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五 (6)

1. 治結氣方

順氣寬中散,治陰陽不和,三焦痞膈,氣逆澀滯,中滿不快,恚氣奔急,肢體煩倦,不欲飲食。

京三稜(煨),蓬莪朮(煨),大麥芽(炒),枳實(麩炒),人參,桑白皮,檳榔(各一兩),甘草(炙,七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少許,調服。

木香流氣飲,調順榮衛,流通血脈,快利三焦,安和五臟。治諸氣痞滯不通,胸膈膨脹,口苦咽乾,嘔吐少食,肩背腹脅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大便秘結,水道赤澀;又治憂思太過,怔忡鬱積,腳氣風濕,聚結腫痛,喘滿脹急。

陳皮(二錢四分),半夏(一錢半),厚朴,青皮,甘草,香附子,紫蘇(各一錢二分),人參,赤芍藥,木瓜,白朮,麥門冬,大黃(各一錢半),白芷,枳殼(各三分),木通(六分),草果,官桂,蓬朮,大腹皮,丁皮,檳榔,木香,沉香(各四分半)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子二個,水煎熱服。

分氣丸,治胸膈氣痞,痰實不化。

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京三稜(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縮砂仁,白蔻仁,木香(各一兩),枳實(麩炒),蓬朮(炮),蓽澄茄,蘿蔔子(炒另研,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

通氣丸,治氣滯胸脅,噎塞滿悶,並治小腸氣痛。

黑牽牛,丁香皮(各五兩),京三稜(炮),蓬朮(炮),青皮,陳皮,益智仁,白朮(各一兩),枳殼(去穰炒),茴香炒,蘿蔔子(炒),砂仁(各三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蘿蔔湯下。

助氣丸,治三焦痞塞,胸膈滿悶,氣不流通,蘊結成積,痃癖氣塊。

蓬莪朮(炮,二斤),京三稜(炮),青皮(去白),白朮(去油),陳皮(去白,各十五兩),枳殼(去穰麩炒),木香(各十兩),檳榔(八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

木香分氣丸,治一切氣逆,心胸痞悶,腹脅虛脹。

木香,甘松(各一兩),香附子(十六兩),蓬莪朮(煨,八兩),甘草(炙,六兩)

上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橘皮湯任下。

調中順氣丸,治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不時刺痛。

木香,白豆蔻仁,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大腹皮,三稜(炮,各一兩),半夏(各二兩),砂仁,檳榔,沉香(各五錢)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陳皮湯下,姜橘皮湯下。

導滯丸,治心腹痞滿,停氣刺痛,嘔吐痰水,不思飲食。

黑牽牛(微炒取頭未,四兩),京三稜(一兩半)

丁香皮(二兩),青皮(去白,一兩),檳榔,胡椒(各半兩),木香(二錢半)

白話文:

治結氣方

順氣寬中散: 治療陰陽失調,三焦、膈部痞塞,氣逆阻滯,胸腹脹滿不適,怒氣衝衝,肢體疲倦,不想吃東西。

藥材:煨過的京三稜、煨過的蓬莪朮、炒過的大麥芽、麩炒過的枳實、人參、桑白皮、檳榔(各一兩)、炙過的甘草(七錢)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滾水沖服,加少許鹽。

木香流氣飲: 調節營衛氣血,疏通經絡,促進三焦氣機流通,使五臟平和。治療各種氣滯不通引起的痞塞,胸膈膨脹,口苦咽乾,嘔吐少食,肩背、腹部、脅肋部位竄痛;以及氣喘、咳嗽痰多,面部浮腫,四肢腫脹,便秘,尿液赤澀;也治療憂思過度,心悸不安,鬱積不舒,腳氣風濕,局部腫痛,胸悶氣脹。

藥材:陳皮(二錢四分)、半夏(一錢半)、厚朴、青皮、甘草、香附子、紫蘇(各一錢二分)、人參、赤芍藥、木瓜、白朮、麥門冬、大黃(各一錢半)、白芷、枳殼(各三分)、木通(六分)、草果、官桂、蓬朮、大腹皮、丁皮、檳榔、木香、沉香(各四分半)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大棗兩個,水煎服。

分氣丸: 治療胸膈氣滯痞塞,痰飲凝聚不化。

藥材:炒後取頭部的黑牽牛(二兩)、炮製過的京三稜、去白皮的青皮、去白皮的陳皮、縮砂仁、白蔻仁、木香(各一兩)、麩炒過的枳實、炮製過的蓬朮、蓽澄茄、炒後研磨的蘿蔔子(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通氣丸: 治療氣滯引起的胸脅疼痛,噎塞滿悶,以及小腸氣痛。

藥材:黑牽牛、丁香皮(各五兩)、炮製過的京三稜、炮製過的蓬朮、青皮、陳皮、益智仁、白朮(各一兩)、去瓤麩炒過的枳殼、炒過的茴香、炒過的蘿蔔子、砂仁(各三兩)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蘿蔔湯送服。

助氣丸: 治療三焦痞塞,胸膈脹滿,氣機不通,氣滯積聚,痃癖(腹部腫塊)。

藥材:炮製過的蓬莪朮(二斤)、炮製過的京三稜、去白皮的青皮、去油的白朮、去白皮的陳皮(各十五兩)、去瓤麩炒過的枳殼、木香(各十兩)、檳榔(八兩)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糊做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開水送服。

木香分氣丸: 治療各種氣逆,心胸痞悶,腹部脅肋脹滿。

藥材:木香、甘松(各一兩)、香附子(十六兩)、煨過的蓬莪朮(八兩)、炙過的甘草(六兩)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或橘皮湯送服。

調中順氣丸: 治療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肋下虛脹,或時有刺痛。

藥材:木香、白豆蔻仁、去白皮的青皮、去白皮的陳皮、大腹皮、炮製的三稜(各一兩)、半夏(各二兩)、砂仁、檳榔、沉香(各五錢)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糊做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陳皮湯或薑橘皮湯送服。

導滯丸: 治療心腹痞滿,停滯之氣引起刺痛,嘔吐痰涎,不想吃東西。

藥材:微炒後取頭部的黑牽牛(四兩)、京三稜(一兩半)、丁香皮(二兩)、去白皮的青皮(一兩)、檳榔、胡椒(各半兩)、木香(二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