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四 (21)
卷二十四 (21)
1. 治氣痰方
四七湯,治七情氣鬱,結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紫蘇,厚朴(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婦人有孕惡阻,亦宜服之,但半夏用薑汁製過。男子因氣而小便白濁,用此湯下青州白丸子,有效。
順氣導痰湯
烏藥,桔梗,枳殼(麩炒),半夏(湯泡,各一錢半),茯苓,橘紅,南星(湯泡),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風勝,加防風、天麻。
三子養親湯,治年高痰盛氣實者,此方主之。
紫蘇子(主氣喘咳嗽,用紫色真正年久者佳),蘿蔔子(主食痞,兼理氣,用白種者佳),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色者亦可用,)
上各洗淨去砂土,曬乾,隔紙上微炒,微微研碎,看何經多作,則以所主為君,餘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或稀布小袋盛之煮湯,可隨甘旨飲啜,亦不拘時,勿煎太過,令味苦辣。若大便素實,入熟蜜一匙;冬寒,加生薑一片,尤良。夫三子出老圃,性度和平芬暢,善佐飲食,善養脾胃,使人親有勿藥之喜,是以仁者取焉。
蔭按:蓋痰不自動也,因氣而動,故氣上則痰上,氣下則痰下,氣行則痰行,氣滯則痰滯。是方也,卜子能耗氣,蘇子能降氣,芥子能利氣。氣耗則邪不實,氣降則痰不逆,氣利則膈自寬,奚痰患之有。飛霞子此方,為人子事親者設也。雖然治痰先理氣,此治標之論耳,終不若二陳湯有健脾去濕治本之妙也。但氣實之證,則養親湯亦捷徑之方矣。
三仙丸,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南星(生,去皮),半夏(湯洗七次,二味各五兩,用生薑自然汁和,五六月內做面如醬黃法),香附子(略炒,五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一方去香附,加橘紅,名玉粉丸,治氣痰。
導飲丸,治風痰氣澀,膈脘痞滿,停飲不消,頭目昏眩,手足麻庳,聲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去痰涎,進飲食。
京三稜(煨),蓬朮(煨,各二兩二錢),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白朮(各一兩半),枳實(麩炒),檳榔,木香,半夏(各一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薑湯下。
沉香和中丸,治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等證。
沉香(二錢),陳皮(去白),青皮,枳殼,木香,檳榔,黃芩,青礞石(焰硝煅,各半兩),大黃(一兩),滑石(二兩),黑牽牛(取頭末,二兩二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茶清下。
白話文:
【治療氣痰的處方】
四七湯:用於治療因情緒壓抑導致的氣結,使得痰液在體內聚集,其形態猶如破裂的棉絮,或是像梅核一樣卡在喉嚨,讓人既咳不出又吞不下;同時也能治療上腹部的脹滿感,以及痰液大量積聚造成的呼吸困難和喘息急促。
- 半夏(125克)
- 茯苓(100克)
- 紫蘇、厚朴(各75克)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12克,加入七片生薑和一顆棗子,用水煎煮後溫服。懷孕婦女若因妊娠反應而感到噁心,也可以服用此方,但需將半夏先用薑汁炮製。男性因氣憤引起的小便渾濁,可使用此湯搭配青州白丸子,有良好效果。
順氣導痰湯:
- 烏藥、桔梗、炒過的枳殼、湯泡過的半夏(各4.5克)
- 茯苓、橘紅、湯泡過的南星、黃芩(各3克)
- 甘草(1.5克)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一份,再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服用。若有風寒症狀,可以額外加入防風和天麻。
三子養親湯:適用於年長且痰多氣虛的患者,此方為主要治療方案。
- 紫蘇子(對氣喘咳嗽有效,選用紫色且保存時間長的更佳)
- 蘿蔔子(有助於消化不良,選擇白色品種較好)
- 白芥子(幫助化痰,疏氣寬胸,紫色品種亦可)
將上述藥材清洗乾淨去除泥沙,曬乾後在紙上輕微炒制,稍微研磨成碎。根據患者的主要問題來決定哪一種作為主藥,其他兩種輔助,每次使用量不超過9克,用薄布袋裝著煮湯,可隨時飲用,不要過度煎煮以免味道過於辛辣。若大便乾硬,可加入一匙蜂蜜;冬天寒冷,可以加入一片薑,效果更佳。這三種藥材均產自老園,性質平和芳香,有助於增進飲食,養護脾胃,使人體驗到健康無病的快樂,因此被仁慈之人採用。
三仙丸:用於治療中上腹部氣滯,胸部脹滿,痰液排出不順,頭部不清晰。
- 生南星(去皮)、湯洗過的半夏(各125克,用生薑汁和麵,如醬黃色法)
- 香附子(略炒,125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40粒,飯後用薑湯送服。另一個配方去掉香附子,加入橘紅,稱為玉粉丸,專治氣痰。
導飲丸:用於治療風痰氣滯,胸膈脹滿,飲食積滯不消,頭暈眼花,手腳麻木,聲音嘶啞,鼻塞,精神疲憊嗜睡,思緒混亂。經常服用可清除痰液,促進食慾。
- 京三稜(煨)、蓬朮(煨,各60克)
- 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白朮(各45克)
- 枳實(麩炒)、檳榔、木香、半夏(各30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至100粒,用薑湯送服。
沉香和中丸:用於治療氣滯,胸部脹滿,痰液排出不順,大便祕結,小便顏色深紅等症狀。
- 沉香(6克)、陳皮(去白)、青皮、枳殼、木香、檳榔、黃芩、青礞石(焰硝煅,各15克)
- 大黃(30克)、滑石(60克)、黑牽牛(取頭末,66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滴水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粒,睡前用淡茶送服。
清氣滌痰丸:強化脾胃功能,化痰涎,舒緩胸膈,增加食慾。
- 半夏曲(500克)、牛膽南星(300克)、橘紅、山楂肉、瓜蔞仁(去油)、枳實、白朮、茯苓、炒過的蘿蔔子、黃連(各240克)
- 香附(青鹽水浸炒)、枯黃芩(微炒)、紫蘇子、甘草(各180克)
- 白芥子(90克)、沉香(60克)
將以上藥材細磨成粉末,用竹瀝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約4.5克,飯後或睡前服用。對於老痰患者,可添加天門冬(去心)120克和青礞石60克(硝煅)。若屬於陰虛火旺,應以滋陰降火為主,同時配合服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