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三 (6)

1. 治下消方

加味四物湯,丹溪云,三消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隨上中下加他藥治之。

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各一錢)

上銼一服,水煎服。上消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葛花汁。中消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之類,以滋腎水。又間飲燥絲湯為上策。

宣補丸(一名茯神丸),治腎消渴,小便數者。

茯神,黃耆,人參,麥門冬,甘草,黃連,知母,瓜蔞根(各三兩),菟絲子(二合),肉蓯蓉,石膏,乾地黃(各六兩)

上為末,以牛膽三合,和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茆根湯送下,日二服,漸加至五十丸。

六味地黃丸,治下消。

乾山藥,山茱萸(各四兩),牡丹皮,澤瀉,白茯苓(各三兩),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滾湯下。

加減八味丸,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

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熟地黃,肉桂,五味子

上為末,煉蜜丸服。

加減腎氣丸,治腎氣不足,心火上炎,口舌乾燥,多渴引飲。

茱萸肉,白茯苓,牡丹皮,熟地黃(酒蒸),五味子,澤瀉,鹿角(鎊),山藥(炒,各一兩),官桂,沉香(不見火,各半兩)

弱甚者,加附子半兩,兼進黃耆湯。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米飲任下。

千金地黃丸,治腎渴。

黃連(四兩,為末),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拌黃連末和勻,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食後麥冬湯下,五六十丸。

鹿菟丸,治飲酒積熱,熏蒸五臟,津血枯燥,小便頻多,肌肉消爍,專嗜冷物寒漿。

鹿茸(一兩),菟絲子,山藥(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鹽湯或人參煎湯任下。

玄菟丹,治腎水枯竭,津液不生,消渴諸證。

菟絲子(酒浸搗爛焙乾為末,十兩),白茯苓(去皮,二兩),干連肉(酒浸,三兩),五味子(酒浸,焙,半兩)

上為末,別研山藥末六兩,將浸藥余酒更添,煮糊和藥搗千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夢遺白濁,服之亦好。

鹿茸丸,治失志傷腎,腎虛消渴,小便無度。

鹿茸(去毛炙,七錢半),雞肶胵(麩炒,七錢半),麥門冬(去心二兩),熟地黃,黃耆,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山茱萸,破故紙(炒),牛膝(酒浸),人參(各七錢半),白茯苓,地骨皮,玄參(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一方,治腎消,小便不禁,日多至一二斗,或如血色。

麥門冬,乾地黃(各八錢),乾薑(四兩),蒺藜子,續斷,桂心(各二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治下消方

加味四物湯:丹溪先生說,三消大多是因為血虛導致津液不足,都應該以四物湯為主,再根據上、中、下消的症狀添加其他藥物治療。

藥方: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各一錢),水煎服。上消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並加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者加葛花汁。中消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瀉胃火。下消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等,以滋養腎水。另外,間歇服用燥絲湯是最佳方法。

宣補丸(又名茯神丸):治療腎陰不足導致的消渴,小便頻繁。

藥方:茯神、黃耆、人參、麥門冬、甘草、黃連、知母、瓜蔞根(各三兩)、菟絲子(二合)、肉蓯蓉、石膏、乾地黃(各六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牛膽汁三合與蜂蜜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煎好的茅根湯送服,每日兩次,逐漸增加至每次五十丸。

六味地黃丸:治療下消。

藥方:乾山藥、山茱萸(各四兩)、牡丹皮、澤瀉、白茯苓(各三兩)、熟地黃(八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滾燙的開水送服。

加減八味丸:治療心腎不交導致的消渴,口渴引飲。

藥方: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熟地黃、肉桂、五味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服用。

加減腎氣丸:治療腎氣不足,心火上炎,口乾舌燥,口渴引飲。

藥方:茱萸肉、白茯苓、牡丹皮、熟地黃(酒蒸)、五味子、澤瀉、鹿角(鎊)、山藥(炒,各一兩)、官桂、沉香(不見火,各半兩)。體質虛弱者,加附子半兩,並同時服用黃耆湯。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十丸,用鹽湯或米湯送服。

千金地黃丸:治療腎陰虛導致的口渴。

藥方:黃連(四兩,研磨成粉末)、生地黃(半斤,取汁並連渣與黃連粉末拌勻,曬乾)。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煉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後用麥冬湯送服,每次五六十丸。

鹿菟丸:治療飲酒積熱,熏蒸五臟,津血枯竭,小便頻多,肌肉消瘦,嗜食冷飲。

藥方:鹿茸(一兩)、菟絲子、山藥(各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鹽湯或人參煎湯送服。

玄菟丹:治療腎水枯竭,津液不足,消渴等症狀。

藥方:菟絲子(酒浸泡,搗爛,焙乾研磨成粉末,十兩)、白茯苓(去皮,二兩)、干連肉(酒浸,三兩)、五味子(酒浸,焙乾,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另研磨山藥粉六兩,用浸泡藥材的剩餘酒再添加適量水煮成糊狀,與藥粉混合,充分搗杵,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夢遺、白濁者服用也有效。

鹿茸丸:治療因思慮過度傷腎導致的腎虛消渴,小便失禁。

藥方:鹿茸(去毛炙,七錢半)、雞肶胵(麩炒,七錢半)、麥門冬(去心二兩)、熟地黃、黃耆、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山茱萸、破故紙(炒)、牛膝(酒浸)、人參(各七錢半)、白茯苓、地骨皮、玄參(各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一方:治療腎陰虛導致的消渴,小便失禁,每日小便量多達一、二斗,或小便顏色如血。

藥方:麥門冬、乾地黃(各八錢)、乾薑(四兩)、蒺藜子、續斷、桂心(各二兩)、甘草(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