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七 (1)
卷七 (1)
1. 論瘟疫
傷寒論,曰: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龐安常,曰:疫氣之發,大則流行天下,次則一方,次則一鄉,次則偏著一家,悉由運氣鬱發,有勝有伏,遷正退位之所致也。
陶氏,曰:夫疫氣之中人,輕重不一,仲景無治法,後人用敗毒散治,甚得其理,然亦有愈,有不愈者。蓋疫氣有淺深,資稟有壯怯。怯而受癘氣之深者,治之為難;壯實而所感又淺,則庶幾可愈。切不可作傷寒證治而大汗大下也。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少陽,小柴胡湯;陽明,升麻葛根湯。看所中陰陽經絡脈法,而以二方加減治之,殊為切當。
白話文:
傷寒論,曰:
春天應當溫暖,卻反常地出現嚴寒;夏天應當炎熱,卻反常地出現寒冷;秋天應當涼爽,卻反常地出現酷熱;冬天應當寒冷,卻反常地出現溫暖。這些都是時令不符,卻出現了異常天氣。所以,一年四季之中,老少疾病多有相似之處,這便是時行之氣的影響。
龐安常,曰:
疫氣的發生,嚴重時可以流行天下,次之可以蔓延一方,再者可以影響一鄉,最後甚至只集中在一家。這些都是由於氣運鬱積而發,有盛有衰,遷移轉換位置所造成的。
陶氏,曰:
疫病侵襲人體,輕重不一。仲景沒有針對疫病的治療方法,後人用敗毒散來治療,十分合乎道理。然而,也有治癒和未治癒的病例。這是因為疫氣的深淺不同,患者的體質也各有強弱。體弱而受疫氣侵襲較深者,治療較為困難;體質強健而感染較淺者,則比較容易治癒。切不可按照傷寒證治,而採取大汗大下的方法。應該從中調治,使用少陽、陽明二經藥物。少陽經藥物,可用小柴胡湯;陽明經藥物,可用升麻葛根湯。根據患者所中陰陽經絡、脈象,再用這兩種方劑加減治療,這纔是最合適的。
活人,云: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實邪在肝,升麻解肌湯主之。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實邪在心,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選用之。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實邪在肺,白虎加蒼朮湯、茵陳汁調五苓散。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實邪在腎,宜萎蕤湯。
白話文:
活人一書中說:春天應該溫暖,若清氣被阻礙,則實邪在肝,可用升麻解肌湯治療。夏天應該炎熱,若寒氣被阻礙,則實邪在心,可用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擇一使用。秋天應該涼爽,若反倒燥熱而被壓抑,則實邪在肺,可用白虎加蒼朮湯、茵陳汁調五苓散治療。冬天應該寒冷,若反倒溫熱而被壓抑,則實邪在腎,宜用萎蕤湯治療。
指掌,云:疫癘者,又非瘟病之比,此皆寒熱不調,四時不正之氣。是以一方之內,長幼率皆相似,謂之天行時氣,治法與傷寒不同,又不可拘於日數。仲景曰:疫氣之行,無以脈診,蓋隨時以施治也,以平為期,不可過取。四時之中,土無正位,分居四季,當隨其經而取之。
丹溪,曰:眾人病一般者,此天行時疫也。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用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蒼朮、防風、滑石、香附、人中黃為末,神麯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痰多,二陳湯送下,甚者加童便。瘟疫惟有三因治法可用,(以其分內外因也)當推歲運。冬瘟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也。冬時嚴寒,君心當閉藏,而反泄於外,而得之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宜補藥帶表。
白話文:
《指掌》
中提到:疫癘與瘟病不同,皆因寒熱失調,四時不正之氣所致。因此,一方之內,長幼皆會出現相似症狀,稱為“天行時氣”。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不可拘泥於病程時間。
仲景也說:疫氣流行,不可單憑脈象診斷,需隨症施治,以平復病情為目標,不可過度採取攻伐之法。四時之中,土氣無所歸依,分散在四季之中,應根據其所屬經絡來辨證用藥。
《丹溪》
中記載:眾人皆患同一種疾病,便是天行時氣,亦稱時疫。治療方法分三種:宜補、宜散、宜降。
常用藥物: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蒼朮、防風、滑石、香附、人中黃研末,以神麯糊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五七十丸。
氣虛者,可用四君子湯;血虛者,可用四物湯;痰多者,可用二陳湯送服,嚴重者可加童便。
瘟疫的治療方法,應根據其內外因進行辨證施治,並參考當年歲運。冬瘟發生,是因為冬令寒氣嚴寒,本應收斂陽氣,卻反而外泄,導致病發。這種情況下,左手脈會比右手脈大,脈浮緩而盛,按之無力,宜用補藥並兼顧解表。
龔氏,曰:冬應寒而反溫,春發瘟疫,敗毒散主之。春應溫而反清涼,夏發燥疫,大柴胡湯主之。夏應熱而反寒,秋髮寒疫,五積散主之。秋應涼而反淫雨,冬發濕疫,五苓散主之。人參敗毒散,治四時瘟疫通用。羌活沖和湯,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間,服之取汗,其效速焉。
陶尚文治瘟疫法:,若病只在少陽經者,小柴胡加防風,羌活,微發之而愈。若病兼陽明經者,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服之。若見太陽證,便大便泄者,以小柴胡去黃芩,對五苓散。尤當看脈、寒熱,若無寒,去桂留芩。若小便不利,是膀胱本病,加桂五苓散。若入太陰經,無熱證見者,用理中湯。此證必須腹痛而瀉,明日瀉止痛止,仍用小柴胡和之。若入少陰經及厥陰經,用陰陽傷寒傳經法治之。若初看未端的,且先以敗毒散治之,看歸在何經,再隨經施治,無不效者。若發黃,小柴胡合去桂五苓散。未退,茯苓滲濕湯。瘟疫作渴,本方加石膏、知母。濕溫,渴,蒼朮白虎湯。瘟疫發狂,不識人,大柴胡湯加當歸。如大便泄者,三黃石膏湯,柴苓湯。瘟疫胸膈滿悶,本方加枳殼、橘紅、黃連。若大便不通,大柴胡湯微利之。
白話文:
龔氏論瘟疫方藥
龔氏說:冬天應當寒冷卻反而是溫暖的,春天就會發瘟疫,敗毒散可以治療。春天應當溫暖卻反而是清涼的,夏天就會發燥疫,大柴胡湯可以治療。夏天應當炎熱卻反而是寒冷的,秋天就會發寒疫,五積散可以治療。秋天應當涼爽卻反而是淫雨綿綿的,冬天就會發濕疫,五苓散可以治療。人參敗毒散,可以治療四季瘟疫。羌活沖和湯,治療瘟疫初感一二日間,服用後可以發汗,效果很快。
陶尚文治瘟疫法
如果病症只在少陽經,可以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稍微發汗就可以痊癒。如果病症兼有陽明經,可以用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服用。如果出現太陽證,並且大便泄瀉,可以用小柴胡去黃芩,加上五苓散。尤其要觀察脈象、寒熱,如果沒有寒象,就去除桂枝,保留黃芩。如果小便不利,是膀胱本身有病,就加桂枝五苓散。如果進入太陰經,沒有熱證表現,就用理中湯。這種病症必須腹痛並且瀉瀉,第二天瀉止痛止,仍然要用小柴胡合治。如果進入少陰經或厥陰經,就用陰陽傷寒傳經法治療。如果初診時還不能確定病症,就先用敗毒散治療,觀察病症歸屬於哪條經脈,再根據經脈進行治療,沒有不奏效的。如果出現發黃,就用小柴胡合去桂五苓散。如果黃疸還沒有退,就用茯苓滲濕湯。瘟疫患者口渴,本方加石膏、知母。濕溫患者口渴,用蒼朮白虎湯。瘟疫患者發狂,不認識人,用大柴胡湯加當歸。如果大便泄瀉,就用三黃石膏湯、柴苓湯。瘟疫患者胸膈滿悶,本方加枳殼、橘紅、黃連。如果大便不通,用大柴胡湯稍稍使其通暢。
2. 脈法
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
瘟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八日死。瘟病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強,十二日死。瘟病八九日,頭身不疼,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鼓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脈堅強急者生,虛軟者死。瘟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白話文:
體虛氣弱,身體容易緊張,如果遇到溫熱的病氣,就會變成瘟疫。瘟疫發病兩三天,會發燒、肚子脹、頭痛,但食慾正常,脈搏又快又直,八天就會死亡。瘟疫發病四五天,頭痛、肚子脹、嘔吐,脈搏細弱而有力,十二天就會死亡。瘟疫發病八九天,頭身不痛、眼睛不紅、面色不變,反而會腹瀉,脈搏跳動得很快,按下去沒有彈性,有時強有時弱,心窩處硬硬的,十七天就會死亡。瘟疫患者汗出不來,或是汗出不到腳底的,都會死亡。四肢冰冷、自發出汗,脈搏堅強有力者能活,脈搏虛弱者會死。瘟疫患者腹瀉、肚子劇痛者,也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