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三十六
2. 噎膈翻胃
3. 論
醫說,云:古今論膈氣,乃有五種。謂憂、恚(胡桂切,音惠,恨怒也)、氣、寒,熱也。夫胸中氣結煩悶,飲食不下,羸瘦無力,此名憂膈。心下實滿,食不消化,噫輒醋心,大小便不利,此名恚膈。胸脅逆滿,咽喉閉塞,噫聞食臭,此名氣膈。心腹脹滿,咳逆腸鳴,食不生肌,此名寒膈。五心中熱,口舌生瘡,骨煩體重,唇乾口燥,背痛胸痹,此名熱膈。噎病亦有五種,謂氣、憂、食、勞、思也。噎者,乃噎塞不通,心胸不利,飲食不下也。各隨其證而治之。
張雞峰,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此病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氣動則諸證悉見,氣靜疾候稍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服藥,皆不見效。此乃神意間病也。頃,京師一士人家有此症,勸令靜觀內養,將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藥方得見效。
潔古,曰: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府秘結而自安也。(樓氏曰,潔古論三焦吐,其說蓋本於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食晬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吐者,今世謂之嘔吐也。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謂之膈氣翻冒也。今分嘔吐膈氣為二門。晬,祖對切,音最,晬時,周時也)
王太僕,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又發明曰: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塞者,五臟之所主,陰也,血也。二者皆因陰中伏火而作也。劉宗厚曰:若三焦傳化失常所致,主於氣也。若血虧胃脘乾槁所致,因於血也。塞,猶填塞不通之義。故發明有治幽門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湯例。蓋陽無陰不能通化,陰之失位而陽伏其中,傳化不變而反上行矣。
虞氏,曰:先哲論膈噎翻胃,大率以血液乾槁,其或咽喉窒塞,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門。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賁門,此皆上焦之膈噎也。其或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膈噎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闌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噎也。雖然,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所誤者,丹溪論之詳矣(闌門臍下攔約水穀,分膀胱大腸而為糞溺)。丹溪曰:《局方》治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悉用香燥熱藥。夫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主者,氣也。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已。苟內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展轉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胃、為吞酸。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詳味《局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不疑也。按原病式曰:諸病嘔吐酸,皆屬於熱,諸積飲痞滿中膈,皆屬於濕。諸氣逆衝上,嘔湧溢,食不下,皆屬於火。諸堅痞腹滿,急痛吐腥穢,皆屬於寒。深契仲景之意。觀《金匱要略》用藥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孰?或曰:脈訣謂熱則生風,冷生氣,寒主收引,今冷氣上衝矣,氣逆矣,氣滯矣,非冷而何?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然則諸氣、諸飲、諸嘔吐、翻胃、吞酸等病,將無寒病耶。予曰: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若諸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乃為病寒。非若諸火,病自內作,所以氣之病寒者,十無一二。或曰:其餘痰氣嘔吐吞酸,噎膈翻胃,作熱作火論治,於理可通。若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非冷而何。予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火極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見此證。冷生氣者,出高陽生之謬言也。若病果因於寒,當以去寒之劑治之,何至例用辛香燥熱為方。不知權變,豈不誤人。或曰:諸氣,諸飲,與夫嘔吐吞酸膈噎翻胃等症,《局方》未中肯綮,然則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猶有未發者乎?予曰:天地之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醫之良者,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用,假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俞越矩度。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飲食不謹,或因外冒風雨寒暑,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素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陰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噎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本原,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暫得快然,以為神方,仍前厚味不節,將理不謹,舊疾被劫暫舒,濁液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痰挾汙血,遂成窠囊,於是為痞、為痛、為嘔、為噎膈翻胃之次第諸症隆起,飲食湯液,泥滯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醫者不察,猶孰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快,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官,氣清和則能運。今得香熱之藥,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其有胃熱易飢,急於得食,脾傷不磨,鬱積成痛,醫者猶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妄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翻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要略論飲有六,曰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分別五臟諸證,治法至矣盡矣。第恨醫者不善處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藥助病邪,展轉深痼,去生漸遠,深可哀憫。或曰:千金諸方,治膈噎翻胃,未嘗廢薑桂等劑,何也?予曰:氣之鬱滯,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朴硝、茯苓、黃芩、蘆根、瓜蔞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其終則異,病邪易伏,故易於安。或曰胃脘乾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將他有要捷之法,或可補先人之未發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生薑以去穢,正是此意。張雞峰亦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為近理。夫噎病生於血乾,夫血者,陰氣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
白話文:
論
古人認為膈氣有五種:憂、恚(憤怒)、氣、寒、熱。胸中氣結煩悶,吃不下東西,消瘦無力,這是憂膈;心下飽滿,食物消化不良,打嗝時覺得胸口發酸,大小便不暢,這是恚膈;胸脅部脹滿,咽喉堵塞,打嗝聞到食物的臭味,這是氣膈;心腹部脹滿,咳嗽、腸鳴,吃東西長不了肉,這是寒膈;五心煩熱,口舌生瘡,骨頭痠痛身體沉重,嘴唇乾裂口乾舌燥,後背疼痛胸悶,這是熱膈。
噎病也有五種:氣、憂、食、勞、思。噎病就是食物在食道阻塞不通,胸悶不適,吃不下東西。各種噎病都要根據其症狀治療。
張雞峰認為,這種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寒也不屬熱,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所以用藥很難見效。此病源於憂思、憤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氣機紊亂則各種症狀都出現,氣機平順則病情稍有好轉。用手指觸摸也找不到病灶,觀察面色也找不到病因,聽聲音也找不到病源,所以針灸和服藥都不見效。這是一種心神方面的疾病。京城一位士大夫家曾有人患此病,勸他靜心養神,將所有費心費力的事都委託他人,服藥後才見效。
潔古認為,嘔吐有三種:氣、積、寒,都從三焦論治。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要吸收而不排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要消化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要排出而不吸收。所以上焦嘔吐,都是由於氣機失常,氣是天的陽氣,脈象浮而洪大,症狀是吃了東西就立刻嘔吐,口渴想喝水,大便秘結,氣往上衝擊胸部而疼痛,治療應當降氣和胃;中焦嘔吐,都是由於積滯,有陰有陽之分,食物和氣機互相阻礙而形成積滯疼痛,脈象浮而弦,症狀是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治療應當用小毒藥去除積滯,再用檳榔、木香等藥和解氣機;下焦嘔吐,都是由於寒邪,屬地道,脈象大而遲,症狀是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小便清長,大便秘結不通,治療應當用毒藥通利閉塞,溫暖寒邪,待大便通暢後,再用中焦藥調理,避免大腸腑秘結,使之自然恢復。樓氏說,潔古論述三焦嘔吐的說法,大概本於黃帝內經,所謂氣為上膈,食物飲水進入又吐出,為下膈,在飯後不久,食物反倒從上焦吐出,現代稱之為嘔吐。中下二焦,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現代稱之為膈氣翻冒。現在將嘔吐和膈氣分為兩個門類。
王太僕認為,食物吃不進去,是有火;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沒火。他又闡明:噎是六腑的功能失常,屬陽、屬氣;塞是五臟的功能失常,屬陰、屬血。這兩種病都是由於陰中伏火而引起的。劉宗厚說:如果是三焦運化失常導致的,屬於氣;如果是血虧胃脘乾燥導致的,屬於血。塞,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所以有治療幽門不通的噎塞不便通幽湯。總之,陽氣沒有陰氣的滋養就不能運化,陰氣失位,陽氣潛伏其中,運化失常而反向上行。
虞氏認為,前輩們論述膈噎翻胃,大多認為是血液乾燥,或者咽喉阻塞,食物下不去,乾燥在食管入口處;或者食物下去了,胃脘部心口疼痛,不久就吐出來,食物吐出來疼痛就停止,乾燥在賁門;或者食物可以下咽,很久以後又吐出來,乾燥在幽門,這是中焦的膈噎;或者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乾燥在闌門、大腸之間,這是下焦的膈噎。當然,也有輕微的病症,卻被醫生誤診的,朱丹溪論述得很詳細。朱丹溪說,《局方》治療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都用辛香燥熱的藥物。周流於人體,為人體機能之主的,是氣。陽氣上升則陰氣下降,陰氣下降則陽氣上升,一升一降,無窮無盡。如果內心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氣機運行正常,哪有什麼疾病?現在說的冷氣、滯氣、逆氣、上氣,都是肺受火邪,氣機炎上,只升不降,熏蒸阻塞經絡,以致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輾轉變成嘔吐、膈氣、噎氣、痰飲、翻胃、吞酸等病症。治療寒證用溫熱之法,治療熱證用寒涼之法,這是正治;治療熱證用熱藥,治療寒證用寒藥,這是反佐。仔細研讀《局方》,既非正治,也非反佐,所以我很難不產生懷疑。按原病式說:諸病嘔吐酸腐,都屬於熱證;諸積飲痞滿中膈,都屬於濕證;諸氣逆衝上,嘔吐不止,吃不下東西,都屬於火證;諸堅痞腹滿,急痛嘔吐腥穢之物,都屬於寒證。這與張仲景的醫理很相符。《金匱要略》用藥的原則是:可以發汗的用發汗法,可以通下的用通下法,滯礙的用導滯法,鬱結的用疏通法,熱證用清熱法,寒證用溫熱法,寒熱夾雜的用反佐法,夾濕的用淡滲法,虛證的用補益法,何曾例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助長火邪?這樣實證用實法,虛證用虛法,豈不是自相矛盾?有人說:《脈訣》說熱則生風,冷則生氣,寒則收引,現在冷氣上衝,氣逆,氣滯,不是寒證是什麼?你引用仲景的醫論而批評其錯誤,那麼,諸氣、諸飲、諸嘔吐、翻胃、吞酸等病症,難道沒有寒證嗎?我說:五臟各有陰火,五志可以激動它,火邪就隨之而起。如果寒證作病,必須身體受寒,吃冷的東西,才會得病。不像火證,病邪是從內部產生的,所以氣病屬寒的,十之八九不到一、二。有人說:其他痰氣嘔吐、吞酸、噎膈、翻胃等病症,用熱法治療是合理的。如果病人自稱冷氣從下往上衝,不是寒證是什麼?我說:上升之氣,從肝而出,夾帶著相火,從下往上衝,其熱甚於寒,所以病人感覺是冷的,並不是真的寒邪。火極則似水,積熱過甚,陽亢陰虛,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症狀。冷生氣的說法,是高陽生所說的謬論。如果病果真因寒邪而起,應該用溫熱之藥治療,為什麼要例用辛香燥熱的藥方呢?不懂得權衡變化,豈不是誤人子弟?有人說:諸氣、諸飲及嘔吐、吞酸、膈噎、翻胃等症,《局方》沒有說到點子上,那麼《金匱要略》的方劑,真的夠用嗎?難道還有沒有發掘出來的東西嗎?我說:天地間氣化無窮,人體的疾病也變化無窮。仲景的醫書是載道的。醫術高明的醫生,可以舉一反三,應用無窮,即使略微加減,修合終究難越軌。氣病的初期,其症狀很輕微,或許是飲食不節,或許是外感風寒,或許是內傷七情,或許是飲食厚味,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許是體質素盛,表密無汗,或許是性情急躁易怒,陰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能運行,清濁相干。氣病的症狀,或痞或痛,或不思飲食,或噎嗝腐臭,或吞酸,或嘈雜,或膨脹,如果不追究病因,就認為是寒證,急忙用辛香燥熱的藥物治療幾劑,暫時感覺舒服,認為是神方,仍然厚味不節,飲食不慎,舊病雖暫時緩解,但濁液容易積聚,或者半個月,或者一個月,舊病復發,這樣反覆發作,從氣滯變成積滯,從積滯變成痰飲,這是形成痰飲、吞酸的原因。痰飲夾雜瘀血,就形成包塊,於是出現痞塊、疼痛、嘔吐、噎膈、翻胃等一系列症狀,飲食湯水停滯不通,滲透阻塞,大便或秘或溏,下焦運化失常,中焦更加停滯,醫生不細察,還以為是寒證,又想起以前的藥方,隨便用些能見效的藥,希望一下子見效,卻不考慮胃是水穀之海,胃中有很多氣血,氣機平和才能容納食物;脾是消化器官,氣機平和才能運化。現在用了辛香燥熱的藥物,反而助長氣血沸騰。開始時,胃液凝聚,沒有容納食物的地方;時間久了,脾氣耗散,運化越來越慢。如果有胃熱而易飢餓,急於吃東西,脾胃受損而不能磨化食物,鬱積成痛,醫生還說這是虛證而積寒,不是普通的草藥可以治療的,妄用烏頭、附子等藥物,專門服用這些補藥,積久之後,氣血都耗傷了,胃脘乾燥。乾燥在上,靠近咽喉之下,水飲可以下行,食物難以吞咽,有時可以吞嚥,吞嚥的也不多,叫做噎;乾燥在下,靠近胃,食物雖可以下咽,但很難完全進入胃中,不久就吐出來,叫做膈,也叫做翻胃。大便乾燥如羊屎。雖然名稱不同,但病都是一個原因。要略論飲有六種,即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分別闡明五臟的各種症狀,治療方法詳盡周全。只是可惜醫生不善於治療,病人又不遵守禁忌,結果藥物反而助長邪氣,病情越來越嚴重,壽命越來越短,令人惋惜。有人說:《千金要方》治療膈噎翻胃,從來不用薑、桂等藥,為什麼呢?我說:氣機鬱滯,久留於經絡,不藉助辛香溫熱的藥物,不足以通行,但都要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朴硝、茯苓、黃芩、蘆根、瓜蔞等藥物佐使,開始用藥雖然相同,但結果卻不同,邪氣容易潛伏,所以容易治癒。有人說胃脘乾燥,古方真的可以治療嗎?難道有更快的方法,可以補充前人的不足嗎?我說:古方用人參補肺,用糯米解毒,用竹瀝清痰,用乾薑養血,用粟米充實胃氣,用蜜水潤燥,用生薑去穢,正是這個意思。張雞峰也說,噎病是心神方面的疾病,只有內觀自養才能治療。這句話深中病情,治療方法也很合理。噎病是因血液乾燥而生,血液是陰氣,陰氣主靜,內外都靜,則臟腑的火邪不盛,金水二氣得以滋養,陰血自然產生。腸胃津液運化合宜,哪有什麼噎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