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百零一·上 (1)
卷一百零一·上 (1)
1. 論
袖珍論,曰:人之有兩眼,猶天地之有兩曜,視萬物察細毫,何所不至。日月有一時之晦者,風雷雲雨之所致也;眼之失明者,四氣七情之為害也。大抵眼目為五臟之精華,一身之至要,故五臟分五輪,八卦分八廓。五輪者,肝屬目,曰風輪,在眼為烏睛;心屬火,曰血輪,在目為二眥;脾屬土,曰肉輪,在眼為上下胞;肺屬金,曰氣輪,在眼為白睛;腎屬水,曰水輪,在眼為瞳子。至若八廓,無位有名,膽之腑為天廓,膀胱之腑為地廓,命門之腑為水廓,小腸之腑為火廓,腎之腑為風廓,脾胃之腑為雷廓,太陽之腑為山廓,三焦之腑為澤廓。此雖為眼目之根本,而又藉血為之包絡。五臟或蘊積風熱,或七情之氣鬱結不散,上攻眼目,各隨五臟所屬而見,或腫赤而痛,羞澀多淚,或生障膜,昏暗失明。其證七十有二,治之須究其所因,風則驅散之,熱則清涼之,氣結則調順之。切不可輕用針刀點割,偶得其愈,出乎僥倖,倘或不然,為終身之害。又且不可過用寒涼之劑,或冰其血脈,凝而不流,亦成痼疾,當量人老少氣體虛實用藥。又有腎虛者,亦能令人眼目無光,或生冷翳,止當補暖下元,以益腎水。雖然北方之人患眼最多,皆是日冒風沙,夜臥熱炕,二氣交蒸使然,治之多用涼藥,北方稟受與南方不同故也。(八廓意義無據)
白話文:
人擁有兩隻眼睛,就像天地擁有日月一樣,可以觀看萬物,察覺細微之處,沒有到不了的地方。日月有時會昏暗,這是因為風雷雲雨的影響;眼睛失明也是因為四季變化和七情六慾的傷害。總而言之,眼目是五臟的精華,是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因此將五臟分為五輪,八卦分為八廓。
五輪指的是:肝屬目,稱為風輪,在眼睛裡是黑眼珠;心屬火,稱為血輪,在眼睛裡是眼角;脾屬土,稱為肉輪,在眼睛裡是上下眼瞼;肺屬金,稱為氣輪,在眼睛裡是白眼珠;腎屬水,稱為水輪,在眼睛裡是瞳孔。
至於八廓,沒有具體位置和名稱,只是將膽囊歸為天廓,膀胱歸為地廓,命門歸為水廓,小腸歸為火廓,腎臟歸為風廓,脾胃歸為雷廓,太陽歸為山廓,三焦歸為澤廓。
雖然這些是眼目的根本,但還需要依靠血液來滋養。如果五臟積聚了風熱,或七情之氣鬱結不散,就會上攻眼目,根據五臟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例如腫脹發紅疼痛、眼澀多淚、生障膜、昏暗失明等。眼疾的症狀有七十二種,治療時必須找出病因,如果是風寒,就驅散它,如果是熱症,就用清涼藥物治療,如果是氣鬱,就調順它。
絕對不要輕易使用針刀點割,即使偶然治癒了,也是僥倖,萬一失敗,就會造成終身傷害。同樣地,也不要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否則會冰凍血脈,使血液凝固而不流暢,也會成為頑固的病症,用藥時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虛實等因素。
還有腎虛也會導致眼目無光,或生冷翳,應該補益下元,以滋養腎水。雖然北方人患眼病較多,這是因為他們經常遭受風沙侵襲,夜晚睡在熱炕上,二氣交蒸所致,治療時多用涼藥,因為北方人的體質和南方人不同。
(八廓的意義缺乏依據)
龍木論,曰:夫眼者,乃天地之日月也。天地清淨,日月光明,天地昏暝,日月薄蝕。經云:眼應於肝,旺在春三月,作魂神寶。眼為戶牖所通,萬物無不睹之,好惡是非,自然分別。自少及長,疾病多般,背時調養有乖,致使眼目生患。凡人多食熱物,或食五辛、喜怒不時,淫欲不節,沖寒冒暑,坐濕當風,恣意喧呼,狂情啼叫,長夜不寐,天日無閒,極目視高,凝神遠望,或久處煙火,或博戲經時,拈掇多年,雕鏤畫繡,燈下細書,月中讀書,皆能耗散精神,大能損目;更有馳騁田獵,冒涉雪霜,向日迎風,晝夜不息,皆是損目之因。恣一時之快意,為目病之根源,所以疾生眼目。凡有損性之事,必須慎之,終身保惜,自然無憂,永無眼目之患也。
白話文:
《龍木論》中說道:眼睛就像天地間的日月一樣。天地清明,日月就光芒萬丈;天地昏暗,日月就蒙上陰影。經書記載:眼睛與肝臟相應,在春季的3個月最為旺盛,是靈魂與神明的寶藏。眼睛是通往外界世界的窗戶,無物不可見,可以自然分辨好壞是非。從小到大,人會經歷各種疾病,若不注意季節變化進行適當調養,就容易導致眼部疾病。
一般人經常食用辛辣食物,或者食用蔥、蒜、韭菜等五辛,喜怒無常,縱慾過度,過度寒冷或炎熱,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或風中,肆意高聲喧嘩,狂熱哭喊,整夜不睡,終日不停歇,眺望遠處,凝神注視,長時間處於煙火環境,長時間賭博,多年從事精細的雕刻、繪畫、刺繡,在燈光下寫字,月光下讀書,這些行為都會消耗精神,嚴重損害眼睛。
此外,騎馬狩獵,冒雪涉霜,迎風向陽,晝夜不停歇,也都容易損傷眼睛。為了短暫的快感而忽略眼睛的健康,是導致眼疾的根源,所以很多人會患上眼部疾病。凡是損害身體的事情,都應該小心謹慎,終生珍惜,這樣自然就會無憂無慮,永遠不會患上眼部疾病。
陳無擇,曰:病者喜怒不節,憂思兼併,致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隨氣上厥,逢腦之虛,浸淫眼系,蔭注於目,輕則昏澀,重則障翳,眵淚胬肉,白膜遮睛,皆內所因;或數冒風寒,不避暑濕,邪中於項,乘虛循系,以入於腦,故生外翳,醫論中所謂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隨八風所致,變生諸證,皆外所因;或嗜欲不節,飲食無時,生食五辛,熱啖炙煿,馳騁田獵,冒涉煙霧,勞動外睛,乃喪明之本,所謂恣一時之遊佚,為百歲之痼愆,皆不內外因。治之有方。
東垣,曰:按《陰陽應象論》云:諸脈者,皆屬於目。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即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主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發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氣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經云:十二經脈,三百五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精,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又云: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故脾胃虛弱,心火太甚,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孔竅,天明則星月不明也。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實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氣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熱乃妄行,及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白話文:
陳無擇說:病人喜怒無常,憂愁思念交織,導致臟腑氣血失衡,鬱積而生痰液,隨著氣息上衝頭部,遇到腦部虛弱,痰液浸潤眼部經絡,蔓延到眼睛,輕則眼昏花模糊,重則眼障翳,眼屎淚水增多,胬肉遮蓋眼球,白膜遮住瞳孔,這些都是內在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經常受風寒侵襲,不避暑濕,邪氣侵入頸部,趁虛而入,沿著經絡進入腦部,所以產生外翳。醫學論著中提到的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都是根據八風的不同而引起的,變化出各種症狀,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貪圖享樂,飲食無度,生吃辛辣食物,大量食用炙烤的食物,經常奔跑狩獵,冒險涉水,接觸煙霧,勞累眼睛,這些都是導致失明的原因。所謂一時的放縱享樂,卻成為終身的疾病根源,都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治療眼疾需要對症下藥。
東垣說:根據《陰陽應象論》記載:所有的經脈都與眼睛相連。書中還說:眼睛依靠血液才能視物,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眼睛的空腔是眼眶,骨骼的精華是瞳孔,筋絡的精華是黑眼球,血液的精華是血管,眼眶內的氣息精華是白眼球,肌肉的精華是眼球的約束組織,包裹著筋骨血氣的精華,與經脈相連,向上連接到腦後,從頸部出來。所以邪氣侵入頸部,遇到身體虛弱,就會深入體內,沿著眼部經絡進入腦部,就會導致腦部轉動,進而牽動眼部經絡收縮,眼部經絡收縮就會導致眼花頭暈。邪氣侵犯精華,精華受損無法互相融合,就會導致精華散失,精華散失就會出現視物重影,所以看到兩個物體。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榮衛魂魄經常活動的地方,是神氣所主管的部位,所以神氣疲勞就會導致魂魄散失,思想混亂。因此,瞳孔和黑眼球源於陰,白眼球和紅血管源於陽,所以陰陽共同作用才形成視力。眼睛是心臟的使者,心臟是神明的居所,所以神氣混亂就會導致眼睛無法轉動,突然看到不尋常的事物,精神魂魄散亂,無法集中,所以稱為迷惑。經書上說:十二條經脈,三百五十五條絡脈,它們的血氣都上行到面部,流經空竅,精華陽氣上行到眼睛,成為視力,分支的氣息流經耳朵,形成聽覺。書中還說:心事煩亂,飲食無度,勞動過度,就會導致脾胃虛弱,心火過盛,則百脈沸騰,血液逆行,邪氣侵害孔竅,白天就會看到星星月亮,也就是說視力模糊不清。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源於脾臟,上行到眼睛。脾臟是所有陰氣的根本,眼睛是血氣的中心,所以脾臟虛弱,五臟六腑的精氣就會失去調節,無法輸送精華到眼睛,導致失明。心臟是君火,主導神明,宜靜不宜動,相火替代君火執行命令,相火就是包絡,主管百脈,都滋養著眼睛,如果勞動過度,熱氣就會妄行,再加上邪氣入侵,就會損傷血脈,所以產生各種眼疾。所有醫生不注重脾胃調理和養血安神,只治表面不治根本,就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
又內障瞳子散大論,曰:凡心包絡之脈出於心中,以代心君之行事也,與少陽為表裡。瞳子散大者,少陰心之脈挾目系,厥陰肝主木,此木火之勢盛也。其味則宜苦,宜酸,宜涼,大忌辛辣熱物,是瀉木火之邪也,飲食中常知此理可也。諸辛主散,熱則助火,故不可食。諸酸主收心氣、瀉木火也。諸苦瀉火,熱則益水也。尤忌食冷水大寒之物,此則能損胃氣不行,則元氣不生,胃氣下流胸中,三焦之火及心火乘於肺,上入腦灼髓。火主散,益瞳子開大,大熱之物又助火邪,此蓋不可食,驗也。藥中雲茺蔚子一味辛及主益精,益精者,助火也,故去之。乃知黃芩、黃連瀉中焦之火,芩能瀉上焦肺中之火,以酒洗之,乃寒因熱用也。又去青葙子,為助陽火也。加五味子,以收瞳人開大。且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內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少火生氣,壯火散氣。諸酸之物,能助元氣。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助五臟氣,以補西方肺金。法云: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辛瀉氣則明矣。或曰:藥中有當歸,其味亦辛而甘,其不去者何。止辛甘一味,以其和血之聖藥,況有甘味,又欲以為嚮導,為諸藥之使耳。
白話文:
為什麼要忌食辛辣熱性食物?
- 辛味食物會散發陽氣,熱性食物會助長火氣,因此不可食用。
- 酸味食物可以收斂心氣,瀉去木火。
- 苦味食物可以瀉火,熱性食物則可以滋陰補水。
為什麼要忌食冷水大寒食物?
- 冷水大寒的食物會損傷胃氣,影響元氣的生成。
- 胃氣下降到胸部,三焦之火和心火就會乘虛而上,到達肺部,進而灼傷腦髓。
- 火性散開,就會使瞳孔放大,而大熱的食物又會助長火邪,因此不可食用。
為什麼要去掉茺蔚子?
- 茺蔚子性辛,且能益精,益精就會助長火氣,因此要去除。
為什麼要用黃芩、黃連?
- 黃芩、黃連可以瀉去中焦的火氣,其中黃芩更能瀉去上焦肺部的火氣。
- 用酒洗黃芩,是寒因熱用的方法。
為什麼要去掉青葙子?
- 青葙子會助長陽火,因此要去掉。
為什麼要加五味子?
- 五味子可以收斂瞳孔的散大。
為什麼要忌食辛辣熱性食物?
- 火與氣的勢力不能並存。《內經》說:「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少火生氣,壯火散氣。」
- 酸味食物可以幫助元氣。孫真人說:「五月常服五味,助五臟氣,以補西方肺金。」
- 法雲:「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辛味可以瀉去氣,使眼睛明亮。
為什麼藥方中會有當歸?
- 有人會問,當歸性辛甘,為什麼不用去除?
- 當歸是和血的聖藥,並且有甘味,可以作為其他藥物的嚮導,幫助藥物發揮作用。
總之,這篇醫書主要講的是瞳孔散大的治療方法,強調飲食要以清涼瀉火為主,忌食辛辣熱性、大寒食物,並說明瞭藥方中每味藥物的功效和作用。
劉河間,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當熱氣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入眼,皆表也,風熱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散,皆里也,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神以調之,除風散熱者,瀉青丸主之;養血安神者,定志丸主之,婦人熟地黃丸主之。或有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濁氣上行也,重則為痰厥,亦能損目,常使胸中氣清,自無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涼藥多則損氣者,久之目漸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視物,此則失血之驗也,熟乾地黃丸、消氣定志丸相須而養之。或有視物不明,見黑花者,此之謂氣弱也,宜補腎水,駐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謂眼諸陽交之會也,而陰反閉之,此風邪內滿,當有不測之病也。又曰:目眯不明,熱也。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牙爪,至於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於升降之道路門戶也。人之眼耳鼻口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強齒腐,毛髮墜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為病之輕重,故知熱鬱於目,則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如隔簾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三腑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眯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
白話文:
劉河間論目疾
劉河間說:眼部在六腑中屬於表,遇到風熱時,應當用除風散熱的藥物;眼部在五臟中屬於裡,遇到熱氣時,應當用滋陰安神的藥物。
比如突然失明、視物昏暗、眼白有翳膜、眼屎多、淚液混濁,這些都是表症,屬於風熱,應該用表散的藥物來治療。比如昏弱不願看東西、眼裡有黑點、瞳孔散大,這些都是裡症,屬於血少神勞、腎虛,應該用養血補水安神的藥物來調理。
除風散熱的藥物,以瀉青丸為主;養血安神的藥物,以定志丸為主,婦女則以熟地黃丸為主。
有些人身體肥胖、氣盛,風熱上行,導致眼睛昏暗,可以用槐子散來治療。這是因為胸中濁氣上行造成的,嚴重的話會導致痰厥,也會損傷眼睛。平常要注意保持胸中氣清,就不會得這種病。
還有些人因為眼疾服用涼藥過多,損傷了氣血,時間久了,眼睛逐漸昏暗,時而明亮時而昏暗,不能看東西,這就是失血的徵兆,應該用熟乾地黃丸和消氣定志丸來調養。
有些人視物不清,看到黑點,這是氣虛的表現,應該補腎水,駐景丸可以治療。
有些人突然失明,這是因為眼睛是諸陽交匯的地方,而陰氣反過來閉塞了,這是風邪內滿,預示著可能會有危險的疾病。
劉河間又說:眼睛看不清楚,是熱氣所致。但是玄府是萬物皆有的,人的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牙齒、爪子,以及世間萬物,都具有玄府,它是氣升降出入的通道和門戶。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識、精神、知覺,能夠發揮作用,都是因為氣升降出入通暢;如果有所阻礙,就無法發揮作用。
如果眼睛看不見東西、耳朵聽不見聲音、鼻子聞不到氣味、舌頭沒有味覺、筋骨痿弱、指甲強硬、牙齒腐爛、毛髮脫落、皮膚失去知覺、腸胃不能消化吸收,這些都是因為熱氣鬱結,玄府閉塞,導致氣血津液、榮衛、精神無法升降出入所致。各個部位的鬱結程度不同,就會造成病情輕重不一。
所以,知道熱氣鬱結在眼睛,就會導致看不見東西。眼睛稍微昏暗,靠近事物就更難辨認,這是因為眼睛的玄府閉塞,就像隔著窗簾看東西一樣。或者眼睛看到像蒼蠅翅膀一樣的東西,是三腑有所閉塞。或者眼睛昏暗,看到黑點,這是因為熱氣嚴重,發散到眼睛,亢盛則為害,陰氣來制,反而讓眼睛裡的氣血津液閉塞,因為靠近眼睛,所以即使微小也像是黑點一樣。
樓氏,曰:誠哉河間斯言也。目盲耳聾,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動用者,皆由玄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能利。故先賢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黃連等藥入肝,解肝中請郁,蓋肝主目,肝中郁解,則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故黃連之類,解鬱熱也;椒目之類,解濕熱也;茺蔚之類,解氣鬱也;芎歸之類,解血鬱也;木賊之類,解積鬱也;羌活之類,解經郁也;磁石之類,解頭目郁,墜邪氣使下降也;蔓菁下氣通中,理亦同也。凡此諸劑,皆治氣血鬱結目昏之法,而河間之言信不誣矣。至於東垣、丹溪治目昏,用參耆補血氣,亦能明者,又必有說通之。蓋目主氣血,盛則玄府得利,出入升降而明,虛則玄府無以出入升而昏,此則必用參耆四物湯等劑,助氣血運行而明也。
白話文:
樓氏說:「河間先生的這番話實在是至理名言啊!目盲耳聾,鼻子聞不到氣味,舌頭嘗不出味道,手腳不能活動,這些都是由於頭部的玄府閉塞,導致神氣出入升降的通道不暢通所致。所以古代賢人治療目昏眼花,就比如[羊肝丸],用[羊肝]引導黃連等藥物進入肝臟,來解除肝臟中的鬱結。因為肝臟主目,肝臟鬱結解除,眼睛的玄府就會通暢而恢復光明。所以,黃連等藥物可以解鬱熱,椒目等藥物可以解濕熱,茺蔚等藥物可以解氣鬱,芎歸等藥物可以解血鬱,[木賊]等藥物可以解積鬱,[羌活]等藥物可以解經鬱,磁石等藥物可以解頭目鬱,讓邪氣下降。蔓菁可以下氣通中,其道理也類似。以上這些藥方,都是治療氣血鬱結導致目昏的方法,河間先生的話的確是真實無誤的。至於東垣、丹溪治療目昏,用人參黃耆補益血氣,也能使眼睛明亮,也一定有其道理。因為眼睛主氣血,氣血充盈,玄府就會通暢,神氣出入升降,眼睛就會明亮。如果氣血虛弱,玄府就無法出入升降而導致目昏,這就必須使用[參耆四物湯]等藥方,來幫助氣血運行,使眼睛恢復明亮。」
集略論,曰:《內經》云:諸脈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仁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不知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水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故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致者,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風熱內障,脈浮弦數,赤腫而痛者,為實熱,當利以清涼風濕者;脈浮弦澀,腫癢多膠目,屬虛寒,宜養血溫涼;氣熱上壅,脈弦而沉,癢而澀痛,當順氣溫涼;痰火上升,脈弦而滑,當降火清涼;陰虛火動,虛陽上攻,眼不耐視,宜滋陰補血,又當隨時令而治。大抵眼疾,肝熱則昏暗,心熱則燥痛,風濕血少則澀癢,腎虛則不耐視。清心涼血,抑肝補肺,滋其腎水,此治法也。
白話文:
《集略論》
書中說:《內經》記載:所有經脈都與眼睛相連,眼睛得到血液纔能夠視物。眼睛的五個部分,是五臟六腑精華的匯集處,也是所有經脈的集中點。
- 眼睛的白色部分屬於肺金,
- 肉輪屬於脾土,
- 紅色的血管屬於心火,
- 黑色的水神光屬於腎水,同時也屬於肝木。
如果不知道眼睛不因火就不會生病,就會出現以下問題:
- 白色部分變紅色,是火氣攻克了肺;
- 肉輪發紅腫脹,是火氣攻克了脾;
- 黑色的水神光被翳膜遮蔽,是水氣攻克了肝和腎;
- 紅色的血管貫穿眼睛,是火氣過盛。
因此,眼睛昏暗、發紅腫脹、長翳膜,都是屬於熱症。經書上說:熱氣過盛,就會導致眼昏眼黑。
想要治療火氣,只需一句話就可概括:清熱。
然而,也有痰熱、濕熱,以及服用金石類燥熱藥物導致的,或久病之後導致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甚至脫離營氣而生病,這些情況都會有虛熱和實熱之分,需要分別治療。
- 風熱內障,脈象浮弦數,眼睛發紅腫脹且疼痛,屬於實熱,應該用清熱涼風濕的藥物治療;
- 脈象浮弦澀,腫脹瘙癢,眼睛多有膠質,屬於虛寒,應該用養血溫涼的藥物治療;
- 氣熱上壅,脈象弦而沉,瘙癢且疼痛,應該用順氣溫涼的藥物治療;
- 痰火上升,脈象弦而滑,應該用降火清涼的藥物治療;
- 陰虛火動,虛陽上攻,眼睛不耐視物,應該用滋陰補血的藥物治療。
此外,還要根據季節變化調整治療方法。
總而言之,眼睛疾病,
- 肝熱則昏暗,
- 心熱則乾燥疼痛,
- 風濕血少則澀癢,
- 腎虛則不耐視物。
所以治療方法就是:清心涼血,抑肝補肺,滋養腎水。
龍木論,曰:醫眼之法,最為多端,如患眼不明,非止一狀。肝腎虛而近視不快,脾虛而見白花,氣虛而瞻視茫茫,血虛則飛蠅散亂,血冷則瞳人開張,腎虛則瞳仁縮小。或不明者,氣不和也;黑花散亂者,乃精血虛也;更迎風淚不止者,或昏,是思慮傷也,膀胱損也;最宜用和血壯氣,切不可用針鐮割點,只宜服收花平補之藥也。眼中生翳,從上生下者難治,自下而上易治,若頭尾生者亦可治也。
海藏,云: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補腎;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宜補心。
東垣,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而氣盛也。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火者,元氣、穀氣、真氣之賊也。元氣之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之來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也。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也,氣虛者元氣衰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陽主散,陽虛則眼稜急而為倒睫拳毛;陰主斂,陰虛不斂,則瞳子散大而為目昏眼花。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致也。蓋內伏熱,致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併火邪,使眼皮緩則拳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皮向外,刺以三稜針,針出熱血,以左手指甲迎住針鋒,立愈。水附木勢,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肝木寡於畏也,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桃仁是也,當以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或云:風沿眼系,上膈有積熱,自飲食中挾怒氣,而或頑痰痞塞,濁氣不降,清氣不上升,由是火益熾而水益降,積而久也,眼沿因膿漬而腫,於中生細小蟲絲,遂年久不愈而多癢者是也,用紫金膏以銀釵腳揩去油膩,點之,試問若果癢者,又當去蟲以絕根本,蓋紫金膏止是去濕與去風涼血而已。若前所謂飲食挾怒成痰,又須更與防風通聖散,去硝黃,為細末,以酒拌勻曬乾,依法服之,禁諸厚味及大料物,方盡諸法之要。(紫金方未詳,查東垣《蘭室秘藏》眼目門,還睛紫金丹是此方也)
白話文:
《東垣》中說,眼睛能看遠卻看不近,說明陽氣過盛,陰氣不足,也就是血虛氣盛。血虛氣盛的人,都是火氣旺盛,而元氣不足。火氣是元氣、穀氣、真氣的敵人。元氣的運行緩慢平和,就像細細的線一樣;邪氣的到來則急促而強勁,像滔滔江水不可阻擋。眼睛能看近卻看不遠,說明陽氣不足,陰氣過盛,也就是氣虛血盛。血盛則陰火過盛,氣虛則元氣衰弱,這是老年人衰老的象徵。陽氣主散,陽氣虛弱就會導致眼皮緊張,出現倒睫和拳毛;陰氣主收,陰氣不足就會導致瞳孔散大,引起視力模糊眼花。眼睛長倒睫和拳毛,是眼皮緊張收縮導致的。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導致陰氣外泄,需要去除內熱和火邪,讓眼皮放鬆,這樣倒睫和拳毛就會消失,翳膜也會退去。可以用手把眼皮往外拉,用三棱針刺入,針尖刺出熱血,用左手食指指甲抵住針鋒,這樣就能馬上治好。水依附木而生,向上則會導致眼睛乾澀、眼屎、流淚,這都是由於肺金虛弱,而肝木沒有節制所致,眼眶長期赤爛,俗稱“桃仁”就是這樣,可以用三棱針刺眼眶,再用藥物外敷,瀉濕熱就能治好。有人說,風沿著眼系往上走,上膈有積熱,從飲食中夾帶怒氣,或者有頑固痰液堵塞,濁氣不降,清氣不升,因此火氣更加旺盛,而水氣更加下降,積累久了,眼周就會因為膿水而腫脹,裡面會長出細小的蟲絲,長期不治會很癢,可以用紫金膏用銀釵腳去除油膩,然後點在患處,如果確實很癢,還需要去除蟲子,才能徹底根治。因為紫金膏只是去濕、去風、涼血而已。如果前面說的是飲食中夾帶怒氣導致痰積,就還需要再服用防風通聖散,去掉硝黃,研磨成細末,用酒調勻曬乾,按照方法服用,忌食辛辣厚味的食物,才能完全達到治療效果。(紫金方不詳,查東垣《蘭室祕藏》眼目門,還睛紫金丹就是這個方子)
丹溪,曰:目病屬風熱、血少、神勞、腎虛。瞳子散大,皆辛熱之為也,辛主散,熱乘之,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芩、連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歸身、地黃養血涼血,為臣,五味酸寒體浮,收瞳散,地骨皮、天門冬瀉熱補氣,或用滋陰地黃丸,妙。久病昏暗,以熟地黃、歸身為君,以羌活、防風、甘菊之類佐之。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黃連、當歸為佐以養血,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為使,白睛紅,加白豆蔻少許。肥人風熱上壅目痛,宜防風、羌活、荊芥、酒芩,以散其濕熱。瘦人眼痛,乃是血少兼熱,須用四物湯,加龍膽草、玄參、防風、荊芥、菊花。氣眼著惱便發,用明目流氣飲,甚妙。勞役飲食不節,內障昏暗,用蔓荊子湯,蔓荊子、人參、黃耆、甘草、炙黃柏、白芍藥酒炒,又用四物湯加酒炒芩、連、柏等藥,眼痛用生地黃酒浸搗爛,盦眼上,用草烏、南星、乾薑、桂枝為末,醋糊調貼足心,時用牛膝膏洗眼。眼黑睛有翳,皆用知母、黃柏。眼睛疼,知母、黃柏瀉腎火,當歸養陰水。眼中風淚出,食後吞龍薈丸數粒,日三次。冬月眼暴發痛,亦當解散,不宜用涼藥。一壯年人忽早起視物不見,就睡片時,略見而不明,食減倦甚,脈緩大,重則散而無力,意其受濕所致,詢之果臥濕地半月,遂以白朮為君,黃耆、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使,十餘帖而安。一老人忽盲,他無所苦,余以大虛治之,急煎人參膏二斤,服二日,一醫與青礞石藥,余曰:今夜死矣。果然。一人形實,好熱酒,忽目盲脈澀。此熱酒所傷,胃氣汙濁,血死其中而然也,以蘇木作湯調人參末,服二日,鼻及兩掌皆紫黑。余曰:滯血行矣。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調入人參末,服數日而愈。
白話文:
丹溪說,眼睛的病症歸屬於風熱、血虛、神勞、腎虛。瞳孔散大,都是辛熱之氣造成的,辛能散,熱乘之,應該要去除風熱,涼血益血,收斂耗散之氣。黃芩、黃連苦寒,能除邪氣,為君藥;歸脾、生地黃養血涼血,為臣藥;五味子酸寒體浮,能收斂瞳孔散大,地骨皮、天門冬瀉熱補氣,也可以用滋陰地黃丸,效果很好。久病昏暗,用熟地黃、歸脾為君藥,羌活、防風、甘菊之類佐之。突然發作紅腫,用防風、黃芩為君藥瀉火,黃連、當歸為佐藥養血,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為使藥,眼白紅,加白豆蔻少許。肥胖之人風熱上壅目痛,宜用防風、羌活、荊芥、酒芩,以散其濕熱。瘦人眼痛,乃是血虛兼熱,須用四物湯,加龍膽草、玄參、防風、荊芥、菊花。氣眼著惱便發,用明目流氣飲,效果很好。勞役飲食不節,內障昏暗,用蔓荊子湯,蔓荊子、人參、黃耆、甘草、炙黃柏、白芍藥酒炒,也可以用四物湯加酒炒黃芩、黃連、黃柏等藥,眼痛用生地黃酒浸搗爛,敷在眼睛上,用草烏、南星、乾薑、桂枝研磨成末,用醋糊調敷在足心,時常以牛膝膏洗眼。眼睛黑睛有翳,都用知母、黃柏。眼睛疼,知母、黃柏瀉腎火,當歸養陰水。眼中風淚出,飯後吞龍薈丸數粒,一天三次。冬月眼睛突然發作疼痛,也應該散寒,不宜用涼藥。有一壯年人忽早起視物不見,睡一會兒,稍微能看見,但看不清楚,食慾減退,精神倦怠,脈象緩而大,嚴重者脈象散而無力,推測是受濕氣所致,詢問後果然他臥於濕地半月,便以白朮為君藥,黃耆、茯苓、陳皮為臣藥,附子為使藥,十餘帖藥後便好了。有一老人突然失明,其他沒有什麼痛苦,我用大虛之法治療他,急煎人參膏二斤,服用兩天,另一個醫生給他開了青礞石藥,我說:今夜他會死。果然如此。有一人身體健壯,喜歡喝熱酒,突然失明,脈象澀。這是熱酒所傷,胃氣濁穢,血瘀其中而導致失明,用蘇木作湯調人參末,服用兩天,鼻子和兩手掌都發紫發黑。我說:瘀血正在運行。用四物湯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調入人參末,服用數日便痊癒了。
戴氏,曰:赤眼有數種,氣毒赤者,熱壅赤者,無非熱壅肝經所主,並黑神散、消風散等分,白湯臨臥調服,或洗肝散、菊花散、龍膽四物湯皆可。風眼內眥頭忽成疱,三五日間便至膿汁,世呼為偷針,方初生時其眥上有細紅點如瘡,以馬尾穿破即瘥,實解太陽經結熱也。
王節齋,曰: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內外不同。在內湯散,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辛性甚,故藉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熱氣,古方用燒酒洗眼,或用乾薑末、生薑汁點眼者,皆此意也。蓋赤眼是火邪內炎,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是治其本,如鍋底之去薪也。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不得散矣,故點藥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鬱則發,因而散之,從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為劫藥,而誤認為寒,常用點眼,遂致積熱入目而昏暗障翳。故云眼不點不瞎者,此也。又不知外治忌寒涼,而妄將冷水、冷物、冷藥挹洗,當致昏瞎者有之。
白話文:
戴氏說,赤眼有很多種,氣毒引起的赤眼和熱壅引起的赤眼,都是因為熱壅肝經造成的,可以用黑神散和消風散等量混合,用白湯在睡前調服,或者用洗肝散、菊花散、龍膽四物湯都可以。如果眼內眥頭突然長出水泡,三五天后就會化膿,民間稱之為偷針,剛開始的時候眼角會出現紅點,像瘡一樣,用馬尾穿破就會好,其實是太陽經結熱引起的。
王節齋說,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內服和外用方法不同。內服湯散,要用苦寒辛涼的藥來瀉火;外用點洗,則要用辛熱辛涼的藥來散邪。所以點眼藥中最重要的是冰片,冰片性大辛熱,因為它辛性很強,所以可以拔出火邪,散去熱氣。古方用燒酒洗眼,或者用乾薑末和生薑汁點眼,都是這個道理。因為赤眼是火邪內炎,上攻於目,所以內治用苦寒的藥,是治本,就像去除鍋底的柴火一樣。但是火邪已經侵入眼睛,從內往外發散,如果外用寒涼來阻止它,那麼鬱火就會內攻,無法散發。所以點眼藥用辛熱,洗眼用熱湯,是火鬱則發,因而散之,這是治療方法。世人不知道冰片是劫藥,誤認為是寒藥,經常點眼,結果導致積熱入目,眼睛就會昏暗障翳。所以說眼不點不瞎,就是這個道理。同樣,他們也不懂得外治忌寒涼,卻胡亂用冷水、冷物、冷藥來洗眼,結果造成眼瞎的人也不少。
張子和,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年老之人其間猶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內眥,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額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而已。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濫,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仁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內經》曰,熱勝則腫。凡目暴赤腫起,羞明癮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太熱之所為也。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又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䤵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於再至於三可也。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白話文:
張子和曰:
聖人雖然說眼睛得血才能看見,但血也有過多和不足的情況。血過多,眼睛就會阻塞而疼痛;血不足,眼睛就會耗竭而失明。所以年輕人多半血過多,老年人多半血不足。不過,年輕人並不會出現血不足的情況,老年人中還是有血過多的例子,不可不注意。
眼睛的內眥,是太陽經的起始點,血多氣少;眼睛的銳眥,是少陽經,血少氣多;眼睛的上綱,是太陽經,同樣血多氣少;眼睛的下綱,是陽明經,血氣都多。然而,陽明經起於眼睛兩旁交於額頭的中間,與太陽經、少陽經都匯聚於眼睛,只有足厥陰經與眼睛有連接。
所以,血過多的人,是太陽經、陽明經實證;血不足的人,是厥陰經虛證。因此,出血治療適合太陽經、陽明經,因為這兩條經絡血多;少陽經則不適合出血,因為血少。刺太陽經、陽明經出血,就能使眼睛變得更明亮;刺少陽經出血,就會使眼睛更昏暗。
要記住,不要讓血過多或不足,要以養血為目的。血的性質,過多則會氾濫,過少則會枯竭。人體發熱,血流就會加快而增加;人體寒冷,血流就會減慢而減少,這是常理。
眼睛是肝的外部表現,肝主目,在五行屬木。木的特性,過於茂盛就會遮蔽密閉,過於衰敗就會枯萎。
眼睛的五輪,是五臟六腑的精華,宗脈的匯聚處。眼白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這是世俗都知道的事情。
當眼睛有疾病時,卻不懂得病理,難道不知道眼睛不因火則不生病嗎?
為什麼這麼說呢?白輪變赤,是火乘肺;肉輪赤腫,是火乘脾;黑水神光被翳,是火乘肝與腎;赤脈貫目,是火自甚。能夠治療火的人,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問題。
所以《內經》說,熱勝則腫。凡是眼睛突然發紅腫起,畏光澀眼,淚水不停地流出,突然寒冷導致眼睛看不清,都是太熱造成的。
治療火的方法,藥物方面用鹹寒性的藥物吐瀉之;針灸方面,可以刺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引起的翳障可以立刻消失,疼痛可以立刻止住,模糊可以立刻清晰,腫脹可以立刻消退。
不過,小兒不可刺囟會,因為他們的肉分淺薄,怕傷及骨頭。然而,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所以眼睛明亮;老年人火在上,水不足,所以眼睛昏暗。
《內經》說:血實者宜決之。又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像雀目不能夜視以及內障由於暴怒、大憂導致的,都是由於肝主目,血少禁不住出血,應該補肝養腎。
至於突然發紅腫痛,都應該用䤵針刺前五個穴位出血,然後用鹽油塗抹頭髮根部,嚴重的情況可以反覆刺兩三次。
根據病情輕重,以平穩為目標。
巢氏,曰:凡眼內眥頭忽結成疱,三五日間便生膿汁,世呼為偷針,此由熱氣客在眥間,熱搏於津液所成。但其勢輕者,小小結聚,汁潰熱歇乃瘥。
薛氏,曰:世傳眼眥初生小疱,視其背上即有細紅點如瘡,以針刺破即瘥,故名偷刺,實解太陽經結熱也。人每試之有驗,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經絡,其諸名實所過者多矣。
薛氏,曰:按《龍木論》眼疾有七十二般,內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狀一一不同,詳見本論。然內障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則有翳膜者是。今論中雖具諸候,而所用藥多本風熱,故並略去。然內障有因於痰熱氣鬱,血熱陽陷,陰虛脫營所致,種種病因皆略之不議。況外障之翳,有起於內眥、外眥、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絡而來。如東垣治例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緣非五色之正,殆肺腎合而為病也,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色同矣。肺腎為病者,無疑乃瀉肝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復病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因詢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問之果然,如所論治之,疾遂不作。若此憑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處治而不愈者,蓋邪蘊日久而實,元氣陰氣不足所致也,當以王道論治庶可,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致失明者多矣。
白話文:
巢氏說,凡是眼內眥(眼角)突然長出水泡,三五天就會化膿,世人稱之為偷針,這是因為熱氣停留在眼角,熱氣與津液交搏而形成的。輕微的症狀,水泡會慢慢消退,膿汁流出,熱氣消退就會痊癒。
薛氏說,民間流傳眼角初生小水泡,觀察水泡背部,就會有細小的紅點像瘡一樣,用針刺破就能痊癒,所以叫做偷刺,實際上是太陽經氣結熱所致。很多人試過這種方法都有效,但是巢氏只講述了病因,並沒有細分經絡,許多名稱和實質都有錯誤。
薛氏說,根據《龍木論》記載,眼疾共有七十二種,內障二十三種,外障四十九種,每種病症都不一樣,詳情請參閱此書。然而,內障是指黑水、神光昏暗、翳障等,外障則是有翳膜遮蔽。雖然論述中列舉了各種症狀,但是所用的藥物大多以治療風熱為主,所以略去不談。不過,內障是由於痰熱氣鬱、血熱陽陷、陰虛脫營等原因引起,各種病因都略去不提。更何況外障的翳膜,有起源於內眥、外眥、眼球上、眼球下、眼球中間的,應該觀察翳膜的顏色,從哪條經絡而來。比如東垣治例中的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向上,病症是由陽明經引起的。因為不是五色的正常顏色,而是肺腎合病所致,於是找來畫家,用墨調和膩粉,混合成顏色,仔細觀察,與翳膜的顏色相同。肺腎合病,無疑是肝腎之邪氣入侵,要用入陽明經的藥物治療。雖然治療有效,但是過幾天又復發的病人有三個,他們翳膜的顏色和病症來源的經絡各不相同,因此詢問他們,肯定是由於經絡不調,目病沒有痊癒,詢問他們果然如此,按照我的論述治療,病症就不再復發。像這樣憑藉顏色推測病症的兼症和病因,治療後仍然不癒的病人,是因為邪氣積累已久,病情嚴重,元氣和陰氣不足所致,應該用王道之法治療,才能痊癒。但是世俗之人不能堅持這種道理,導致失明的人很多。
羅謙甫,云:郎中張子敬年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一日出視治眼二方,問予曰:可服否。予曰:此二方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且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不明。《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諸風藥亦能瀉土,人年七十,脾胃虛而皮肉枯,重瀉其土,使脾胃虛而不能營運榮衛之氣,滋春元氣,胃氣不能上行,膈氣吐食,諸病生矣,又況年高衰弱,此藥不服可也。只宜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子敬以為然,明年春除關西按察使,三年致仕回還,精神清勝,脈遂平和。此不可妄服寒涼之劑也。《內經》云:征伐無過,是謂太惑,解之可也。海藏妻侄子形肥,笄年時得目疾。每月或二月一發,發則紅腫難開,如此者三十,服除風散熱等劑,左目反有頑翳從銳眥遮瞳人,右目亦有翳從下而上。經云:從內走外者,少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予謂此少陽陽明二經有積滯也,脈短滑而實鼓,晨則似短澀。潔古有云:短為有積滯遏抑臟腑,宜下之。遂用溫白丸減川芎、附子下之,加龍膽草、黃連,加東垣五積法,從二丸加起,每日加一丸,加至大利,然後減丸,又從二丸加起,忽一日於利中下黑塊若干,如黑豆大而硬堅,從此漸痊,而翳盡去。
白話文:
羅謙甫說:「郎中張子敬,六十七歲,患眼目昏暗,略帶黑色,皮膚失去光澤,脈象弦細無力。一天他外出看診,為眼疾開了兩副藥方,問我是否可以服用。我說:『這兩副藥方以性苦的黃連為主藥,搭配驅風藥作為輔藥。而且人到五十歲,膽汁減少,視力就會下降。《內經》說:『土位的主藥,應該用苦味藥來瀉之。』驅風藥也能瀉土。人到七十歲,脾胃虛弱,皮肉枯萎,再用苦寒之藥瀉土,會使脾胃更加虛弱,無法運化營養和衛氣,滋養春季的元氣,胃氣也無法上升,導致膈氣、嘔吐,百病叢生。何況他年老體弱,這藥還是不要服用。只要謹慎言語,節制飲食,剋制怒氣,控制慾望,這就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張子敬聽了我的話,第二年春天被任命為關西按察使,三年後退休回家,精神狀態好了很多,脈象也恢復平穩。這說明不能隨意服用寒涼的藥物。《內經》說:『過度用兵,就是最大的迷惑,要懂得如何解除它。』」
「海藏的妻子侄子,體型肥胖,在及笄之年患上眼疾。每個月或兩個月發作一次,發作時眼部紅腫難以睜開,持續了三十年。他服用過驅風散熱等藥物,左眼卻出現頑固的翳膜,從眼角遮蔽瞳孔,右眼也出現翳膜,從下方往上生長。經書上說:『從內往外生長的,是少陽病;從下往上的,是陽明病。』我認為這是少陽、陽明二經積滯導致的。他的脈象短促滑利,並且鼓脹,早晨時則變得短澀。潔古說:『脈象短促,表示有積滯阻遏臟腑,應該瀉下。』於是,我用溫白丸,減少川芎和附子的用量,並且加入龍膽草、黃連,再用東垣五積法的方子,從兩丸開始服用,每天加一丸,直到大便通暢,再逐漸減少用量,又從兩丸開始加起。突然有一天,他大便時排出許多黑色硬塊,大小如黑豆,堅硬。從此他的病症漸漸痊癒,翳膜也消失不見了。」
樓全善,曰:目疼有二,一謂目眥白眼疼,一謂目珠黑眼痛。蓋目眥白眼疼屬陽,故晝則疼甚,點苦寒藥則效,經所謂白眼赤脈發於陽故也;目珠黑眼疼屬陰,故夜則疼甚,點苦寒藥則反劇,經所謂瞳子黑眼法於陰故也。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疼,亦神效。蓋目珠者連目本,又名目系,屬厥陰之經也,夜甚及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丹溪云: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間開花,過夏至時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至哉斯言,故治厥陰目疼如神者,以陽治陰也。予男至夜目珠及連眉稜骨作疼,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大痛,百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又灸又止月餘,遂以夏枯草二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用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大半,至四五日良愈。凡目赤痛,或大便秘,或脈實有力者,為有里證,宜微利之,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經云: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按此論表裡之翳明矣,用以治證,如鼓應桴也。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稜骨痛或腦項疼,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溫則臘茶、鹽川附等分煎服,立愈,戴立齋常以此證用川附一錢作一服,隨愈;散則簡要夏枯草散、東垣選奇湯之類是也。翳膜者,風熱重則有之,或瘢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散而去之,若反疏利,則邪氣內蓄,為翳益深。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走,謂之冰翳而沉。邪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焮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佐之以退翳之藥而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宜以歲月除之。新翳所生,表散方、東垣羌活除翳湯;有熱血虛者,退云丸之類是也;翳從下而治,諸方瀉青丸之類。翳除盡,至期年月日復發者,或間一月或二月一發,皆為積治,如脈滑者,宜溫白丸加黃連、龍膽草,如東垣五治法治之。內障在睛里昏暗,與不患之眼相似,惟瞳仁里有隱隱青白者,無隱隱青白者亦有之。李氏曰:眼病須分表裡,外因風中腦戶,濕浸頭上,熱逼冷灌睛中,或久處煙火,或食後向火,或醉後失枕,血滯痰壅,或冒砂塵,或撞刺撲損,湯泡火燒,皆傷目之標;內因五辛炙煿酒面,濕熱痰火,房室損精,勞役傷氣,泣涕,刺頭傷血,暴喜暴怒,暴驚,極目遠視,夜書細字,鏤刻博奕傷神,皆傷目之本。初起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久則入臟為里,當養血安神。然內因初即入里,外因久亦帶表。悟之,五輪八廓亦表裡之謂,表證多屬三陽部分,里證多屬三陰部分。要知以肝為主,表裡虛實,不過五行生剋之理,八廓不必深疑,舊設七十二證,今纂注於內,更不重複。便覽五輪,白屬肺金之精,曰氣輪。氣證,七情氣滯則血凝,紅脂薄如紙傘,日久變成白膜者難治。熱證,白睛潤濕,浮而赤腫筋多,重者生紅花翳,痛澀有淚,年深睛變碧色,滿目如凝脂,赤絡橫直如絲,宜四物湯去芎換土當歸加甘草。虛證,白精枯槁,氣沉而濁。烏珠屬肝筋之精,曰風輪。風,睛閃兩旁,不歸中,如轆轤轉關,難治。熱證赤暈浮漿,重者,烏珠忽然如針刺痛,雙目緊急,或突出豆許,如蟹睛者,忌點;或生翳似旋螺尖突起,或周圍生翳如鋸齒如棗花四五枚相合,赤色刺痛,或生翳四邊皆白,中間一點黃心,或生翳如玉色,浮滿不痛者,忌針割;或生青色翳,兩眥澀痛,或翳如冰色,堅實,旁觀逼透瞳人。虛證輕者,枯黃繞睛,重者,烏珠上一點圓翳,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差大,或一點黑翳如小豆,疼痛淚出者,忌點。又肝虛雀目者,曉明晚暗,乃所稟血氣有火也,年深則盲。黃風雀目者,木衰土盛,終當變黃脹而死,宜平胃散以平土氣,四物湯以補肝虛。經年瞳子色如金者,不治。不治證生翳,橫加劍脊,下面微微甚薄,不赤不痛;或浮翳如水光,白色環繞瞳人,初生自小眥頭,至烏珠上,不痛癢,無血色相潮;或翳如凝脂,邊厚邊薄,形如缺月,色光無暇;或生翳經年,如銀釘釘入烏珠;或因他病生翳,初甚微,後遍睛俱白。內眥屬心,外眥屬小腸。血之精,曰血輪。熱證輕者,赤脈纏眥,重者赤脈漸漸侵睛,或眥頭結聚生瘡,流出膿汁涎水,黏睛上下,乃風熱留眼皮中,宜羌活。氣證胬肉攀睛,或先赤爛多年,肝熱所沖;或用力作勞,有傷肝氣而成;或痛或癢,兩眥努出,心氣不安,憂思不已,遂乃攀睛,或起筋膜,宜大黃、黃芩、防風、薄荷等分,入蜜煎服,或定志丸。上下兩胞屬脾胃,肉之精,曰肉輪。又上胞眼皮內銳眥,系足太陽起脈。風澀輕者,胞弦緊急,重者上下眼皮似朱塗而生瘡,久則生翳,乃風熱也。或眼皮有如膠凝,腫如桃李,時出熱淚,乃風毒也,宜點花草膏。又爛弦風癢甚,雙手背揉,日久兩眼皮赤爛黏滯,經年不安,宜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內服消風散,桑白皮煎湯調服。又倒睫拳毛,淚出涓涓,翳膜漸生,乍愈乍發,經年不安,眼皮漸急,如針刺痛,瞳仁不安,乃脾受風熱,當去內熱退火邪,令眼皮緩,則毛出翳退,外用手法,翻內眼皮向外,以三稜針橫刺,用手爪迎其針鋒,出血,再用木鱉子搗爛,綿包成條,左患塞右,右患塞左鼻中,其毛自分,先宜瀉肝散,後服五退散。又上下眼皮俱翻出,或一眼皮翻出在外,乃脾風熱也。熱證輕者,眼皮紅赤硬,睛疼,淚出羞明,重者,兩眼皮上下初生如粟,漸大如米,或赤或白,不甚疼痛,堅硬,及肝壅瘀血也,宜加味荊黃湯。又眼皮內生如雞冠熱病,或青或黑,阻礙睛痛,乃脾風熱也。須翻出看之,用觀音草每日輕輕微微漸漸刮至毫釐血出,用金匙挑洗,風毒藥水按而止之。刮後不時將藥水點入,則不復腫。黑瞳子屬腎,骨之精,曰水輪。虛證瞳仁散大,視物不真,火盛則瞳仁焦黃,虛冷則瞳仁青綠,少勞則痛。熱證瞳仁內湧,輕者如不患眼人,但微有頭旋生花,或勞力轉加昏蒙,或頭旋相牽,瞳仁連鼻膈皆痛,時起紅白,或黑花吐逆。肝熱,肝熱則先左,肺熱則先右,肝肺熱則左右齊發,重則生翳,瞳仁上如凝脂色,澀痛無淚,或滑翳如水銀珠子微含黃色,遮繞瞳仁,或散翳形如魚鱗點,或眼皮下起粟子而爛,瞳仁痛甚,又白翳旋繞瞳仁,點點如白花鱗砌,皆肝肺相傳風熱也。又黑水上橫深瑕盤青色,沉沉深入,痛甚乃分,臟風熱也,或血灌瞳仁,無翳其痛如刺,乃肝血無歸,宜通血丸。又瞳仁被物撞打,驚痛昏暗,眼眶停留瘀血,宜貼地黃膏,次服決明散。如撞刺生翳,經久覆被物撞,轉加昏暗者,難治,經效散救之。又飛絲砂塵入眼,瞳仁不安,單瞿麥為末,鵝涎調敷,或新筆蘸京墨點之。又湯泡火燒腫痛者,不可用冷藥即點,待一日後,以五行湯溫洗,及地黃膏敷之。風證則瞳仁青,或瞳仁連眥頭皆癢,不能收斂,乃膽受風熱,宜防風一字散。不治證:瞳仁幹缺,痛澀無淚;或白藏在黑水下,向日細視方見;或兩眼相傳疼痛,早輕夜重;或內障五色相間,頭痛無淚,日中如坐暗室;或雷頭風熱,毒氣衝入睛中,牽引瞳仁或微或大不見。
白話文:
樓全善曰:目疼有二,一謂目眥白眼疼,一謂目珠黑眼痛。蓋目眥白眼疼屬陽,故晝則疼甚,點苦寒藥則效,經所謂白眼赤脈發於陽故也;目珠黑眼疼屬陰,故夜則疼甚,點苦寒藥則反劇,經所謂瞳子黑眼法於陰故也。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疼,亦神效。蓋目珠者連目本,又名目系,屬厥陰之經也,夜甚及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丹溪雲: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間開花,過夏至時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至哉斯言,故治厥陰目疼如神者,以陽治陰也。予男至夜目珠及連眉稜骨作疼,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大痛,百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又灸又止月餘,遂以夏枯草二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用清茶調服,下嚥則疼減大半,至四五日良愈。凡目赤痛,或大便祕,或脈實有力者,為有裏證,宜微利之,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經雲: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按此論表裡之翳明矣,用以治證,如鼓應桴也。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稜骨痛或腦項疼,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溫則臘茶、鹽川附等分煎服,立愈,戴立齋常以此證用川附一錢作一服,隨愈;散則簡要夏枯草散、東垣選奇湯之類是也。翳膜者,風熱重則有之,或瘢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散而去之,若反疏利,則邪氣內蓄,為翳益深。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走,謂之冰翳而沉。邪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焮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佐之以退翳之藥而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宜以歲月除之。新翳所生,表散方、東垣羌活除翳湯;有熱血虛者,退雲丸之類是也;翳從下而治,諸方瀉青丸之類。翳除盡,至期年月日復發者,或間一月或二月一發,皆為積治,如脈滑者,宜溫白丸加黃連、龍膽草,如東垣五治法治之。內障在睛裏昏暗,與不患之眼相似,惟瞳仁裏有隱隱青白者,無隱隱青白者亦有之。李氏曰:眼病須分表裡,外因風中腦戶,濕浸頭上,熱逼冷灌睛中,或久處煙火,或食後向火,或醉後失枕,血滯痰壅,或冒砂塵,或撞刺撲損,湯泡火燒,皆傷目之標;內因五辛炙煿酒面,濕熱痰火,房室損精,勞役傷氣,泣涕,刺頭傷血,暴喜暴怒,暴驚,極目遠視,夜書細字,鏤刻博奕傷神,皆傷目之本。初起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久則入臟為裏,當養血安神。然內因初即入裏,外因久亦帶表。悟之,五輪八廓亦表裡之謂,表證多屬三陽部分,裏證多屬三陰部分。要知以肝為主,表裡虛實,不過五行生剋之理,八廓不必深疑,舊設七十二證,今纂注於內,更不重複。便覽五輪,白屬肺金之精,曰氣輪。氣證,七情氣滯則血凝,紅脂薄如紙傘,日久變成白膜者難治。熱證,白睛潤濕,浮而赤腫筋多,重者生紅花翳,痛澀有淚,年深睛變碧色,滿目如凝脂,赤絡橫直如絲,宜四物湯去芎換土當歸加甘草。虛證,白精枯槁,氣沉而濁。烏珠屬肝筋之精,曰風輪。風,睛閃兩旁,不歸中,如轆轤轉關,難治。熱證赤暈浮漿,重者,烏珠忽然如針刺痛,雙目緊急,或突出豆許,如蟹睛者,忌點;或生翳似旋螺尖突起,或周圍生翳如鋸齒如棗花四五枚相合,赤色刺痛,或生翳四邊皆白,中間一點黃心,或生翳如玉色,浮滿不痛者,忌針割;或生青色翳,兩眥澀痛,或翳如冰色,堅實,旁觀逼透瞳人。虛證輕者,枯黃繞睛,重者,烏珠上一點圓翳,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差大,或一點黑翳如小豆,疼痛淚出者,忌點。又肝虛雀目者,曉明晚暗,乃所稟血氣有火也,年深則盲。黃風雀目者,木衰土盛,終當變黃脹而死,宜平胃散以平土氣,四物湯以補肝虛。經年瞳子色如金者,不治。不治證生翳,橫加劍脊,下面微微甚薄,不赤不痛;或浮翳如水光,白色環繞瞳人,初生自小眥頭,至烏珠上,不痛癢,無血色相潮;或翳如凝脂,邊厚邊薄,形如缺月,色光無暇;或生翳經年,如銀釘釘入烏珠;或因他病生翳,初甚微,後遍睛俱白。內眥屬心,外眥屬小腸。血之精,曰血輪。熱證輕者,赤脈纏眥,重者赤脈漸漸侵睛,或眥頭結聚生瘡,流出膿汁涎水,黏睛上下,乃風熱留眼皮中,宜羌活。氣證胬肉攀睛,或先赤爛多年,肝熱所沖;或用力作勞,有傷肝氣而成;或痛或癢,兩眥努出,心氣不安,憂思不已,遂乃攀睛,或起筋膜,宜大黃、黃芩、防風、薄荷等分,入蜜煎服,或定志丸。上下兩胞屬脾胃,肉之精,曰肉輪。又上胞眼皮內銳眥,系足太陽起脈。風澀輕者,胞弦緊急,重者上下眼皮似朱塗而生瘡,久則生翳,乃風熱也。或眼皮有如膠凝,腫如桃李,時出熱淚,乃風毒也,宜點花草膏。又爛弦風癢甚,雙手背揉,日久兩眼皮赤爛黏滯,經年不安,宜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內服消風散,桑白皮煎湯調服。又倒睫拳毛,淚出涓涓,翳膜漸生,乍愈乍發,經年不安,眼皮漸急,如針刺痛,瞳仁不安,乃脾受風熱,當去內熱退火邪,令眼皮緩,則毛出翳退,外用手法,翻內眼皮向外,以三稜針橫刺,用手爪迎其針鋒,出血,再用木鱉子搗爛,綿包成條,左患塞右,右患塞左鼻中,其毛自分,先宜瀉肝散,後服五退散。又上下眼皮俱翻出,或一眼皮翻出在外,乃脾風熱也。熱證輕者,眼皮紅赤硬,睛疼,淚出羞明,重者,兩眼皮上下初生如粟,漸大如米,或赤或白,不甚疼痛,堅硬,及肝壅瘀血也,宜加味荊黃湯。又眼皮內生如雞冠熱病,或青或黑,阻礙睛痛,乃脾風熱也。須翻出看之,用觀音草每日輕輕微微漸漸刮至毫釐血出,用金匙挑洗,風毒藥水按而止之。刮後不時將藥水點入,則不復腫。黑瞳子屬腎,骨之精,曰水輪。虛證瞳仁散大,視物不真,火盛則瞳仁焦黃,虛冷則瞳仁青綠,少勞則痛。熱證瞳仁內湧,輕者如不患眼人,但微有頭旋生花,或勞力轉加昏蒙,或頭旋相牽,瞳仁連鼻膈皆痛,時起紅白,或黑花吐逆。肝熱,肝熱則先左,肺熱則先右,肝肺熱則左右齊發,重則生翳,瞳仁上如凝脂色,澀痛無淚,或滑翳如水銀珠子微含黃色,遮繞瞳仁,或散翳形如魚鱗點,或眼皮下起粟子而爛,瞳仁痛甚,又白翳旋繞瞳仁,點點如白花鱗砌,皆肝肺相傳風熱也。又黑水上橫深瑕盤青色,沉沉深入,痛甚乃分,臟風熱也,或血灌瞳仁,無翳其痛如刺,乃肝血無歸,宜通血丸。又瞳仁被物撞打,驚痛昏暗,眼眶停留瘀血,宜貼地黃膏,次服決明散。如撞刺生翳,經久覆被物撞,轉加昏暗者,難治,經效散救之。又飛絲砂塵入眼,瞳仁不安,單瞿麥為末,鵝涎調敷,或新筆蘸京墨點之。又湯泡火燒腫痛者,不可用冷藥即點,待一日後,以五行湯溫洗,及地黃膏敷之。風證則瞳仁青,或瞳仁連眥頭皆癢,不能收斂,乃膽受風熱,宜防風一字散。不治證:瞳仁幹缺,痛澀無淚;或白藏在黑水下,向日細視方見;或兩眼相傳疼痛,早輕夜重;或內障五色相間,頭痛無淚,日中如坐暗室;或雷頭風熱,毒氣衝入睛中,牽引瞳仁或微或大不見。
八廓者,乾為天廓位,兩邊白睛中間屬肺與大腸。坎為水廓,位瞳子屬腎水。艮為山廓位,神光屬膽。震為雷廓位,白睛上截向小眥,屬小腸。巽為風廓位,烏珠瞳仁外屬肝。離為火廓位,大小眥屬心與命門。坤為地廓位,上下眼皮屬脾胃。兌為澤廓位,白睛下截向大眥屬膀胱。
婦人活血為主,有孕忌用麝點。小兒眼患,多是胎毒及食毒,內服敗毒散,外洗解毒湯,切忌披鐮針灸。小兒初生,胎風,雙目紅而眶邊赤爛,至三四歲不愈,宜消風散,桑白皮煎湯下。又小兒通睛,欲觀東邊,則見西畔,若振掉頭腦,則睛方轉,此肝受驚風,宜牛黃丸。
白話文:
眼睛共有八個部位,分別對應著八個不同的臟器。天廓位,也就是眼白中間,屬肺和大腸;水廓位,也就是瞳孔,屬腎;山廓位,也就是神光,屬膽;雷廓位,也就是眼白上半部分靠近眼角,屬小腸;風廓位,也就是瞳孔外圍,屬肝;火廓位,也就是眼角部位,屬心和命門;地廓位,也就是上下眼皮,屬脾胃;澤廓位,也就是眼白下半部分靠近眼角,屬膀胱。
婦女治療眼疾以活血為主,懷孕期間禁止使用麝香。小兒眼疾,大多是由於胎毒或飲食中毒引起的,可以用敗毒散內服,解毒湯外洗,絕對禁止用針灸。新生兒若患有胎風,雙眼發紅,眼眶周圍發紅潰爛,到三四歲還沒有好轉,可以用消風散和桑白皮煎湯服用。另外,如果小兒看東西時,眼睛總是往反方向看,而且搖頭晃腦,則可能是肝臟受驚風,可以用牛黃丸治療。
又小兒眼胞患瘢瘡,熱氣衝透,睛中疼痛,淚出,翳如銀片,腫澀難開,宜柴胡散,神醫散。又小兒眼皮中,初生如麻仁,日漸如豆,懸垂眼皮上,乃風熱攻脾,宜五退散加減。又小兒疳眼,初起澀癢,久生瘡翳腫痛,或肝風所沖,或痢後虛熱上攻者,俱忌點,宜還睛散。痘瘡眼詳疹痘。
小兒不治證:胎中受風,五臟不和,嘔吐黃汁,兩眼青盲不明,及初生視物近看,轉睛不快,至四五歲瞳仁結白,昏蒙不見。暴赤腫痛者,或飲食積熱,或天行赤目,老幼相似;或傷寒後餘熱,以致血熱痰壅,則目暴赤腫,痛為熱,癢為風,澀為毒,不可概用涼藥,因成內障;亦不可誤用溫藥助熱,致令昏澀眵淚,胬肉攀睛等狀,是成外障,決明散主之。又有睡覺目赤腫,良久無事者,血復散於四肢也,宜地黃粥。
白話文:
如果小孩眼皮上長了疤痕,是熱氣衝到眼睛造成的,眼睛會痛、流淚,眼球表面好像有層銀片一樣,眼睛腫脹難以睜開,可以用柴胡散和神醫散治療。如果小孩眼皮上剛開始長出像麻仁一樣的東西,慢慢長到像豆子一樣大小,懸垂在眼皮上,這是風熱侵犯脾臟造成的,可以用五退散加減治療。如果小孩眼睛乾澀、癢,久而久之變成瘡和翳,還伴隨腫痛,可能是肝風侵襲,也可能是痢疾後虛熱上攻造成的,這些情況都不要點藥,可以用還睛散治療。痘瘡眼就按照疹痘的治療方法。
小孩眼睛的頑固病症:如果胎兒在母體中就受了風寒,導致五臟不協調,會出現嘔吐黃色的東西,兩眼青盲看不見。還有剛出生的小孩只能看近處的東西,轉動眼球不靈活,到了四五歲瞳孔變成白色,昏暗看不見東西。眼睛突然又紅又腫,可能是飲食積熱,也可能是傳染病引起的紅眼病,老幼都一樣;也可能是傷寒之後的餘熱,導致血熱痰濕阻滯,造成眼睛突然又紅又腫,疼痛是熱症,癢是風症,澀是毒症,不能一概使用涼藥,否則會造成內障;也不能誤用溫藥助熱,會導致眼睛昏暗、眼屎多、眼膜遮蓋眼球等症狀,變成外障,可以用決明散治療。如果小孩睡覺時眼睛又紅又腫,過一會兒就好了,是血液重新流回四肢造成的,可以用地黃粥治療。
又或讀書過度,針刺而痛者,名曰肝勞,但須閉目調護。又中惡祟,卒痛如針刺,或如火灸,及太陽穴痛,早輕後重,宜決明散。暴赤後,熱流肺經,輕則朦朧而已,稍重則生云膜,如黃膜從下生而上衝黑睛,痛澀難開,乃脾受風濕毒,可治。如赤膜從上生下,遮覆黑睛,名垂簾膜,乃客熱上衝也,難治。
又重則生翳障,狀如珍珠碎米,紅色,自下而上者,易治,狀如梅花葉白綠,自上而下者,難治。治法:宜先去翳,而後清熱。若先去熱,則翳難治。眵淚熱而交流,兩臉赤者,屬肝熱之甚,或衝風淚出,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又肺受風寒,遇風冷則流淚尤甚者,白姜入散。
白話文:
如果因為讀書太久,眼睛感到針刺般的疼痛,叫做肝勞,只要閉目休息調養即可。如果突然感到像針刺或火灸般的疼痛,或者太陽穴疼痛,早上輕微,晚上加重,就應該服用決明散。眼睛發紅之後,熱氣侵入肺經,輕微的話只是視力模糊,稍微嚴重就會出現雲膜,像黃色的薄膜從下方向上衝擊黑眼球,感到疼痛澀癢,難以睜開,這是脾臟受到風濕毒的影響,可以治療。如果紅膜從上方向下生長,遮蔽黑眼球,叫做垂簾膜,這是外來的熱氣向上衝擊導致,比較難治。
嚴重的話就會形成翳障,看起來像珍珠碎米,呈紅色,從下方向上生長的比較容易治療,看起來像梅花葉,呈白綠色,從上方向下生長的比較難治。治療方法是先去除翳障,再清熱。如果先清熱,翳障就難以治療。眼睛分泌物多,並且感到熱,眼淚不斷流出,兩頰發紅,屬於肝火過旺,或者因為風邪入侵導致眼淚流出,由於熱氣太盛,而使體內的水液轉化為眼淚。如果肺部受到風寒,遇到風冷就會眼淚加重,可以服用白姜入散。
風淚不止,食後吞當歸龍薈丸數粒。目昏者,熱鬱也,甚則乎白日無所見,故傷寒病熱極則目盲而不識人,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或如隔簾視,或視如蠅翅,或見黑花,皆目之玄腑閉密,而致榮衛精神,不能升降故也。若患風疹者,必多眼暗,攻其風則暗自去。抑論脾家受毒,則眼白亦腫;神勞,則眼青亦痛;心熱,則血灌瞳仁;傷風,則淚亦出;虛煩,則眼亦昏;勞力,則眥亦赤。生瘡乃風熱侵肺,黃乃酒傷於脾,最宜活變。
左眼屬陽,右眼屬陰,故人之手足,左不及右,耳目右不及左。左眼病,則陽經病,右眼病,則陰經病。陽邪日疼,陰邪夜疼。昏昧羞明者,裡虛也。上虛屬肝虛,必頭暈、目眩、耳聾;下虛屬腎虛,必眼花、睛痛、耳鳴。昏花者傷氣,昏暗者傷血,熱證亦有羞明怕日,但內虛全不敢近陽光。
白話文:
風淚不止,食後吞[當歸龍薈丸]數粒。
眼睛不停流淚,可能是因為風邪入侵,可以飯後服用幾粒當歸龍薈丸來治療。
目昏者,熱鬱也,甚則乎白日無所見,故傷寒病熱極則目盲而不識人,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或如隔簾視,或視如蠅翅,或見黑花,皆目之玄腑閉密,而致榮衛精神,不能升降故也。
眼睛昏花,是因為熱氣鬱結在眼部,嚴重時甚至白晝看不見,所以傷寒病熱極了會導致雙目失明,無法辨認人。眼睛微微昏花,靠近時就難以辨別物體,或是感覺像隔著簾子看東西,或是眼前像有蒼蠅翅膀在飛舞,或是看到黑點,都是因為眼睛的深層器官閉塞,導致氣血和精神無法正常運作。
若患風疹者,必多眼暗,攻其風則暗自去。抑論脾家受毒,則眼白亦腫;神勞,則眼青亦痛;心熱,則血灌瞳仁;傷風,則淚亦出;虛煩,則眼亦昏;勞力,則眥亦赤。生瘡乃風熱侵肺,黃乃酒傷於脾,最宜活變。
如果患了風疹,通常眼睛會發暗,針對風邪治療,眼暗自然會消失。另外,脾胃受毒,則眼白會腫脹;過度勞神,則眼睛發青並疼痛;心火旺盛,則血氣充盈於眼球;受風寒入侵,則眼睛流淚;精神虛弱,則眼睛昏花;過度勞累,則眼角發紅。眼部生瘡是風熱入侵肺部,眼白發黃則是因為飲酒傷了脾胃,最重要的是要活血化瘀。
左眼屬陽,右眼屬陰,故人之手足,左不及右,耳目右不及左。左眼病,則陽經病,右眼病,則陰經病。陽邪日疼,陰邪夜疼。
左眼屬於陽經,右眼屬於陰經,所以人的手足,左邊不如右邊靈活,耳朵和眼睛右邊也不如左邊靈敏。左眼生病,就是陽經病變;右眼生病,就是陰經病變。陽邪入侵導致的疼痛白天較為明顯,陰邪入侵導致的疼痛晚上較為明顯。
昏昧羞明者,裡虛也。上虛屬肝虛,必頭暈、目眩、耳聾;下虛屬腎虛,必眼花、睛痛、耳鳴。昏花者傷氣,昏暗者傷血,熱證亦有羞明怕日,但內虛全不敢近陽光。
眼睛昏暗畏光,是內虛的表現。上虛屬肝虛,會出現頭暈、目眩、耳聾等症狀;下虛屬腎虛,則會出現眼花、眼痛、耳鳴等症狀。眼睛昏花是因爲氣血不足,眼睛昏暗則是血虛的表現。熱證也會畏光怕日,但內虛則更加不敢接近陽光。
內障昏蒙,外無翳膜,因腦脂下凝烏珠轉白,或如金色,或如綠豆色,或如雲煙,或見五色,治比外障更難。如腦脂凝結,瞳仁反背者,不治。黑花者,腎虛也。五色花,為腎虛客熱。青花,膽虛。紅花,火盛。散杏者,瞳仁散大,視物杳冥。能近視不能遠視者,看一成二,屬肝腎虛,宜腎氣丸、地芝丸,或加降火之劑。
能遠視不能近視者,屬心虛,宜定志丸。有肝虛客熱,迎風冷淚者,歸葵湯、古木賊散。睛疼,有火者滋腎丸,無火者杞苓丸。外因風則胞白,兩眼拘急牽引喎斜,癢而青淚,肝風毒菊花散,腎風毒白蒺藜散、明目流氣飲、撥雲散、白殭蠶散、防風一字散、犀角飲選用。熱則珠突,胞腫硬紅刺痛,洗肝散、洗心散、還睛散、通肝散、瀉肝散、決明散、羚羊角散、蔓荊散、加味荊黃湯、瀉青丸、涼膽丸、墜翳洗選用。濕則食減身倦,如雲霧掩日,或忽然不見,或略見不明,宜鹽術散、單蒼朮膏。
白話文:
內障患者眼球混濁,表面沒有白翳,是因為腦部的脂肪下沉凝結,形成黑點,顏色或黑或白,或像綠豆色,或像雲霧,甚至出現五種顏色,治療比外障更困難。如果腦脂凝結,瞳孔反向翻轉,就無法治療。瞳孔呈現黑色,代表腎虛。瞳孔呈現五種顏色,代表腎虛伴隨內熱。瞳孔呈現青色,代表膽虛。瞳孔呈現紅色,代表火氣旺盛。瞳孔散開,視力模糊不清,只能看近不能看遠,視力只有正常的一半,屬於肝腎虛弱,可以使用腎氣丸、地芝丸,或加一些降火藥物。
如果只能看遠不能看近,屬於心虛,可以使用定志丸。如果伴隨肝虛內熱,迎風流淚,可以使用歸葵湯、木賊散。眼睛疼痛,伴隨火氣旺盛,可以使用滋腎丸,不伴隨火氣可以使用杞苓丸。外因風邪導致眼白混濁,兩眼緊繃,眼睛歪斜,眼皮發癢,流出青色的眼淚,可以使用菊花散治療肝風,白蒺藜散治療腎風,同時可以使用明目流氣飲、撥雲散、白殭蠶散、防風一字散、犀角飲等藥物。
如果眼球突出,眼白腫脹堅硬,發紅刺痛,可以使用洗肝散、洗心散、還睛散、通肝散、瀉肝散、決明散、羚羊角散、蔓荊散、加味荊黃湯、瀉青丸、涼膽丸、墜翳洗等藥物。如果眼球被濕氣困住,導致食慾不振,身體疲倦,視力如同雲霧遮蔽太陽,或突然失明,或視力模糊不清,可以使用鹽術散、蒼朮膏等藥物。
濕熱甚,宜神芎丸。暴發則目瞞不明,皆熱所為也,人參敗毒散。疼者,升麻葛根湯。歷考眼科,無寒而有虛,豈寒泣血而不上攻耶。挾痰者則痛甚,宜小省風湯、南星丸。內傷七情,氣壅朦朧,胞腫而軟,酸澀微赤,木香流氣飲加川芎、蒺藜。風與氣搏,癢澀渾多淚者,羌活石膏散。
因過思勞神,大志丸、育神夜光丸。因驚恐者,定志丸。因怒者,當歸龍薈丸。內傷飲食,勞倦損陷胃氣,火盛,血脈沸騰,益氣聰明湯、磁砂丸、還睛丸。氣弱甚者,單人參膏、補中益氣湯。如脾胃熱,兼有宿食者,秦艽、大黃為末,砂糖調服利之。脾胃濕傷,內外障者,椒目丸、鹽術散。
白話文:
濕氣和熱氣很重,適合服用神芎丸。如果突然發作,導致視力模糊,都是熱氣造成的,需要服用人參敗毒散。眼睛疼痛的話,就服用升麻葛根湯。經過考究眼科醫書,發現沒有寒症卻有虛症的情況,怎麼可能出現因寒症導致流淚出血,卻不往上攻呢?如果夾雜痰液,疼痛會加劇,適合服用小省風湯和南星丸。內傷七情,氣機鬱結,眼睛昏花,眼球腫脹而柔軟,酸澀微紅,服用木香流氣飲加川芎、蒺藜。風邪與氣機搏鬥,眼睛癢澀、眼淚多,服用羌活石膏散。
因為過度思考勞神,服用大志丸、育神夜光丸。因為驚嚇,服用定志丸。因為生氣,服用當歸龍薈丸。內傷飲食,勞累過度,損傷了脾胃的氣機,火氣旺盛,血脈沸騰,服用益氣聰明湯、磁砂丸、還睛丸。氣虛嚴重,服用單人參膏、補中益氣湯。如果脾胃有熱,同時伴有宿食,服用秦艽、大黃研成粉末,用砂糖調服,幫助排泄。脾胃受濕氣損傷,導致內外障礙,服用椒目丸、鹽術散。
傷熱酒,胃氣汙濁,血死目盲者,蘇木煎湯調人參末。連鼻與手掌紫黑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蘇木煎湯調人參末服。內傷色欲,腎氣虛者補腎丸,腎精虛者益陰腎氣丸。肝血虛者,養肝丸、生熟地黃丸,肝腎虛者駐景丸。抑論五臟六腑精華,皆稟於脾,注於目。故理脾胃,則氣上而神清也。
又肝之系雖總於目,而照徹光彩,實腎精心神所主,故補精氣安神者,乃治眼之本也。熱久復為風冷所乘,則眼中不赤而弦,赤且爛。若風與熱病,則內外浮赤而癢甚。大概表病肥人多風熱,防風、黃芩瀉火為君,黃連、當歸養血為臣,柴胡、升麻、白芷消腫止痛為使。白睛紅者,加白豆蔻少許,瘦人血虛,四物龍膽湯,或加羌活、蔓荊子、荊芥、玄參、山梔仁、菊花為佐。里證肥人多風虛者,防風一字散,四生散補肝散,還精丸。
白話文:
如果因為傷熱而喝了酒,導致胃氣濁污、血液凝滯、眼睛失明,可以用蘇木煎湯,加入人參末服用。如果鼻子和手掌呈現紫黑色,可以服用四物湯加入桃仁、紅花,再用蘇木煎湯加入人參末服用。如果是內傷色欲導致腎氣虛弱,可以用補腎丸,如果腎精虛弱,可以用益陰腎氣丸。肝血虛弱可以用養肝丸或生熟地黃丸,如果肝腎都虛弱,可以用駐景丸。總之,五臟六腑的精華都來自脾臟,然後匯聚到眼睛。所以調理脾胃,就能讓氣上行,精神煥發。
雖然眼睛與肝臟相連,但眼睛的明亮光彩實際上是由腎臟的精氣和神經所控制,所以補益精氣安神是治療眼睛疾病的根本方法。如果熱症持續,又受到風寒侵襲,眼睛就會變得不紅且有弦狀物,或者又紅又爛。如果是風熱病,眼睛就會内外浮腫發紅,並且奇癢難耐。一般來說,表證的肥胖患者大多是風熱,可以用防風、黃芩清熱瀉火為主藥,黃連、當歸滋陰養血為輔藥,柴胡、升麻、白芷消腫止痛為使藥。如果眼白發紅,可以加少量白豆蔻。瘦弱的人血虛,可以用四物龍膽湯,或者加羌活、蔓荊子、荊芥、玄參、山梔仁、菊花等藥物。裏證的肥胖患者大多是風虛,可以用防風一字散、四生散、補肝散、還精丸。
瘦人血虛挾風者,通血丸,明目地黃丸,滋陽地黃丸,通用羊肝丸。久甚者,退翳丸,活命羊肝丸。眼不過虛實而已,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珠五色花翳,腎虛火也;神光青睛被翳,肝虛火也;赤脈瘀血貫目澀痛,心火自甚也。故童子水在上,則視明瞭;老人火在上,則視昏眊。
實火氣有餘,宜前風熱藥中,加枳殼、杏仁以破氣。虛火血不足,宜前養陰藥中,加知母、黃柏以降火。黑睛有翳者,倍之。蓋散有餘之火在於破氣,降不足之火在於養陰。或勞欲過度,或涼藥過多,以致渾身手足麻木,九竅不利,兩目緊急,青白翳見,大皆視物無力,宜補陽湯,黃芩湯或加黃柏,或菊睛丸。經曰:壯水之源,以鎮陽光,滋陰是也;壯火之主,以消陰翳,養陽是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是實火,氣盛有餘,可以在治療風熱的藥方中加入枳殼、杏仁,以破除氣機。如果身體是虛火,血氣不足,可以在治療陰虛的藥方中加入知母、黃柏,以降低火氣。如果黑眼珠有翳膜,藥量可以加倍。因為消散過盛的火氣,需要破除氣機;滋養不足的火氣,需要滋養陰液。
或勞欲過度,或涼藥過多,以致渾身手足麻木,九竅不利,兩目緊急,青白翳見,大皆視物無力,宜補陽湯,黃芩湯或加黃柏,或菊睛丸。經曰:壯水之源,以鎮陽光,滋陰是也;壯火之主,以消陰翳,養陽是也。
如果過度勞累或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全身手腳麻木,九竅不通,眼睛急促,出現青白色翳膜,視力減弱,可以服用補陽湯、黃芩湯,或加入黃柏,也可以服用菊睛丸。經典醫書中記載:「滋養水源,可以鎮壓陽氣,就是滋陰;壯大火氣的主宰,可以消散陰翳,就是養陽。」
今人不分陰陽,專以龍膽辛香石藥擦點,而不知辛散損明,悲夫。外治點洗,須要手巧,凡暴赤腫,血壅氣凝者,一時連點三五次亦可。如氣血稍虛者,宜服藥以塞其源,藥水洗之,生有云膜,方可用點,若無翳膜,縱久但可洗之,卻忌過用涼藥,冷洗冰血,眼化為水。至於針刀火烙,古人忌用,惟太陽經熱生偷針痣,可刺去血。
如爛翳用茜草根燒灰,燈心草蘸點之,須臾大痛,以百節草刮去。他如金針撥轉瞳仁等法,另是一家傳授。
本事方,云:讀書之苦,傷肝損目,誠然。晉範寧嘗苦目病,就張湛求方。湛戲之曰:古方宋陽氏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次授左丘明,遂世世相傳,以及漢杜子夏、晉左太衝,凡此諸賢,並有目疾。得此方云: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內視三,簡外觀四,旦起晚五,夜早眠六,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氣簁,蘊於胸中,七日然後納諸方寸,修之一時,近能數其眉睫,遠視尺棰之餘,長服不已,洞見牆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審如是而行之,非可謂之嘲戲,亦奇方也。
白話文:
今人不懂得陰陽之理,只知道用龍膽、辛香、石藥來擦點眼睛,卻不知道辛辣之物會傷損眼睛,實在令人悲痛。
外治點洗需要技巧,遇到暴赤腫、血壅氣凝的情況,可以連續點三到五次。但若氣血虛弱,則需要服用藥物來調養根本,並用藥水洗眼。如果眼上長有雲膜,纔可以點藥;若沒有翳膜,即使時間久了也只要洗眼,切忌過度使用涼藥,冷洗會凍傷血脈,導致眼睛化成水。至於針、刀、火烙,古人都不主張使用,只有太陽經熱生偷針痣,可以用針刺出血。
如果眼上有爛翳,可以用茜草根燒成灰,蘸着燈心草點在患處,馬上就會劇烈疼痛,可以用百節草刮掉。
其他像是金針撥轉瞳仁等方法,都是家族祕傳的。
《本事方》中記載
讀書太辛苦,會傷肝損目,這是真的。晉朝的範寧曾經患眼疾,就向張湛求方。張湛開玩笑說:「古方是由宋陽氏創立,傳給魯東門伯,然後傳給左丘明,一直流傳到漢代的杜子夏、晉朝的左太衝,這些人都患有眼疾。這個方子是:減少讀書一,減少思慮二,專注內視三,簡化外觀四,早晨起牀五,晚上早睡六,這六樣東西用神火熬煮,用氣簁承接,蘊藏在胸中,七天後才放到方寸之間。堅持一段時間,就能看清睫毛,遠視也能看清尺棰的距離。長期服用下去,甚至能洞悉牆壁之外,不僅明目,還能延年益壽。** 如果你真的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就不會覺得是在開玩笑,它真是個神奇的方子。」
泊宅編,云:舊說眼疾不可浴,浴則病甚,甚至有失明者。承值郎白良云:未壯歲之前,歲歲患赤眼。一道人勸,但能斷沐頭則不復病此。彥良自此不沐,今七十餘,更無眼疾。或云,患赤目以熱水灌足佳,若澡浴必致失明。
醫余,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胃虛弱,吃食不得。診其肝脈盛脾脈弱,服涼藥以治肝則損脾,愈吃飲食不得;服暖藥以益脾,則肝愈盛而加病。何以治之,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不得用茶調,恐損脾也。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而兩得之。傳曰:木得桂而死。又曰:凡眼疾有上盛下虛者,有上虛下實者,虛者宜服補腎藥補其母也,實者宜服涼心經藥瀉其子也。眼科云:所謂補藥者,非硫黃、附子、鹿茸、蓯蓉之類,是硃砂、磁石之類也。治眼而補下,當用眼藥故也,茲為至理。(脈法在百零二目病下,《原機啟微》後)
白話文:
這兩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古代醫家對於眼疾的治療觀點,其中包含了一些關於沐浴、飲食、藥物選擇和辨證論治的內容。
泊宅編
主要講述了關於沐浴和眼疾的關係,認為沐浴會加重眼疾,甚至導致失明。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認為熱水泡腳可以緩解赤眼。
醫餘
則是更深入地探討了眼疾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它認為眼疾的病因可能是肝氣旺盛,脾胃虛弱,需要根據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的藥物,避免藥物副作用。同時,它也強調了眼疾的治療需要根據上虛下實還是上盛下虛來選擇不同的藥物,並且提出了眼疾治療中補益下焦的原則,認為這是治療眼疾的關鍵。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觀點都是古代醫家的觀點,不一定完全符合現代醫學的觀點。現代人如果患有眼疾,應該去正規醫院就診,遵醫囑治療,不要輕易嘗試民間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