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二十六

2. 燥證

3.

原病式,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澀者,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枯,不榮王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皴揭,皮膚啟裂也),皆屬於燥(手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蓋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乎寒濕,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風熱勝則火竭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蓋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則筋大燥也。燥金主於收斂,其脈緊澀,故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或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筋惕而搐;又或風熱燥並而鬱甚於里,故煩滿而為秘結也。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鑠而瘛瘲,昏冒僵仆也。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病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筋緩者,因其風熱甚,濕而為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膹郁病痿,皆屬於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掌得血而能持,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者,血以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若是也,學者不可不知。

丹溪,曰:皮膚皴揭,折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者,火燥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之類治之。

李氏,曰:燥有內外。外因時值陽明燥令,久晴不雨,黃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膚乾枯屑起;內因七情火磨,或大病吐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勞竭精,或飲飽勞役損胃,或炙煿酒醬厚味,皆能偏助火邪,消鑠血液。六氣,風熱火屬陽,寒燥濕屬陰。但燥雖屬秋陰,而反同風熱火化,蓋火盛則金被熱傷,木無以制而生風,風勝濕,熱耗津。入肝則筋脈勁強緊急口噤,發為風癇,或手足癱瘓偏枯,或十指反而莫能搔癢,或為雀目內障;入心則昏冒僵仆,語言蹇澀;入脾則膈滿不食,或善飢而瘦,或傷積變為水腫鼓脹;入肺則毛焦乾脪,膹郁咳嗽;入腎則津液竭□,煩渴及骨蒸秘結。總皆肺金所主,陽明與肺為表裡也。表病皮膚皴揭,四物湯去川芎,合生脈散,加知母、黃柏、天花粉,或單天門冬膏,如筋攣不能運動者,大秦艽湯;里病消渴,活血潤燥,生津飲。大抵表裡俱宜甘寒潤劑,忌辛香動火及一切發汗之藥。經曰: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蓋燥則血澀,而氣液為之凝滯。潤則血旺,而氣液為之宣通,由內神茂而後外色澤矣。然積液固能生氣,積氣亦能生液。氣虛者常用瓊玉膏,津虛者單五味子膏,血虛者地黃膏。凡病遇天燥(天燥即久晴不雨也),亦宜量加此等潤劑。

白話文:

[討論],內容如下:

原本疾病的模式,指出:所有乾澀、乾涸、乾硬、皮膚龜裂的症狀,都是因為「燥」。燥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肺部的特性,它們都屬於金元素。風、熱、火都屬於陽性;寒、燥、濕都屬於陰性。然而,雖然燥金屬於秋天的陰性,但它與寒濕不同,反而與風熱相似。因此,當火熱過剩,金就會衰弱,風就會產生;當風熱過剩,火就會消失,轉而成為燥。人們的風病,大多是由於熱度過高,導致風燥,這是主要的原因。肝臟控制肌肉,當風氣過重,再加上燥熱,肌肉就會變得非常乾燥。燥金控制收縮,它的脈搏會變得緊繃且乾澀,因此疾病會表現為強烈、緊急且口閉的症狀。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過度的燥熱,導致脾胃乾涸,形成糖尿病;或者風熱燥過度,鬱悶在表層,但內在的氣卻平靜;或者經常伸展,肌肉緊繃;或者偶爾感到寒冷,肌肉會顫抖;或者風熱燥併發,鬱悶在內,導致煩惱和便祕。當風癲病發作時,是由於熱度過高,風燥為兼症,口水溢出胸腔,燥熱引發抽搐,昏倒並僵直。這些症狀,都是由於熱度過高而產生風。燥病的各種表現不同,是由於風、熱、燥的程度不同。所謂的中風,肌肉鬆弛,是因為風熱過度,濕氣轉為嚴重的燥。然而,肌肉鬆弛且無法收縮,導致萎縮和麻痺,因此所有膹鬱的病,都屬於肺部的問題。金元素是燥的轉化,就像秋天深處,燥氣過重,草木就會枯萎,這就是疾病的象徵。所以手掌得到血液才能握拳,腳得到血液才能走路。燥病的特徵是,血液減少,無法滋養身體的各部位,這就是燥病的表現,學習者不能不知道。

丹溪指出:皮膚龜裂,折斷出血,劇烈疼痛或皮膚乾燥瘙癢,這是火燥傷害肺部的金元素,是嚴重的燥。應該使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等治療。

李氏說:燥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外部因素是因為陽明大腸經的燥氣,長時間晴朗不下雨,黃沙遮天蔽日,讓人狂躁困惑,皮膚乾燥起屑;內部因素是因為情緒波動、重大疾病嘔吐或腹瀉失水、金石燥熱傷害血液、房事過度耗盡精力、飲食過飽勞累損傷胃部、煎炸食物和濃厚口味的食物,這些都會增加火邪,消耗血液。六氣中,風、熱、火屬於陽性,寒、燥、濕屬於陰性。然而,雖然燥屬於秋天的陰性,但它卻與風、熱、火相像,因為火旺盛,金被熱傷害,木無法控制,產生風,風勝過濕氣,熱消耗液體。進入肝臟,肌肉會變得緊繃且緊急,口閉,發展為風癲,或者手腳癱瘓,半身不遂,或者手指彎曲無法抓癢,或者出現雀斑和內障;進入心臟,會昏倒並僵直,語言不清;進入脾臟,會膈肌滿不食,或者容易飢餓但瘦削,或者消化不良導致水腫和鼓脹;進入肺部,會毛髮乾燥,咳嗽;進入腎臟,會津液枯竭,煩渴和骨蒸便祕。總體來說,這些都是肺部金元素的問題,陽明大腸經和肺部互為表裡。外部疾病,皮膚龜裂,使用四物湯去掉川芎,結合生脈散,加入知母、黃柏、天花粉,或者單獨使用天門冬膏,如果肌肉無法運動,使用大秦艽湯;內部疾病,糖尿病,活血潤燥,使用生津飲。大體上,表裡都適合使用甘寒潤劑,避免辛辣香料和所有發汗的藥物。經典說:燥需要用潤來對待。這是滋養血液的意思。因為燥會讓血液乾澀,氣和液體會因此凝滯。潤則會讓血液旺盛,氣和液體會因此流通,由內而外的神采也會因此更加豐盈。然而,液體確實能生成氣,氣也能生成液體。氣虛的人常用瓊玉膏,津虛的人單用五味子膏,血虛的人用地黃膏。任何疾病遇到天氣乾燥(即長期晴朗不下雨),也應當酌情增加這些潤劑。

統旨指出:燥病有風燥和熱燥,因為風能勝過濕氣,熱能消耗液體。也有因為陰血虛弱,津液不足而產生的燥,症狀可能是糖尿病,便祕,肌肉緊繃,皮膚乾燥。主要的治療原則是使用辛潤劑,滋養血液,滋陰降火,這樣燥病自然就會消除,身體自然就會康復。

葉氏指出:燥是陽明大腸經的特性,雖然風熱會導致燥,但追根溯源,大多是由於血虛和津液不足引起的。為什麼呢?陰血虛弱就無法滋潤全身,津液衰弱就無法滋養三焦,因此熱邪鬱悶,燥的變化就會多種多樣。因此,外部燥,皮膚龜裂;內部燥,精血枯竭;上部燥,咽喉和鼻子乾燥;下部燥,排泄和小便便祕。治療方法是,外部滋補,內部培養,在上部清解,在下部通潤。一定要讓水分自然生成,這樣燥就不會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