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三 (1)

1. 治上消方

人參白虎湯,治能食而渴者。

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七錢),甘草(四錢)

上每服一兩,入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溫服。東垣加黃芩、杏仁。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燥渴引飲。

麥門冬(去心),天花粉(一方作瓜蔞仁),知母(各一錢半),五味子(十五粒),生地(酒炒),人參,茯神(去皮木),葛根(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㕮咀,入竹葉十四片,水煎食遠服。一方通治三消,上消加藕汁、人乳、桔梗、山梔;中消加石膏、黃連、黃芩;下消加黃柏、熟地黃,去葛根。脾胃弱或大便瀉加白朮、茯苓,血虛或大便燥加當歸、芍藥,氣虛加黃耆、白朮、倍參。如胃弱不能受寒涼之藥,加白蔻、砂仁,以從其治。小便不利,加滑石、澤瀉。

易老麥門冬飲子,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各七錢半),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水煎服。

錢氏白朮散,治虛熱而渴不能食者。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一兩),乾葛(二兩),藿香(一兩,去土),木香(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如飲水多,多與服之。一方加北五味、柴胡各半兩,治消中消穀善飢。

清心蓮子飲,治心經蘊熱作渴,小便或赤澀或濁。

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三錢),蓮子,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三錢半)

上㕮咀,水煎服。

枸杞湯,治渴而利者。

枸杞枝葉(一斤),黃連,瓜蔞根,甘草,石膏(各三兩)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劇者多合,渴即飲之。

乾地黃湯,治消渴。

茯神,黃耆,瓜蔞根,甘草,麥冬(去心,各三兩),乾地黃(姜酒炒,五兩)

上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渣,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愈。

六神湯,治三消渴疾。

黃耆,瓜蔞根,乾葛,連粉,枇杷葉,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乾而煩躁。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黃耆(蜜炙),人參,生乾地黃(酒洗),熟乾地黃,澤瀉,石斛(去根炒),枇杷葉(去毛炒),枳殼(麩炒),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甘露湯,治煩渴口乾。

百藥煎,白乾葛(各三錢),烏梅,五味子,天花粉(各一錢),甘草(半錢)

上㕮咀,水煎服。

硃砂黃連丸,治心經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硃砂(二兩,另研),宣黃連(三兩),生地(姜酒炒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燈心棗子湯送下。

白話文:

治上消方

人參白虎湯: 治療能吃東西卻口渴的症狀。

組成: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七錢、甘草四錢。用法:每次服用一兩,加入少量粳米一起水煎,飯後溫服。東垣(張仲景)加法:另加黃芩、杏仁。

宣明麥門冬飲子: 治療心火移到肺部,導致膈間熱消(上消),胸悶心煩,津液不足,口乾舌燥,想喝水。

組成:麥門冬(去心)、天花粉(或用瓜蔞仁)、知母(各一錢半)、五味子(十五粒)、生地(酒炒)、人參、茯神(去皮木)、葛根(各一錢)、甘草(五分)。用法:將藥材研磨後,加入十四片竹葉一起水煎,飯後服用。另有一方可治療三消,上消需加藕汁、人乳、桔梗、山梔;中消需加石膏、黃連、黃芩;下消需加黃柏、熟地黃,並去除葛根。若脾胃虛弱或大便溏瀉,加白朮、茯苓;若血虛或大便燥結,加當歸、芍藥;若氣虛,加黃耆、白朮,並加倍人參用量。若胃弱不能承受寒涼藥物,可加白蔻、砂仁。小便不利者,加滑石、澤瀉。

易老麥門冬飲子: 治療年老體弱者因虛火旺盛而導致的大渴。

組成: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各七錢半)、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半兩)。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水煎服。

錢氏白朮散: 治療因虛熱而口渴,且吃不下東西的症狀。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一兩)、乾葛(二兩)、藿香(一兩,去土)、木香(半兩)。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水煎溫服。若飲水量多,則增加服用量。另有一方加北五味子、柴胡各半兩,治療消渴兼見消穀善飢(吃得多,餓得快)。

清心蓮子飲: 治療心經蘊熱導致口渴,小便可能赤澀或混濁。

組成: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三錢)、蓮子、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三錢半)。用法:將藥材研磨後,水煎服。

枸杞湯: 治療口渴且小便多的症狀。

組成:枸杞枝葉(一斤)、黃連、瓜蔞根、甘草、石膏(各三兩)。用法: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分五次服用,每日三次,夜間兩次。症狀嚴重者可增加劑量,口渴時即可服用。

乾地黃湯: 治療消渴。

組成:茯神、黃耆、瓜蔞根、甘草、麥冬(去心,各三兩)、乾地黃(姜酒炒,五兩)。用法:將藥材研磨後,加水八升,煮至二升半,去渣,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劑,服用十劑即可痊癒。

六神湯: 治療三消(上、中、下消)引起的口渴症。

組成:黃耆、瓜蔞根、乾葛、連粉(連翹粉)、枇杷葉、甘草(各等分)。用法: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一兩,水煎空腹服用。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地黃飲子: 治療消渴伴有咽喉乾燥、煩躁不安的症狀。

組成: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黃耆(蜜炙)、人參、生乾地黃(酒洗)、熟乾地黃、澤瀉、石斛(去根炒)、枇杷葉(去毛炒)、枳殼(麩炒)、甘草(炙,各等分)。用法: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三錢,水煎,飯後服用。

甘露湯: 治療煩渴口乾。

組成:百藥煎、白乾葛(各三錢)、烏梅、五味子、天花粉(各一錢)、甘草(半錢)。用法:將藥材研磨後,水煎服。

硃砂黃連丸: 治療心經蘊熱,或因飲酒過多導致的消渴。

組成:硃砂(二兩,另研)、宣黃連(三兩)、生地(姜酒炒,二兩)。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煉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燈心草煎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