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74)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74)

1. 脈法

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脈多沉浮,或細而散,或絕無。

滑伯仁,曰:脈者,血之波爛發瘢者,血散於肌膚,故脈伏。

白話文:

[脈法]

脈象在陽分呈現浮而且快,而在陰分則是結實且粗大。脈象可能時常出現深沉或是浮淺的變化,有時候會細弱而散亂,甚至有些時候完全感覺不到脈搏。

滑伯仁說,脈象,就像是血液的波動。當身體有瘀傷或是皮膚有癒合的疤痕時,血液在皮膚和肌肉間分散,因此脈象會變得隱蔽難尋。

2. 治外感發瘢方

通聖散,治風熱發瘢,用此微汗。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麻黃,薄荷,連翹(各五錢),黃芩,石膏,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荊芥,梔子,白朮(各二錢半),甘草(二錢)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身痛,加蒼朮、羌活;痰嗽,加半夏;便閉,加大黃、芒硝。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陽明實熱發瘢,及麻疹已出、未出。

升麻,葛根,白芍藥(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蔥白一莖,水煎服。一方加玄參。

元參升麻湯,治傷寒失下,熱毒在胃發瘢,或汗下吐後餘毒不散,表虛里實發於外,甚則煩躁譫妄,咽痛。

元參,升麻,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濕毒發瘢,亦宜服之。

陽毒升麻湯,治傷寒吐下後狂言面赤,陽毒發瘢。

升麻(半兩),生犀角,麝香(一方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上㕮咀,水煎,溫服。

梔子仁湯,治發瘢煩躁,面赤咽痛,潮熱。

梔子仁,赤芍藥,大青(即藍葉),知母(各一兩),升麻,黃芩,石膏,杏仁(去皮尖,各二兩),柴胡(一兩半),甘草(炙,五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豆豉百粒,水煎,溫服。

化癍湯,治胃熱發瘢,脈虛者。

人參,石膏,知母,甘草

上㕮咀,水煎服。一方加白朮,一方加玄參。

葛根橘皮湯,治冬月肌膚瘢駁,咳而心悶,但嘔清汁。

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麻黃,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黃連橘皮湯,治濕毒發瘢。

黃連(四兩),陳橘皮,杏仁(去皮尖),枳實,麻黃(去節,湯泡),葛根(各二兩),厚朴(薑製),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陰毒升麻鱉甲湯,治陰瘢。

升麻(二錢),當歸,甘草(各一錢二分),蜀椒(二十粒),鱉甲(炙,一錢),雄黃(四分,另研)

上銼,水煎,調雄黃末服。

大青四物湯,治溫疫發瘢。

大青(四錢),阿膠(炒成珠),甘草(炙,各一錢),香豉(一合)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黑膏,治濕毒發瘢。

生地黃(半斤),香豉(一斗)

上細切,以豬膏二斤合煎之,取濃汁如膏,用雄黃、麝香如豆大納中,攪和勻,每服用彈子大,白湯化下。

白話文:

[治療外感引發疹子的處方]

通聖散:用來治療由風熱引起的疹子,使用此方能微微出汗,有助病情。

成分包括:防風、川芎、當歸、白芍、麻黃、薄荷、連翹各五錢,黃芩、石膏、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荊芥、梔子、白朮各二錢半,甘草二錢。

以上藥材混合,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如果身體疼痛,可以加入蒼朮、羌活;如果有痰嗽,可加入半夏;如果便祕,可加入大黃、芒硝。

升麻葛根湯:用來治療傷寒,陽明實熱引發的疹子,以及麻疹已經出現或尚未出現的情況。

成分包括:升麻、葛根、白芍藥各一錢,甘草五分。

以上藥材混合,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根蔥白,用水煎煮服用。另一個配方會加上玄參。

元參升麻湯:用來治療傷寒失下,熱毒在胃部引發疹子,或者是在汗下吐後餘毒未散,表面虛弱而內部實在,疹子從外部發出,嚴重時會出現煩躁、神志不清、咽喉痛的症狀。

成分包括:元參、升麻、甘草(炒過)各等量。

以上藥材混合,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服用。對於濕毒引發的疹子,也適合服用。

陽毒升麻湯:用來治療傷寒吐下後,出現精神錯亂、面色紅赤,陽毒引發的疹子。

成分包括:升麻(半兩),生犀角、麝香(或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以上藥材混合,用水煎煮,溫服。

梔子仁湯:用來治療疹子引起煩躁,面色紅赤,咽喉痛,潮熱。

成分包括:梔子仁、赤芍藥、大青(即藍葉)、知母各一兩,升麻、黃芩、石膏、杏仁(去皮尖)各二兩,柴胡(一兩半),甘草(炒過,五錢)。

以上藥材混合,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三片生薑、一百粒豆豉,用水煎煮,溫服。

化癍湯:用來治療胃熱引發的疹子,脈象虛弱的人。

成分包括:人參、石膏、知母、甘草。

以上藥材混合,用水煎煮服用。另一個配方會加上白朮,另一個配方會加上玄參。

葛根橘皮湯:用來治療冬天肌膚出現疹子,咳嗽伴隨心悶,只嘔出清水。

成分包括: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麻黃、黃芩、甘草各等量。

以上藥材混合,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溫服。

黃連橘皮湯:用來治療濕毒引發的疹子。

成分包括:黃連(四兩)、陳橘皮、杏仁(去皮尖)、枳實、麻黃(去節,用水泡過)、葛根各二兩,厚朴(薑製)、甘草(炒過)各一兩。

以上藥材混合,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陰毒升麻鱉甲湯:用來治療陰性疹子。

成分包括:升麻(二錢)、當歸、甘草各一錢二分,蜀椒(二十粒)、鱉甲(炒過,一錢)、雄黃(四分,單獨研磨)。

以上藥材混合,用水煎煮,再加入雄黃粉末一起服用。

大青四物湯:用來治療溫疫引發的疹子。

成分包括:大青(四錢)、阿膠(炒成珠狀)、甘草(炒過,各一錢)、香豉(一合)。

以上藥材混合,作為一次服用的劑量,用水煎煮服用。

黑膏:用來治療濕毒引發的疹子。

成分包括:生地黃(半斤)、香豉(一斗)。

以上藥材細切,與二斤豬油一起煎煮,取出濃稠的汁液,像膏狀一樣,加入像豆大的雄黃、麝香,攪拌均勻,每次服用彈子大小的量,用白開水融化吞服。

3. 治內傷發瘢方

調中湯,治內傷外感而發陰瘢。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半),陳皮,砂仁,藿香,芍藥,炙甘草,桔梗,半夏,白芷,羌活,枳殼(各一錢),川芎,麻黃,桂枝(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大建中湯,治中氣不足,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成瘢。

人參,黃耆(炙),當歸,芍藥(酒炒),桂心,甘草(炙),半夏(制),黑附子(制)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內傷引發病癥的處方】

第一個處方是「調中湯」,用於治療因內傷及外感所引發的隱蔽病症。

使用材料包括:經過米泔水浸泡的蒼朮一錢半,陳皮、砂仁、藿香、芍藥、炙甘草、桔梗、半夏、白芷、羌活、以及枳殼各一錢,還有川芎、麻黃、桂枝各五分。

以上材料切碎後,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溫熱飲用。

第二個處方是「大建中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導致肌膚表面出現病症的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人參、炙黃耆、當歸、酒炒過的芍藥、桂心、炙甘草、製過的半夏和黑附子。

以上材料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