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八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十六 (1)

1.

袖珍論,曰:折傷者,謂有所傷於身體者也。或為刀斧所傷,或墜墮險地,打撲身體,皆能使血出不止,又恐瘀血停積於臟腑,結而不散,去之不早,恐有入腹攻心之患。治療之法,須外用敷貼之藥,散其血,止其痛,內則用花蕊石散之類,化利瘀血,然後款款調理生肌。或因折傷而停郁其氣,又當順之。

發明,云:夫從高墜下,惡血留於內,不分十二經絡,《內經》俱作風中肝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皆肝經之所主。蓋惡血必歸於肝,留於脅下,肝主血故也。痛甚則必自汗,但人汗出,皆為風證。從高墜下,逆其所行之血氣,宜以破血行經藥治之。

白話文:

折傷指的是身體受到外傷,無論是刀斧傷、跌落危險地勢,或是受到打擊,都會造成出血不止。更要擔心的是瘀血積聚在臟腑內,凝結不散,若不及時清除,恐會侵入腹部,危及心臟。治療方法應當外敷藥物,散瘀止痛,內服花蕊石散之類的藥物,化解瘀血,之後再慢慢調理生肌。若因折傷而導致氣血鬱滯,則需順氣解鬱。

發明

從高處墜落,會造成瘀血滯留在體內,不分經絡,按照《內經》的說法,都歸屬於風中肝經,停留在脅肋部位,因此用治療中風的方法,因為肝經主血。這是因為瘀血最終都會歸屬於肝臟,停留在脅肋部位,而肝臟主宰血液。疼痛劇烈則會導致自汗,但人體出汗都屬於風證。從高處墜落會逆行血氣,因此應該用破血行經的藥物治療。

劉宗厚,曰:打撲金刀傷損,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為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證,皆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亡血過多之證。蓋打撲墜墮,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若金刀傷皮出血,或亡血過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又察其所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血氣多少之殊,惟宜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

丹溪,云:跌撲損傷,用蘇木以活血,黃連以降火,白朮以和中,童便煎尤妙。在下者,可先須補托,後下瘀血;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入心即死。腹痛者,有瘀血,桃仁承氣湯加蘇木、紅花下之。治損傷妙在補氣血,俗工不知,惟在速效,多用自然銅以接骨,此藥必煅方可服。新出火者,其火毒與金毒相扇,挾香熱藥毒,雖有接骨之功,其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

白話文:

劉宗厚說,打撲金刀傷損,不同於因氣機失調而發病,而是外力造成的傷害,導致血肉筋骨受損,不像六淫七情致病那樣,有氣血之分。因此,所有損傷都應從血論治,但需區分瘀血停積和失血過多兩種情況。打撲墜墮,皮肉無破損而內傷,必然有瘀血;金刀傷皮出血,或失血過多,這兩種情況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有瘀血者,應以攻利之法治療;失血者,則需兼顧補益和活血。此外,還要觀察傷勢的部位、輕重、淺深,以及經絡血氣的多少,首要之務是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再調氣養血,補益胃氣,這樣才能藥到病除。

丹溪則說,跌撲損傷,可用蘇木活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童便煎服效果更佳。下肢受傷者,可先補托,後再祛瘀血;上肢受傷者,宜飲用韭汁,或與粥同食。切忌飲用冷水,因為寒涼會使血液凝固,若有一絲血進入心臟就會致命。腹痛者,多半是瘀血積聚,可用桃仁承氣湯加蘇木、紅花來治療。治療損傷的关键在于补气血,但许多庸医只追求快速见效,滥用自然铜接骨。自然铜必須煅制後方可服用,新出火煅制的自然铜,其火毒与金毒相互作用,加上香熱藥毒,雖然可以接骨,但燥散之弊远大于刀剑,需谨慎使用。

葉氏,曰:損傷之證,有跌僕之損,有打撲之損,有金刀之傷,有木石之傷,其為損傷一也。但損有輕重之異,傷有淺深之殊。損則必有瘀血停滯,即當攻下;傷即外見,皮破血出,隨用止養,此一定之法。今丹溪先生先以托補之藥,只恐血遇補而益盛,反加喘急,雖欲下瘀,不可得已。惟當施之於元虛損輕者之為宜也。專科者,當究心焉。

龔氏,曰:大凡打撲傷損墜墮或刀斧所傷,皮未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停積,先宜逐去瘀血,然後和血止痛;若肌血破而亡血過多者,宜調氣養血,補脾胃為主。

李氏,曰:折傷有損身體,或墜跌打撲,倒壓閃挫,氣血鬱逆而皮不破;或金刀傷皮出血,外損筋骨者,可治。內損臟腑里膜及破陰子耳後者,不治。未出血者,宜蘇木去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三味用童便入酒煎服。在上者宜韭汁和粥吃,在下者可下血。冷則凝,不可飲冷水,引血入心即死。消瘀,雞鳴散、花蕊石散。順氣,木香勻氣散加童便、紅曲或紅酒。已出血者,急用陣王丹止血,先服補托藥而後消瘀,虛甚者,亦不敢下。血虛者,四物湯加川山甲。氣虛者,用蘇木、參、耆、當歸、陳皮、甘草,服半月,脈散漸收,方敢以煎藥調下自然銅末一味,空心服之,如骨不碎折者忌用。素虛損甚者,紫河車丹去麝香。但損傷妙在補氣血,或破寒冷者,先宜起寒。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有在氣在血之分。然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於肝,流於脅,鬱於腹,而作脹痛,或增寒熱。實者下之,虛者當歸鬚散、復元活血湯調之,或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貝母等分,水煎服。凡損傷瘡口忽干,毒攻腹內,恍惚煩悶嘔吐,及已出血多,而又嘔血不止者,難治。初起嘔吐者,用平胃散為末內服,外用薑汁調敷,破傷風浮腫者亦宜。初起吐血,用蘇木煎湯調古烏附湯,或古蚌霜散。如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用百草霜為末,酒調服。如傷外腎,小便出血不通者,五苓散。敷藥,單糯米膏、小曲散。定痛,乳香定痛散、夾骨法。折傷後為四氣所侵,手足疼痛者,應痛丸。接骨,須經絡穴法骨髓明透,而又有傳授,故古以危氏為善,接骨紫金丹、接骨丹。

白話文:

葉氏說,損傷的症狀,有跌倒的損傷,有被打的損傷,有金刀的傷,有木石的傷,它們都屬於損傷。只是損傷有輕重之分,傷口有淺深之別。損傷就一定會有瘀血停滯,必須要攻下瘀血;傷口則外見,皮破血出,就要用止血藥來養傷,這是固定的方法。現在丹溪先生先用補氣血的藥,恐怕血遇到補藥而更加旺盛,反而會加重喘急,雖然想要下瘀血,卻也不得已。所以只適合用於元氣虛弱,損傷輕微的人。專科醫生,應該用心研究這些。

龔氏說,一般來說,打撲傷損、墜落或刀斧傷,如果皮膚沒有破裂而內部受損,就一定會有瘀血停積,應該先清除瘀血,然後再和血止痛;如果肌肉和血液破裂而失血过多,就應該調氣養血,以補脾胃為主。

李氏說,折傷會損害身體,或者墜跌打撲、倒壓閃挫,氣血鬱滯而皮膚沒有破裂;或者金刀傷破皮出血,外傷筋骨者,都可以治療。內傷臟腑、里膜,以及破壞陰囊和耳朵後面者,則不治。沒有出血者,應該用蘇木去瘀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三味藥用童便加入酒煎服。在上半身者,應該用韭菜汁和粥一起吃,在下半身者,可以排血。寒冷會使血凝固,不可飲用冷水,否则血會流入心脏而致命。消瘀血,可用雞鳴散和花蕊石散。順氣,可用木香勻氣散加入童便、紅曲或紅酒。已經出血者,要急用陣王丹止血,先服用補托藥,然後再消瘀血,虛弱嚴重者,也不敢下瘀血。血虛者,可用四物湯加川山甲。氣虛者,用蘇木、人參、黃耆、當歸、陳皮、甘草,服用半个月,脉散逐渐收敛,才能用煎藥调下自然铜末一味,空腹服用,如果骨頭沒有碎裂或折断,忌用。体质虛弱、損傷嚴重者,可用紫河車丹去除麝香。但損傷的關鍵在於補氣血,或因寒邪入侵者,應該先驱寒。折傷主要以血論,不像六淫七情那样有在氣在血的區分。然而肝主血,不論何經受傷,惡血都會歸於肝,流向脅肋,鬱滯於腹部,而引起脹痛,或加重寒熱。實證者,要泻下;虛證者,應該用當歸鬚散、復元活血湯調治,或十全大補湯加上香附、陳皮、貝母等分,水煎服。凡損傷瘡口突然乾燥,毒素攻入腹內,精神恍惚、煩躁悶悶、嘔吐,以及已經出血过多,而又嘔血不止者,難以治療。剛開始嘔吐者,用平胃散研末内服,外用薑汁調敷,破傷風浮腫者也宜用。剛開始吐血,用蘇木煎湯調和古烏附湯,或古蚌霜散。如果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用百草霜研末,酒调服。如果傷到外腎,小便出血不通,用五苓散。敷藥,單用糯米膏、小曲散。定痛,用乳香定痛散,夾骨法。折傷後受四氣侵襲,手足疼痛者,用應痛丸。接骨,需要經絡穴法骨髓明透,並且有傳授,所以古人以危氏為善,用接骨紫金丹、接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