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7)
卷三 (7)
1. 治暑兼風寒方
二香散,治四時感冒寒暑,嘔惡,泄瀉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及南方風土。暑月傷風傷寒,悉以此藥解表發散。
香薷,香附(各二錢),蒼朮,陳皮,紫蘇(各一錢),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甘草(各五分)
上銼散,薑、蔥煎服。加木瓜尤妙。
白話文:
二香散
此方用於治療一年四季的感冒寒暑、嘔吐、腹瀉腹痛、瘴氣、喝冷水吹風頭疼發熱、傷食不消化,以及南方水土不服等症狀。夏季受風寒暑,皆可用此藥解表發散。
藥物組成:
- 香薷、香附:各二錢
- 蒼朮、陳皮、紫蘇:各一錢
- 厚朴:薑汁炒,一錢
- 白扁豆:炒,一錢
- 甘草:五分
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用薑、蔥煎水服用。加木瓜效果更佳。
註解:
- 二香散以香薷和香附為君藥,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主治寒暑感冒、嘔吐、腹瀉等症。
- 蒼朮、陳皮、紫蘇等藥物,具有健脾燥濕、理氣止痛的作用,輔助君藥治療腹痛、腹瀉、傷食等症狀。
- 厚朴、白扁豆、甘草等藥物,具有健脾和胃、理氣化濕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南方水土不服、飲食不節等造成的脾胃不適。
- 薑、蔥煎服,可增強藥效,起到發散風寒的作用。
- 木瓜具有健脾消食、和胃止痛的功效,加之於此方,可增強治療效果。
胃風湯,治大人小兒,飲食必乘風涼,以致風冷乘虛客於腸胃,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水穀泄瀉,腹脅脹痛,惡風,頭痛多汗,及腸胃濕毒,利如豆汁,下瘀血。亦看挾證加減。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各一錢),肉桂(去皮,五分)
上銼,加粟米一撮,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胃風湯
功用
此方用於治療成人或小孩因飲食不慎,受風寒侵襲,導致腸胃不適,出現以下症狀:
- 食欲不振,吃不下東西。
- 身體消瘦,腹部膨脹。
- 食欲不振,水穀不消化,腹瀉,糞便如豆汁狀。
- 腹脅疼痛,怕風,頭痛,容易出汗。
- 腸胃濕毒,糞便帶血。
亦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加減藥物。
方劑組成
- 人參 一錢
- 白朮 一錢
- 茯苓 一錢
- 當歸 一錢
- 川芎 一錢
- 白芍 一錢
- 肉桂 五分(去皮)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粟米少許,水煎服,不限時間服用。
羌活香薷飲,治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搦,此為暑風。
黃連香薷飲
方見前。一方加羌活。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羌活香薷飲」可以治療中風昏迷、身體倒地、角弓反張、失去意識、手腳抽搐的情況,這是暑熱引起的風邪入侵。
「黃連香薷飲」的方劑在前面已經提過,這個方子加了羌活。
把藥材切碎,用水煎服。
2. 治暑暍變證方
九似丸,治伏暑暍變生諸證,頭疼壯熱似傷寒,寒熱往來似瘧疾,翻胃吐食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水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勞,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黃。
舶上塊子硫黃,元精石,滑石,甘草(炙),石膏(煅,河水浸一宿),白礬,盆硝(各半兩),寒食麵(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熟水一呷許,浸透其藥,然後入薑汁、蜜各少許,先嚼芝麻一捻嚥下,無時。
白話文:
九似丸
功效: 治伏暑中暑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頭疼發熱似傷寒,寒熱交替似瘧疾,噁心嘔吐似膈氣,便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病,口渴不止似消渴,四肢乏力似虛勞,眼睛發黃似酒疸,全身浮腫似黃疸。
組成:
- 硫磺(舶上塊子,即品質好的硫磺)
- 元精石(即明礬)
- 滑石
- 甘草(炙)
- 石膏(煅,河水浸泡一夜)
- 白礬
- 盆硝(各半兩)
- 寒食麵(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做成彈子大小的滴水丸。
用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溫水少量浸泡藥丸使其溶解,然後加入少量薑汁和蜂蜜,先嚼食少許芝麻再吞服,不受時間限制。
3. 治注夏方
加減補中益氣湯,治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飲食少,體熱者。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炙),陳皮,當歸,芍藥,黃柏,麥門冬(去心),五味子
上銼,水煎,空心溫服。挾痰,加半夏、薑汁。
白話文:
[加減補中益氣湯]
此方主治夏令(夏季)因陰虛、元氣不足導致的症狀,常見於春末夏初。表現為頭疼、四肢無力、食慾不振、體溫偏高等。
藥物組成:
- 黃耆
- 人參
- 白朮
- 甘草(炙)
- 陳皮
- 當歸
- 芍藥
- 黃柏
- 麥門冬(去心)
- 五味子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水煎,空腹溫服。
加减:
若患者伴有痰多的情況,可加入半夏及薑汁。
黃耆人參湯,治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甚,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此乃陰陽氣血俱不足,而天氣之熱助本病也。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治庚辛之不足,此湯主之。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加一錢),人參(去蘆,五分),甘草(炙,二分),白朮(五分),蒼朮(半錢,無汗一錢),橘皮(不去白,二分),黃柏(酒洗,三分),神麯(炒,三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去心,二分),歸身(酒洗,二分),升麻(六分)
白話文:
黃耆人參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主要症狀是上焦之氣不足。在夏天氣溫很高時,更容易損傷元氣,導致人體感到疲倦嗜睡,四肢無力,精神不振,兩腿發軟無力,早晚還會出現寒厥現象,但到了中午陽氣旺盛時,又會感到燥熱難耐。這都是因為陰陽氣血俱不足,加上天氣炎熱助長了病情。庚金屬大腸,辛金屬肺,由於陽氣不足,而被暑熱所乘,才會導致上述症状。因此,治療方法要先補益元氣,改善庚金與辛金的不足,而這味湯方就是針對此目的而設計的。
藥材:
- 黃耆:一錢(如果患者容易自汗,可以加一錢)
- 人參:去蘆,五分
- 甘草:炙,二分
- 白朮:五分
- 蒼朮:半錢(如果患者沒有出汗,則用一錢)
- 橘皮:不去白,二分
- 黃柏:酒洗,三分
- 神麴:炒,三分
- 五味子:九粒
- 麥門冬:去心,二分
- 歸身:酒洗,二分
- 升麻:六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之物,及過食冷物。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目不清,上壅上熱,加蔓荊子三分、藁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如氣短,精神少,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個去皮尖另研,麻子仁另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
白話文:
將藥材煎成一碗藥,水量減半,去渣後,溫熱喝下,飯前或空腹服用。忌食酒、濕面、大料等食物,也忌食過冷食物。若心下痞悶,可加黃連;若胃脘當心痛,可減去寒性藥材,加草豆蔻仁;若脅下疼痛或縮緊,可加柴胡;若頭痛,眼睛有火氣,可加黃連、川芎;若頭腦昏沉,頭部發熱,可加蔓荊子、藁本、細辛、川芎、生地黃;若氣短、精神不濟、睡眠中乏力,可加五味子;若大便乾澀,兩三天不排便,導致食慾不振、血虛、血中有火氣,可加當歸、生地黃、桃仁、麻仁。如果大便已經通暢,則上述藥物不再服用。
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半錢;如又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血藥不可復加。止常服黃耆人參湯,藥只用羌活、防風各半兩,二味㕮咀,以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並去白陳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
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砂仁、白豆蔻仁各二分;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半錢,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大便仍然不順暢,不要使用其他藥物,可以少加一些大黃,煨半錢(約1.5克);如果依然不順暢,就不是血結血秘不通,而是因為熱則生風,病人一定會出現風證。血藥就不要再加了。只要平常服用黃耆人參湯,藥物只用羌活、防風各半兩,兩味藥研磨成粉末,用水四碗煎至一碗,去渣,空腹服用,大便就會暢通無阻,一服藥便可見效。如果胸中氣滯,可以加青皮,並去白陳皮,用量加倍,去除其邪氣。這種病症是本元氣不足,應該補元氣,不應該瀉下去。
如果氣滯太過嚴重,或者補藥服用過量,或者心裡有憂鬱鬱結之事,可以再加木香、砂仁、白豆蔻仁各二分;如果腹痛,不惡寒,可以加白芍藥半錢,黃芩二分,但是要減少五味子的用量。
參歸益元湯,治注夏病。
人參(五分),白茯苓,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熟地(各一錢),陳皮,黃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七分),五味子(十粒),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加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噁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炒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黃、知母、黃柏;小水短少,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厚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蓮肉,去熟地黃、知母、黃柏;腰痛,加杜仲、破故紙、茴香;腿痠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虛汗,加黃耆、白朮、酸棗仁;夢遺,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虛損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乾葛。
白話文:
參歸益元湯,用於治療夏季的病症。
藥材包括:人參、茯苓、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陳皮、黃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七分)、五味子(十粒)、甘草(炙,三分)。
將這些藥材切碎,一劑藥加入大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小撮,用清水煎服。
若患者有飽脹感,可加入砂仁、白豆蔻;若有噁心感,可加入烏梅、蓮肉、炒米;若有噦(呃逆),可加入竹茹;若有煩躁感,可加入辰砂、酸棗仁、竹茹;若有腹瀉,可去除熟地黃、知母、黃柏,並加入炒白朮、山藥、砂仁、烏梅;若小便量少,可加入木通、山梔;若胃口不佳,不思飲食,可去除熟地黃、知母、黃柏,並加入厚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蓮肉;若腰痛,可加入杜仲、破故紙、茴香;若腿酸無力,可加入牛膝、杜仲;若皮膚乾燥,可加入地骨皮;若頭暈目眩,可加入川芎;若盜汗,可加入黃耆、白朮、酸棗仁;若夢遺,可加入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若虛損煩熱,可加入辰砂、酸棗仁、竹茹;若口苦舌乾,可加入山梔、烏梅、乾葛。
生脈散,生津止渴,夏月宜常服之,以代茶湯。
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三錢),五味子(十五粒)
上銼,水煎服。夏月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湧出。一方加黃耆、黃柏;一方加白朮。
東垣曰: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金大腸,益五臟之元氣。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服參與五味子不得者,白朮、烏梅代之。
白話文:
生脈散能滋潤生津、止渴消暑,夏天可以經常服用,當作茶水飲用。
藥方:人參、麥門冬(去除心,各三錢)、五味子(十五粒),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服用。夏天可以加入黃耆、甘草,讓身體更有活力。另外,有些配方會加入黃耆、黃柏,或者白朮。
東垣說:孫真人曾說,五月經常服用五味子,可以瀉去丙火,補益庚金(大腸),增強五臟的元氣。古人制定藥方,夏天適合補益的是天元之真氣,而不是補熱火,所以夏天吃寒涼的食物是合適的。因為暑熱會傷元氣,所以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來生發元氣,元氣就是脈絡之氣。人參甘甜,可以補益元氣、瀉去熱火;麥門冬苦寒,可以滋養水源、肅清燥金;五味子酸味,可以瀉火補益庚金(大腸)和肺金。服用人參和五味子有問題的人,可以用白朮、烏梅代替。
代茶湯,健脾止渴,夏月服之以代茶。
白朮(一錢半),麥門冬(去心,一錢)
上煎作湯代茶,服此一盞,可當茶三盞。夏月吃茶水多必泄瀉,白朮補脾燥濕,麥門冬生津止渴也。
丹溪方,治婦人患注夏,手足痠軟而發熱。
白朮,黃柏(炒),白芍藥,陳皮,當歸(各一錢),蒼朮(五分),甘草(生,三分)
上銼,加生薑二片,水煎服。
白話文:
「代茶湯」可以健脾止渴,夏天可以用它來代替茶飲。白朮一錢半,麥門冬(去心,一錢),煎成湯當茶喝,喝一盞相當於喝三盞茶。夏天喝太多茶水容易腹瀉,白朮能補脾燥濕,麥門冬能生津止渴。
「丹溪方」可以治療婦人在夏天患上濕熱,手腳酸軟發熱的症狀。白朮、黃柏(炒)、白芍藥、陳皮、當歸(各一錢)、蒼朮(五分)、甘草(生,三分)一起切碎,加入兩片生薑,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