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 (3)
卷四 (3)
1. 脈法
脈經,曰: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脈浮,風濕。脈大或浮虛而澀者,皆寒濕。脈來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者,濕熱。脈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脈洪而動,濕熱為痛也。
又,曰: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裡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脈訣舉要,曰:或澀或細,或濡或緩,是皆中濕,可得而斷。
白話文:
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都屬於體內有濕氣。脈浮,則為風濕。脈大或浮虛而澀,都是寒濕的表現。脈來滑疾,伴隨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說明是濕熱。脈洪而緩,代表陰陽兩虛,濕熱更加嚴重。脈洪而動,則表示濕熱導致疼痛。
另外,脈浮而緩,說明濕氣在表層;脈沉而緩,則表示濕氣在內裡。或弦而緩,或緩而浮,都是風濕互相影響的表現。
總之,脈象表現為澀、細、濡、緩,都是濕氣入體的徵兆,可以根據這些脈象來判斷病情。
2. 治外中諸濕方
除濕湯,治諸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製),半夏曲(炒,各二兩),白朮,陳皮(去白),白茯苓,藿香(各一兩),甘草(炙,七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
白話文:
除濕湯用於治療濕氣入侵引起的各種症狀,包括身體沉重、腰腿酸痛、大便稀溏、小便不暢或過多。藥方包括蒼朮、厚朴、半夏曲、白朮、陳皮、茯苓、藿香、甘草等,按比例混合,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片和紅棗,水煎服,飯前溫服。
加味二陳湯,治諸濕。
陳皮(去白),半夏,茯苓,甘草(炙),蒼朮(米泔浸,炒),羌活,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濕在上,倍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內濕,加豬苓、澤瀉;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二術,人參;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炒芍藥。
白話文:
加味二陳湯,治諸濕。
配方:
- 陳皮(去白):一錢
- 半夏:一錢
- 茯苓:一錢
- 甘草(炙):一錢
- 蒼朮(米泔浸,炒):一錢
- 羌活:一錢
- 黃芩(炒):一錢
用法:
- 將以上藥材切碎。
- 加入生薑,水煎服。
加減:
- 濕在上:加倍蒼朮。
- 濕在下:加升麻。
- 內濕:加豬苓、澤瀉。
- 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
- 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二術、人參。
- 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炒芍藥。
功效: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濕證。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
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羌活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配方叫做「加味五苓散」,用來治療溼氣過盛引起的身體疼痛、尿液不順暢以及身體沈重和口渴。成分包括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肉桂和羌活。服用方法是把這些材料磨碎後用水煮沸,然後飲用。
3. 治中濕挾風方
除風濕羌活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七分),防風,蒼朮(米泔浸,炒),藁本,升麻,柴胡(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凡下焦有濕,龍膽草、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羌活勝濕湯,治外傷於濕,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一身盡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白話文:
除風濕羌活湯
功效: 治風濕相互搏擊,全身疼痛。
藥材:
- 羌活(七分)
- 防風
- 蒼朮(米泔浸泡後炒制)
- 藁本
- 升麻
- 柴胡(各一錢)
用法: 以上藥材共為一劑,水煎服。
注: 若下焦有濕,則以龍膽草、防己為君藥,甘草、黃柏為佐藥。
羌活勝濕湯
功效: 治外傷引起濕邪入侵,導致脊背疼痛、頸項僵硬、腰部如同折斷、頸項如同被拔出、頭頂疼痛、全身疼痛,以及足太陽經脈不通。
注: 此處未列出藥方,僅提供藥方名稱及功效。
羌活,獨活(各二錢),防風,藁本,蔓荊子,川芎(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水煎服。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疏風勝濕湯,治風濕上攻,頭項強痛,身腰屈硬,麻痹不仁等證。
羌活,獨活,防風,蒼朮(米泔浸,炒),蔓荊子,川芎,防己(各等分)
白話文:
將羌活、獨活、防風、藁本、蔓荊子、川芎各兩錢,甘草(炙)五分,一起磨成粉末,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用清水煎煮服用。如果身體沉重、腰部沉重,可能是經絡中有濕熱,可以再加入蒼朮兩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這方劑叫做「疏風勝濕湯」,用於治療風濕上攻導致頭頸僵硬疼痛、身體腰部僵硬、麻木無知覺等症狀。
另外,還可以用等量的羌活、獨活、防風、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蔓荊子、川芎、防己,混合使用。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有熱,加酒炒黃芩;身痹無汗,加麻黃、荊芥。
杏仁湯,治風濕,身痛微腫,惡風。
官桂(五錢),天門冬,芍藥,麻黃(各二錢半),杏仁(七個)
上銼一劑,水三盞、生薑十片煎,分二服。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相搏,客於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三錢),黃耆(四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水煎服。如果發熱,就用酒炒黃芩;如果身體麻痺無汗,就加麻黃和荊芥。
杏仁湯可以用來治療風濕、身體疼痛伴隨輕微腫脹、怕風的症狀。
將官桂五錢、天門冬、芍藥、麻黃各二錢半、杏仁七個,切碎後,用三碗水和十片生薑煎煮,分兩次服用。
防己黃耆湯可以用來治療風濕與寒邪交感,侵犯皮膚,導致四肢无力,关节疼痛,脉象浮而身体沉重,出汗怕风。
將防己三錢、黃耆四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一起煎煮服用。
上作一服,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煎,不拘時服。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
調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羌活(七分),當歸梢,生甘草,生黃芩,半夏(湯泡,各五分),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三分),五味子(七枚),豬苓(二分),蘇木,紅花(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稍熱服。中風證必多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白話文:
準備好藥材,將其研磨成粉末,取適量製成一劑藥,放入三片生薑、一枚紅棗,加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如果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可以加些麻黃;如果胃氣不調,可以加些芍藥;如果氣往上衝,可以加些桂枝;如果下半身有寒氣,可以加些細辛。
調衛湯主要用於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盜汗,以及衛氣虛弱、體表虛弱不能抵抗外寒的情況。
藥方包括黃芪、麻黃根、羌活、當歸梢、生甘草、生黃芩、半夏(用熱水浸泡)、麥門冬(去除心)、生地黃、五味子、豬苓、蘇木、紅花,比例分別為一錢、一錢、七分、五分、五分、五分、三分、三分、七枚、二分、一錢、一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取適量製成一劑藥,用清水煎煮,稍微溫熱後服用。中風患者往往會出汗,汗出過多不可再用麻黃發汗,因此用麻黃根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