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7)

1.

樓氏,曰:咳之為病,有一咳即出痰者,脾不勝濕而痰滑也;有連咳十數不能出痰者,肺燥勝痰濕也。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屬燥其脾,若利氣之劑所當忌也;澀者,宜枳殼、紫蘇、杏仁之屬利其肺,若燥肺之劑所當忌也。凡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腿足乍有涼時,其脈洪者,熱痰在胸膈也,宜小陷胸湯、礞石丸之類清膈降痰,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熱也;面白悲嚏,或脅急脹痛,或脈沉弦細遲而咳者,寒飲在胸腹也,宜辛熱去之。乾咳嗽者,無痰有聲者是也。此證本於氣澀,澀微者連咳十數聲方有痰出,澀甚者雖咳十數聲亦無痰出,是為乾咳嗽也。潔古蜜煎生薑湯、蜜煎陳皮湯與燒生薑胡桃方皆治無痰而嗽者,以辛甘潤其肺也。如但使青皮、陳皮,藥皆宜去白。本草云:陳皮味辛,理上氣,去痰氣滯塞;青皮味苦,治下氣。二味俱用,散三焦氣也。故《聖惠》法治云:陳皮去穰,穰不除即生痰;麻黃髮汗,節不去則止汗。

薛氏,曰:咳嗽若因氣虛,腠理不密,六淫所侵,當祛外邪而實脾土;若因心火太過,當代肝木而滋肺金;若因肺金氣虛,當補脾土而生肺氣;若因腎水虛損,虛火炎上,當補腎肺以滋化源。大抵風邪胃火,此實熱為患,易治;惟肺腎虛損,此真臟為患,最難調治。大凡發熱喘嗽,或咳唾膿血,飲食不入,急補脾肺,滋腎水,多有得生者。脈浮大而面色赤者皆難治,脈浮短澀者可療。

千金,云: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白話文:

[論]

樓氏說:咳嗽這種病,有一種咳嗽馬上就吐痰的,這是脾失健運,濕邪困脾,痰液滑利;還有一種連咳十幾聲都吐不出痰的,這是肺氣燥烈,勝過痰濕。痰液滑利的,應該用南星、半夏、皂角灰等藥物燥濕健脾,而這類藥物不宜與利氣的藥物同用;痰液黏滯的,應該用枳殼、紫蘇、杏仁等藥物宣利肺氣,而這類藥物不宜與燥肺的藥物同用。凡是咳嗽時面紅,胸腹脅肋經常發熱,只有腿腳偶爾覺得涼,脈象洪大的,這是熱痰阻滯在胸膈,應該用小陷胸湯、礞石丸等藥物清熱化痰,如果病情嚴重沒有好轉,就應該用吐下法去除痰熱;如果面色蒼白,打噴嚏,或者脅肋脹痛,或者脈象沉細遲而咳嗽,這是寒飲停滯在胸腹,應該用辛熱溫通的藥物來治療。乾咳是指沒有痰液,只有聲音的咳嗽。這種病症的根本原因是氣機阻滯,阻滯輕微的,連咳十幾聲才吐出痰來,阻滯嚴重的,即使咳十幾聲也吐不出痰來,這就是乾咳。潔古蜜煎生薑湯、蜜煎陳皮湯和燒生薑胡桃方都可以治療無痰咳嗽,因為它們辛甘溫潤,可以滋潤肺氣。如果只用青皮、陳皮,藥物都應該去掉白色的部分。《本草經》上說:陳皮辛味,可以理氣,去除痰飲和氣滯;青皮苦味,可以治下焦之氣。兩種藥物一起使用,可以疏通三焦之氣。所以《聖惠方》治法說:陳皮要去掉瓤,瓤不去就會生痰;麻黃發汗,節不去就會止汗。

薛氏說:咳嗽如果因為氣虛,衛氣不固,外邪入侵,應該祛除外邪並健脾益氣;如果因為心火過盛,應該瀉肝火以滋養肺金;如果因為肺金氣虛,應該補益脾土以生髮肺氣;如果因為腎水虧損,虛火上炎,應該補益腎肺,以滋養臟腑。總的來說,風邪和胃火,這是實熱引起的疾病,比較容易治療;而肺腎虧損,這是臟腑虛損引起的疾病,最難治療。總之,發熱喘嗽,或者咳吐膿血,飲食不進,應該急救補益脾肺,滋養腎水,很多都能治癒。脈象浮大而面色紅赤的都很難治療,脈象浮短澀的可以治療。

《千金要方》說:凡是上逆之氣,大多服用吐藥可以痊癒,也有一些用針灸可以去除,應該深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