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13)

1. 脈法

脈經,曰: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脈浮,風濕。脈大或浮虛而澀者,皆寒濕。脈來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者,濕熱。脈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脈洪而動,濕熱為痛也。

,曰: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裡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脈訣舉要,曰:或澀或細,或濡或緩,是皆中濕,可得而斷。

白話文:

【脈法】

《脈經》提到:如果脈搏深沉且緩慢,尤其是深沉、細微且緩慢的脈象,通常都是身體受到濕氣的影響。脈象浮起,表示風濕的存在。脈象顯得大或者浮虛且帶有阻滯感,這都是寒濕的表現。脈象來得滑順且迅速,伴隨身體發熱、煩躁喘息、胸部憋悶、口乾以及黃疸等症狀,這是濕熱的特徵。脈象洪大且緩慢,表示陰陽兩虛,濕熱情況會更嚴重。脈象洪大且有力,這是在提示濕熱導致的疼痛。

另外,脈象浮起且緩慢,表示濕氣在身體表面。脈象深沉且緩慢,則顯示濕氣在身體內部。有的時候脈象會呈現弦且緩慢,或者緩慢且浮起,這些都是風濕相互作用的結果。

《脈訣舉要》指出:脈象如果呈現阻滯、細弱、濡軟或者緩慢,都可以斷定是身體受到了濕氣的影響。

2. 治外中諸濕方

除濕湯,治諸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製),半夏曲(炒,各二兩),白朮,陳皮(去白),白茯苓,藿香(各一兩),甘草(炙,七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

加味二陳湯,治諸濕。

陳皮(去白),半夏,茯苓,甘草(炙),蒼朮(米泔浸,炒),羌活,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濕在上,倍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內濕,加豬苓、澤瀉;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二術,人參;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炒芍藥。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

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羌活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治外中諸溼方】

除溼湯:主治由溼氣所引發的各種症狀,如身體沉重不適,腰腳痠痛,大便稀軟,小便時澀時利。

藥方成分包括蒼朮(米泔水浸泡後炒制)、厚朴(薑汁處理)、半夏曲(炒制,各兩份)、白朮、陳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白茯苓、藿香(各一份)以及炙甘草(七錢)。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七片生薑和一枚紅棗,用水煎煮,於飯前溫熱服用。

加味二陳湯:主治各種溼氣問題。

藥方成分包括陳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半夏、茯苓、炙甘草、蒼朮(米泔水浸泡後炒制)、羌活、黃芩(炒制,各一錢)。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若溼氣主要影響上部,可增加蒼朮用量;若溼氣主要影響下部,則可添加升麻;若爲體內溼氣,可加豬苓和澤瀉;若中焦有溼且伴隨疼痛發熱,可加黃連;肥胖者因溼氣而感到疲倦乏力,可能是因爲氣虛,可添加白朮、人參;瘦弱者因溼熱而感到沉悶無力,則可添加白朮、黃芩和炒芍藥。

元戎加味五苓散:主治溼氣過重導致身體疼痛,小便不暢,體重增加並感到口渴。

藥方成分包括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枝、羌活。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3. 治中濕挾風方

除風濕羌活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七分),防風,蒼朮(米泔浸,炒),藁本,升麻,柴胡(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凡下焦有濕,龍膽草、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羌活勝濕湯,治外傷於濕,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一身盡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羌活,獨活(各二錢),防風,藁本,蔓荊子,川芎(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水煎服。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疏風勝濕湯,治風濕上攻,頭項強痛,身腰屈硬,麻痹不仁等證。

羌活,獨活,防風,蒼朮(米泔浸,炒),蔓荊子,川芎,防己(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有熱,加酒炒黃芩;身痹無汗,加麻黃、荊芥。

杏仁湯,治風濕,身痛微腫,惡風。

官桂(五錢),天門冬,芍藥,麻黃(各二錢半),杏仁(七個)

上銼一劑,水三盞、生薑十片煎,分二服。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相搏,客於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三錢),黃耆(四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煎,不拘時服。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

調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羌活(七分),當歸梢,生甘草,生黃芩,半夏(湯泡,各五分),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三分),五味子(七枚),豬苓(二分),蘇木,紅花(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稍熱服。中風證必多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白話文:

【治療內濕夾風的處方】

  • 「除風濕羌活湯」:用於治療風濕交纏,導致全身疼痛。 成份包括羌活(七分)、防風、蒼朮(先以米泔水浸泡再炒過)、藁本、升麻、柴胡(各一錢)。以上藥材研磨成一份劑量,用水煎煮服用。如果下焦有濕氣,則應以龍膽草和防己作為主要成分,輔以甘草和黃柏。

  • 「羌活勝濕湯」:適用於因外濕引發的背痛、頸部僵硬、腰部像被折斷、頸部像是被拉扯、頭痛且全身疼痛,以及足太陽經絡運行不暢。 成份包括羌活、獨活(各二錢)、防風、藁本、蔓荊子、川芎(各一錢)和甘草(炙過,五分)。以上藥材研磨成一份,加入五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用水煎煮服用。若感到身體沉重,腰部有下沉感,是因為體內有濕熱,應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和附子(五分)。

  • 「疏風勝濕湯」:用於治療風濕上攻,導致頭頸強痛、腰背彎曲僵硬、肢體麻木無知覺等症狀。 成份包括羌活、獨活、防風、蒼朮(先以米泔水浸泡再炒過)、蔓荊子、川芎、防己(各等分)。以上藥材研磨,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若有熱感,可加入黃芩(炒過,加酒);若身體僵硬無汗,則應加入麻黃和荊芥。

  • 「杏仁湯」:用於治療風濕,身體疼痛伴隨輕微腫脹,怕風。 成份包括官桂(五錢)、天門冬、芍藥、麻黃(各二錢半)、杏仁(七個)。以上藥材研磨成一份,加入三盞水和十片生薑煎煮,分兩次服用。

  • 「防己黃耆湯」:適用於風濕交纏,影響皮膚,四肢乏力,關節疼痛,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出汗怕風。 成份包括防己(三錢)、黃耆(四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以上藥材做成一份,加入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用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若呼吸困難,應加入麻黃;若胃氣不調,應加入芍藥;若氣血上沖,應加入桂枝;若有下寒,應加入細辛。

  • 「調衛湯」:適用於濕氣過盛導致的自汗,補充衛氣虛弱,表虛無法抵擋外寒。 成份包括黃耆、麻黃根(各一錢)、羌活(七分)、當歸梢、生甘草、生黃芩、半夏(湯泡過,各五分)、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三分)、五味子(七枚)、豬苓(二分)、蘇木、紅花(各一錢)。以上藥材研磨成一份,用水煎煮,趁溫熱服用。中風患者通常會多汗,不可再次大量出汗,因此禁止使用麻黃,改用其根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