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四 (1)
卷二十四 (1)
1. 通治諸痰方
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逆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食生冷,飲酒過度,脾胃不和,並皆治之。
半夏(湯泡七次,二錢),陳皮(去白),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蔭按:惟二陳湯,一身之痰無不治,但在上加引上藥,在下加引下藥。引上加升麻、防風之類,引下加黃柏、防己、木通之類。如偏頭痛在右,本方加川芎、白芷、防風、荊芥、薄荷、升麻之類。在左,本方合四物湯,亦加防風、荊芥、薄荷、細辛、蔓荊子、柴胡、酒片芩之類。
頂痛者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薄荷等。如痰在腰胯,膝下腫痛,加蒼朮、防己、木通、黃柏、萆薢、牛膝之類。如痰在胸腹中作痛,作痞滿,加白朮、神麯、麥芽、砂仁之類。如痰在脅下作痛,或漉漉有聲,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藥之類。如痰在經絡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在上加防風、羌活、威靈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類,冬月加烏、附行經。如風痰壅盛,喘急咳嗽不安,加防風、羌活、南星、枳殼、皂角之類。
如熱痰為痛,腹脹喘滿,加黃芩、黃連、梔子、瓜蔞仁,滑石、石膏、竹瀝之類。如濕痰身重倦怠,加蒼朮、白朮、南星之類。如酒痰,加葛根、枳殼、砂仁、神麯、麥芽之類。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以消之。寒痰,加乾薑、附子、益智、草豆蔻之類。
氣痰,加木香、檳榔、砂仁、枳殼、烏藥、香附之類。燥痰,加瓜蔞仁、杏仁、貝母、五味子之類。陰虛咯血,痰嗽,加天門冬、知母、黃柏、貝母,款冬花、紫菀、兜鈴之類。如痰在中焦,作噯氣吞酸,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清水,噁心等證,多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之類,作丸服之。
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貝母、瓜蔞仁、香附米、竹瀝,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去竹瀝加生薑、韭汁。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益氣降痰,於內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兼用升麻提起。內傷挾痰,加人參、黃耆、白朮之類,薑汁傳送,或加竹瀝尤妙。
方古庵曰: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如寒痰加附子、薑、桂,濕痰加蒼白二術,食積痰加曲、芽、山楂,熱痰加芩、連、梔子,風痰加南星、皂角,燥痰加瓜蔞、青黛,郁痰加枳殼、香附,老痰加海石、朴硝。
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皮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虛燥證,用薑汁製用何妨。
白話文:
二陳湯主治各種痰飲引起的病症,例如嘔吐、噁心、頭暈、心悸、胃部不適等,也適用於因食用生冷食物、飲酒過度導致脾胃不和的病症。
藥方組成:半夏(用熱水泡七次,兩錢)、陳皮(去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量為一劑,加入三片生薑,用清水煎煮,溫服。
註解:二陳湯幾乎可以治療所有痰飲病症,但需根據痰飲的部位和性質調整藥物。若痰飲在上焦,可加入升麻、防風等引經藥;若痰飲在下焦,可加入黃柏、防己、木通等引經藥。例如,偏頭痛在右側,可在方中加入川芎、白芷、防風、荊芥、薄荷、升麻等;左側頭痛,則可將此方與四物湯合用,並加入防風、荊芥、薄荷、細辛、蔓荊子、柴胡、酒制黃芩等。
頭頂疼痛者,可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薄荷等。若痰飲停滯於腰胯、膝下,引起腫痛,則需加入蒼朮、防己、木通、黃柏、萆薢、牛膝等。痰飲停滯於胸腹,導致疼痛或痞滿,可加入白朮、神麴、麥芽、砂仁等。痰飲停滯於脅下,伴有漉漉聲響,則需加入柴胡、青皮、川芎、芍藥等。痰飲停滯於經絡,引起胸背、手足、臂膊疼痛,可在上焦加防風、羌活、威靈仙,在下焦加防己、牛膝、木通等,冬季還可加入烏頭、附子,以幫助藥物運行。若為風痰壅盛,導致喘促咳嗽,不安,則可加入防風、羌活、南星、枳殼、皂角等。
熱痰引起疼痛、腹脹、喘滿,可加入黃芩、黃連、梔子、瓜蔞仁、滑石、石膏、竹瀝等。濕痰導致身體沉重、倦怠,可加入蒼朮、白朮、南星等。酒痰可加葛根、枳殼、砂仁、神麴、麥芽等。食積化痰,可加神麴、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以消食積。寒痰可加入乾薑、附子、益智、草豆蔻等。
氣痰可加入木香、檳榔、砂仁、枳殼、烏藥、香附等。燥痰可加入瓜蔞仁、杏仁、貝母、五味子等。陰虛導致咯血、痰嗽,可加入天門冬、知母、黃柏、貝母、款冬花、紫菀、射干等。若痰飲停滯於中焦,出現噯氣、吞酸、胃脘疼痛、嘔吐清水、噁心等症狀,可加入白朮、蒼朮、神麴、麥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等,製成丸劑服用。
血虛伴有痰飲,可加入天門冬、貝母、瓜蔞仁、香附米、竹瀝;若痰中帶血,則需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瘀不通,中焦有痰飲,則需去除竹瀝,加入生薑、韭菜汁。氣虛伴有痰飲,可加入人參、白朮。脾虛者,需補益中氣,降逆化痰,可加入白朮、白芍藥、神麴、麥芽,並用升麻提升藥力。內傷伴有痰飲,可加入人參、黃耆、白朮等,用薑汁送服,或加竹瀝效果更佳。
古方注解:二陳湯是治療痰飲的主方。寒痰可加附子、薑、桂;濕痰加蒼朮、白朮;食積痰加神麴、麥芽、山楂;熱痰加黃芩、黃連、梔子;風痰加南星、皂角;燥痰加瓜蔞仁、青黛;鬱痰加枳殼、香附;陳久痰飲可加海石、朴硝。
此方中,半夏能豁痰燥濕,陳皮能消痰利氣,茯苓能降氣滲濕,甘草能補脾和中,藥物配伍完善,標本兼治。現代人常因半夏性燥而以其他藥物替代,實則失卻了方劑的精髓。但若為血虛燥證,則可用薑汁製備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