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八十五 (1)
卷八十五 (1)
1. 論
虞氏,曰:經云: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腠理閉拒,雖有大風苛毒,而弗能為害也。若夫破傷風證,因事擊破皮肉,往往視為尋常,殊不知風邪乘虛而客襲之,漸而變為惡候。又諸瘡久不合口,風邪亦能內襲,或用湯淋洗,或用艾焚灸,其湯火之毒氣,亦與破傷風邪無異。其為證也,皆能傳播經絡,燒消真氣,是以寒熱間作,甚則口噤目斜,身體強直,如角弓反張之狀,死在旦夕,誠可哀憫。治之之法,當同傷寒處治,因其有在表、在裡、半表半裡三者之不同,故不離乎汗、下、和三法也。是故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表裡之間者,宜和解之,又不可過其法也。閭閻野人,多不識此證,不早求治療而袖手待斃,哀哉。
白話文:
虞氏說:經典上記載:「風,是百病的起源。」如果身體清淨,毛孔緊閉,即使遇到強勁的毒風,也無法侵害。但是,像是破傷風這種疾病,往往是因為外傷損傷皮肉,人們往往把它當成小事一樁,殊不知風邪趁虛而入,逐漸演變成惡劣的病症。
另外,那些久久不癒合的傷口,風邪也可能從裡面入侵。有些人用熱水洗傷口,有些人用艾草灸,熱水和艾火的毒氣,跟破傷風的風邪其實是一樣的。這些病症都會沿著經絡傳播,消耗人體的真氣,因此會出現寒熱交替、嚴重的甚至會口不能言、眼珠斜視、身體僵硬如弓一般反弓,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實在令人痛心。
治療的方法,應該和治療傷寒一樣,因為病邪有表、裡、半表半裡三種情況,所以治療方法也離不開汗、下、和三種方法。表證就用汗法,裡證就用下法,表裡交加的病症,就需要和解。但也要注意不可過度使用這些方法。
鄉下人大多不瞭解這種病症,沒有及早治療,反而袖手旁觀,任其病情加重,實在令人悲哀。
病機,云:破傷風者,有因卒暴傷損,風襲之間,傳播經絡,致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強,口噤不開,甚者邪氣入臟,則分汗、下之治。有因諸瘡不瘥,榮衛俱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風邪亦能外入於瘡,為破傷風之候。故諸瘡不瘥,舉世皆言著灸為上,是為熱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諸變不可勝數,微則發熱,甚則生風而搐,或角弓反張,口噤目斜,皆因瘡鬱結於榮衛,不得宣通而生。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瘡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而熱甚則生風也。河間云:破傷風,風熱燥盛,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而愈,猶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辛熱發散也。凡用辛熱開衝風熱結滯,宜以寒藥佐之則良,免致藥中病而風熱轉甚也。如治傷寒發熱,用麻黃、桂枝加黃芩、石膏、知母之類是也。若只以甘草、滑石、蔥豉發散,甚妙。若表不已,漸轉入里,里未太甚,而脈弦小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藥亦得。猶傷寒在半表半裡,而以小柴胡和解之也。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搐搦,涎唾稠黏,胸腹滿塞,便溺秘結,或時汗出,脈沉洪數而弦。然汗出者,由風熱鬱甚於里,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故汗出也。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後,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則熱退結散而風自愈矣。
白話文:
破傷風病機
破傷風,其病因有二:
一者,因突發外傷,遭受風邪侵襲,風邪沿經絡傳播,導致寒熱交替,身體僵硬,口不能開。嚴重者,邪氣侵入臟腑,則需用發汗或下瀉之法治療。
二者,因瘡瘍久不癒合,導致氣血虛弱,肌肉難以再生,瘡口難以癒合。此時風邪亦可乘虛而入,侵襲瘡口,形成破傷風。
因此,對於久不癒合的瘡瘍,世人皆言以灸法治療最佳,認為是熱瘡。然而,並不知曉火熱之氣會逼迫毒邪循經絡而行,變化莫測。輕則發熱,重則生風抽搐,甚至角弓反張、口噤眼斜,皆因瘡瘍毒邪鬱積於氣血,無法宣通而致。
亦有未曾灸治而患此病者,其瘡瘍表面覆蓋白痂,瘡口閉塞,氣血難以流通,故而陽熱易於鬱積,熱氣過盛則生風。
河間先生言:破傷風,屬風熱燥盛,鬱積於表,但裡氣尚平者,常表現為伸懶腰,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抽搐,脈浮數而弦。此類患者宜用辛熱之藥治風,開通鬱結,則可痊癒。此與傷寒表熱鬱積,以麻黃辛熱發散之法相似。
凡用辛熱藥開通風熱鬱結,宜佐以寒藥,方可避免藥中病而導致風熱加重。如治傷寒發熱,以麻黃、桂枝加黃芩、石膏、知母之類藥物,即此理。
若僅用甘草、滑石、蔥豉發散,亦可治之。若表證未除,風熱漸入裡,裡證未甚,脈弦細者,則宜用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治,或略加治風辛熱藥亦可。此與傷寒半表半裡,以小柴胡和解之法相似。
若裡熱已甚,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抽搐,涎唾稠粘,胸腹滿塞,大小便不通,或時汗出,脈沉洪數而弦。其中汗出者,因風熱鬱積於裡,表熱稍退,腠理疏泄,心火熾盛,故汗出。此類患者宜用除風散結、寒藥下瀉之法,再用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理,則熱退結散,風自愈矣。
又,曰:風證善行數變,入臟甚速,死生在反掌之間,急宜分表裡虛實而治之。邪在表者,則筋脈拘急,或寒熱筋惕搐搦,脈浮弦,用羌活防風湯散之;在半表半裡者,則頭微汗,身無汗,用羌活湯和之;傳入里者,舌弦口噤,項背反張,筋惕搐搦,痰涎壅盛,胸腹滿悶,便搦閉赤,時或汗出,脈洪數而弦,以大芎黃湯導之。既下而汗仍出,表虛也,以白朮防風湯補之,不時灌以粥飲為善。前云乃氣虛未損之法也。若膿血太泄,陽隨陰散,氣血俱虛而類前證者,悉宜大補脾胃,切忌祛風之藥。
白話文:
此外,又說:風邪善於流竄變化,侵入臟腑的速度極快,生死只在一瞬間,必須急切地分辨表裡虛實,對症下藥。
邪氣在表面的,會出現筋脈拘緊,或寒熱交替、筋惕抽搐,脈象浮弦,可用羌活防風湯散之;邪氣在半表半裡的,則頭部微汗,身體無汗,可用羌活湯調和之;邪氣傳入裡面的,會出現舌頭僵硬、口不能言,項背反張、筋惕抽搐,痰涎阻塞,胸腹滿悶,大便祕結發赤,偶爾汗出,脈象洪數而弦,可用大芎黃湯引導之。
若服藥後仍汗出不止,說明表虛,可用白朮防風湯補之,並隨時用粥水灌服,效果最佳。以上所述,皆為氣虛未損之法。
若膿血過度流失,陽氣隨著陰氣散失,氣血皆虛,且出現類似上述症狀,則應著重於大補脾胃,切忌使用祛風之藥。
病機,云:破傷風者,同傷寒證治,分別陰陽,有在表,有在裡,有在半表半裡。在表宜汗,在裡宜下,在表裡之間宜和解,不可過其治也。故表脈浮而無力者,太陽也;里脈長而有力者,陽明也;脈浮而弦小者,少陽也。若明此三法而施治,不中病者鮮矣。
劉宗厚,曰:破傷風證,古方藥論甚少,豈非以此疾與中風同論,故不另立條目也。惟河間論傷寒表裡中三法同治,用藥甚詳。諸書言病因,有因外傷於風,有因灸及內熱所作者,然與中風相似也。但中風之人尚可淹延歲月,而破傷風者,犯之多致不救。蓋中風有在經、在腑、在臟之異,獨入臟者最難治。破傷風或始自出血過多,或瘡口早閉,瘀血停滯,俱是血受病,血屬陰,五臟之所主,故此風所傷,始雖在表,隨即必傳入臟,故多死也。又此病或瘡口坦露,不避風寒而無所傷;或瘡口閉合,密避風邪而反病此;或病十分安全而忽有此,大抵皆因氣虛而有鬱熱者得之。若內氣壯實而無鬱熱者,雖傷而無害也,審之。
白話文:
破傷風病機及治療
病機:破傷風的病機,與傷寒證的治療方法相同,需分別陰陽,判斷病邪在表、在裡,或在表裡之間。
- 表證宜用發汗法;
- 裏證宜用攻下法;
- 表裡證宜用和解法,不可過於偏執某一種方法。
因此,若患者脈象浮而無力,屬於太陽病;脈象長而有力,屬於陽明病;脈象浮而弦小,屬於少陽病。若能明瞭這三種方法,並依此施治,不中病者少之又少。
劉宗厚:破傷風證,古方藥論記載很少,可能是因為古人將此病與中風同論,所以沒有單獨設立條目。只有河間先生在論述傷寒表裡中三法時,對用藥做了詳細闡述。
各種書籍中記載的破傷風病因,有因外傷於風,有因灸及內熱所致,與中風相似。但中風患者尚可拖延數月甚至數年,而破傷風患者,一旦發病,往往難以救治。
這是因為中風可能在經絡、腑臟、臟器中發病,其中獨入臟器的中風最難治癒。而破傷風,可能是因為出血過多,或瘡口過早閉合,瘀血停滯,皆是血受病邪,血屬陰,而五臟都與血有關,所以破傷風雖然最初可能在表,但很快就會傳入臟腑,因此多半會導致死亡。
此外,破傷風患者,可能是瘡口坦露,不避風寒而無所傷;也可能是瘡口閉合,嚴密避開風邪,反而發病;甚至有些患者病況十分安全,突然就發病,這些情況大多是因為氣虛而有鬱熱所致。如果患者內氣強盛,沒有鬱熱,即使受傷也不會產生危害。因此,需謹慎分析。
蔭按:丹溪曰:破傷風同傷寒壞證治看在何經,而用本經藥驅逐也,誤則殺人。劉河間有法有方,宜選而用之。虞氏曰:河間論破傷風脈證,詳明甚矣,何其但云三陽而不及於三陰?蓋風邪在於三陽之經,便宜按法早治而愈,若待傳入三陰,其證已危,或腹滿自利,口燥咽乾,舌卷囊縮,皆無可生之理,故置而弗論也。
又葉氏曰:破傷濕者,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口噤強直,宜除濕湯、白朮酒,或用牡蠣為末敷瘡口,仍以末二錢,煎甘草湯調下亦可。李氏曰:破傷證似中風,有四因,不因氣動者二:卒暴損破風襲,或諸瘡湯洗、艾灸逼毒妄行;有因氣動者二,瘡口不合,貼膏留孔風襲,或熱鬱,遍身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傳播經絡,燒爍真氣,是寒熱間作,甚則發痙,口喎噤,角弓反張,須臾欲死。用蠍梢餅或二生飲加天麻為末,每一錢用黑豆淋酒調服,化痰開關。
白話文:
丹溪說,治療破傷風要看病症屬於哪條經絡,然後用該經絡的藥物來驅逐風邪,如果用錯藥就會致命。劉河間有治療破傷風的方法和方劑,應該根據情況選用。
虞氏說,河間論述破傷風的脈證很詳細,為什麼只講了三陽經,而沒有提到三陰經?這是因為風邪在三陽經時,可以根據方法早點治療而痊癒。如果等到傳入三陰經,病症已經很危重,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口乾舌燥、舌頭卷縮,這些都是無可救藥的症狀,所以才沒有提到。
葉氏說,破傷風也有濕邪入侵的,比如傷口因洗澡沾濕,濕氣從傷口進入,患者昏迷沉重,口緊閉僵硬,可以用除濕湯、白朮酒治療,或者用牡蠣粉敷在傷口上,再用牡蠣粉兩錢,煎甘草湯調服也可以。
李氏說,破傷風的症狀跟中風很像,有四個原因。不因為氣血運行失常導致的兩個原因是:突然受到外傷,風邪入侵,或者用熱水洗瘡口、用艾灸逼毒,導致毒氣亂竄;因為氣血運行失常導致的兩個原因是:傷口沒有癒合,貼膏藥留了孔,風邪入侵,或者熱邪鬱積,全身長出白色痂皮,傷口閉塞,氣血難以流通,蔓延到經絡,燒灼真氣,導致寒熱交替,嚴重就會出現抽搐、口歪眼斜、角弓反張,很快就會死亡。可以用蠍梢餅治療,或者在二生飲中加入天麻粉,每次一錢,用黑豆浸酒調服,化痰開竅。
風盛者,二烏丸;風痰俱盛者,古星風散;風痰虛者,烏蛇散;血凝心神昏悶者,單鵝翎燒灰存性,酒調服一錢,服後飲酒一二盞以助藥勢;如血多痛甚者,如聖散;手足戰掉者,硃砂指甲散、蠐螬酒;如頭目青黑,額汗下流,眼小目瞪,身汗如油者,四逆不治,治同傷寒表裡法。
風熱燥甚,怫鬱在表,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搐搦,宜辛熱治風佐以辛寒。如傷寒,麻桂加黃芩、石膏、知母是也。若表不已,漸傳入里,在肌肉者,宜退風熱,開結滯辛寒之藥,或佐以辛熱調之,猶傷寒半表裡而用小柴胡也。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搐搦,涎唾稠黏,胸腹滿塞,便溺秘結,或時汗出,宜祛風散結,寒藥下之後,復以清熱開結之藥調之。又云:破傷風同傷寒壞證治看在何經,而用本經藥祛之。
白話文:
風盛的人,可以用二烏丸;風痰都盛的人,可以用古星風散;風痰虛的人,可以用烏蛇散。血凝心神昏悶的人,可以用單鵝翎燒灰存性,酒調服一錢,服後飲酒一二盞以助藥勢;如果血多痛甚,可以用如聖散。手足戰掉的人,可以用硃砂指甲散、蠐螬酒。如果頭目青黑,額汗下流,眼小目瞪,身汗如油,屬於四逆不治,要按照傷寒表裡法治療。
風熱燥甚,郁在表,喜歡伸懶腰打哈欠,筋脈拘急,有時惡寒,或筋惕搐搦,可以用辛熱治風佐以辛寒的藥物。就像傷寒,可以用麻桂加黃芩、石膏、知母。如果表證未除,逐漸傳入里,在肌肉裡,可以用退風熱、開結滯的辛寒藥物,也可以佐以辛熱藥物調治,就像傷寒半表半裡用小柴胡一樣。如果裡熱已甚,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搐搦,涎唾稠黏,胸腹滿塞,便溺秘結,有時汗出,可以用祛風散結的寒藥,寒藥下之後,再用清熱開結的藥物調治。還有說法是,破傷風和傷寒的壞證,要看症狀在哪條經脈,用本經藥物祛除。
太陽表證宜汗,古防風湯去甘草,加川芎、獨活等分,水煎服,或調蜈蚣散,或九味羌活湯少用細辛,加歸芍等分,水煎服。便秘加大黃,緩緩通之,或用古龍虎丹發汗亦妙。少陽半表裡證,宜和,羌麻湯。陽明裡證,宜下。若服表藥過多,臟腑和而自汗者,白朮防風湯。大汗不止,搐搦者,升麻葛根湯加白朮、黃芩。
白話文:
太陽表證適合發汗,古方防風湯去掉甘草,加入川芎、獨活等分,水煎服用,或調蜈蚣散,或九味羌活湯少用細辛,加歸芍等分,水煎服用。便秘加用大黃,緩緩通便,或用古方龍虎丹發汗也很好。少陽半表半裡證,適合調和,用羌麻湯。陽明裡證,適合瀉下。如果服用表藥過多,臟腑和緩而自汗者,用白朮防風湯。大汗不止,抽搐者,升麻葛根湯加白朮、黃芩。
如臟腑閉,小便赤,自汗者,先用小芎黃湯二三服,後用大芎黃湯速下之,或江鰾丸。氣弱者,只用蜜導法。或始而出血過多,或瘡口早合,瘀血停滯,俱是血分受病,血屬陰,五臟所主,始雖在表,隨即入里,故多死也,宜養血當歸地黃湯、活神丹、托裡散、內托十宣散,以防毒陷,外用魚膠散,或用鼠頭骨為末,豬脂調敷,亦治狗咬。人有破傷水濕,口噤強直者,用牡蠣為末敷之,仍以甘草煎湯調服二錢。
白話文:
如果臟腑閉塞,小便發紅,還伴隨自汗,先用小芎黃湯喝兩三劑,之後再用大芎黃湯迅速瀉下,或者服用江鰾丸。體虛氣弱的人,就只用蜜導的方法。如果一開始就出血過多,或者傷口很快就癒合,瘀血停滯在體內,這些都是血分受病的表現。血屬於陰,五臟都與之相關。雖然一開始病症表現在外,但很快就會侵入內臟,因此死亡率很高。應該要滋養血液,服用當歸地黃湯、活神丹、托裡散、內托十宣散,以防止毒素深入內臟。外用魚膠散,或者用鼠頭骨研成粉末,用豬油調和敷在傷口上,也能治療狗咬傷。如果有人受傷後,接觸到水濕,嘴巴緊閉不能張開,就用牡蠣研成粉末敷在傷口上,並且用甘草煎湯調服兩錢。
或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口噤反張,筋搐痰壅,似破傷風證,又似痙證,其實乃氣血俱虛也,凡癰疽潰後膿血大泄,陽隨陰散變證,只宜大補氣血,果系風痙,亦不宜以風藥治之。血虛者,變證去升、柴、陳皮,加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門冬、肉桂,大劑服之。氣血俱虛,汗多作渴,寒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桂、附、麥門冬、五味子。
呃逆者,托裡溫中湯。若妄投風藥者,死。
白話文:
有些病人已經十分安全,卻突然出現口噤反張、筋搐痰壅的症狀,看似破傷風或痙攣,其實是氣血兩虛所致。凡是癰疽潰爛後膿血大量流失,陽氣隨著陰血散失而出現的變症,只宜大補氣血。即使是風痙,也不宜用風藥治療。
血虛者,變證時要去除升麻、柴胡、陳皮,加入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門冬、肉桂,大劑服用。氣血俱虛,汗多口渴,寒熱者,用十全大補湯加桂枝、附子、麥門冬、五味子。
呃逆者,可用托里溫中湯。若胡亂使用風藥,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