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統旨,曰:燥之為病,有風燥,有熱燥,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也。又有陰血虛津不足而為燥,其證或為消渴,或為秘結,或為筋脈攣急,或為肌膚乾澀。大法辛以潤之,養血滋陰降火,則燥病自除,身自安矣。
蔭按:葉氏曰:燥是陽明之化,雖因於風熱所成,然究其源,多本於血虛津液不足所致。何也,陰血虛則不能榮潤百體,津液衰則無以滋養三焦,由是熱邪拂鬱而燥變多端。故燥干外,皮膚皴揭;燥於內,精血枯涸;燥於上,咽鼻焦乾;燥於下,便溺秘結。治之者,外以滋益之,內以培養之,在上清解之,在下通潤之。務使水液自生,而燥不容於不退矣。
白話文:
論
總而言之,燥邪致病,可分為風燥和熱燥兩種。這是因為風能驅散濕氣,熱能消耗體液。此外,還有陰血虛、津液不足導致的燥邪,其症狀可能表現為消渴(糖尿病)、便秘、筋脈攣急(肌肉痙攣)、皮膚乾燥粗糙等。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辛味藥物潤燥,並養血滋陰、降火,這樣燥邪就會自然消除,身體也會自然康復。
附註:葉氏認為:燥邪是陽明經的病理變化,雖然是由風熱引起的,但根本原因多數是血虛津液不足造成的。這是因為陰血不足,就不能滋潤全身;津液減少,就不能滋養三焦(人體上、中、下三焦),因此熱邪鬱結而產生多種燥症。所以,燥邪在體表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燥邪在內則精血枯竭;燥邪在上則咽喉鼻腔乾燥;燥邪在下則大便秘結。治療燥邪,要在體表滋養它,在內部培育它,在上焦清熱解毒,在下焦通利潤澤。務必使體液自然生成,那麼燥邪就會自然消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