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6)
卷五 (6)
1. 論
痰飲,水停腸胃,腹響轆轆有聲,令人暴肥暴瘦。懸飲,水流在脅,咳嗽則痛,懸懸思水。溢飲,水流四肢,身體重痛。支飲,水停膈上,咳逆倚息短氣。留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痛引缺盆,咳嗽轉甚。伏飲,水停膈滿,嘔吐喘嗽,發熱惡寒,腰背痛,淚出,或身惕肉瞤。
仲景治諸飲,在皮裡膜外表分者,大小青龍湯汗之。在胸者,瓜蒂散吐之。在四肢經絡脅肋者,五苓散分利之。在腸胃裡分者,十棗湯下之。此皆治標之霸道也。從輕汗以參蘇飲,吐以二陳湯,加防風、桔梗探之。分利五飲湯,下劑開結枳實丸,中間以小半夏湯、古葶棗散、枳朮丸、溫中化痰丸、清氣化痰丸、半夏溫肺湯,隨虛實加減,不必太泥。古法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然氣升屬火,因氣動者曰痰氣,順氣導痰湯。因火動者曰痰火,清熱導痰湯。因濕動者曰濕痰,導痰湯主之,通用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尤為分導要藥。風,加南星、皂角、附子、竹瀝;寒,倍半夏,加薑、附、薑汁;火,加石膏、青黛;濕,加蒼朮、白朮;燥,加瓜蔞、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瓜蔞;食積,加山楂、神麯、麥芽;停水,加檳榔。痰在脅下,加白芥子以行之。
痰在四肢,加竹瀝。痰在經絡,用此探吐。痰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竹瀝、薑汁。氣實用荊瀝。
痰原於腎,動於脾,客於肺。水升火降,脾胃調和,痰從何生。陽虛腎寒,不能收攝,邪水冷痰溢上,或昏暈夜喘上氣者,八味丸、三味安腎丸、黑錫丹以鎮墜之。如痰壅發厥者,蘇子降氣湯、三生飲、古硫汞丹。脾虛不能運化者,宜補中燥濕,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勞役傷脾,失升降者,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薑汁。
氣血虧乏,痰客中焦,閉塞清道者,仍宜溫中燥脾,二陳湯,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陰虛腎火炎上肺燥者,二陳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半夏,加貝母、麥門冬、瓜蔞仁、桔梗,潤而降之,或腎氣丸、三一腎氣丸。語云痰無補法,且老痰凝滯膠固,暫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
風寒痰氣內郁,不用溫散,亦何以開結滯。此皆難拘於無補也。凡痰喘聲高,脈散汗出如油,身冰冷者,死。
蔭按:夫痰熱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因熱而生痰者,熱則熏蒸津液而成痰;因痰而生熱者,痰則阻礙氣道而生熱。夫熱生痰而痰生熱,始終新久之謂也,學者辨之。
白話文:
論
痰飲是水停留在腸胃裡,肚子咕嚕咕嚕作響,讓人忽胖忽瘦。懸飲是水停留在脅肋部,咳嗽時會疼痛,感覺像水懸掛在那裡。溢飲是水流遍佈四肢,身體沉重疼痛。支飲是水停留在膈膜以上,咳嗽、呼吸困難、氣短。留飲是水停留在心窩處,後背發冷像手掌那麼大一片,可能氣短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肋疼痛牽扯到鎖骨上窩,咳嗽加重。伏飲是水停留在膈膜,導致嘔吐、喘咳、發熱惡寒、腰背疼痛、流淚,或身體發抖肌肉抽搐。
張仲景治療各種水飲,如果停留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用大小青龍湯發汗;在胸部的,用瓜蒂散催吐;在四肢經絡、脅肋的,用五苓散利尿;在腸胃裡的,用十棗湯瀉下。這些都是治標的猛烈方法。輕症可以用參蘇飲發汗,用二陳湯催吐,再加防風、桔梗幫助藥力深入;利尿用五苓散,瀉下用開結枳實丸,其他情況則可用小半夏湯、古葶藶子散、枳朮丸、溫中化痰丸、清氣化痰丸、半夏溫肺湯等,根據虛實情況加減,不必拘泥古方。古代方法是先順氣,再分導痰飲。
然而,氣體上升屬火,因氣機紊亂引起的痰叫痰氣,用順氣導痰湯;因火盛引起的痰叫痰火,用清熱導痰湯;因濕邪引起的痰叫濕痰,用導痰湯,也常用二陳湯,能使大便通暢,小便增多,是分導痰飲的重要藥物。若兼有風邪,加南星、皂角、附子、竹瀝;兼有寒邪,加倍半夏,再加生薑、附子、薑汁;兼有火邪,加石膏、青黛;兼有濕邪,加蒼朮、白朮;兼有燥邪,加瓜蔞、杏仁;如果是陳舊的痰飲,加海蛤殼、芒硝、瓜蔞;如果是食積引起的,加山楂、神麴、麥芽;如果是水停滯的,加檳榔。痰在脅下的,加白芥子使其運行;痰在四肢的,加竹瀝;痰在經絡的,用上述方法探吐;痰在皮裡膜外的,加白芥子、竹瀝、薑汁;氣機壅盛的,用荊芥、竹瀝。
痰的本源在腎,活躍在脾,停滯在肺。水火平衡,脾胃和諧,痰從何而生?陽虛腎寒,不能收攝水液,寒邪水飲上溢,或昏暈、夜間喘息、氣促的,用八味丸、三味安腎丸、黑錫丹等溫腎固攝;如果痰壅盛導致厥逆,用蘇子降氣湯、三生飲、古硫汞丹;脾虛不能運化水液的,宜健脾燥濕,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勞累損傷脾胃,升降失調的,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薑汁。
氣血虧虛,痰飲停滯中焦,阻塞經絡的,仍需溫中健脾,用二陳湯,氣虛的配合四君子湯,血虛的配合四物湯。陰虛腎火上炎,肺燥的,用二陳湯合四物湯,去掉川芎、半夏,加貝母、麥門冬、瓜蔞仁、桔梗,潤肺降火,或用腎氣丸、三一腎氣丸。俗話說痰無補法,而且陳舊的痰飲凝滯膠固,暫時用溫藥引導,也可能導致藥物滯留。
風寒痰氣內郁,不用溫散藥物,怎麼能夠疏通鬱結?這都難以一概而論。凡是痰喘聲音高亢,脈象散亂,汗出如油,身體冰冷的,預後很差。
按語:痰熱的本源,有因熱而生痰的,也有因痰而生熱的。因熱而生痰的是,熱邪蒸騰津液化為痰;因痰而生熱的是,痰阻礙氣道而產生熱。熱生痰而痰生熱,這是痰熱病的始終和新久之別,學習者應當辨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