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百零七 (1)
卷一百零七 (1)
1. 論
東垣,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牙齒是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魚斤切,音銀,桔梗也,齒根肉也)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所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故其病不一。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熱甚則齒動。齦齗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而作痛者;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作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有齒齦腫起而作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禦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白話文:
東垣曰:
牙齒是腎臟的表徵,嘴巴是脾臟的竅口。 許多經脈都匯聚在嘴巴。牙齒是手足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上牙齦屬於坤土,是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貫穿,所以牙齦固定不動;下牙齦負責咀嚼食物,不停地活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貫穿。
手陽明經脈怕寒喜熱,足陽明經脈喜寒怕熱, 所以牙齒疾病的表現不盡相同。牙齒是腎臟的表徵,也喜歡寒冷,寒冷可以使牙齒堅固,而過熱則會導致牙齒鬆動。
牙齦疼痛、脫落, 疼痛不止,所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有的是怕熱而疼痛,有的是怕寒而疼痛,有的是既怕寒又怕熱而疼痛,有的是怕寒飲少喝熱飲多而疼痛,有的是怕熱飲少喝寒飲多而疼痛,有的是牙齒搖動而疼痛,有的是牙齒鬆動而疼痛,有的是牙齦被疳蝕缺損,流血而疼痛,有的是牙齦腫脹而疼痛,有的是脾胃中有風邪,感覺風吹而疼痛,有的是牙齒上有蟲子侵蝕,牙齒缺損變色,稱為蟲牙痛,有的是胃氣不足,不能抵禦寒冷,牙齒外露而疼痛,有的是牙齒疼痛並且散發惡臭氣味,無法靠近。
疼痛的表現不盡相同,怎麼可能用一種藥物就能治好呢?
選要,論曰:齒者,受病實多,有因胃熱而痛者,有因風邪而痛者,有蟲痛者,有腎虛者。大抵齒痛多屬手足陽明二經,胃熱火旺之故。且齒者,腎之精華,骨乃腎之所主,外板則為牙,內床則為齒,人腎氣強則齒自堅,衰則齒必為痛也。其有胃熱者,則齒動搖,縫中出血,或臭穢不可近,或齒自疏落,皆陽明經熱也。治法當審其何部,胃熱者瀉其火,腎虛者補其水,風者祛而散之,蟲者毒而攻之,在活法施治可也。
丹溪,曰:牙痛或出血屬熱,胃口有熱,有風寒,有蟲,有濕熱。實熱腫痛,調胃承氣湯加黃連,又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桔梗之類,又用梧桐淚、麝香擦之,上爿(音盤,牙床也)牙痛,灸三里穴,下爿牙痛,灸三間穴。牙大痛,必用胡椒、蓽撥,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薄荷、寒水石之類。
白話文:
選要
**論曰:**牙齒容易生病,原因很多,有因胃熱而痛的,有因風邪而痛的,有蟲痛的,還有腎虛的。總體而言,牙痛多屬於手足陽明二經,這是胃熱火旺的緣故。而且牙齒是腎精華的表現,骨頭是腎臟所主,外板為牙,內床為齒。人腎氣強健,牙齒自然堅固,腎氣衰弱,牙齒就會疼痛。
**有胃熱者,**牙齒會搖動,牙縫出血,或是散發臭味讓人難以靠近,或牙齒自然脫落,這些都是陽明經熱的表現。治療方法要根據病症部位,胃熱者要瀉火,腎虛者要補水,風邪者要祛風散寒,蟲痛者要驅毒攻蟲。運用活法施治即可。
丹溪
**曰:**牙痛或出血屬於熱證,有胃火,有風寒,有蟲,有濕熱。實熱腫痛者,可用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也可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桔梗等藥物。另外,可以用梧桐淚、麝香擦拭患處。上爿(上牙床)牙痛,灸三里穴;下爿(下牙床)牙痛,灸三間穴。牙痛劇烈時,必須用胡椒、蓽撥,能夠散去牙齒裡面的浮熱,並佐以升麻、薄荷、寒水石等藥物。
劉宗厚,曰:頭面外冒風寒,或口吸寒冷,致牙痛者,皆外因也。實熱,陰虛火動,骨蒸所致,氣鬱血熱蟲蛀,皆內因也。硬物所支打擊等致,皆不內外因也。
葉氏,曰:牙之為病,手陽明、足陽明、足少陰腎三經之所致。搖動齒豁脫落者,腎之氣虛也;蟲蛀出血浮腫者,腸胃濕熱之盛也;臭穢腐爛者,胃火之壅也。虛者當補之,濕熱者當瀉之,胃火壅者當清之,外仍以末藥擦之,如風寒外束而作者,直須解散之可也。
王節齋,曰:牙床腫痛,齒痛動搖,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濕熱。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床,上下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腸胃傷於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也。治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床清而齒自然安固矣。
白話文:
劉宗厚說,頭面外露風寒,或吸入寒冷空氣,導致牙痛,都是外在原因。實熱、陰虛火旺、骨蒸所致,以及氣鬱血熱、蟲蛀,都是內在原因。硬物碰撞等造成的傷害,則不屬於內外因。
葉氏說,牙齒生病,是由手陽明經、足陽明經、足少陰腎經三條經絡引起。牙齒搖動、豁口、脫落,是腎氣虛弱所致;蟲蛀、出血、腫脹,是腸胃濕熱過盛所致;牙齒發臭、腐爛,是胃火壅盛所致。虛者應該補之,濕熱者應該瀉之,胃火壅盛者應該清之,外用藥粉擦拭。如果風寒外束引起牙痛,就必須用藥物解散寒氣。
王節齋說,牙床腫痛、牙齒疼痛搖動,或變黑腐爛脫落,世人皆認為是腎虛所致,殊不知這是陽明經濕熱引起的。雖然牙齒歸屬於腎,但生長於牙床,上下牙床屬於陽明大腸經與胃經,就像樹木生長於土壤一樣。腸胃受到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損傷,導致濕熱上攻,就會使牙床不清,而產生腫痛,或出血,或生蟲,因此牙齒無法安穩,而搖動、變黑、腐爛、脫落。治療應當瀉去陽明經的濕熱,這樣牙床就會清潔,牙齒自然就會安穩牢固。
李氏,曰:牙齒骨屬腎之標也,精完則齒堅,腎衰則齒豁,虛熱則齒動。足陽明胃絡脈,入齒上縫,止而不動,喜寒飲而惡熱飲。手陽明大腸絡脈,入齒下縫,動而不休,喜熱飲而惡寒飲。多因飲食色欲過度,以致濕熱上攻,口湧酸水,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動搖黑爛脫落。大抵齒齦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宜滋陰補腎,八味丸、三味安腎丸、虎潛丸。惡寒熱而口臭者,腸胃熱也,宜涼藥瀉火,祛風清胃散。若風牙,因腸胃原有風邪,更襲外風,入齒作痛,故開口吸風則痛甚,獨活散、消風散。風熱,因外感與內熱相搏,齒齦腫痛,加之膿汁臭者,犀角升麻湯,或用石膏一兩火煅酒淬,防風、荊芥、細辛、白芷各五分,為末,隨時水煎一二服,甚效。風冷入於齒齦,不腫不蛀,日漸動搖者,溫風散。熱牙,因腸胃積熱,開口臭穢難近者,敗毒散加荊、防、升麻、石膏,或調胃承氣湯,蜜丸服。如腸胃素積濕熱,偶被風寒涼飲,鬱於齒間作痛者,當歸龍膽散。虛熱攻衝,齦肉腫痛,口舌生瘡,宜柴胡、地骨皮等分,薄荷減半,水煎熱漱,令唾,或服之亦好。歷年齒痛,黑爛脫落,必口吸涼稍止者,乃膏粱濕熱之火也,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或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桔梗、甘草等分,水煎服。寒氣犯腦及風邪湊襲,腦項筋痛,動搖肉脫者,白芷湯、羌活黑附湯。痰熱毒氣攻注齒痛者,外證咳唾,二陳湯,加細辛、枳殼、薑、棗、烏梅,仍以薑黃、蓽撥等分,煎湯候溫,以舌浸內,涎自流出。瘀血,因風熱上攻頭面搏血,令齒間血瘀不消,鑽刺掣痛,甘露飲加升麻,或犀角地黃湯。凡飲食不能清淡,齒臭腐之氣,淹漬日久,兼之風熱上攻,齒齦有孔生蟲,蝕一齒盡,又度其餘,至如疳䘌,皆其腫類,必殺蟲而後痛止,神功丸取牙蟲。牙縫流血,風熱者,消風散加芒硝,內服外擦;腎虛炎者,四物湯加升麻,或牡丹皮、知母、黃柏;陰虛氣鬱者,四物湯加香附、側柏葉、牛膝,外敷綠袍散,或香鹽散常擦。變骨蝕風,出血骨露者,玉池散。疳䘌出血多者,用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若牙痛本因濕熱,標被風冷所郁,故內服辛涼以治其本,外宜辛溫以治其標,通用擦牙方、謝傳笑去散、腎虛胃熱方、風蟲牙疼方、延平方、劫痛方、烏須固齒方、消齒壅法、取牙不犯手方。凡遇日月蝕未平時,勿進飲食,誤食多患齒疾。養生家晨興叩齒,永無齒疾,此預養法也。每食後晨興,淨水漱之更妙。
白話文:
李氏曰:牙齒骨屬腎之標也,精完則齒堅,腎衰則齒豁,虛熱則齒動。
李氏說:牙齒是腎臟的表徵,腎精充足,牙齒就會堅固;腎氣衰弱,牙齒就會鬆動脫落;腎虛有熱,牙齒就會搖動。
足陽明胃絡脈,入齒上縫,止而不動,喜寒飲而惡熱飲。手陽明大腸絡脈,入齒下縫,動而不休,喜熱飲而惡寒飲。
足陽明胃經的絡脈,進入牙齒上面的縫隙,止而不動,喜歡喝冷飲,不喜歡喝熱飲。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進入牙齒下面的縫隙,不斷地活動,喜歡喝熱飲,不喜歡喝冷飲。
多因飲食色欲過度,以致濕熱上攻,口湧酸水,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動搖黑爛脫落。
牙齒問題大多是因為飲食過度、縱慾過度,導致濕熱上攻,口中湧出酸水,牙床不清潔,而出現腫痛,甚至出血,或生蟲,牙齒搖動、變黑、腐爛、脫落。
大抵齒齦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宜滋陰補腎,八味丸、三味安腎丸、虎潛丸。
總體來說,牙齦外露、牙齒搖動,都是腎精虧虛的表現,應該滋陰補腎,可以使用八味丸、三味安腎丸、虎潛丸。
惡寒熱而口臭者,腸胃熱也,宜涼藥瀉火,祛風清胃散。
牙齒感到又寒又熱,口臭,這是腸胃積熱的表現,應該服用涼性藥物瀉火,祛風,可以使用清胃散。
若風牙,因腸胃原有風邪,更襲外風,入齒作痛,故開口吸風則痛甚,獨活散、消風散。
如果牙齒是因風引起的疼痛,是腸胃原本就有風邪,又受到外風侵襲,進入牙齒,導致疼痛。所以張嘴吸風時,疼痛會更加劇烈。可以使用獨活散、消風散。
風熱,因外感與內熱相搏,齒齦腫痛,加之膿汁臭者,犀角升麻湯,或用石膏一兩火煅酒淬,防風、荊芥、細辛、白芷各五分,為末,隨時水煎一二服,甚效。
如果牙齒疼痛是風熱引起的,是外感與內熱交戰,導致牙齦腫痛,而且有膿汁流出,有臭味,可以使用犀角升麻湯,或者用石膏一兩,火煅後用酒淬滅,再與防風、荊芥、細辛、白芷各五分,研磨成粉末,隨時用熱水煎服一到兩次,效果很好。
風冷入於齒齦,不腫不蛀,日漸動搖者,溫風散。
如果風寒侵入牙齦,牙齦不腫也不蛀,但牙齒日漸搖動,可以使用溫風散。
熱牙,因腸胃積熱,開口臭穢難近者,敗毒散加荊、防、升麻、石膏,或調胃承氣湯,蜜丸服。
如果牙齒疼痛是因為腸胃積熱引起的,張嘴時口氣臭穢,難以靠近,可以使用敗毒散,再加上荊芥、防風、升麻、石膏,或者用承氣湯調製成蜜丸服用。
如腸胃素積濕熱,偶被風寒涼飲,鬱於齒間作痛者,當歸龍膽散。
如果腸胃原本就積聚濕熱,偶然遇到風寒涼飲,停留在牙齒之間,引起疼痛,可以使用當歸龍膽散。
虛熱攻衝,齦肉腫痛,口舌生瘡,宜柴胡、地骨皮等分,薄荷減半,水煎熱漱,令唾,或服之亦好。
如果虛熱上攻,導致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以使用柴胡、地骨皮等量,薄荷減半,用水煎煮,熱水漱口,讓唾液流出,也可以服用藥液。
歷年齒痛,黑爛脫落,必口吸涼稍止者,乃膏粱濕熱之火也,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或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桔梗、甘草等分,水煎服。
如果牙齒疼痛多年,變黑腐爛,脫落,只有吸一口涼氣才能稍微緩解疼痛,這是由於長期食用肥甘厚味導致濕熱火氣上炎所致,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再加上黃連服用,或者使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桔梗、甘草等量,用水煎服。
寒氣犯腦及風邪湊襲,腦項筋痛,動搖肉脫者,白芷湯、羌活黑附湯。
如果寒氣侵犯腦部,或者風邪侵入腦部,導致腦後筋骨疼痛,牙齒搖動,肉體脫落,可以使用白芷湯、羌活黑附湯。
痰熱毒氣攻注齒痛者,外證咳唾,二陳湯,加細辛、枳殼、薑、棗、烏梅,仍以薑黃、蓽撥等分,煎湯候溫,以舌浸內,涎自流出。
如果痰熱毒氣侵襲牙齒,導致疼痛,外觀表現為咳嗽、吐痰,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上細辛、枳殼、生薑、大棗、烏梅,以及薑黃、蓽撥等量,煎煮成湯,待藥液溫熱時,用舌頭浸泡在湯中,讓唾液自然流出。
瘀血,因風熱上攻頭面搏血,令齒間血瘀不消,鑽刺掣痛,甘露飲加升麻,或犀角地黃湯。
如果牙齒疼痛是因風熱上攻,衝擊頭面,導致牙齒之間淤血不消,出現鑽痛、抽痛,可以使用甘露飲,再加上升麻,或者使用犀角地黃湯。
凡飲食不能清淡,齒臭腐之氣,淹漬日久,兼之風熱上攻,齒齦有孔生蟲,蝕一齒盡,又度其餘,至如疳䘌,皆其腫類,必殺蟲而後痛止,神功丸取牙蟲。
如果飲食不注意清淡,牙齒有臭腐之氣,時間久了,又加上風熱上攻,導致牙齦出現孔洞,生出蟲子,蟲子會慢慢地把牙齒腐蝕掉,甚至連其他的牙齒也會被腐蝕掉,就像疳疾一樣,這種情況就必須殺蟲才能止痛,可以使用神功丸,去除牙齒中的蟲子。
牙縫流血,風熱者,消風散加芒硝,內服外擦;腎虛炎者,四物湯加升麻,或牡丹皮、知母、黃柏;陰虛氣鬱者,四物湯加香附、側柏葉、牛膝,外敷綠袍散,或香鹽散常擦。
如果牙縫流血是風熱引起的,可以使用消風散,再加上芒硝,內服外擦;如果牙縫流血是腎虛引起的,可以使用四物湯,再加上升麻,或者使用牡丹皮、知母、黃柏;如果牙縫流血是陰虛氣鬱引起的,可以使用四物湯,再加上香附、側柏葉、牛膝,外敷綠袍散,或者經常擦拭香鹽散。
變骨蝕風,出血骨露者,玉池散。
如果牙齒出現變骨,被風邪侵蝕,出血,露出骨頭,可以使用玉池散。
疳䘌出血多者,用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
如果牙齒流血很多,是疳疾引起的,可以使用生竹茹二兩,用醋煮熟,含在口中。
若牙痛本因濕熱,標被風冷所郁,故內服辛涼以治其本,外宜辛溫以治其標,通用擦牙方、謝傳笑去散、腎虛胃熱方、風蟲牙疼方、延平方、劫痛方、烏須固齒方、消齒壅法、取牙不犯手方。
如果牙齒疼痛的根源是濕熱,而外在的表現是被風寒所鬱結,所以應該內服辛涼藥物來治療其根源,外用辛溫藥物來治療其表象,可以使用通用擦牙方、謝傳笑去散、腎虛胃熱方、風蟲牙疼方、延平方、劫痛方、烏須固齒方、消齒壅法、取牙不犯手方。
凡遇日月蝕未平時,勿進飲食,誤食多患齒疾。養生家晨興叩齒,永無齒疾,此預養法也。每食後晨興,淨水漱之更妙。
在日月蝕未完全結束時,不要進食,否則容易患上牙齒疾病。養生的人,每天早晨起床時要叩齒,這樣可以避免患上牙齒疾病,這是預防養生的方法。飯後和早上起床時,用乾淨的水漱口,效果更好。
蔭按:方氏曰,牙痛之證,其人腸固素有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冷飲所郁,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其病情有標本之分,所用藥有溫涼之異。何則,牙痛之證,寒是標,故外擦漱之藥,宜辛溫以散寒開鬱;熱是本,故內服餌之藥,宜辛涼以散熱清中。如此則內外交攻,標本兩治,病豈有不愈者乎。(若小兒更須清腸胃之熱)
白話文:
方氏說,牙痛的原因是人體腸胃原本就有濕熱,這些濕熱會上行到牙齦之間,如果碰上風寒或喝了冷飲,就會導致濕熱無法排出而引發疼痛。牙痛的病症可以分為表裡,用藥也要區分溫涼。寒為表症,所以外擦漱口的藥物,應該使用辛溫的藥材來散寒開郁;熱為本症,所以內服的藥物,應該使用辛涼的藥材來散熱清中。這樣一來,內外兼治,標本兼顧,牙痛怎麼可能不痊癒呢?特別是小孩,更需要清熱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