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四 (5)
卷二十四 (5)
1. 治熱痰方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王隱君曰:余制此劑,與滾痰丸相符,蓋以小柴胡湯為主,合前胡半夏湯,以南星、紫蘇、橘皮、厚朴之類出入加減。素抱痰及肺氣壅塞者,以柴胡為主。余者並去柴胡,用前胡為主。中風者,去陳皮,入獨活。胸膈不利者,去陳皮,加枳實去穰,麩炒,更加赤茯苓去皮。內外無熱者,去黃芩。
虛弱有內熱者,勿去黃芩,加南木香。一切滾痰氣之藥,無有出其上者。氣無補法之說,正恐藥味窒塞之故,是以選用前件品味,並是清疏溫利,性平有效者也。
王隱君滾痰丸,治濕熱食積,一切宿滯之痰及諸般怪證。括曰:甑里翻身甲卦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煅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零半兩,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證如神效,水瀉雙身卻不任。
大黃(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五錢),青礞石(捶碎,焰硝同入小砂罐內,瓦片蓋之,鐵線束定,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色如黃金,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病虛實加減,多至百丸,少至十丸,食後溫水下。
蔭按:原方服藥,必須臨睡就床,用熟水一口許,只送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在咽膈間,徐徐而下。如日間病出不測,疼不可忍,乾嘔噁心,必於除差者,須是一依臨睡服法,多半日不可飲食湯水,及不可起身坐行言語,直候藥丸除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每次須連進兩夜,先夜所服,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次夜減十丸。
下一二次者,仍服前數。下五七次,或只二三次而病勢頓已者,次夜減二十丸。頭夜所服並不下惡物者,次夜加十丸。壯人病實者,多至百九。唯狂疾勁實,及暴卒惡候,多服無妨。大抵服罷仰臥,咽喉稠涎,壅塞不利者,乃痰氣泛上,藥病相攻之故也,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安貼。
若暴病,服藥下咽即仰臥,頓然百骸安靜,五臟清平快利,不可勝言,間有片時倦怠者,蓋連日病苦不安,一時為藥所勝,氣體暫和,如醉得醒,如睡方起,即非虛倦也。此藥並不洞泄,刮腹大瀉,但能取痰積惡物,自腸胃次第穿鑿而下腹中糟粕,並不相傷。詳悉不能備述,服者自然知之。
一切新久失心喪志,或癲或狂等證,每服一百丸,人壯氣盛能飲食,狂甚者,一百二十丸以上至二三百丸,以效為度。一切中風癱瘓,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結者,每服八九十丸,人壯氣盛者一百丸,常服三二十丸,無大便不利之患,自有上清下潤之妙。一切陽證風毒腳氣,遍身遊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效更加十丸。
一切走刺氣痛,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加十丸。一切無病之人,遍身筋骨等處平白疼痛,不能名狀者,每服七八十丸,加至見效為度。一切頭痛,非頭風證,牙疼或浮或癢,非風蛀牙證者,每服八九十丸。一切因風因寒,鼻塞聲重等證,身體不痛,非傷寒證者,每服七八十丸,痰盛人實者,加丸數。
白話文:
治熱痰方
此方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此方與滾痰丸功效相近,主要以小柴胡湯為基礎,並加入前胡半夏湯的成分,再根據情況增減南星、紫蘇、橘皮、厚朴等藥材。若屬痰多且肺氣壅塞者,以柴胡為主;其他情況則以去柴胡,改用前胡為主。中風者,去除陳皮,加入獨活;胸膈不適者,去除陳皮,加入麩炒枳實去穰,以及去皮赤茯苓;若無內外熱症,則去除黃芩。
體虛但有內熱者,則不宜去除黃芩,需加入南木香。所有治療痰氣的藥方,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之所以不添加補氣的藥材,是擔心藥物會阻塞氣機,因此選用的藥材都是清疏溫利、性平且有效的。
滾痰丸用於治療濕熱食積、各種宿滯之痰以及各種奇特的病症。方中藥材比例為:酒蒸大黃八兩,酒洗黃芩八兩,沉香五錢,將青礞石捶碎後與焰硝一起放入小砂罐中,用瓦片蓋好,鐵線捆紮,再用鹽泥封固曬乾,用火煅燒至紅,冷卻後取出,顏色如同黃金,取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根據病情虛實增減劑量,最多可服至一百丸,最少十丸,飯後溫水送服。
服藥時應在睡前臨睡就寢,用少量熟水送服,立即仰臥,讓藥物慢慢從咽喉滑入食道。如果白天病情突然發作,疼痛難忍,出現乾嘔噁心等症狀,則需按照睡前服藥的方法服用,服藥後半天內不可飲食或喝水,也不可起身走動或說話,需等到藥物清除上焦痰滯惡物,通過膈膜進入腹部後,才能活動。每次需連續服用兩晚。第一晚服藥後,次日痰物排出三五次者,第二晚減十丸;排出下一二次者,則維持原劑量;排出五七次或只排出二三次病情就有所好轉者,第二晚減二十丸;第一晚服藥後未排出惡物者,第二夜則增加十丸。體質強健,病情較重者,劑量可增加到一百九十丸。但對於狂疾嚴重、病情危急者,則可加大劑量,沒有限制。服藥後仰臥,若咽喉有稠厚黏液,感覺阻塞不適,那是痰氣上湧,藥物與病邪相爭的表現,過一會兒藥效發揮,自然就會好轉。
若病情危急,服藥後立即仰臥,則會頓時感到全身舒暢,五臟清淨,效果非常明顯。即使偶爾感到疲倦,也是因為之前連日病情折磨,此時藥力勝過病邪,氣血暫時調和,就像酒醉清醒或睡醒一樣,並非虛弱所致。此藥並非瀉下通便之藥,而是能清除痰積惡物,讓它們從腸胃逐漸排出,不會損傷腸胃。其詳細作用機制無法盡述,服藥者自然會了解。
對於各種新舊失眠、喪志、癲癇、狂躁等症狀,每次服用一百丸;體質強健,能正常飲食,病情嚴重的,可服用一百二十丸,甚至二三百丸,以療效為準。對於中風癱瘓、痰涎阻塞,大便通暢或不通者,每次服用八九十丸,體質強健者可服用一百丸,平時可服用三二十丸,即可避免大便不通,自然就能達到上清下潤的效果。對於各種陽證風毒腳氣,遍身遊走疼痛,每次服用八九十丸,若無效可再加十丸。
對於各種走竄刺痛,每次服用七八十丸,若無效可再加十丸。對於無病之人,全身筋骨等部位莫名疼痛者,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直至見效為準。對於各種頭痛(非頭痛風),牙痛(非風蛀牙)或浮腫或瘙癢者,每次服用八九十丸。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塞、聲音嘶啞等症狀(非傷寒),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痰盛體實者可增加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