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中 (16)

1. 治中風挾火方

當歸,川芎,梔子(炒黑),羌活,大黃(酒蒸),防風,龍膽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蔭按:吳氏曰:肝主風,少陽膽則其腑也,少陽之經行乎兩脅,風熱相干,故不能安臥。此方名曰瀉青,瀉肝膽也。

犀角丸,除三焦邪熱,疏一切風氣,治風盛痰實,頭目昏重,肢節拘急,痰涎壅滯,腸胃燥澀,大小便難。

黃連(去須),犀角(鎊,各十兩),人參(二十兩),大黃(八十兩),黑牽牛(一百二十兩,炒,另搗取粉六十兩)

上為細末,與牽牛粉合和,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臨臥溫湯下,更量虛實加減。

龍星丹,治諸風熱,痰涎壅盛。

牛膽南星,硃砂(另研,為衣,各三錢),片腦(另研,三字),牛黃(另研,三字),麝香(另研,三字),全蠍,防風,薄荷(各一錢),黃芩,黃連(各二錢),青黛(另研,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

清涼丹,治風熱壅實,上攻頭面,口眼喎斜,語言不正,肌肉瞤動,面若蟲行,及治傷寒熱盛,狂言昏冒,剛痙,及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南星(臘月牛膽制,四兩),石膏,蠍梢(去毒,各一兩半),大黃,防風,犀角屑,甘草(炙),白花蛇,硃砂,珍珠(各一兩),牛黃(三錢,另研),片腦(半兩,另研)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後臨臥薄荷湯化下。

搜風丸,治中風痰熱上攻,眩暈昏迷,心腹痞痛,大小便結滯。

黃芩,大黃,枳實(麩炒,各二兩),滑石,牽牛(各四兩),半夏(皂角、生薑、白礬煮),茯苓,寒水石,生白礬(各一兩),南星(同半夏制),薄荷(各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

搜風丸,治風熱上攻,目昏耳鳴,鼻塞頭痛,眩暈,及治躁熱,上熱,上壅,痰涎逆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結滯。

牽牛,滑石(各四兩),大黃,黃芩,蛤粉(各二兩),半夏,寒水石,白礬,乾生薑(各一兩),天南星,薄荷,人參,茯苓(各半兩),藿香葉(二錢半)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

活命金丹,治中風神不清。

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兩),梔子仁(一兩),連翹(四兩),黃芩,薄荷,青黛,板藍根(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金箔蓋。每服一丸,茶清化開,食後臨臥服。

地黃煎,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熱,不下食,冷補方。

生地黃汁,枸杞根汁(各二升),生薑汁,酥(各三升),荊瀝,竹瀝(各五升),人參,天門冬(各八兩),茯苓(六兩),大黃,梔子(各四兩)

白話文:

治中風挾火方:

此方用當歸、川芎、炒黑梔子、羌活、酒蒸大黃、防風、龍膽草等量混合研磨成粉,煉蜜製成彈子大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竹葉湯送服。吳氏認為,肝主風,少陽膽為其腑,少陽經脈循行於兩脅,風熱相干擾,故患者不能安睡。此方名為「瀉青」,意在瀉肝膽之火。

犀角丸:

此方用黃連(去須)、犀角(刮淨)、人參、大黃、炒黑牽牛(另取部分研磨成粉)製成丸藥,用於治療風盛痰實,症狀包括頭昏眼重、肢體拘緊、痰涎壅塞、腸胃燥澀、大小便困難等。

龍星丹:

此方用牛膽南星、硃砂、片腦、牛黃、麝香、全蠍、防風、薄荷、黃芩、黃連、青黛製成丸藥,用於治療各種風熱病症,以及痰涎壅盛。

清涼丹:

此方用臘月牛膽製備的南星、石膏、去毒蠍梢、大黃、防風、犀角屑、炙甘草、白花蛇、硃砂、珍珠、牛黃、片腦製成丸藥,用於治療風熱壅盛,上攻頭面,出現口眼歪斜、語言不清、肌肉抽搐、面部如蟲爬行等症狀,以及傷寒熱盛、狂言昏迷、痙攣等症狀。

搜風丸(方一):

此方用黃芩、大黃、麩炒枳實、滑石、牽牛、用皂角、生薑、白礬煮過的半夏、茯苓、寒水石、生白礬、用同法製備的南星、薄荷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用淡薑湯送服,用於治療中風痰熱上攻,出現眩暈昏迷、心腹痞痛、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搜風丸(方二):

此方用牽牛、滑石、大黃、黃芩、蛤粉、半夏、寒水石、白礬、乾生薑、天南星、薄荷、人參、茯苓、藿香葉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用生薑湯送服,用於治療風熱上攻,出現目昏耳鳴、鼻塞頭痛、眩暈,以及躁熱、上熱、痰涎咳嗽、心腹痞痛、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活命金丹:

此方用大黃、朴硝、甘草、梔子仁、連翹、黃芩、薄荷、青黛、板藍根製成彈子大的丸藥,硃砂為衣,金箔蓋頂。用茶水送服,用於治療中風神志不清。

地黃煎:

此方用生地黃汁、枸杞根汁、生薑汁、酥、荊瀝、竹瀝、人參、天門冬、茯苓、大黃、梔子,用於治療熱風引起的心煩悶,以及脾胃熱盛、不思飲食等症狀,屬寒涼補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