使臟腑之火不起,以培金水二氣,若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及年高無血者,不愈。
白話文:
論翻胃噎膈之治
翻胃即膈噎,膈噎是翻胃發展的階段,大致有四種原因:血虛、氣虛、有熱、有痰。疾病初期,因內傷或外感,導致痞痛、噯氣、胃酸、嘈雜等症狀,醫生通常使用《局方》中的辛香燥熱藥物,雖能暫時治癒,但反覆發作,久而久之就發展成噎膈,病情加重,令人惋惜。
治療方法是用童尿、韭菜汁、竹瀝、牛奶或羊奶、驢尿等。氣虛者,應加入四君子湯;血虛者,應加入四物湯;有痰者,應加入二陳湯,並根據情況加入補氣補血的藥物,切忌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藥物宜清淡。氣虛以四君子湯為主,血虛以四物湯為主。氣血都虛的人,口中會經常起泡,如果泡沫很多,則不宜治療。有痰者以二陳湯為主。寸關脈沉而澀者,應以解毒為主,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治療。
如有氣結,則需使用疏通氣滯的藥物;如有陰虛火旺,則需治療陰虛火旺;如有瘀血,則應消散瘀血。韭菜汁可以消除膈中瘀血。年輕人可以用四物湯清熱解毒,改善胃脘瘀血,若血燥則大便乾燥,大便乾燥者難以治療,可以常吃兔肉來通便。老年人則不宜治療,治療必須使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以防止氣虛和胃虛。如果大便像羊屎一樣,則絕對不能治療,因為大腸無血。
又有一中年婦人患翻胃,用四物湯加陳皮、桃仁、甘草、紅花,濃煎服用,加入驢尿以防蟲蛀,服用數十劑後痊癒。一個木匠,工作勞累,妻子又潑辣,嗜酒如命,患翻胃半年,面色蒼白,脈象澀滯不勻,脈搏有力但沉弱,大便乾燥,形體消瘦,這是由於精血耗損所致。於是給他服用溫熱的牛奶,每次一杯,每天五七次,逐漸增加到八九次,半個月後大便通暢,一個月後痊癒。但偶爾口乾,這是因為酒毒未解,可以用少量甘蔗汁解毒。一人四十歲,患翻胃兩個月,時而不想吃東西,時而嘔吐,吐出物中有食物和唾液,吐了之後就舒服些,脈象澀滯,重按則弦大。這是因為服用過多的金石類和房中藥所致,當時正值秋季暑熱,於是用竹瀝煮米粥,少量多次服用,不再嘔吐,之後用清水煮稀粥,少量加入竹瀝,間或服用四物湯加陳皮以補血。一人咽喉部經常感覺有異物堵塞,飲食受阻,脈象澀滯略沉,面色如常,我判斷這是因為曾經飲酒過度所致,於是給他服用生韭菜汁,每次半碗,每天三次,服用二斤後痊癒。一人不能一次吃飽,喜歡少量多次進食,每次進食後咽喉都會阻塞,大便乾燥,脈象澀滯,如同真藏脈,身形消瘦,面色紫黑,疾病出現在冬天,但卻有生機,我用四物湯加白朮、陳皮,濃煎,加入研碎的桃仁十二粒,再煎沸服用,並讓他多吃一些補血的食物以增強藥效,服用三十劑後見效,五十劑後大便通暢,七十劑後食慾增加,一百劑後痊癒。一人進食必須彎腰,下膈部隱隱作痛,右寸脈澀滯而關脈沉,左脈卻平和,這是胃脘部有瘀血,氣鬱化痰,一定是飲食所致。詢問後得知他臘月時飲用了三碗屠宰牲畜的酒,於是給他服用半斤韭菜汁,慢慢飲用,結果痊癒。
古方用人參補肺,糯米解毒,竹瀝清痰,乾薑養血,粟米充實胃氣,蜂蜜潤燥,生薑去穢。治療寒證的藥物,必須針對當時確實因為寒邪而引起的疾病,才能有效,不像《局方》泛泛而論,所有此類症狀都使用同一種藥物。夾雜寒邪的情況偶爾會有,現在的人多是因痰氣導致,長期誤治,病情加重變化,所以並非寒邪所致,這是顯而易見的。
集略云:五噎五膈,可能是飲食、痰飲、情志過度、脾胃虛弱引起的,初期症狀是嘔吐、食物倒流、食不下咽、胃痛、火氣上炎,胃膈熱盛,導致消化功能紊亂。不能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也有人因為服用耗氣藥物過多,導致中氣不運而引起噎膈,應當補益中氣;也有人因為服用通利藥物過多,導致血液耗竭而形成噎膈,應當補血養血;如果痰飲阻滯,脈象結澀,應當清痰瀉熱,火邪自然消退;如果脾胃陽虛,脈象沉細微弱,應當使用辛香溫暖的藥物溫補脾胃,同時滋陰養胃,而不是像《局方》那樣只注重燥烈之性;如果實熱過盛,可以用承氣湯類方劑瀉下,脾胃虛弱者禁用。總之,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疏肝解鬱是主要的治療原則。枳實、白朮、二陳湯降火,酒炒黃芩、黃連清痰,竹瀝、薑汁疏肝解鬱,神麴、香附潤氣,麻仁、杏仁生津,烏梅潤燥,少量加入蜂蜜。但是,如果腸胃乾燥,大便像羊屎一樣,則無法治療。調養的方法,一定要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心境安靜,張雞峰說:噎膈是心神受損的疾病,應當內觀自養,使臟腑之火不起,以培補腎氣,如果不遵守戒律,嗜好厚味、房事過度的人,以及老年人血虛者,是無法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