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19)
卷一·中 (19)
1. 治中風挾虛方
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因思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髮上行,則為疾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
前證互相出現,治病必求其本。論時月,則宜升陽、補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裡,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怒是治其本也。宜以
加減沖和湯,治之:
柴胡,黃耆(各五分),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三分),半夏,黃柏(酒洗),黃芩,陳皮,人參,芍藥(各二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自汗,加黃耆五分,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硃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莫非他病生乎?予曰:不然。
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得睡也,何病之有焉。只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
當歸連翹湯,洗之:
黃連,黃柏(各五分),連翹(四分),當歸,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時時熱洗。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燥熱,胸隔痞,原小便多,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
元參升麻湯,治之:
升麻,黃連(各五分),黃芩(炒,四分),連翹,桔梗(各三分),鼠黏子,元參,殭蠶,甘草(各二分),防風(一分)
上㕮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證良愈,只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
牢牙散,治之:
羊脛骨灰,升麻(各二錢),生地黃,黃連石膏(各一錢),白茯苓,人參(各五分),梧桐淚(三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余思《針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云:陷下者灸之,為陽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病皆宜灸刺。
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干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灸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
白話文:
此方治療中風兼虛症,患者經數位醫師治療病情未見好轉。庚申年三月七日,因受風寒,又加痰嗽、咽喉乾燥疼痛、吞嚥困難、唾液增多、中脘部氣滯痞塞如哽咽。醫生考慮到經書記載:風寒傷及形體,憂慮、恐懼、憤怒傷及氣,氣傷則臟腑受損,臟腑受損則形體反應。又說:陽氣以天地疾風為名,此風氣下降陷入陰中,不能上行生髮,則成疾病。又說:形體安逸,精神勞累,疾病產生於脈絡,精神先於疾病而病變。邪風加之,邪氣入侵經脈,發病部位不定。
上述症狀互相出現,治療必須追究病根。從時間季節考慮,當升提陽氣、補益脾胃、瀉去風木之邪。從疾病本身考慮,應當治療表裡實證,調養衛氣,瀉去肝木之邪、潤燥、益補元氣。避免憤怒是治療根本。宜用加減沖和湯治療:
柴胡、黃耆(各五分)、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三分)、半夏、黃柏(酒洗)、黃芩、陳皮、人參、芍藥(各二分)
上藥研磨後,每次一劑,水二杯煎成一杯,去渣溫服。患者自汗,則加黃耆五分,五味子二十粒。患者晝夜不能睡眠,是因為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擾陽分,衛氣不能交合陰分,故如此,用硃砂安神丸治療,因此白天也能睡覺了。十日後,患者自述:已失眠三月有餘,如今卻嗜睡不止,莫非是其他疾病產生了?醫生說:不是的。
衛氣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如今衛氣交合陰分,循其天度,故能睡眠,並無其他疾病。只是眼白發紅,隱痛澀難睜開。宜用當歸連翹湯洗眼:
黃連、黃柏(各五分)、連翹(四分)、當歸、甘草(各三分)
上藥每次一劑,水二杯煎成一杯,隨時熱敷洗眼。十三日後,日暮時分,患者略感胸悶煩亂不安,於原沖和湯中再加柴胡三分,以升提少陽之氣,服用三劑,至十五日,病情完全好轉,可以安臥。自汗、惡寒、燥熱、胸膈痞塞、小便頻多等症狀減輕,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到兩日一次,能辨別氣味,味覺正常,飲食如常,脈象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僅剩咽喉部阻塞、會厭腫脹、舌頭發紅,早晨說話流利,午後略微澀滯,宜用元參升麻湯治療:
升麻、黃連(各五分)、黃芩(炒,四分)、連翹、桔梗(各三分)、鼠黏子、元參、殭蠶、甘草(各二分)、防風(一分)
上藥研磨後,每次一劑,水二杯煎成七分,去渣,稍熱含漱,隨時吞咽。上述症狀痊癒,僅剩牙齒無力,不能咀嚼食物,宜用牢牙散治療:
羊脛骨灰、升麻(各二錢)、生地黃、黃連、石膏(各一錢)、白茯苓、人參(各五分)、梧桐淚(三分)
上藥研磨成細末,加入麝香研勻,睡前擦牙,後用溫水漱口。患者初病時,右肩臂疼痛難以支撐,不能抬起,多汗,肌肉消瘦,不能平臥,臥下則疼痛加劇。經書記載:汗出偏多,使人半身枯萎。醫生考慮到《針經》記載:虛實相鄰,需決斷疏通;留瘦不移,需節制針刺,使經絡通暢,血氣才能恢復;陷下者需灸治,因陽氣下陷陰中,肩膊時痛,不能活動,用灸法導引,引火向上,溫補之。以上諸病都宜灸刺治療。
因此先刺十二經的井穴,干四月十二日,在右肩臂上肩井穴先針後灸二十七壯。灸瘡癒合後,枯瘦處漸生肌肉,汗出減少,肩臂略有力氣。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穴,然後在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可以自行活動了。時值仲夏,暑熱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