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四 (1)
卷三十四 (1)
1. 治黃汗方
桂枝加黃耆湯,治黃汗,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此方主之。
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甘草(炙一錢),黃耆(三錢),生薑(五片),大棗(二枚)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黃汗者,汗出皆黃沾衣有色也。得之汗出時,入水取浴,水從汗孔入,濕鬱於表,故病黃,邪傷其衛故自汗,濕熱相搏,故身體疼重而發熱。病原寒水所傷,寒氣屬陰,水性就下,故兩脛自冷。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榮中之液。
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故生薑、甘草,可以為桂枝之佐。乃大棗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黃耆湯,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耆(去蘆,蜜炙),赤芍藥,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豆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桂枝苦酒湯,治黃汗身腫發熱。
黃耆(三錢),芍藥,桂枝(各八分)
上水煎,入苦酒三匙。初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愈。一方,用好酒代苦酒。如腰以下無汗,強痛不食;煩躁,小便不利,本方用桂枝加甘草四分,姜煎微汗。未汗再服。
白話文:
【治療黃汗的處方】
使用「桂枝加黃耆湯」來治療黃汗症,主要症狀包含身體疼痛沉重,並伴隨發燒,兩腿感覺特別冰冷。這帖藥方適用於這些症狀。
藥材包含: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黃耆(三錢),生薑(五片),大棗(二枚)
將以上藥材做成一劑,用水煎煮後,在飯後服用,同時喝些熱粥以增強藥效。所謂黃汗,就是出汗時汗水呈現黃色,沾染衣物留下顏色。這種病症通常是在出汗時進入水中沐浴,導致水分透過汗孔滲入體內,濕氣在體表鬱積,因此出現黃汗的症狀。邪氣侵擾防衛系統,所以會自發性的出汗,濕氣與熱氣相互纏鬥,導致身體疼痛沉重且發燒。病因源自於被冷水傷害,冷水屬陰,水性向下,所以兩腿會感到特別的冷。外來的邪氣要排除,所以用桂枝的辛甘味道,來消除皮膚表面的邪氣;流失的要收攏,所以用芍藥的酸寒特性,來收攏血液中的液體。
體虛易受邪氣影響,所以用黃耆的甘溫特性,來鞏固體表的氣息;辛甘的味道有助於發散陽氣,所以生薑和甘草,可以輔助桂枝的功效。而大棗則能調和脾胃,有益胃部健康。
「黃耆湯」可治療黃汗症,身體浮腫,發燒但不口渴,出汗時汗水會染黃衣物。
所需藥材:去蘆黃耆(蜜炙)、赤芍藥、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豆豉(各一兩),炙甘草(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水煎煮至剩七分,溫熱時服用,不限定時間。
「桂枝苦酒湯」可治療黃汗症,身體浮腫且發燒。
所需藥材:黃耆(三錢),芍藥、桂枝(各八分)
用水煎煮,加入三匙苦酒。初次服用可能感到心煩,這是因為苦酒的阻礙效果,但服用六七天後,情況會逐漸改善。另一種做法是用好酒代替苦酒。如果腰部以下沒有汗出,感到強烈疼痛,食慾不佳,心情煩躁,小便不通暢,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增加炙甘草四分,用薑煎煮至微微出汗。若未出汗,可再次服用。
2. 治黃疸方
丹溪治黃疸方,疸症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此方主之。
黃芩(炒),黃連(炒),梔子(炒黑),茵陳,豬苓,澤瀉,蒼朮(制),青皮(去穰,炒),草龍膽(各五分)
谷疸加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麯。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用芩、連、梔子、龍膽之苦,所以去熱;豬苓、澤瀉之淡,所以去濕;茵陳蒿氣微寒而味苦平,為陰中之陽,則兼濕熱而治者也,故為黃家君主之藥;蒼朮所以燥濕,青皮所以破滯;而谷疸諸品之加,乃推陳致新之意也。
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茵陳,豬苓,茯苓,澤瀉,白朮(各一錢),官桂(少許)
一方,去桂,名加減五苓散。
上為細末十分和勻,先食飯後服方寸匕,日三服。一云薑棗煎。
蔭按:熱病小便不利,濕熱內蓄,勢必發黃。茵陳,黃家神良之品也,故諸方多用之。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平而淡,故可以導利小水;官桂之加,取其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結之處。經曰:甚者從治,此之謂也。
茵陳茯苓湯,治發黃小便澀,煩躁而渴者,此方主之。
茵陳(二錢),茯苓,豬苓,桂枝(各一錢),滑石(一錢半)
上銼,水煎服。
蔭按:熱在內,其熱不得泄越,故發黃。小便澀者,熱之所注也。煩躁者,熱犯上焦,清陽之分也。渴者,邪熱蒸灼,不能生液潤喉也。是方也,茵陳主治黃疸,佐以茯苓、豬苓則利;佐以滑石則利熱;佐以桂枝,則同氣相求,直達邪熱之巢穴。內熱既去,則津液自生,氣自化,小便自利,煩渴自解,身黃自除矣。
茯苓滲濕湯,治黃疸,氣熱嘔吐而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食。
白茯苓(五分),茵陳蒿(六分),澤瀉,豬苓(各三分),黃芩(生),黃連,山梔,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
上㕮咀,水煎,空心服。谷疸去黃芩加枳實。一方無黃芩、青皮,有秦艽、葛根。
必效散,治黃疸通用。
葶藶(隔紙炒),龍膽草,山梔子,茵陳,黃芩(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
麻黃醇酒湯,治黃疸脈浮,宜汗之。
麻黃(三兩)
上用好清酒五升,煮取二升五合,頓服盡。冬月用酒煮,夏月用水煮。
瓜蒂散,諸疸腹滿欲吐,鼻燥脈浮者,宜以此方吐之。
瓜蒂,赤小豆,淡豆豉(各五分)
上為細末,水調服。一方,用瓜蒂二十七枚,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蔭按:但腹滿欲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氣分也;脈浮者,邪未盡入於裡也。吐中有發散之義,故吐於浮脈正宜。瓜蒂苦而善湧,赤小豆平而解熱,淡豆豉腐而勝燥,此古人之宣劑好。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瓜蒂散一字,吹入鼻中,泄出黃水而愈。
白話文:
治黃疸方
丹溪治療黃疸的方劑,黃疸症狀不必細分五種,都是濕熱引起的,這個方子都能治療。
方一:黃芩(炒)、黃連(炒)、梔子(炒黑)、茵陳、豬苓、澤瀉、蒼朮(制)、青皮(去瓤,炒)、草龍膽(各五分)。 谷疸者,再加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麴。 水煎服。
方一註解:方中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龍膽的苦味,用來清熱;豬苓、澤瀉的淡味,用來利濕;茵陳性微寒,味苦平,是陰中之陽,能同時治療濕熱,所以是治療黃疸的主藥;蒼朮用來燥濕,青皮用來行氣消滯;而治療谷疸所增加的藥物,是為了促進新陳代謝之意。
方二(茵陳五苓散):治療傷寒或伏暑引起的黃疸,小便不利者,這個方子主治。
茵陳、豬苓、茯苓、澤瀉、白朮(各一錢)、官桂(少許)。 另一方,去桂,名為加減五苓散。 將藥磨成細末,十分藥量混合均勻,飯後服用一平匙,一日三次。也有人說用薑棗水煎服。
方二註解:熱病導致小便不利,濕熱內蓄,必然會發黃。茵陳是治療黃疸的良藥,所以很多方劑都用它。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平而淡,可以利尿;加入官桂,是因為它辛熱,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熱邪蓄積的地方。經書上說:「病情嚴重時應從治標入手」,這就是這個意思。
方三(茵陳茯苓湯):治療發黃,小便澀,煩躁口渴者,這個方子主治。
茵陳(二錢)、茯苓、豬苓、桂枝(各一錢)、滑石(一錢半)。 水煎服。
方三註解:熱邪在內,熱氣無法宣洩,所以發黃。小便澀滯是熱邪壅滯的表現。煩躁是因為熱邪犯上焦,擾亂清陽之氣。口渴是因為邪熱蒸灼,體液不足以滋潤咽喉。這個方子中,茵陳主治黃疸,輔以茯苓、豬苓利水;輔以滑石利熱;輔以桂枝,則同氣相求,直達邪熱聚集的地方。內熱消除後,津液自然生成,氣機自然運行,小便自然通暢,煩渴自然消除,黃疸自然痊癒。
方四(茯苓滲濕湯):治療黃疸,氣熱嘔吐口渴想喝冷飲,身體面目都發黃,小便不利,無法安睡,不想吃東西。
白茯苓(五分)、茵陳蒿(六分)、澤瀉、豬苓(各三分)、黃芩(生)、黃連、山梔、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 藥物研磨後水煎,空腹服用。谷疸者,去掉黃芩,加入枳實。另一方沒有黃芩、青皮,而有秦艽、葛根。
方五(必效散):治療各種黃疸的通用方劑。
葶藶(隔紙炒)、龍膽草、山梔子、茵陳、黃芩(各等分)。 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間。
方六(麻黃醇酒湯):治療黃疸,脈象浮弱,應該發汗治療。
麻黃(三兩)。 用上好的清酒五升,煮至二升五合,一次服完。冬天用酒煮,夏天用水煮。
方七(瓜蒂散):治療各種黃疸,腹部脹滿想嘔吐,鼻乾燥,脈象浮弱者,應該用這個方子催吐。
瓜蒂、赤小豆、淡豆豉(各五分)。 磨成細末,用水調服。另一方,用瓜蒂二十七枚,加水一升,煮至五合,去渣一次服完。
方七註解:腹部脹滿想嘔吐,邪氣在上;鼻乾燥,邪氣在氣分;脈象浮弱,邪氣尚未深入臟腑。催吐有發散的作用,所以浮脈的病人催吐是適宜的。瓜蒂味苦善於催吐,赤小豆平和解熱,淡豆豉味淡能解燥,這是古代醫生常用的宣泄方劑。如果病人額頭和太陽穴疼痛,讓病人含一口水,然後用瓜蒂散少許吹入鼻中,排出黃色液體後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