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5)
卷三 (5)
1. 治暑傷元氣方
十味香薷飲,治內傷不足,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痢。常服養陰避暑,調理陰陽。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茯苓,黃耆,白扁豆(炒),木瓜,厚朴(薑製),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作七錢,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十味香薷飲
功效: 治療內傷不足、中暑、身體倦怠、神智昏沉頭重、嘔吐腹瀉等症狀。常服可滋陰避暑,調理陰陽。
藥材:
- 香薷(一兩)
- 人參(半兩)
- 陳皮(半兩)
- 白朮(半兩)
- 茯苓(半兩)
- 黃耆(半兩)
- 白扁豆(炒,半兩)
- 木瓜(半兩)
- 厚朴(薑製,半兩)
- 甘草(炙,半兩)
製法: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七錢,用清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脹,小便赤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身重。
黃耆(汗少減五分),蒼朮(各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白朮,陳皮,神麯,澤瀉(各五分),黃柏(酒浸),當歸,青皮,麥門冬(去心),乾葛,甘草(炙,各三分),五味子(九枚)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適合治療長夏濕熱導致的各種不適,例如四肢疲倦、精神不濟、懶得動彈、胸悶氣喘、關節疼痛、呼吸急促、發熱煩躁、腹脹、小便量多且顏色深、大便稀溏且頻繁、腹瀉或口渴、食慾不振、出汗多且身體沉重等。
上銼作一服,水煎,稍熱食遠服。
《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熱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熱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以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辛苦寒,借其氣味,瀉熱補水。
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
蔭按:皆由飲食勞倦,傷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淡味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泄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之,若於其時病濕熱脾旺之證,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邪者,若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其兩目也。復立變證加減法於後。
白話文:
將藥方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用水煎煮,稍微熱一下再食用,空腹服用。
《內經》說:陽氣負責保護身體外圍,使之堅固,過熱就會導致陽氣外泄。現在是暑邪侵犯人體的季節,所以身體發熱並且自汗,用黃耆甘溫補氣作為主藥,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味微溫,補中益氣作為臣藥,蒼朮、白朮、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性,善於解肌熱,也用來治療風勝濕的病症,濕熱就會導致食慾不振,出現痞滿的症狀,因此用炒曲甘辛,青皮辛溫,來消食快氣。腎臟忌燥,需要快速用辛辣的食物來滋潤,所以用黃柏辛苦寒,借其氣味,瀉熱補水。
對於虛弱的人,要滋補其化源,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來救治因暑氣損傷庚金所導致的病症作為輔藥。
按語:這些病症都是由於飲食勞倦,損傷了脾胃,遇到暑氣而發病的。藥方中包含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這些淡味滲利小便的藥物,都是根據季節旺盛的氣候,來泄去脾胃的客邪,並補益金水的不足。這個藥方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如果患者在濕熱脾旺的時期,或者已經小便頻繁,腎肝不受邪氣影響,誤用此方,就會大量瀉掉真陰,耗竭腎水,首先會損傷眼睛。在後面我會再列出變證加減法。
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滋真陰。如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萬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
如脾虛,緣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用黃耆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言語,須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白話文:
如果心火過旺侵犯脾臟,就會導致血液受到火邪的影響,無法正常上升,陽氣也因此停滯在地中。脾臟就像人體的土地,必須用當歸來和血,少量黃柏來滋養真陰。如果脾胃虛弱,則要少用升麻,因為它是足陽明、太陰經的引經藥,會使陽氣運行。從脾胃開始,往右轉移到少陽,遵循春季的運作規律,滋養萬物的根基。再少量加入柴胡,使諸經順著運行,滋養陰陽之氣,以促進春季的和煦之氣。
如果脾虛,是因為心火旺盛侵犯脾土而引起的,其次可能是肺氣受邪,受到熱邪的傷害,這時必須大量使用黃耆,其次是甘草,再次是人參,這三味藥都具有甘溫的陽性作用。脾臟首先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因此要用黃耆的甘溫之性,來增強皮毛之氣,封閉汗孔,避免出汗損耗元氣。如果出現上氣喘、呼吸短促、懶於說話的症狀,則需要用人參來補益。心火侵犯脾臟,則要用炙甘草來瀉火熱,並補脾胃的中元氣。
甘草最少,恐滋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經曰:急者緩之。若從權,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行陰道,故引之以行陽道,使清氣出地,右遷而上行,以和陰陽之氣也。若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參,口乾嗌乾者加乾葛。
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白話文:
甘草用量要少,太多容易滋補過度。如果脾胃急痛,或是脾胃虛弱,肚子緊縮,腹皮也緊縮,就可以多用甘草。醫書上說,急症要用緩和的方法治療。如果需要調整,就要加入升麻引導藥力,因為邪氣可能停留在身體左側,不肯退去,反而會蔓延到脖子和臀部,甚至進入陰道。所以用升麻引導它走陽道,讓清氣上升,轉移到右側,向上運行,使陰陽氣血平衡。如果腹脹就要去掉甘草,咳嗽嚴重就要去掉人參,口乾舌燥就要加乾葛。
如果脾胃虛弱,無法上升,就會被陰火傷到生髮之氣,導致血液虧損,精華之氣停留在下焦,陰火旺盛,日漸煎熬,血氣不足。而且心包與心臟主血,血氣減少,心臟就沒有營養,導致心神不安,出現煩躁,這種病叫做悗。悗就是心神迷惑,煩悶不安。這是因為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混,擾亂心胸,導致全身血氣逆行紊亂。醫書上說,從下往上走的,就要用引導的方法把它排出去。
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而陰長也,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也。
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從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太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炒曲以消之,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長夏正旺之時藥也,學者詳之。
白話文:
因此,應該加入辛溫甘溫的藥物來生陽,陽氣生長,陰氣自然增長。有人會問:甘溫的藥物怎麼能生血?它也不是補血的藥物啊。我說:張仲景的醫法,血虛就用人參來補,陽氣旺盛就能滋生陰血。再加入當歸和血,並且適當加入黃柏,以滋養腎水。因為甘寒的藥物可以瀉熱火,火氣減少,心氣就能平穩安寧。如果煩躁不安還不能止住,可以少加黃連來去除。這是要補腎水,讓腎水旺盛,心火自然下降,扶持地中陽氣。
如果氣浮心亂,就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煩躁減輕後就不要再服用,以免瀉陽氣而導致陽氣反陷。如果心下痞悶,也可以少加黃連。氣亂於胸,是因為清濁相干,所以用陳皮來理氣,可以幫助陽氣上升而散除滯氣,又能幫助甘辛藥物發揮作用。因此,長夏濕土客邪火旺盛,可以酌情加入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濕熱之氣。濕氣太重,主食不易消化,因此食慾減退,不知穀物味道,要加炒曲來消食,再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幫助秋氣損傷的恢復。這是三伏長夏正氣旺盛時節的藥方,學習者要仔細研究。
清暑湯,節齋云:伏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無力,是熱邪傷榮也。
人參,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黃連(炒),甘草(各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黃柏(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途中消暑飲,夏暑若在途中,常服壯元氣,消熱驅暑,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證。
白話文:
清暑湯是針對伏暑發熱、元氣耗散、汗多無力等症狀的方劑,用於治療熱邪傷榮的疾病。方劑中的人參、黃耆、麥門冬、白芍、陳皮、白茯苓、白朮、黃連、甘草、香薷、知母、黃柏等藥材,搭配生薑煎煮,溫服可消暑解熱。
另外,還有「途中消暑飲」專為夏日旅途中預防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症狀而設計,可常服以增強元氣,消暑驅熱。
人參(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白芍藥(炒),麥門冬(去心,各一錢),陳皮(七分),甘草(炙,五分),知母(炒),香薷(各七分),五味子(十粒),黃芩(炒,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人參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四肢困倦,嗜臥,兩手指麻木。
黃耆(蜜炙),甘草(炙,各二錢半),人參(一錢半),白芍藥(一錢),五味子(二十個),升麻(七分),柴胡(八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人參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白芍藥(炒)各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陳皮七分,甘草(炙)五分,知母(炒)、香薷各七分,五味子十粒,黃芩(炒)三分,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加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煮七分,飯前溫服。此方名為人參益氣湯,主治暑熱傷氣,四肢困倦嗜睡,兩手指麻木。
黃耆(蜜炙)、甘草(炙)各二錢半,人參一錢半,白芍藥一錢,五味子二十個,升麻七分,柴胡八分,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作為一劑藥,用水二鍾煎煮八分,不拘時服用。
驅暑建中湯,治傷暑,汗大出不止,甚則真元耗散,宜用此收其汗。
黃耆(一錢半),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當歸,香薷(各一錢),白扁豆,陳皮(各八分),木瓜(七分),甘草(炙,五分),桂枝(四分)
上銼,水二鍾、棗二枚煎八分服。此即十味香薷飲去厚朴,加歸、芍、桂枝也。
黃耆湯,治中暍,脈弦細芤遲。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茯苓,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加生薑三片,煎六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驅暑建中湯適合治療中暑,症狀是大量出汗不止,嚴重者會耗損元氣,此方可以收斂汗液。藥方包括黃耆、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當歸、香薷、白扁豆、陳皮、木瓜、甘草、桂枝。將藥材切碎,用兩碗水,加入兩枚紅棗,煎煮至八分滿,服用。此方是十味香薷飲去除厚朴,加入當歸、芍藥、桂枝而成。
黃耆湯適用於治療中暑,脈象弦細而遲。藥方包括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茯苓、芍藥,各取等量。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一大碗水,三片生薑,煎煮至六分滿,去渣,溫服。
清肺生脈飲,治暑入肺,咳嗽,脾胃虛弱,氣喘氣促。
黃耆(二錢),人參,麥門冬,當歸,生地黃(各五分),五味子(十粒)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清肺生脈飲
功效: 治療暑氣入侵肺部,導致咳嗽、脾胃虛弱、氣喘氣促。
組成:
- 黃耆:2錢
- 人參:5分
- 麥門冬:5分
- 當歸:5分
- 生地黃:5分
- 五味子:10粒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