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潔古,云:咳,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若咳嗽有痰而有聲者,因傷肺氣,動於脾濕,故咳而兼嗽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內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若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甚則動脾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亦不為痰。若有痰而寒少熱多,故咳嗽。嗽非專主乎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故風寒先能傷之也。《內經》曰:五臟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時傳而與之也,所病不等。寒燥濕風火皆能令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於肺則為嗽。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為患不同,各宜隨證而治之。若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溫其肺。故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主。是以半夏、南星勝其痰,而咳嗽自安;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飲自降。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氣湯微利之;痰盛而不能食者,厚朴湯疏導之。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發寒者,謂之寒嗽,小青龍湯加杏仁。然此為大例,更宜隨證隨時加減,量其虛實,此治法之大要也。
陳氏,曰:夫肺為四臟之華蓋,內統諸經之氣,外司腠理皮毛。若外邪入於肺中,故令咳嗽,當以脈息辨之。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風者散之,濕者燥之,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經曰:微寒為嗽,寒甚為腸澼。古人立方,多用乾薑、桂心、細辛之屬。若熱在上焦而咳,虛則為肺痿,實則為肺癰。或因氣血不足,或因酒色厚味,或因重亡津液,燥氣焚金,或脈數發熱,咳嗽有血,宜辛溫建中之屬,若用柴胡、鱉甲、麥冬、葶藶等藥則誤矣。經曰:感於寒,微則為咳,甚則為泄。蓋肺主氣,合於皮毛,邪傷皮毛則咳,為肺病。傳於各臟,以時受邪。肺為嫩臟,邪易傷而難治,其嗽有肺心脾腎肝風寒支飲膽之十種。亦有勞嗽者,華佗謂之邪嗽,孫真人謂之注嗽,此因酒色過度,勞傷肺經,重者咯唾膿血,輕者時發時瘥,或先嘔血而後嗽,或先咳嗽而吐血。此又挾邪傳疰,孫真人用通氣丸,夢與鬼交用四滿丸、蛤蚧、天靈蓋、桃柳枝、安息香之類。若肺中有蟲,入喉癢嗽,須以藥含化,其蟲即死,嗽即止。
海藏,曰:肺咳,喘息而有音,甚則吐血,麻黃湯;大腸咳而遺矢,赤石脂禹餘糧湯、桃仁湯,不止,用豬苓分水散;心咳,心痛,喉中介介鯁狀,甚則咽喉痹,用桔梗湯;小腸咳,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芍藥甘草湯(與夏脈不及病同,蓋小腸為心之腑故也);肝咳,兩脅下痛甚,不可以轉,轉則兩胠(音區,脅也)下滿,小柴胡湯;膽咳,咳嘔膽汁,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脾咳,右脅下痛陰陰,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升麻湯;胃咳,嘔,嘔甚則長蟲出,烏梅丸;腎咳,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麻黃附子細辛湯;膀胱咳,遺溺,茯苓甘草湯;三焦咳,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錢氏異功散。
白話文:
[論]
潔古說:咳嗽沒有痰但有聲音,是肺氣受損而不清澈的緣故;咳嗽沒有聲音但有痰,是脾臟濕氣活動而產生痰的緣故。如果咳嗽有痰又有聲音,是因為肺氣受損,又牽動了脾臟的濕氣,所以既咳嗽又痰多。脾臟濕氣的產生,是秋季受了濕邪的侵害,積存在脾臟裡。所以《內經》說:「秋傷於濕,冬必咳嗽。」總之,秋季的氣候應該清肅,如果反其道而行,氣機就會上衝而導致咳嗽,嚴重的話會動到脾臟的濕氣而產生痰。所以知道脾臟沒有積存濕氣,即使肺氣受損,也不會產生痰。如果咳嗽有痰,而且寒少熱多,就是咳嗽。咳嗽並不專屬於肺部疾病,因為肺主皮毛,掌管身體外表的氣機,所以風寒首先會傷害到肺。 《內經》說:「五臟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獨肺也。」各個臟腑在各自的季節主氣,而接受病邪的侵害,並非非其時傳而與之也,所患的病也不一樣。寒、燥、濕、風、火都能讓人咳嗽,只有濕邪引起的痰飲停留在胃中,停留而不運行,上逆於肺則為咳嗽。比如濕邪在心經,稱為熱痰;濕邪在肝經,稱為風痰;濕邪在肺經,稱為氣痰;濕邪在腎經,稱為寒痰。它們造成的病症不同,都應該根據具體症狀治療。如果咳嗽沒有痰,就用辛甘溫的藥物溫補肺氣。所以治療咳嗽,先治痰;治療痰,以降氣為主。因此半夏、南星可以化痰,咳嗽自然會好轉;枳殼、陳皮可以理氣,痰飲自然會下降。痰盛還能吃東西的,用小承氣湯輕瀉;痰盛不能吃東西的,用厚朴湯疏通。夏天咳嗽發熱的,稱為熱嗽,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冬天咳嗽發寒的,稱為寒嗽,用小青龍湯加杏仁。然而這些是大體的原則,更應該根據具體的症狀隨時加減藥物,衡量虛實,這是治療方法的大原則。
陳氏說:肺是四臟之中的華蓋,內部統攝諸經之氣,外部掌管皮膚肌肉。如果外邪侵入肺部,就會引起咳嗽,應該根據脈象來辨別。脈浮而弦的,是風邪;脈濡而弱的,是濕邪;脈洪而數的,是熱邪;脈遲而澀的,是寒邪。風邪要用疏散的方法治療,濕邪要用燥濕的方法治療,熱邪要用清熱的方法治療,寒邪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虛證要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內經》說:「微寒則嗽,寒甚則泄。」因為肺主氣,與皮毛相通,邪氣傷害到皮毛就會咳嗽,這是肺部的疾病。傳到其他臟腑,則在一定的季節受邪。肺是嬌嫩的臟器,容易受邪侵害而難以治療,咳嗽有肺、心、脾、腎、肝、風、寒、支飲、膽十種。還有勞嗽,華佗稱之為邪嗽,孫真人稱之為注嗽,這是因為酒色過度,損傷肺經,嚴重者會咳出膿血,輕者時好時壞,或者先吐血然後咳嗽,或者先咳嗽然後吐血。這又夾雜邪氣傳變,孫真人用通氣丸,夢與鬼交用四滿丸、蛤蚧、天靈蓋、桃柳枝、安息香之類。如果肺中有蟲,引起喉嚨癢而咳嗽,需要用藥物含化,蟲子就會死掉,咳嗽就會停止。
海藏說:肺咳,喘息有聲音,嚴重則吐血,用麻黃湯;大腸咳而遺矢,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桃仁湯,如果還不止,用豬苓分水散;心咳,心痛,喉嚨裡有梗阻感,嚴重則咽喉痹塞,用桔梗湯;小腸咳,咳嗽而氣短,氣和咳嗽同時消失,用芍藥甘草湯(與夏天脈象不及病症相同,因為小腸是心的腑);肝咳,兩脅下疼痛難忍,不能翻身,翻身則兩脅下脹滿,用小柴胡湯;膽咳,咳嗽嘔吐膽汁,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脾咳,右脅下隱隱作痛,疼痛牽連肩背,嚴重則不能動,動則咳嗽加劇,用升麻湯;胃咳,嘔吐,嘔吐嚴重則蟲子會出來,用烏梅丸;腎咳,腰背相連疼痛,嚴重則咳出唾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膀胱咳,遺尿,用茯苓甘草湯;三焦咳,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這些都是聚集在胃部,影響到肺部,導致患者多涕唾,面部浮腫,氣逆,用錢氏異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