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 (1)
卷六 (1)
1. 論
陳無擇,曰:春傷於風,乃四時之序也。或表中風邪,循經流注,以日傳變,與傷寒無異。但寒澀血,故無汗惡寒;風散氣,故有汗惡風,為不同耳。仲景太陽經分傷風傷寒為二途,而後人纂集者,不分門類。茲特別立傷風一門,且依先哲,以太陽為始,分注六經,學者當自知之。
葉氏,曰:無擇分傷風,六經用藥,可謂發前人之未備。然傷風傷寒之辨,惟在太陽經為然,其傳至陽明少陽及三陰之經,則風與寒皆變而為熱,無復二者之分矣。今無擇例以桂枝湯治太陽傷風之劑,統治諸經,但加各經之藥,是徒知傷風傳變與傷寒同,而不知用藥與傷寒傳經者亦不異,此則失仲景之意也。統旨曰:傷風多屬於肺,肺主皮毛故也。咳嗽聲重,噴嚏鼻塞,此感冒之輕者,當微解之。其稍重,亦頭疼發熱,惡風憎寒,即宜發散。先傷飲食而後傷風者,當以白朮、枳實、青皮、陳皮、麴櫱消導其里,兼用川芎、羌活、防風、乾葛、紫蘇以解其表。起居不時,房勞之後,致傷風者,先以參、朮、芎、歸補其虛,佐入防風、羌活、乾葛微解其表。以上二證乃挾食挾虛而受風者,亦宜內外交治,不可專於解表也。鼻塞不聞香臭者,有新舊寒熱之異。新病者,乃偶感風寒所致,或聲啞重,或流清涕,宜以神朮散、參蘇飲加麻黃,發散其邪。舊病者,原因肺經素蘊火邪,火鬱之甚,而畏見風寒,但遇寒月便塞,略感即發,當以清肺化痰湯,少加降火通氣之劑,切不可以為肺寒而用解表辛溫之藥,非徒無益,而反有所害也。
白話文:
陳無擇、葉氏論傷風:
陳無擇說:春季受風寒,是四季之序的自然現象。有的人外感風邪,循經絡流注,隨著時間變化而發展,與傷寒無異。只是寒氣凝滯血脈,因此無汗惡寒;風邪散發氣機,所以有汗惡風,兩者表現不同而已。仲景的《傷寒論》將傷風傷寒分為兩條路徑,而後人整理時,沒有區分門類。現在特別設立傷風一門,並遵循前賢的思路,以太陽經為起始,逐一論述六經,學習者應自行理解。
葉氏說:無擇將傷風分為六經,並制定了相應的用藥方法,可謂是發揚了前人的未備之處。然而,傷風傷寒的辨別,僅在太陽經有所區別,其傳至陽明、少陽、三陰之經,則風寒皆化為熱,已不再有兩者之分了。現在無擇以桂枝湯治療太陽傷風,並用於治療其他各經的傷風,只是在原方基礎上添加各經的藥物。這只說明他知曉傷風傳變與傷寒相同,卻不知用藥方法也與傷寒傳經無異,這就違背了仲景的本意。
總旨:傷風大多屬於肺,因為肺主皮毛。咳嗽聲重,噴嚏鼻塞,這是感冒的輕症,應該略微解表。病情稍重,伴有頭痛發熱,惡風憎寒,就應該發散風寒。先傷飲食後再受風寒者,應該用白朮、枳實、青皮、陳皮、麴櫱消導脾胃,再佐以川芎、羌活、防風、乾葛、紫蘇解表。起居不節,房勞之後,導致傷風者,應該先用人參、白朮、川芎、當歸補虛,再佐以防風、羌活、乾葛略微解表。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挾食或虛損而受風寒,應該內外兼治,不可單純解表。
鼻塞不聞香臭,有新舊寒熱之分。新病者,是偶爾感風寒所致,可能伴有聲音嘶啞或流清涕,應該用神朮散、參蘇飲加麻黃,發散風邪。舊病者,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邪鬱積過甚,所以畏風寒,一遇寒月就鼻塞,稍感風寒就會發病,應該用清肺化痰湯,少加降火通氣的藥物。切不可誤認為是肺寒而用解表辛溫之藥,這樣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丹溪,曰:傷風證屬肺者多(風邪入於腠理,肺主皮毛故也),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一時傷風,頭痛發熱,惡寒怕風,便宜解散,用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白芷、臺芎、荊芥之類補藥、痰藥,隨證加減。飲食過傷,又兼傷風,必用白朮、陳皮、山楂、麥櫱、青皮、枳實消導其里,兼用臺芎、防風、羌活以解其表。因起居不常,房勞之後,以致感傷,必須以補氣血為主,用參、朮、芎、歸以補其里,兼用防風、羌活等以解其表。小兒傷風,咳嗽吐痰,用二陳湯加防風、枳殼、白朮、桔梗。有熱,加黃芩、柴胡。
白話文:
丹溪說:傷風證屬於肺部的病症居多,這是因為風邪侵入肌膚腠理,而肺主皮毛的緣故。對於傷風症,應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來散寒解表。
如果是突然發生的傷風,症狀包括頭痛發熱、惡寒怕風,可以選用解散方,方中包含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白芷、臺芎、荊芥等藥材,再根據具體症狀加減其他補藥或化痰藥物。
如果飲食過度損傷,又同時傷風,則需使用白朮、陳皮、山楂、麥櫱、青皮、枳實等藥物來消導積食,並配合臺芎、防風、羌活等藥物解表。
如果因生活起居不規律,房事過度,導致傷風,則必須以補氣血為主,使用人參、白朮、芎、當歸等藥物補益脾胃,並配合防風、羌活等藥物解表。
對於小兒傷風,伴隨咳嗽吐痰,可選用二陳湯,並加入防風、枳殼、白朮、桔梗等藥材。如有發熱症狀,則加黃芩、柴胡。
戴氏,曰: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彭氏,曰:外感傷風,鼻塞聲重,左脈浮緩者是。
李氏,曰:冒風惡寒,多屬於肺。蓋肺主皮毛,通膀胱,最易感冒,新咳嗽、惡風、鼻塞、聲重、噴嚏是也,柴胡半夏湯、參蘇飲。寒月,麻黃、杏仁。飲重者,頭疼身痛,寒熱,咽乾音啞,柴胡桂枝湯、防風沖和湯。頭痛甚者,川芎茶調散。痰多者,金沸草散。挾熱,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挾寒,十神湯。挾寒濕,消風百解散。挾濕,神朮散。挾暑,香葛湯。時行,柴胡升麻湯。服食過厚,素有痰火,時常鼻塞流涕,聲重咳嗽,略被外感,則防風通聖散或大黃、黃芩等分為丸,白水下。素虛者,只用防風、羌活、川芎,隨宜加入補藥痰藥中;傷食,加桑白皮、陳皮、青皮、山楂、麥芽;挾形寒飲冷,加薑、桂;挾房勞,加參、朮、歸、地;挾勞役,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風虛甚者,羌活丸、加味烏荊丸。風重傳裡,一同傷寒治法。風久甚,能為氣血之害,蓋風能燥血散氣,故古用桂附八物等湯。久不愈者,只宜三白湯加減飲之,切忌疏泄。雖初起,非寒月無汗,麻黃禁用。
白話文:
戴氏
說:新發生的咳嗽,伴隨鼻塞聲音沉重,就是這種情況。
彭氏
說:外感風寒,鼻塞聲音沉重,左脈浮而緩,就是這種情況。
李氏
說:受風寒惡寒,多屬於肺。因為肺主皮毛,通膀胱,最容易感冒,新發生的咳嗽、惡寒、鼻塞、聲音沉重、打噴嚏都是這個原因。可以使用柴胡半夏湯、參蘇飲。在寒冷的月份,可以使用麻黃、杏仁。如果聲音沉重,還伴隨頭痛、身痛、寒熱、咽乾音啞,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防風沖和湯。頭痛嚴重者,可以使用川芎茶調散。痰多者,可以使用金沸草散。如果夾雜著熱症,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如果夾雜著寒症,可以使用十神湯。如果夾雜著寒濕症,可以使用消風百解散。如果夾雜著濕症,可以使用神朮散。如果夾雜著暑症,可以使用香葛湯。如果屬於時行感冒,可以使用柴胡升麻湯。如果飲食過於油膩,素有痰火,經常鼻塞流涕、聲音沉重咳嗽,略微受外感,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或大黃、黃芩等分研為丸,白水服用。體質虛弱者,只用防風、羌活、川芎,根據情況加入補藥或化痰藥;如果因飲食不當而導致咳嗽,加入桑白皮、陳皮、青皮、山楂、麥芽;如果夾雜著形寒飲冷,加入薑、桂;如果夾雜著房勞,加入人參、白朮、當歸、生地;如果勞役過度,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羌活、防風。如果風邪過盛,可以使用羌活丸、加味烏荊丸。如果風邪深入內裡,與傷寒同治。如果風邪久治不愈,容易影響氣血,因為風邪會燥血散氣,所以古人用桂枝附子八物湯等。久治不愈者,只宜用三白湯加減服用,切忌疏泄。即使是剛開始發病,如果不在寒冷的月份,沒有出汗,也禁用麻黃。
2. 治方
桂枝,治太陽經傷風,頭疼身痛,或翕翕發熱,或洒洒惡風,自汗。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惟春初可依此方,自春末夏至以前,宜加黃芩半兩;夏至後,加知母半兩,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不用加減。
加減沖和湯,治太陽傷風,有汗,脈浮緩。
白話文:
桂枝湯
功效: 治太陽經傷風,症狀包括頭痛、身痛,或發熱時有時無,或怕風發冷,自汗。
禁忌: 無汗者不可服用。
藥方:
- 桂枝:三兩
- 芍藥:三兩
- 甘草:一兩(炙)
用法:
- 將藥材研成細末。
- 每服五錢,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用水煎煮。
- 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加減:
- 春初可依此方服用。
- 春末夏至前,宜加黃芩半兩。
- 夏至後,加知母半兩、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
- 若病人體質虛寒,則不用加減。
加減沖和湯:
功效: 治太陽傷風,伴有自汗,脈象浮緩。
羌活(一錢),白朮(一錢半),防風,白芷,川芎,黃芩,生地黃(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若一服汗還未止,加黃耆一錢五分,芍藥一錢。仍未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各一錢。
芎芷香蘇散,治傷風。
川芎,白芷,羌活,香附,陳皮,甘草(各一錢),薄荷,蘇葉(各八分)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取一份量,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用水煎服。如果服用一次後,發汗還沒有停止,再加入黃耆一錢五分、芍藥一錢。如果還是沒有停止,則加入小柴胡、桂枝、芍藥各一錢。
第三部分
[芎芷香蘇散],治傷風。
川芎,白芷,羌活,香附,陳皮,甘草(各一錢),薄荷,蘇葉(各八分)
芎芷香蘇散,用於治療傷風。
配方:川芎、白芷、羌活、香附、陳皮、甘草各一錢,薄荷、蘇葉各八分。
加荊芥、防風各七分,名荊芥防芎蘇散。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二寸,水煎,熱服。有痰,加半夏、茯苓;咳嗽,加杏仁、桑白皮。
神朮散,治四時瘟疫,頭痛發熱,及傷風鼻塞聲重。
蒼朮(米泔浸,五兩),藁本,香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取荊芥、防風各七分,混合在一起,稱為荊芥防風散。
每次服用一劑,加入生薑三片、蔥白兩寸,用水煎煮,熱熱喝下。如果有痰,就加入半夏、茯苓;如果有咳嗽,就加入杏仁、桑白皮。
神朮散可以治療四季瘟疫,頭痛發熱,以及傷風鼻塞聲音嘶啞。
用米泔水浸泡蒼朮(五兩),加入藁本、香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加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七分,不拘時溫服。如傷風鼻塞,用蔥茶調下二錢。
消風百解散,治傷風頭疼,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聲重。
荊芥,白芷,陳皮(去白),麻黃,蒼朮(各四兩),甘草(炙,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服。如咳嗽,再加烏梅煎。
川芎茶調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
薄荷(八兩),川芎,荊芥(去梗,各四兩),羌活,白芷,甘草(各二兩),細辛(一兩),防風(一兩半)
白話文:
這個藥方每服三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三片生薑和三寸蔥白,煎煮至七分,不分時間溫服。如果傷風鼻塞,可以用蔥茶調服二錢。
另一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傷風頭疼、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聲重。藥材包括荊芥、白芷、陳皮、麻黃、蒼朮和甘草。
第三個藥方是治療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的。藥材包括薄荷、川芎、荊芥、羌活、白芷、甘草、細辛和防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
人參,羌活,獨活,芎藭,柴胡,前胡,枳殼,桔梗,茯苓,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生薑三片,薄荷少許水煎服。如心經蘊熱,口乾舌燥,加黃芩。
蔥白散,治四時傷寒,頭痛壯熱,肢體煩疼,小便赤澀,及傷風鼻塞,咳嗽痰涎,山嵐瘴氣,並皆治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飯後用茶水送服。
人參敗毒散,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畏寒,以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音沉重。
人參、羌活、獨活、芎藭、柴胡、前胡、枳殼、桔梗、茯苓、甘草(炙,各等份)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三片、薄荷少許,用水煎服。如果心經積熱,口乾舌燥,可以加入黃芩。
蔥白散,用來治療四季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肢體疼痛、小便赤澀,以及傷風鼻塞、咳嗽痰多,山嵐瘴氣,都能治療。
麻黃(去根節,三兩),川芎,蒼朮(米泔浸),白朮(各二兩),石膏,乾葛,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蔥白二寸,水煎,熱服不拘時。如欲汗,並進數服。
沖和散,治感冒風濕之氣,頭目不清,鼻塞聲重,肢體倦怠,欠伸出淚。
蒼朮(米泔浸炒,六兩),荊芥穗(二兩),甘草(一兩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
八風散,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皮膚瘙癢,癮疹成瘡,及治壅塞不調,鼻塞聲重。
羌活,防風(各三兩),人參,黃耆,甘草(各二兩),白芷,前胡(各一兩),藿香(半兩)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節,三兩)、川芎、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白朮(各二兩)、石膏、乾葛、甘草(炙烤,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三片、蔥白二寸,用清水煎煮,熱服,不拘時間。如果想要發汗,可以連續服用幾次。
沖和散,用來治療感冒風濕之氣,頭昏眼花,鼻塞聲音沉重,四肢乏力,打哈欠流眼淚。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炒制,六兩)、荊芥穗(二兩)、甘草(一兩一錢半),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間。
八風散,用來治療風邪上攻,頭昏眼花,四肢拘緊,皮膚瘙癢,疹子長成瘡,以及治療壅塞不調,鼻塞聲音沉重。
羌活、防風(各三兩)、人參、黃耆、甘草(各二兩)、白芷、前胡(各一兩)、藿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少許,煎湯調下,食後溫服,茶清亦可。
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嚏聲重,耳作蟬鳴,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頭皮腫癢,並皆治之。
荊芥穗,甘草(炙),陳皮(去白),厚朴(薑製,各半兩),白殭蠶(炒),人參,茯苓,防風,芎藭,藿香葉,蟬蛻(去土,炒),羌活(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荊芥茶清調下。遍身瘡癬,溫酒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加入少許薄荷煎煮,調和藥粉服用,飯後溫熱飲用,用荊芥茶沖服也可。此方用於治療各種風邪上攻所致的頭昏眼花、頸項僵硬、鼻塞流涕、耳鳴、皮膚麻木瘙癢、蕁麻疹、婦女血風、頭皮腫癢等症狀。遍身瘡癬則用溫酒送服。藥材包括荊芥穗、甘草(炙)、陳皮(去白)、厚朴(薑製,各半兩)、白殭蠶(炒)、人參、茯苓、防風、芎藭、藿香葉、蟬蛻(去土,炒)、羌活(各一兩)。
金沸草散,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疼,咳嗽聲重,涕唾稠黏。
旋覆花(去梗,二兩),荊芥穗(四兩),麻黃(去節),前胡(去蘆,各二兩),甘草(炙),赤芍藥,半夏(薑製,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柴胡升麻湯,治頭痛,壯熱惡風,體疼鼻塞,咽乾,痰盛咳嗽,涕唾稠黏。
柴胡,前胡,黃芩(各六兩半),荊芥(七兩半),赤芍藥,石膏(各十兩),升麻(五兩),桑白皮,乾葛(各七兩)
白話文:
金沸草散用於治療肺經受風引起的頭昏眼花、頭疼、咳嗽聲音沉重、鼻涕和唾液黏稠等症狀。藥方包括旋覆花、荊芥穗、麻黃、前胡、甘草、赤芍藥、半夏,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
柴胡升麻湯則用於治療頭痛、發熱、怕風、身體疼痛、鼻塞、咽喉乾燥、痰多咳嗽、鼻涕和唾液黏稠等症狀。藥方包括柴胡、前胡、黃芩、荊芥、赤芍藥、石膏、升麻、桑白皮、乾葛。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生薑,水煎,熱服。有痰,加半夏、貝母。
清肺化痰湯,治肺經素蘊火邪,但遇風寒便鼻塞聲重,此火鬱之甚也。用此藥降火利氣,不可過用辛溫解表。
桔梗,枳殼,半夏,橘紅,茯苓,前胡(各一錢二分),黃芩(一錢半),細辛(一錢),甘草(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羌活散,治風氣不調,頭目昏眩,痰涎壅滯,遍身拘急,及風邪塞壅,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體煩疼,天陰風雨預覺不安。
白話文:
羌活散適用於治療風邪入侵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頭昏眼花、痰多、全身僵硬等症狀,以及風寒侵襲導致的頭痛、脖子僵硬、鼻塞聲音沉重、肢體痠痛等症狀,以及對陰雨天氣特別敏感等症狀。
羌活,防風,麻黃(去根節),前胡,蔓荊子,細辛,川芎,枳殼,白茯苓,黃芩,石膏,甘菊花,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生薑四片、薄荷三葉,水煎,溫服。
羌活丸,治風氣不調,頭目昏眩,痰涎壅滯,遍身拘急,及風邪塞壅,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節煩疼,天陰先覺不安。
羌活,麻黃(去根節),防風,細辛,蔓荊子(去白皮),川芎,甘菊花,前胡,黃芩,枳殼,白茯苓,石膏,甘草(炙,各一兩),硃砂(一兩五錢,為衣)
白話文:
羌活、防風、麻黃(去根節)、前胡、蔓荊子、細辛、川芎、枳殼、白茯苓、黃芩、石膏、甘菊花、甘草(炙,各一兩)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兩,加入生薑四片、薄荷三葉,用水煎煮,溫熱服用。此方可治風氣失調、頭昏眼花、痰多、全身僵硬,以及風邪阻塞導致頭痛、項強、鼻塞、聲音嘶啞、肢體疼痛等症狀。此外,還可加入一兩五錢的硃砂(包覆在藥粉外),以增強療效。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大辰砂丸,清頭目,化痰涎,及感冒風寒,聲重,頭目昏眩,項背拘急,皮膚瘙癢,並皆治之。
防風(去蘆,二兩),天麻,川芎,白芷,甘草(炙,各一兩),薄荷葉,細辛(各半兩),硃砂(一兩,為衣)
上以七味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食後薑湯下,茶清亦可。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丸藥,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四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大辰砂丸能清頭目、化痰涎,適合治療感冒風寒,聲音嘶啞、頭目昏眩、項背僵硬、皮膚搔癢等症狀。
防風(去蘆根,二兩),天麻,川芎,白芷,甘草(炙烤,各一兩),薄荷葉,細辛(各半兩),硃砂(一兩,用作藥丸外衣)
將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像彈子一樣,以硃砂作為藥丸外衣,每次服用一丸,細嚼,飯後用薑湯送服,也可以用茶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