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18)
卷一·中 (18)
1. 治中風挾寒暑濕方
附子湯,治中風挾寒,手足不仁,口眼喎斜,牙關緊急。
附子(炮,去皮臍),細辛,桂心(各五錢),人參,防風(各六錢),乾薑(炮,六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或為末,酒調下二錢。
防風湯,治中風挾暑,卒然暈倒,口眼喎斜。
防風,澤瀉,桂心,香薷,乾薑(炮),白龍(麵炒,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搜風散濕飲,治中風挾濕。
當歸,白朮,獨活,防己,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川芎,薄荷,陳皮,桂枝,甘草
上銼,水煎服。
健脾清濕飲
白朮,秦艽,當歸,木瓜(各一錢),川芎,陳皮,龍膽草,牛膝(各八分),威靈仙,芍藥,薄荷(各六分),甘草(四分)
上銼,水煎服。
清濕搜風順氣湯,治心胸痰氣悶塞,腰膝無力,濕熱瘡癢,背痛,頭目不清。
白朮,橘紅,半夏(湯炮),白茯苓(各一錢),枳實(麩炒),芍藥(酒炒),撫芎(酒洗),山梔子(薑汁炒,各八分),蒼朮(米泔水浸,炒),黃連(薑汁浸,炒,各六分),甘草(四分)
上加生薑七片,水煎服。冬月加防風七分、白芷八分、羌活五分。
白話文:
【治療中風夾雜寒暑濕的處方】
附子湯,用於治療中風加上寒氣,導致手腳感覺麻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的情況。
配方包括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細辛、桂心各五錢,人參和防風各六錢,以及炮製過的乾薑六錢。
以上材料切碎後,每次服用四錢,另加生薑五片、棗一枚,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或者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兩錢。
防風湯,用於治療中風加上暑熱,突然昏厥,口眼歪斜的情況。
配方包括防風、澤瀉、桂心、香薷、炮製過的乾薑、白龍(麵炒,去皮尖)、炙甘草,各成分等量。
以上材料切碎後,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搜風散濕飲,用於治療中風加上濕氣的情況。
配方包括當歸、白朮、獨活、防己、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川芎、薄荷、陳皮、桂枝、甘草。
以上材料切碎後,用水煎煮後服用。
健脾清濕飲
配方包括白朮、秦艽、當歸、木瓜各一錢,川芎、陳皮、龍膽草、牛膝各八分,威靈仙、芍藥、薄荷各六分,甘草四分。
以上材料切碎後,用水煎煮後服用。
清濕搜風順氣湯,用於治療心胸有痰氣悶堵,腰膝乏力,濕熱引起的皮膚癢疹,背部疼痛,頭腦不清的情況。
配方包括白朮、橘紅、湯炮過的半夏、白茯苓各一錢,麩炒過的枳實、酒炒過的芍藥、酒洗過的撫芎、薑汁炒過的山梔子各八分,米泔水浸過並炒過的蒼朮、薑汁浸過並炒過的黃連各六分,甘草四分。
以上材料加上生薑七片,用水煎煮後服用。冬季可增加防風七分、白芷八分、羌活五分。
2. 治中風挾虛方
八味順氣散,治中風氣虛,痰涎壅盛。
方見前氣道閉塞條。
小引風湯
防風,獨活,細辛,川芎,五味子(杵炒),白芍藥(炒),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杏仁五個,水煎服。加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等分,即大引風湯也。
萬寶回春湯,治一切虛風胃弱,氣血凝滯,脈絡拘攣,癱瘓疼痛,痰涎壅盛,不可專用風藥。
黃耆(三分),白朮(二分),白芍藥(炒,五分),半夏,茯神(各一分半),甘草,人參,陳皮,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黃,麻黃,防風,防己,黃芩,杏仁,肉桂,乾薑,黑附子,香附子(各一分),川烏,烏藥,沉香(各半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防風湯,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
防風,川芎,獨活,桂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杜仲(薑汁炒),丹參(各一兩),石斛(酒炒,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芎歸飲,治中風後人事虛弱。
川芎,當歸(酒浸),防風(去蘆,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半鍾,不拘時服。
續命煮散,治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瞤動,手足搐搦,煩渴飲水。此藥能扶榮衛,養氣血,去虛風,中虛自汗,及婦人產後中風,尤宜服之。
防風,獨活,當歸(酒洗),人參,細辛,葛根,芍藥,川芎,甘草,熟地黃,遠志(去心),荊芥(各五錢),官桂(二錢半),半夏(四錢,湯泡)
汗多不止,加牡蠣粉。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不拘時。
獨活湯,治風虛昏憒,不自知覺,手足瘛瘲,坐臥不安,或發寒熱。若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川獨活,羌活,人參,防風(去蘆),當歸(酒洗),細辛,茯神(去木),半夏(湯泡),桂心,白薇,遠志(去心),菖蒲(去毛),川芎(各五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溫服。
獨活煮散,治風痱。
獨活(八兩),川芎,芍藥,茯苓,防風,防己,葛根(各六兩),羚羊角,當歸,人參,麥門冬,桂心,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白朮(五兩),甘草(三兩)
上銼碎,分為二十四服,每服生薑、生地黃切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夜晚服,或日一服,或間日服。
氣虛治驗,羅謙甫曰:張安撫年六十一歲,已未冬月患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水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耳聞木音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結燥。欲用大黃之類下之,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不然則又滿悶,晝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幹此,約有三月餘。
白話文:
治中風挾虛方
八味順氣散:用於治療中風伴隨氣虛、痰涎壅盛。方劑詳見前文氣道閉塞條。
小引風湯:方劑組成:防風、獨活、細辛、川芎、五味子(杵炒)、白芍藥(炒)、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等量)。用法:將藥材研磨,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杏仁五個,水煎服。若需加強藥效,可再加入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等量,即為大引風湯。
萬寶回春湯:用於治療各種虛風、胃弱、氣血凝滯、脈絡拘攣、癱瘓疼痛、痰涎壅盛等症狀,但忌單獨使用風藥。方劑組成:黃耆(三分)、白朮(二分)、白芍藥(炒,五分)、半夏、茯神(各一分半)、甘草、人參、陳皮、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黃、麻黃、防風、防己、黃芩、杏仁、肉桂、乾薑、黑附子、香附子(各一分)、川烏、烏藥、沉香(各半分)。用法:將藥材研磨,加生薑水煎服。
防風湯:用於治療中風內虛、腳弱、說話困難。方劑組成:防風、川芎、獨活、桂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杜仲(薑汁炒)、丹參(各一兩)、石斛(酒炒,一兩半)。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大盞、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芎歸飲:用於治療中風後體虛乏力。方劑組成:川芎、當歸(酒浸)、防風(去蘆,各等量)。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鍾半煎至半鍾,不限時間服用。
續命煮散:用於治療風氣滯留,導致神志昏迷、四肢無力、口眼抽搐、手足抽筋、煩渴多飲等症狀。此方能扶助營衛,滋養氣血,治療虛風,尤其適用於中虛自汗及產後中風的婦女。方劑組成:防風、獨活、當歸(酒洗)、人參、細辛、葛根、芍藥、川芎、甘草、熟地黃、遠志(去心)、荊芥(各五錢)、官桂(二錢半)、半夏(四錢,湯泡)。若汗出不止,可加牡蠣粉。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不限時間。
獨活湯:用於治療風虛導致神志昏迷、手足抽搐、坐臥不安、寒熱交替等症狀。若血虛不能服用發汗藥,或中風伴隨自汗,尤為適用。方劑組成:川獨活、羌活、人參、防風(去蘆)、當歸(酒洗)、細辛、茯神(去木)、半夏(湯泡)、桂心、白薇、遠志(去心)、菖蒲(去毛)、川芎(各五錢)、甘草(三錢)。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服,飯後溫服。
獨活煮散:用於治療風痱。方劑組成:獨活(八兩)、川芎、芍藥、茯苓、防風、防己、葛根(各六兩)、羚羊角、當歸、人參、麥門冬、桂心、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白朮(五兩)、甘草(三兩)。用法:將藥材研磨,分成二十四劑,每劑加生薑、生地黃切片一升,杏仁十四枚,加水二升煎至七合,晚上服用,或一日一劑,或隔日一劑。
氣虛治驗:羅謙甫記載:張安撫,六十一歲,冬月患半身不遂,說話困難,神志昏迷,煩躁自汗,畏風,口無味覺,嗅覺喪失,聽覺異常易驚,小便頻多,大便秘結。因平日飲食少,不敢用大黃等瀉下藥,但又胸悶難受,日夜難眠,痛苦已三月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