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風寒初中之名,若日久傳經,便為傷寒,當於專門方論中求之。

吳氏,曰:六氣襲人,深者為中,次者為傷,輕者為感冒,以頭痛發熱而無六經之證可求也。古昔明醫,未嘗析此。

白話文:

古人認為,如果受到風寒侵入身體,時間久了就會轉移到其他經絡,這就叫做傷寒。這種情況應該在專業的藥方和理論中尋找治療方法。另外,有一個名叫吳氏的人說道,六種自然界的氣候入侵人的身體,程度嚴重的就是“中”,其次就是“傷”,最輕的是“感冒”。感冒的主要症狀是頭痛、發燒,但是沒有可以辨識出六經(即中醫中的經脈系統)的方法。古代聰明的醫生從來不會把這些區分得那麼清楚。

2. 治方

九味羌活湯,治春夏秋非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項強,或無汗,或自汗,或傷風見寒脈,或傷寒見風脈,並宜服之。此藥不犯三陽禁忌,為四時發散之通劑也。

羌活,蒼朮(各一錢半),防風,黃芩,川芎,白芷,甘草,生地黃(各一錢),細辛(五分)

白話文:

九味羌活湯適合治療春夏秋三季非時節感冒,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可能伴隨無汗、自汗,或見傷風寒脈、傷寒風脈,都可用此藥。此方不犯三陽禁忌,為四季皆可使用的發散通劑。配方為:羌活、蒼朮各一錢半,防風、黃芩、川芎、白芷、甘草、生地黃各一錢,細辛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熱服,覆蓋取汗,汗後不解宜再服。服後不作汗,加蘇葉;如汗不止,加黃耆;再不止,以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一錢,如神;原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渴,加知母,石膏;胸中滿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喘而身熱惡寒,加杏仁、生地黃汁;欲汗下兼行,加大黃。

白話文:

在藥方中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趁熱服用,蓋好被子讓病人出汗。出汗後症狀未解,可以再服用一次。

服用後沒有出汗,可以加入蘇葉;如果汗出不止,可以加入黃耆;如果汗出依然不止,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並加入桂枝、芍藥各一錢,效果如同神效。

原本就出汗的病人,可以去掉蒼朮,加入白朮;口渴的病人,可以加入知母、石膏;胸中滿悶的病人,可以加入枳殼、桔梗,去掉生地黃;喘息、發熱、怕冷的病人,可以加入杏仁、生地黃汁;想要同時發汗和瀉下的病人,可以加入大黃。

蔭按,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大無不通,小無不入,乃撥亂反正之主也;防風治一身盡痛,聽君將命令而行,隨所使引而至;蒼朮,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氣,下安太陰,使邪氣不轉脾經;甘草緩裡急和諸藥;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川芎治厥陰頭痛在腦;生地黃治少陰心熱在內;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細辛治少陰腎經苦頭痛。此易老所制方,凡見表證,悉宜服之,實解利之神藥也。

羌活散,治傷寒一二日,頭疼,惡寒發熱,脊項強。脈洪大緊數。

川羌活,蒼朮(米泔浸炒,各一錢半),防風,川芎,桔梗,白茯苓,枳殼(麩炒,各一錢),甘草(三分)

白話文:

羌活能治太陽經引起的肢節疼痛,藥力強勁,能深入經絡,是治療太陽經病症的要藥。防風能治全身疼痛,隨意引導,藥力就能到達病灶。蒼朮能向上提升陽氣,驅除濕氣,使脾經不受邪氣侵擾。甘草能緩解裡急,並協調其他藥物。白芷能治陽明經頭痛,痛點在額頭。川芎能治厥陰經頭痛,痛點在腦部。生地黃能治少陰經心熱,熱在內部。黃芩能治太陰經肺熱,熱在胸部。細辛能治少陰經腎經引起的苦頭痛。這些都是易老先生所制,凡是出現表證,都可服用,是治療表證的良藥。

羌活散是用於治療傷寒初期,症狀為頭疼、惡寒發熱、頸項僵硬,脈象洪大緊數的方劑。方劑由羌活、蒼朮(米泔浸炒)、防風、川芎、桔梗、茯苓、枳殼(麩炒)和甘草組成。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蔥一根,水煎,不拘時熱服。無汗惡寒者,加麻黃八分;有汗惡寒者,加桂枝八分。

加減沖和湯,治四時傷風,頭疼發熱,惡風自汗,脈浮緩者。(此即九味羌活湯去蒼朮、細辛,加白朮、黃耆是也)

羌活(一錢),白朮,黃耆(各一錢半),防風,黃芩,白芷,川芎,生地黃(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香蘇散,治四時感冒風邪,頭痛發熱,輕者用之。或服發表藥後,餘邪不解,胸膈痞痛,服此立愈。

白話文:

將藥材混合在一起,加入生薑三片和蔥一根,用水煎煮,不分時間,趁熱服用。如果沒有汗,還感到發冷,就再加八分麻黃;如果有汗,還感到發冷,就再加八分桂枝。

加減沖和湯,用於治療四季感冒引起的頭疼發熱、怕風、自汗、脈象浮緩的症状。它是將九味羌活湯中去掉了蒼朮和細辛,並添加了白朮和黃耆而成。

藥材包括羌活一錢,白朮、黃耆各一錢半,防風、黃芩、白芷、川芎、生地黃各五分,甘草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用水煎煮後服用。

香蘇散,用於治療四季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症状較輕者可以使用。或者在服用發散藥後,餘邪未解,胸膈痞痛,服用香蘇散可以立即痊癒。

香附子,紫蘇梗(各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連須蔥白二莖,同煎,熱服。頭痛,加川芎、白芷;頭痛如斧劈,加石膏、連須蔥頭;偏正頭風,加細辛、石膏、薄荷;太陽穴痛,加荊芥穗、石膏;傷風自汗,加桂枝;傷寒無汗,加麻黃去節、乾薑;傷風惡寒,加蒼朮;傷風,咳嗽不止,加半夏、杏仁;傷風,胸膈痞塞,加制枳殼;傷風,發熱不退,加柴胡、黃芩;傷風,鼻塞聲重,咽膈不和,加苦梗、旋覆花;傷風,痰涎壅盛,加白附子、天南星;傷風,鼻內出血,加茅花;傷風,氣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傷風,鼻塞不通,頭昏,加羌活、荊芥;傷風不散,吐血不時,加生地黃;傷風不解,耳內出膿疼痛,加羌活、荊芥;傷風不解,咽喉腫痛,加苦梗;傷風,中脘寒,不思飲食,加去白青皮、枳殼;傷風,嘔吐噁心不止,加丁香、半夏;傷風,頭暈眼花,顛倒,支持不住,加熟附子;傷風,時作寒慄,加桂枝;傷風痰壅,嘔惡不止,加白附子、旋覆花、半夏;傷風后,時作虛熱不退,加人參;傷風,飲食不能消化,加縮砂仁、青皮;傷風,一向不解,作潮熱,白日至日中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人參、菴䕡;初感風,頭痛作熱,鼻塞聲重,加羌活、川芎;感風,腰疼不能伸屈,加官桂、桃仁;感風,渾身痛不止,加芍藥、紫金皮;感風,頸項強急,頭不能轉,加羌活、官桂;肚腹疼痛,加木香;腹肚痛剌不可忍,加薑黃、茱萸七粒;小腹疼痛無時,不可忍,加木香、薑、棗;婦人忽然大便痛腫,不能下地,加木香、木瓜、茱萸;婦人被氣所苦,胸膈痞疼,脅肋刺痛,小便急疼,加木香、枳殼;婦人被氣所苦疼,加木香、砂仁;脾胃不和,中脘不快,加穀芽、神麯;傷食嘔吐,泄瀉腹痛,加乾薑、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一盞;飲酒太過,忽遍身發疸,或兩目昏黃,加山茵陳、山梔子;中酒吐惡,加烏梅、丁香;婦人經水將行,先作寒熱,加蘇木、紅花;婦人產後,虛熱不退,煩渴,加人參、地黃;產後,發熱不退,加人參、黃耆;產後腰疼不已,加當歸、官桂;冷嗽不已,加乾薑、五味子、杏仁;脾寒,加良薑、青皮、草果;腳氣,加木香、木瓜、牛膝、紫金皮、茱萸、川楝子;感風寒,發熱頭疼,加不換金正氣散;感寒頭痛,壯熱惡寒,身痛不能轉動,加生料五積散;飲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蘿蔔子;感寒頭痛,發熱身疼,分陰陽,加敗毒散、石膏;婦人產後風,腳手疼痛,生料五積散、人參敗毒散加木瓜,不換金正氣散加生地黃、川芎同煎。

白話文:

香附子、紫蘇梗各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五分,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連須蔥白二莖,同煎,熱服。頭痛者,加川芎、白芷;頭痛如斧劈者,加石膏、連須蔥頭;偏正頭風者,加細辛、石膏、薄荷;太陽穴痛者,加荊芥穗、石膏;傷風自汗者,加桂枝;傷寒無汗者,加麻黃去節、乾薑;傷風惡寒者,加蒼朮;傷風咳嗽不止者,加半夏、杏仁;傷風胸膈痞塞者,加制枳殼;傷風發熱不退者,加柴胡、黃芩;傷風鼻塞聲重,咽膈不和者,加苦梗、旋覆花;傷風痰涎壅盛者,加白附子、天南星;傷風鼻內出血者,加茅花;傷風氣促不安者,加大腹皮、桑白皮;傷風鼻塞不通,頭昏者,加羌活、荊芥;傷風不散,吐血不時者,加生地黃;傷風不解,耳內出膿疼痛者,加羌活、荊芥;傷風不解,咽喉腫痛者,加苦梗;傷風中脘寒,不思飲食者,加去白青皮、枳殼;傷風嘔吐噁心不止者,加丁香、半夏;傷風頭暈眼花,顛倒,支持不住者,加熟附子;傷風時作寒慄者,加桂枝;傷風痰壅,嘔惡不止者,加白附子、旋覆花、半夏;傷風後,時作虛熱不退者,加人參;傷風飲食不能消化者,加縮砂仁、青皮;傷風一向不解,作潮熱,白日至日中不退,日日如是者,加地骨皮、柴胡、人參、菴䕡;初感風,頭痛作熱,鼻塞聲重者,加羌活、川芎;感風,腰疼不能伸屈者,加官桂、桃仁;感風,渾身痛不止者,加芍藥、紫金皮;感風,頸項強急,頭不能轉者,加羌活、官桂;肚腹疼痛者,加木香;腹肚痛剌不可忍者,加薑黃、茱萸七粒;小腹疼痛無時,不可忍者,加木香、薑、棗;婦人忽然大便痛腫,不能下地者,加木香、木瓜、茱萸;婦人被氣所苦,胸膈痞疼,脅肋刺痛,小便急疼者,加木香、枳殼;婦人被氣所苦疼者,加木香、砂仁;脾胃不和,中脘不快者,加穀芽、神麯;傷食嘔吐,泄瀉腹痛者,加乾薑、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一盞;飲酒太過,忽遍身發疸,或兩目昏黃者,加山茵陳、山梔子;中酒吐惡者,加烏梅、丁香;婦人經水將行,先作寒熱者,加蘇木、紅花;婦人產後,虛熱不退,煩渴者,加人參、地黃;產後,發熱不退者,加人參、黃耆;產後腰疼不已者,加當歸、官桂;冷嗽不已者,加乾薑、五味子、杏仁;脾寒者,加良薑、青皮、草果;腳氣者,加木香、木瓜、牛膝、紫金皮、茱萸、川楝子;感風寒,發熱頭疼者,加不換金正氣散;感寒頭痛,壯熱惡寒,身痛不能轉動者,加生料五積散;飲食不下,欲吐不吐者,加丁香、蘿蔔子;感寒頭痛,發熱身疼,分陰陽者,加敗毒散、石膏;婦人產後風,腳手疼痛者,加生料五積散、人參敗毒散加木瓜,不換金正氣散加生地黃、川芎同煎。

蔭按:昔古人治風寒,必分六經見證用藥,然亦有隻是發熱頭痛,惡寒鼻塞,而六經之證不甚顯者,總以疏表利氣之藥主之而已。況南方風氣柔弱,傷於風寒,俗稱感冒。感冒者,受邪膚淺之名也。《內經》曰:卑濕之地,春氣常存,感風之證尤多,所以令人頭痛發熱而無六經之證可求者。其感人也,由鼻而入,實於上部,不在六經。

是方也,香附、紫蘇、陳皮之辛苦,所以疏邪而正氣;甘草之甘平,所以和中而輔正爾。

十味芎蘇散,治感冒,外有頭痛,發熱惡寒,內有咳嗽,吐痰氣洶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古時候治療風寒,一定會依照六經的症狀來用藥。但有些情況只是發燒頭疼、畏寒鼻塞,六經的症狀不明显,就只用疏散表邪、宣通氣機的藥物治療。何况南方氣候溫和,受風寒的影響較輕,俗稱感冒。感冒是指受邪氣入侵,但病邪淺表的意思。《內經》說:濕氣重的地区,春天的氣候常駐,感受風寒的症狀特別多,所以有些人會頭痛發燒,卻找不到六經的明確症狀。這是因為病邪從鼻子進入,停留在上部,不在六經的範圍。

這個方子用香附、紫蘇、陳皮的辛辣苦味,來疏散邪氣,使正氣恢復;用甘草的甘平之性,來調和脾胃,辅助正气。

十味芎蘇散,可以治疗感冒,包括外在症状如頭痛、發熱畏寒,以及内在症状如咳嗽、咳痰、氣喘。這個方子就是专门针对這些症狀的。

川芎(七錢),半夏(制,六錢),柴胡,茯苓(各五錢),紫蘇葉,乾葛(各三錢五分),陳皮(去白),枳殼(去穰),桔梗,甘草(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加薑、棗煎服。

吳氏曰:川芎、蘇葉、乾葛、柴胡,解表藥也,表解則頭痛惡寒發熱自愈,桔梗、半夏、陳皮、枳殼、茯苓、甘草,和里藥也,里和則咳嗽吐痰氣洶自除。

參蘇飲,治勞倦感冒,及妊娠感冒,並宜此方。

人參,紫蘇,半夏(制),陳皮(去白),茯苓,木香,枳殼(炒),乾葛,前胡(去蘆),桔梗,甘草(各五錢)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感冒的方劑,包含了解表和和裏的藥物。它可以治療因勞累或懷孕引起的感冒,以及伴隨的頭痛、惡寒、發熱、咳嗽、吐痰、氣喘等症狀。

方劑中,川芎、紫蘇葉、乾葛、柴胡可以解表散寒,而桔梗、半夏、陳皮、枳殼、茯苓、甘草可以和解脾胃,協同作用達到治癒感冒的效果。

如果您有感冒的症狀,請諮詢醫生,根據您的體質和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

每服一兩,加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蔭按:感冒宜解表,故用紫蘇、乾葛、前胡;勞倦妊娠宜補里,故用人參、茯苓、甘草、木香、半夏、枳殼、桔梗、陳皮,所以和利表裡之氣,氣和則神和,神和則無病矣。

行氣香蘇飲,治內傷生冷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外感風寒濕氣,頭痛身熱憎寒,及七情惱怒相沖,飲食不下,心腹氣痛。

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枳殼(麩炒),麻黃,蒼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加生薑二片,水煎溫服。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粉一兩,加入生薑七片、紅棗一枚,用清水煎煮至熱,趁熱服用。

作者按:感冒需要解表,所以使用紫蘇、乾葛、前胡;勞累或懷孕則需要補中氣,所以使用人參、茯苓、甘草、木香、半夏、枳殼、桔梗、陳皮,這樣就能使表裡之氣調和。氣和則神清,神清則無病。

香蘇飲,用於治療因食用生冷堅硬食物、導致腹脹疼痛,以及外感風寒濕氣、頭痛發熱怕冷,以及七情煩躁導致飲食不振、心腹疼痛等症狀。

藥材包括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麩炒枳殼、麻黃、蒼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加入生薑兩片,用水煎煮至溫熱,服用。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發熱頭疼,內因痰飲凝滯為熱,或中脘痞滿,嘔逆噁心,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此方主之。

茯苓,白芷,大腹皮,蘇葉,藿香,白朮(炒),陳皮(去白),厚朴(薑汁炒),桔梗,半夏(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熱服。欲汗,以被蓋,再煎服。

蔭按:治風寒客於皮毛,理宜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朮、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

功效:

治療外感發熱頭疼,內因痰飲凝滯導致發熱,或中脘部位飽脹、嘔吐反胃、噁心,以及因四季氣候不調導致的怕冷、發熱等症狀。

藥方:

茯苓、白芷、大腹皮、蘇葉、藿香、白朮(炒)、陳皮(去白)、厚朴(薑汁炒)、桔梗、半夏(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用法:

將上述藥材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熱服。若想出汗,可蓋被子保暖,再煎煮服用。

藥理分析:

此方治療風寒侵襲皮毛,理應解表。四季氣候不調之氣,多從鼻腔入侵,因此不適合用大量出汗的方式解表,而是以芬香利氣的藥材來治療。

白芷、紫蘇、藿香、陳皮、大腹皮、厚朴、桔梗,這些藥材都具有氣味辛香、行氣利氣的特性,因此能矯正不正之氣;而白朮、茯苓、半夏、甘草,則屬於甘平之性,可以補益中氣,增強正氣。

不換金正氣散,治四時傷寒,瘟疫時氣,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下痢赤白,並宜服之。若出遠方,不伏水土者,宜常服之。

蒼朮(米泔浸),厚朴(薑製),陳皮(去白),甘草,半夏,藿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加生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熱服。

和解散,治四時傷寒,頭痛煩躁,自汗,咳嗽吐利。

蒼朮(去皮,一斤),藁本,桔梗,甘草(各半斤),陳皮(洗),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各四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個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白話文:

「不換金正氣散」主要用於治療一年四季的傷寒、瘟疫、山嵐瘴氣、寒熱交替、霍亂嘔吐、腹瀉、痢疾等症狀。遠行在外不適應當地水土的人,也適合常服用。

藥方: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厚朴(用薑汁制)、陳皮(去白)、甘草、半夏、藿香(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個,煎煮至七分,飯前趁熱服用。

「和解散」則適用於治療一年四季的傷寒,伴隨頭痛、煩躁、自汗、咳嗽、嘔吐、腹瀉等症狀。

藥方:蒼朮(去皮,一斤)、藁本、桔梗、甘草(各半斤)、陳皮(洗淨)、厚朴(去粗皮,用薑汁炙,各四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半水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個,煎煮至七分,不拘時服用,趁熱服用。

清解散,治一切感冒。

蒼朮(炒),荊芥(各二兩),麻黃(一兩半),甘草(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七分,去渣,微熱服,以被蓋覆,取汗為度。

神術湯,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無汗者。

蒼朮(制),防風(各二兩),甘草(炒,一兩)

上㕮咀,加蔥白、生薑同煎服。如太陽證,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者,加羌活二錢;如太陽證,脈浮緊中帶弦數者,是兼少陽也,加柴胡二錢;如太陽證,脈浮緊中帶洪者,是兼陽明也,加黃芩二錢;婦人服者,加當歸或加木香,或加藁本各二錢;如治吹奶,煎調六一散三五錢,神效。六氣加減例:太陽寒水司天(辰戌之歲)加羌活、桂枝,餘歲非時變寒亦加,冬亦加。

白話文:

「清解散」方劑可以治療各種感冒。

將蒼朮(炒)、荊芥(各二兩)、麻黃(一兩半)、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碗水、三片生薑,一根蔥白一起煎煮,煮至七分熟,去渣,微溫服下,用被子蓋好,出汗即止。

「神術湯」方劑可以治療內傷受寒、外感寒邪,沒有出汗的患者。

將蒼朮(制)、防風(各二兩)、甘草(炒,一兩)研磨成粉末,加蔥白、生薑一起煎服。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病證,發燒畏寒,脈象浮緊,則添加羌活二錢;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病證,脈象浮緊兼帶弦數,則是兼夾少陽病,則添加柴胡二錢;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病證,脈象浮緊兼帶洪數,則是兼夾陽明病,則添加黃芩二錢;如果是女性患者,則添加當歸或木香,或藁本各二錢;如果治療乳汁不暢,則煎煮「六一散」三五錢加入湯藥中,效果顯著。六氣加減法則:太陽寒水司天(辰戌年)添加羌活、桂枝,其他年份不在季節變寒也添加,冬天也要添加。

陽明燥金司天(卯酉之歲)加白芷、升麻,餘歲非時變涼濕亦加,秋亦加。少陽相火司天(寅申之歲)加黃芩、地黃,餘歲非時變雨濕亦加,夏亦加。太陰濕土司天(丑未之歲)加白朮、藁本,餘歲非時變熱濕亦加,夏末秋初亦加。少陰君火司天(子午之歲)加細辛、獨活,餘歲非時變熱亦加,春末夏初亦加。

厥陰風木司天(巳亥之歲)加川芎、防風,餘歲非時變溫和亦加,夏亦加。

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疼,不問風寒二證,夾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風邪,以微汗為好。

白話文:

陽明燥金當令時(卯酉年),需加白芷、升麻,其他年份若遇非時節的涼濕天氣,也需加這兩種藥,秋季也需加。少陽相火當令時(寅申年),需加黃芩、地黃,其他年份若遇非時節的雨濕天氣,也需加這兩種藥,夏季也需加。太陰濕土當令時(丑未年),需加白朮、藁本,其他年份若遇非時節的熱濕天氣,也需加這兩種藥,夏末秋初也需加。少陰君火當令時(子午年),需加細辛、獨活,其他年份若遇非時節的熱天氣,也需加這兩種藥,春末夏初也需加。

厥陰風木當令時(巳亥年),需加川芎、防風,其他年份若遇非時節的溫和天氣,也需加這兩種藥,夏季也需加。

養胃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導致的憎寒壯熱、頭目昏疼,不論是風寒兩種症狀,還是夾食停痰,都能治癒。但若僅是感受風邪,以微汗為好。

半夏(湯洗七次),厚朴(薑汁炒),蒼朮(米泔浸炒,各一兩),橘紅(七錢半),藿香葉(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烏梅一個煎六分,熱服。兼治飲食傷脾,發為痎瘧,寒多者,加附子為十味,名不換金散。

大白朮湯,和解四時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

白朮,石膏(各二兩),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白芷(一兩半),知母(七錢),黃芩,枳實(各五錢),甘草(五錢或一兩),細辛(三錢)

白話文:

本方劑以白朮為主藥,配伍多種藥材,具有和解表裏、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四季傷寒、飲食傷脾、寒熱瘧疾等病症。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未解,更一服。兩服藥渣又作一服。春倍防風、羌活,夏倍黃芩、知母,季夏雨淫,倍白朮、白芷,秋加桂枝五錢,冬加桂八錢或一兩。

黃耆湯,有汗則能止之。

白朮,黃耆,防風(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至一兩,水煎,溫服。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川芎湯,無汗則能發之。

川芎,蒼朮,羌活(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至一兩,水煎,熱服。無汗惡寒甚者,加麻黃一二錢。

蔭按:蓋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得服桂枝,宜用黃耆湯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之。春夏有汗,脈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證,秋冬之脈也,宜用黃耆湯,無汗,用川芎湯。秋冬有汗,脈盛而浮,發熱惡熱者,乃陽明春夏之脈也,宜用黃耆湯,無汗亦用川芎湯。

大抵有汗,皆宜黃耆湯;無汗,皆宜川芎湯。然須審其壯怯,不可妄用。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記載了兩個中醫方劑:黃耆湯和川芎湯。黃耆湯主要用於止汗,川芎湯主要用於發汗。作者根據不同的季節和病症,詳細說明瞭兩個方劑的用法和加減藥物,並強調了麻黃和桂枝的禁忌。同時,作者還指出,即使有汗或無汗,也要根據季節和脈象選擇合適的方劑,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