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卷五 (3)
1. 論
海藏,曰: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大抵柴胡飲子;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大抵四順飲子。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或問: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熱病服寒藥而熱不退,何也。答曰:啟玄子云: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經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絕,藥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
丹溪,曰:人具五行,各一其性。惟火也,心為君火,而又有相火者寄乎肝腎二臟之間,經所謂二火也。諸動為火,五者之性,感物而動,經所謂五火也。相火易起,五火相煽,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陰虛火動者難治(戴氏曰:脈數而無力者,是陰虛)。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虛火可補,參朮生甘草之類(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謂之虛者,正氣虛也)。鬱火可發,當看何經。風寒外束者可發,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必須溫散。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或硝水冰水與之。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生地黃之類。氣有餘便是火,煩躁者,氣隨火升也。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左金丸治之;氣從臍中起者,陰火也,大補丸治之;氣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蓋火起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附子末盦湧泉穴,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輕手按之熱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熱在肌表,宜清之,地骨皮、麥門冬、竹茹之類;重手按之熱甚而烙手,輕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內,宜發之,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鬱湯之類。手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木通下行,瀉小腸火;人中白瀉肝火;黃芩、黃連以豬膽汁拌炒,能瀉肝膽之火;黃柏加細辛,瀉膀胱之火;青黛能瀉五臟之鬱火,元參能瀉無根之遊火。小便降火極速,山梔子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人所不知。
丹溪活套,云:凡去上焦濕熱,須酒洗黃芩以瀉肺火,如肺有實熱宜用。如虛熱而用黃芩則傷肺氣,須先用天門冬保定肺氣,然後用之。如去中焦濕熱與痛,須用黃連以瀉心火,若中焦有實熱宜用。若脾胃氣虛,不得轉運,及中焦有鬱熱者,當用白茯苓、白朮、黃芩、葛根代之。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實熱者切當。若虛煩,須用補藥為主,人參、白朮、黃芩、芍藥、茯苓、麥門冬、大棗之類。下焦有濕熱腫痛,並膀胱有火邪者,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之類,固是捷藥。若肥白人氣虛者,宜用白朮、蒼朮、南星、滑石、茯苓之類。如黑瘦之人下焦有濕熱腫痛者,必用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檳榔等藥。柴胡瀉肝火,須用片芩佐之;片芩又能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歸尾者,能瀉大腸之火。黃連瀉心火,若用豬膽汁拌炒,更以草龍膽佐之,大能瀉膽中之火。白芍藥瀉脾火,若冬月用,必以酒浸炒,蓋其性之酸寒也。知母、黃柏瀉腎火,又瀉膀胱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在上中二焦用連皮殼,在下焦須去殼,水洗去黃漿,炒焦色,研細用之。人中白非獨瀉肝火,又能瀉三焦火及膀胱之火,使小便中出,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
白話文:
論
海藏說:白天發熱,熱在陽經循行的部位,約二十五個穴位,大多數情況下用柴胡飲子治療;晚上發熱,熱在陰經循行的部位,約二十五個穴位,大多數情況下用四順飲子治療。平旦(凌晨)發熱,熱在陽經循行的部位,肺氣主之,所以用白虎湯瀉去肺氣中的火;日晡(下午)潮熱,熱在陰經循行的部位,腎氣主之,所以用地骨皮散瀉去血中的火。有人問:寒症服用溫熱藥卻寒症不退,熱症服用寒涼藥卻熱症不退,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啟玄子說:熱症得不到寒涼的治療,是因為體內缺少陰液(水);寒症得不到溫熱的治療,是因為體內缺少陽氣(火)。寒症不寒,是因為缺乏陰液;熱症不熱,是因為缺乏陽氣。《內經》說:滋養其化生的根本。根本已經枯竭,藥物的作用就是滋養其本源的陰陽之氣。
丹溪說:人體具有五行之性,各有其特性。唯獨火,心為君火,還有相火寄居在肝腎之間,經書上所說的兩種火。一切運動都屬火,五臟之性,感受外邪而活動,經書上所說的五種火。相火容易亢盛,五種火互相煽動,就會妄動。火因妄動而起,變化莫測,隨時都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生病,陰氣耗盡則死亡,陰虛火旺的病症難以治療(戴氏說:脈搏數而無力,就是陰虛)。實火可以瀉,像黃連解毒類的藥物;虛火可以補,像人參、白朮、生甘草類的藥物(所謂實者,指邪氣實;所謂虛者,指正氣虛)。鬱火可以疏泄,要看哪條經絡受阻。風寒外束可以疏泄,輕者可以向下疏導,重則順著它的特性向上疏導。凡是火盛的,不能驟然使用寒涼藥物,必須溫和地散熱。火勢很急的,必須緩和治療,生甘草兼具瀉下和緩和的作用,人參、白朮也可以。人體強壯,正氣充足,火盛而神志狂亂的,可以用正治的方法,或者用硝石水、冰水治療。虛火盛而狂亂的,用生薑湯治療,如果用冰水等正治的方法,會立刻死亡。滋補陰液,火就能自行下降,例如炒黃柏、生地黃等藥物。氣盛就是火,煩躁不安,是氣隨火上升。氣從左邊升起,是肝火,用左金丸治療;氣從臍中升起,是陰火,用大補丸治療;氣從腳下升入腹部,是虛到極點,蓋因火從地底升起,這種病十治九不活,治療方法是用附子末敷貼湧泉穴,服用四物湯加瀉火藥。飲酒的人發熱難治,不飲酒的人因酒發熱也難治。輕輕按壓就感到很熱,重壓就不那麼熱,這是熱在肌表,應該清熱,用地骨皮、麥門冬、竹茹等藥物;重壓感到很熱,甚至燙手,輕壓卻感覺不到熱,這是熱在肌肉深層,應該疏泄,用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鬱湯等藥物。手心發熱屬於熱鬱,用火鬱湯,或者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木通能瀉小腸火;人中白能瀉肝火;黃芩、黃連用豬膽汁拌炒,能瀉肝膽之火;黃柏加細辛,瀉膀胱之火;青黛能瀉五臟的鬱火,元參能瀉無根的遊火。小便能快速瀉火,山梔子能使火從小便排出,它的特性是屈曲下行,很多人不知道。
丹溪活法說:凡是治療上焦濕熱,需要用酒洗黃芩來瀉肺火,如果肺有實熱可以用。如果虛熱而用黃芩則會傷肺氣,必須先用天門冬保護肺氣,然後再用。凡是治療中焦濕熱和疼痛,需要用黃連來瀉心火,如果中焦有實熱可以用。如果脾胃氣虛,不能運化,以及中焦有鬱熱,可以用白茯苓、白朮、黃芩、葛根代替。如果胸中煩熱,需要用梔子,實熱者最適合。如果虛煩,需要以補藥為主,人參、白朮、黃芩、芍藥、茯苓、麥門冬、大棗之類。下焦有濕熱腫痛,以及膀胱有火邪,需要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之類的藥物,這是速效藥。如果肥胖的人氣虛,應該用白朮、蒼朮、南星、滑石、茯苓之類的藥物。如果消瘦的人下焦有濕熱腫痛,必須用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檳榔等藥物。柴胡瀉肝火,需要用片芩配合;片芩也能瀉肺火,需要用桑白皮配合;歸尾能瀉大腸之火。黃連瀉心火,如果用豬膽汁拌炒,再用草龍膽配合,更能瀉膽火。白芍藥瀉脾火,如果冬天用,必須用酒浸泡炒制,因為它的性寒。知母、黃柏瀉腎火,也瀉膀胱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在上中二焦用帶皮殼的,在下焦必須去掉殼,用水洗去黃漿,炒焦研細使用。人中白不僅瀉肝火,還能瀉三焦火和膀胱之火,使小便排出,因為膀胱是它的經絡循行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