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1)

1. 治三焦實火方

黃連解毒湯,治熱毒躁亂煩渴,蓄熱內甚等證,此所謂實火宜瀉。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煎服。一方加連翹、芍藥、柴胡。

涼膈散,治臟腑積熱,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

連翹(四錢),大黃,朴硝,甘草(各二錢),薄荷,黃芩,梔子(各一錢)

上銼,加竹葉七片,水煎,去渣,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加黃連五分,名清心湯;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抑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膈絡胸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與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之熱也。

如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湯各半服,能益血瀉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

既濟解毒湯,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腹中積滯,胸滿困臥,大便微秘。

大黃(酒炒),黃連(酒炒),黃芩(酒炒),甘草(炙),桔梗,柴胡,升麻,連翹,歸身(各一錢)

上銼,水煎,食後服。

本事方,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頷結硬,口舌生瘡,陽明證傷寒發狂,見鬼譫語,大小便閉,一切風壅,並皆治之。

大黃,芒硝,連翹,薄荷葉,乾葛(各二兩),山梔子,赤芍藥,甘草(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服。唯陽明證傷寒忌下。

又方,白朮,荊芥,赤芍藥(各三兩),大黃,車前子,木通,當歸,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如大便秘結,米泔調三錢,空心服;如上膈壅熱,或生赤丹,或生癰癤,用水二盞煎六分;如小便結如淋狀,用蘆根打碎洗淨,煎湯下;如五心煩熱,用生薑一片同煎服。

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黃芩,黃連,梔子仁,澤瀉,木通,生地黃,麥門冬,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溫服。

三因平胃散,治胃經實熱,口乾舌裂,大小便秘澀,及熱病後餘熱不除,蓄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無汗。

芍藥(二兩),厚朴,射干(米泔浸),升麻,茯苓(各一兩半),枳殼(麩炒),大黃(蒸),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熱服。

梔子仁湯,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五分),柴胡(一錢二分),升麻,黃芩,石膏,生甘草(各一錢),杏仁(七分半),豆豉(五十粒)

上銼,水煎,溫服。

三黃丸,治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白話文:

治三焦實火方

黃連解毒湯:用於治療熱毒導致的躁動不安、口渴、體內積熱等症狀,屬於實火,應當瀉火。藥物組成: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各等份)。用法:每次服用五錢,煎服。另有一方在此基礎上加連翹、芍藥、柴胡。

涼膈散:用於治療臟腑積熱,口舌生瘡,痰液阻塞,煩躁多渴,大便秘結,大小便不利等症狀。藥物組成:連翹(四錢)、大黃、芒硝、甘草(各二錢)、薄荷、黃芩、梔子(各一錢)。用法:加竹葉七片,水煎,去渣,加少量蜂蜜,飯後服用,也可加薑同煎。加黃連五分,稱為清心湯;減少大黃、芒硝,增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則用於治療胸膈及六經熱證,抑制少陽經氣,下行於膈絡胸中,三焦之氣與相火一同循行於體表,影響膈及六經,屬於高熱症。此藥性輕揚,也是上乘的藥劑,故能作用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治療胸膈及六經的熱證。如肺經有邪熱,咳嗽痰多,可加半夏。涼膈散與四物湯等量服用,可以益血瀉熱,名為雙和散;錢氏方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稱為瀉黃散。

既濟解毒湯:用於治療上焦熱證,出現頭目紅腫疼痛,腹部積滯,胸悶氣促,大便秘結等症狀。藥物組成:酒炒大黃、酒炒黃連、酒炒黃芩、炙甘草、桔梗、柴胡、升麻、連翹、當歸(各一錢)。用法:水煎,飯後服用。

本事方: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五臟積熱,出現煩躁多渴、嘴唇幹裂、喉嚨阻塞、眼睛紅腫、鼻樑僵硬、口舌生瘡等症狀,以及陽明經傷寒導致的發狂、譫語、大小便不通,以及各種風邪壅塞等症狀。藥物組成:大黃、芒硝、連翹、薄荷葉、乾葛(各二兩)、山梔子、赤芍藥、甘草(各一兩)。用法: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竹葉七片、蜂蜜三匙,煎至七分,去渣,飯後服用。陽明經傷寒忌用此方瀉下。

又一方:藥物組成:白朮、荊芥、赤芍藥(各三兩)、大黃、車前子、木通、當歸、甘草(各二兩)。用法:研成細末,如果大便秘結,用米湯調服三錢,空腹服用;如果上焦壅熱,或生赤丹(紅腫瘡瘍),或生癰癤,用二盞水煎至六分;如果小便不利,像淋症一樣,用蘆根打碎洗淨,煎湯服用;如果五心煩熱,加生薑一片同煎服用。

黃芩湯:用於治療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胸膈悶塞,小便淋漓澀痛等症狀。藥物組成:黃芩、黃連、梔子仁、澤瀉、木通、生地黃、麥門冬、甘草(各等份)。用法:研磨後,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飯前溫服。

三因平胃散:用於治療胃經實熱,口乾舌燥,大小便祕結,以及熱病後餘熱未消,蓄積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無汗等症狀。藥物組成:芍藥(二兩)、厚朴、射干(米泔浸)、升麻、茯苓(各一兩半)、枳殼(麩炒)、大黃(蒸)、甘草(炙,各一兩)。用法:研磨後,每次服用四錢,水煎,空腹熱服。

梔子仁湯:用於治療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紅咽痛等症狀。藥物組成:梔子仁、赤芍藥、大青葉、知母(各五分)、柴胡(一錢二分)、升麻、黃芩、石膏、生甘草(各一錢)、杏仁(七分半)、豆豉(五十粒)。用法:水煎,溫服。

三黃丸:用於治療三焦積熱,咽喉腫痛阻塞,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