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回本書目錄

1. 卷六

2. 傷風

3.

陳無擇,曰:春傷於風,乃四時之序也。或表中風邪,循經流注,以日傳變,與傷寒無異。但寒澀血,故無汗惡寒;風散氣,故有汗惡風,為不同耳。仲景太陽經分傷風傷寒為二途,而後人纂集者,不分門類。茲特別立傷風一門,且依先哲,以太陽為始,分注六經,學者當自知之。

葉氏,曰:無擇分傷風,六經用藥,可謂發前人之未備。然傷風傷寒之辨,惟在太陽經為然,其傳至陽明少陽及三陰之經,則風與寒皆變而為熱,無復二者之分矣。今無擇例以桂枝湯治太陽傷風之劑,統治諸經,但加各經之藥,是徒知傷風傳變與傷寒同,而不知用藥與傷寒傳經者亦不異,此則失仲景之意也。統旨曰:傷風多屬於肺,肺主皮毛故也。咳嗽聲重,噴嚏鼻塞,此感冒之輕者,當微解之。其稍重,亦頭疼發熱,惡風憎寒,即宜發散。先傷飲食而後傷風者,當以白朮、枳實、青皮、陳皮、麴櫱消導其里,兼用川芎、羌活、防風、乾葛、紫蘇以解其表。起居不時,房勞之後,致傷風者,先以參、朮、芎、歸補其虛,佐入防風、羌活、乾葛微解其表。以上二證乃挾食挾虛而受風者,亦宜內外交治,不可專於解表也。鼻塞不聞香臭者,有新舊寒熱之異。新病者,乃偶感風寒所致,或聲啞重,或流清涕,宜以神朮散、參蘇飲加麻黃,發散其邪。舊病者,原因肺經素蘊火邪,火鬱之甚,而畏見風寒,但遇寒月便塞,略感即發,當以清肺化痰湯,少加降火通氣之劑,切不可以為肺寒而用解表辛溫之藥,非徒無益,而反有所害也。

丹溪,曰:傷風證屬肺者多(風邪入於腠理,肺主皮毛故也),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一時傷風,頭痛發熱,惡寒怕風,便宜解散,用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白芷、臺芎、荊芥之類補藥、痰藥,隨證加減。飲食過傷,又兼傷風,必用白朮、陳皮、山楂、麥櫱、青皮、枳實消導其里,兼用臺芎、防風、羌活以解其表。因起居不常,房勞之後,以致感傷,必須以補氣血為主,用參、朮、芎、歸以補其里,兼用防風、羌活等以解其表。小兒傷風,咳嗽吐痰,用二陳湯加防風、枳殼、白朮、桔梗。有熱,加黃芩、柴胡。

戴氏,曰: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彭氏,曰:外感傷風,鼻塞聲重,左脈浮緩者是。

李氏,曰:冒風惡寒,多屬於肺。蓋肺主皮毛,通膀胱,最易感冒,新咳嗽、惡風、鼻塞、聲重、噴嚏是也,柴胡半夏湯、參蘇飲。寒月,麻黃、杏仁。飲重者,頭疼身痛,寒熱,咽乾音啞,柴胡桂枝湯、防風沖和湯。頭痛甚者,川芎茶調散。痰多者,金沸草散。挾熱,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挾寒,十神湯。挾寒濕,消風百解散。挾濕,神朮散。挾暑,香葛湯。時行,柴胡升麻湯。服食過厚,素有痰火,時常鼻塞流涕,聲重咳嗽,略被外感,則防風通聖散或大黃、黃芩等分為丸,白水下。素虛者,只用防風、羌活、川芎,隨宜加入補藥痰藥中;傷食,加桑白皮、陳皮、青皮、山楂、麥芽;挾形寒飲冷,加薑、桂;挾房勞,加參、朮、歸、地;挾勞役,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風虛甚者,羌活丸、加味烏荊丸。風重傳裡,一同傷寒治法。風久甚,能為氣血之害,蓋風能燥血散氣,故古用桂附八物等湯。久不愈者,只宜三白湯加減飲之,切忌疏泄。雖初起,非寒月無汗,麻黃禁用。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春天受到風邪侵襲,這是四季更迭的自然現象。有的人表面受到風邪影響,風邪沿著經絡流動,根據時間轉換,其病症和傷寒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寒邪會使血液凝滯,所以患者會無汗且畏寒;而風邪則使氣散,所以患者會有汗且畏風,這就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將風邪和寒邪對太陽經的影響區分開來,但後來整理的人並未進行這樣的分類。因此,我特別設立了「風邪」這一門類,並且依照前人的智慧,從太陽經開始,將六經的理論分別加以註釋,學者應該自行理解。

葉氏認為,陳無擇將風邪的影響細分到六經,並使用不同的藥物治療,可以說是前人未曾涉及的領域。然而,風邪和寒邪的區別,僅在太陽經顯現,當它們傳至陽明、少陽及三陰經時,風邪和寒邪都轉變為熱,不再有兩者的分別。現在陳無擇舉例,使用桂枝湯治療太陽經受到風邪的情況,並試圖統一治理所有經絡,只是加上了各經絡的藥物,他只知道風邪的轉換和寒邪一樣,卻忽略了使用的藥物和寒邪轉換到經絡的治療方式也有差異,這就違背了張仲景的原意。總的來說,風邪大多影響肺部,因為肺主皮毛。咳嗽聲音沉重,打噴嚏、鼻塞,這是輕度的風邪感染,應採取輕微的治療。若病情加重,出現頭痛、發燒、畏風、畏寒等症狀,就應該發汗散寒。如果先飲食過量,再受風邪,應該使用白朮、枳實、青皮、陳皮、麴櫱來消化胃腸中的食物,同時使用川芎、羌活、防風、乾葛、紫蘇來解表。如果是在生活作息不正常,或者房事後受風,首先應該使用人參、白朮、川芎、當歸來補氣血,然後輔以防風、羌活、乾葛等藥物稍微解表。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在飲食和氣血虛弱的情況下受到風邪,應內外同時治療,不能單純解表。

丹溪指出,風邪影響肺部的情況很多,因為風邪進入腠理,肺主皮毛。一時之間受到風邪,出現頭痛、發燒、畏寒、怕風,應立即解表,使用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白芷、臺芎、荊芥等藥物,再根據病情加減其他補藥和祛痰藥。如果飲食過量,又受到風邪,必須使用白朮、陳皮、山楂、麥櫱、青皮、枳實等藥物來消化胃腸中的食物,同時使用臺芎、防風、羌活等藥物來解表。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或者房事後受到風邪,必須以補氣血為主,使用人參、白朮、川芎、當歸等藥物來補充體力,同時使用防風、羌活等藥物來解表。小孩受到風邪,出現咳嗽、吐痰,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防風、枳殼、白朮、桔梗等藥物。如果伴有熱症,可以加入黃芩、柴胡等藥物。

戴氏提到,新發的咳嗽,伴隨著鼻塞、聲音沉重的情況。

彭氏指出,受到風邪影響,出現鼻塞、聲音沉重,左側脈搏浮緩的情況。

李氏表示,受到風邪影響,出現惡寒,大多和肺部有關。因為肺主皮毛,通膀胱,容易受到感染,新發的咳嗽、惡風、鼻塞、聲音沉重、打噴嚏等症狀,可以使用柴胡半夏湯、參蘇飲等藥物。在寒冷月份,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等藥物。如果飲食過量,出現頭痛、身體疼痛、寒熱交錯、咽乾音啞等症狀,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防風沖和湯等藥物。頭痛嚴重,可以使用川芎茶調散。痰多,可以使用金沸草散。如果伴有熱症,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等藥物。如果伴有寒症,可以使用十神湯。如果伴有寒濕,可以使用消風百解散。如果伴有濕氣,可以使用神朮散。如果伴有暑氣,可以使用香葛湯。如果伴有流行性疾病,可以使用柴胡升麻湯。如果飲食過量,且有痰火,經常鼻塞流涕、聲音沉重、咳嗽,稍微受到外界影響,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或大黃、黃芩等藥物製成的丸子,用白水送服。如果氣血虛弱,可以使用防風、羌活、川芎等藥物,適當地加入補藥和祛痰藥。如果飲食過量,可以加入桑白皮、陳皮、青皮、山楂、麥芽等藥物。如果伴有形寒飲冷,可以加入薑、桂等藥物。如果伴有房事過度,可以加入人參、白朮、當歸、熟地等藥物。如果伴有勞動過度,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羌活、防風等藥物。如果風虛很嚴重,可以使用羌活丸、加味烏荊丸等藥物。如果風邪傳入體內,和傷寒的治療方式相同。如果風邪持續很久,會對氣血造成危害,因為風邪會使血液乾燥、氣散,所以古人常用桂附八物等湯藥。如果病情持續很久未能痊癒,只能使用三白湯加減飲用,切忌過度發汗。即使在初期,如果不是寒冷月份且無汗,也不能使用麻黃。

4. 治方

桂枝湯,治太陽經傷風,頭疼身痛,或翕翕發熱,或洒洒惡風,自汗。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惟春初可依此方,自春末夏至以前,宜加黃芩半兩;夏至後,加知母半兩,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不用加減。

加減沖和湯,治太陽傷風,有汗,脈浮緩。

羌活(一錢),白朮(一錢半),防風,白芷,川芎,黃芩,生地黃(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若一服汗還未止,加黃耆一錢五分,芍藥一錢。仍未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各一錢。

芎芷香蘇散,治傷風。

川芎,白芷,羌活,香附,陳皮,甘草(各一錢),薄荷,蘇葉(各八分)

加荊芥、防風各七分,名荊芥防芎蘇散。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二寸,水煎,熱服。有痰,加半夏、茯苓;咳嗽,加杏仁、桑白皮。

神朮散,治四時瘟疫,頭痛發熱,及傷風鼻塞聲重。

蒼朮(米泔浸,五兩),藁本,香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加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七分,不拘時溫服。如傷風鼻塞,用蔥茶調下二錢。

消風百解散,治傷風頭疼,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聲重。

荊芥,白芷,陳皮(去白),麻黃,蒼朮(各四兩),甘草(炙,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服。如咳嗽,再加烏梅煎。

川芎茶調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

薄荷(八兩),川芎,荊芥(去梗,各四兩),羌活,白芷,甘草(各二兩),細辛(一兩),防風(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

人參,羌活,獨活,芎藭,柴胡,前胡,枳殼,桔梗,茯苓,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生薑三片,薄荷少許水煎服。如心經蘊熱,口乾舌燥,加黃芩。

蔥白散,治四時傷寒,頭痛壯熱,肢體煩疼,小便赤澀,及傷風鼻塞,咳嗽痰涎,山嵐瘴氣,並皆治之。

麻黃(去根節,三兩),川芎,蒼朮(米泔浸),白朮(各二兩),石膏,乾葛,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蔥白二寸,水煎,熱服不拘時。如欲汗,並進數服。

沖和散,治感冒風濕之氣,頭目不清,鼻塞聲重,肢體倦怠,欠伸出淚。

蒼朮(米泔浸炒,六兩),荊芥穗(二兩),甘草(一兩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

八風散,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皮膚瘙癢,癮疹成瘡,及治壅塞不調,鼻塞聲重。

羌活,防風(各三兩),人參,黃耆,甘草(各二兩),白芷,前胡(各一兩),藿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少許,煎湯調下,食後溫服,茶清亦可。

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嚏聲重,耳作蟬鳴,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頭皮腫癢,並皆治之。

荊芥穗,甘草(炙),陳皮(去白),厚朴(薑製,各半兩),白殭蠶(炒),人參,茯苓,防風,芎藭,藿香葉,蟬蛻(去土,炒),羌活(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荊芥茶清調下。遍身瘡癬,溫酒下。

金沸草散,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疼,咳嗽聲重,涕唾稠黏。

旋覆花(去梗,二兩),荊芥穗(四兩),麻黃(去節),前胡(去蘆,各二兩),甘草(炙),赤芍藥,半夏(薑製,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柴胡升麻湯,治頭痛,壯熱惡風,體疼鼻塞,咽乾,痰盛咳嗽,涕唾稠黏。

柴胡,前胡,黃芩(各六兩半),荊芥(七兩半),赤芍藥,石膏(各十兩),升麻(五兩),桑白皮,乾葛(各七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生薑,水煎,熱服。有痰,加半夏、貝母。

清肺化痰湯,治肺經素蘊火邪,但遇風寒便鼻塞聲重,此火鬱之甚也。用此藥降火利氣,不可過用辛溫解表。

桔梗,枳殼,半夏,橘紅,茯苓,前胡(各一錢二分),黃芩(一錢半),細辛(一錢),甘草(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羌活散,治風氣不調,頭目昏眩,痰涎壅滯,遍身拘急,及風邪塞壅,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體煩疼,天陰風雨預覺不安。

羌活,防風,麻黃(去根節),前胡,蔓荊子,細辛,川芎,枳殼,白茯苓,黃芩,石膏,甘菊花,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生薑四片、薄荷三葉,水煎,溫服。

羌活丸,治風氣不調,頭目昏眩,痰涎壅滯,遍身拘急,及風邪塞壅,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節煩疼,天陰先覺不安。

羌活,麻黃(去根節),防風,細辛,蔓荊子(去白皮),川芎,甘菊花,前胡,黃芩,枳殼,白茯苓,石膏,甘草(炙,各一兩),硃砂(一兩五錢,為衣)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大辰砂丸,清頭目,化痰涎,及感冒風寒,聲重,頭目昏眩,項背拘急,皮膚瘙癢,並皆治之。

防風(去蘆,二兩),天麻,川芎,白芷,甘草(炙,各一兩),薄荷葉,細辛(各半兩),硃砂(一兩,為衣)

上以七味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食後薑湯下,茶清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