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八十四 (1)
卷八十四 (1)
1. 論
虞氏,曰:《內經》云:少陰所至為瘍疹。夫少陰所至者,言君火有餘,熱令大行,戊子戊午之歲也。在人則心主之,心火太過則制己所勝而燒爍肺金。蓋肺主皮毛,故紅點如蚤之狀,見於皮膚之間,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名曰癮疹。或傷寒溫熱病而發瘢如錦文者,名曰發瘢,皆熱毒之所致也。其證有陽毒,有陰毒,是皆冬應寒而反溫,人受不正之氣,故至春夏而發為瘢斕。夫陽脈浮數而陰脈實大者,名曰溫毒。或為內外結熱極深,舌卷焦黑,鼻若煙煤,狂言見鬼,面赤而瘢斕者,名曰陽毒。如溫病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或下之太遲,熱氣鬱積胃中;或醫者誤用熱藥過多,胃氣熱甚,及內傷熱病,虛火燔灼於肺之間,皆能成發瘢也。是故發赤瘢者半生半死,發黑瘢者九死一生。治法用化瘢湯(即人參白虎湯)、升麻葛根湯、去參升麻湯,痛加羌活、防風、荊芥、桂枝、芍藥,隨宜用之,入上藥相合煎服。有時疫腫毒疙瘩,或臟腑積熱,發於頭項,咽嗌堵塞,水漿不下,或面赤,脈浮洪。熱甚,漏蘆湯治之,升麻、黃芩、大黃各一兩,藍葉、玄參各二兩,煎服。
白話文:
虞氏曰:
《內經》說:少陰經所到達的地方會出現瘍疹。
少陰經所到達的地方,指的是君火過盛,熱氣過於旺盛,戊子戊午之年就是這樣的年份。在人體中,心臟是君火的主宰,心火過盛就會抑制肺金,並灼傷肺金。因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上就會出現像蚤蟲一樣的紅色小點,這是心火侵犯肺金而造成的,稱為癮疹。
有些人患傷寒或溫熱病之後,皮膚上出現像錦紋一樣的斑痕,稱為發瘢,都是熱毒引起的。
發瘢的症狀有陽毒和陰毒兩種。這是因為冬天應該寒涼,卻反而是溫熱,人體受到不正之氣的影響,所以到了春夏就會出現斑痕。
陽脈浮數而陰脈實大,稱為溫毒。如果內外結熱很深,舌頭卷縮焦黑,鼻子像塗了煙灰一樣,胡言亂語,說看見鬼,臉色發紅並且出現斑痕,這就是陽毒。
如果溫病治療過早,熱氣乘虛而入胃;或者治療過晚,熱氣鬱積於胃中;或者醫生誤用熱藥過多,胃氣熱盛;或者內傷熱病,虛火灼傷肺部,這些情況都能導致發瘢。
因此,發紅色斑痕的人,半生半死;發黑色斑痕的人,九死一生。
治療方法是用化瘢湯(即人參白虎湯)、升麻葛根湯,去除人參的升麻湯,疼痛者加羌活、防風、荊芥、桂枝、芍藥,根據病情適當使用,將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煎服。
有時疫腫毒疙瘩,或臟腑積熱,發於頭項,咽喉堵塞,喝水都咽不下去,或者臉色發紅,脈象浮洪,熱氣很盛,可以用漏蘆湯治療。升麻、黃芩、大黃各一兩,藍葉、玄參各二兩,煎服。
丹溪,曰:瘢屬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當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內傷瘢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於陰證略例中求之。發瘢似傷寒者,痰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疹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疹即瘡疹,汗之即愈,通聖散中消息之。癮疹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言癮疹也。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濕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瘢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瘡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瘢。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丹疹皆是惡毒熱血蘊蓄於命門,遇君相二火,合起則發也。如遇熱時,以通聖辛涼解之,寒時,以升麻葛根辛溫解之。凡丹疹先從四肢起而後入腹者,死。有乳孩因胎毒,兩腋生癤後,腹脹發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汁調原蠶沙,敷之而愈。冷丹屬血風血熱,用通聖散、消風散。有痰血相搏,用蟬脫、殭蠶、荊芥、南星治之,又用吐法。身上虛癢,血不榮干腠理,所以癢也,四物湯加黃芩煎,調浮萍末服之。
白話文:
丹溪論瘢疹
丹溪先生說:瘢是因風熱挾痰而生,從內部發作到外部。用通聖散可使病情消退,應以微汗散之,不可服用瀉藥。內傷瘢者,胃氣極虛,全身火氣外散所致,宜補以降,可參考陰證略例。
發瘢似傷寒者,屬痰熱之病發於外,可用微汗散之,若服用瀉藥則不合理。疹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服用解散方劑出汗,也可能有可服用瀉藥的情況。疹即瘡疹,出汗即可痊癒,通聖散能使病情消退。
癮疹多屬於脾,隱隱然存在於皮膚之間,故名癮疹。發作時多癢或麻木,是兼有風濕之症,顏色發紅者,兼有火氣。
瘢疹之病,其症狀各不相同。瘡發紅腫於外者,屬於少陽三焦相火,稱為瘢。小紅點行於皮膚之中不出者,屬於少陰君火,稱為疹。
丹疹皆是惡毒熱血蓄積於命門,遇君相二火,合起則發。如遇熱時,可用通聖辛涼解毒;寒時,可用升麻葛根辛溫解毒。凡丹疹先從四肢起而後入腹者,往往會致死。
有乳孩因胎毒,兩腋生癤後,腹脹發赤,疹如霞片,可用剪刀草汁調原蠶沙敷之而愈。
冷丹屬血風血熱,可用通聖散、消風散治療。有痰血相搏者,可用蟬脫、殭蠶、荊芥、南星治療,並可配合吐法。
身上虛癢,血不榮潤肌膚,故會發癢。可用四物湯加黃芩煎服,並調浮萍末服用。
戴氏,曰:瘢,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疹,浮小有頭粒者,隨出即收,收而又出是也,非若瘢之無頭粒者,當明辨之。
李氏,曰:瘢屬三焦無根之火,疹屬心火,其上侵於肺則一也。外因者,初起頭疼,身大熱,口知味者,忌大汗下,宜解肌微汗,有自吐瀉者即愈。內因者,頭或微疼,但手心熱,脾胃虛者,宜大補以降其火,體壯者,宜清肺以化其痰。瘢勢掀發,有色痕而無頭粒,重者紅如錦繡成片,多發在胸腹,傷寒誤溫誤下,心火所主,雜病全是風熱挾痰,手少陽相火自里發外,治宜安里藥多,發表藥少。外感者,敗毒散加紫草,或升麻葛根湯加元參;咽痛者,元參升麻湯;狂言或見血者,陽毒升麻湯;渴者,化瘢湯;便閉者,防風通聖散微利之;便不甚閉,去硝黃;身疼加蒼朮、羌活;痰嗽,加半夏;熱甚者,黑奴丸;瘢斕者,黑膏。內傷發瘢,輕如蚊跡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無頭疼,身熱,乃胃虛火遊於外,宜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內熱痰熱,上攻頭面者,升麻葛根湯加元參、貝母、黃芩、生地黃、麥門冬。內傷挾外感者,調中疏邪湯、參蘇飲;疹有頭粒,或如粒米,或如蚊蟲咬跡微紅,或隨出隨沒,或沒而又出,紅靨隱隱皮膚,表分欲出不出,但作瘙癢,全無腫痛,名曰癮疹,當春發,在傷寒最重,即溫毒也,升麻葛根湯加牛蒡子、荊芥、防風,或鼠黏湯。赤疹,因天熱燥氣乘之,稍涼則消,川芎搽調散、人參羌活散、胡麻散;裡熱者,解毒湯。白疹,因天寒冷氣折之,稍暖則消,惺惺散;裡虛者,理中湯。似赤似白,微黃隱於肌肉之間,四肢腫著,此風熱加濕也,多因浴後感風與汗出解衣而得,宜消風散,寒加官桂,暑加柴胡、黃芩,濕加蒼朮、茯苓。如肢體不仁者,黃連橘皮湯;遍身疹多痛極者,古苦皂丸。又有瘢疹並出者,不可概用風藥,恐變痰嗽渴嘔。瘡疹,面生紫赤癮疹,及雀子瘢、汗瘢,皆此類之緩者。疹色赤者,又名丹疹,或遍五色,因血盛,熱毒蓄於命門,被風毒逐動相火,則發滿遍身,甚則肌爛。寒月,升麻葛根湯;暑月,人參羌活散;熱加黃芩、元參;冷加黃耆、白芷,詳小兒門。外治土朱散、浮萍湯。凡瘢疹赤色身暖,自胸腹散四肢者吉;黑色身涼,自四肢入腹者死。舊分癮疹丹疹各類,今合為一,以其因治同也。
白話文:
戴氏說:瘢痕是皮膚上留下有色點,但沒有頭粒的。疹子則是指皮膚上出現浮起的、小而有頭粒的疹子,它們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和消失,不斷反复,不像瘢痕那樣沒有頭粒。要仔細區分它們。
李氏說:瘢痕屬於三焦無根之火,疹子則屬於心火,它們都會向上侵犯肺部。外因引起的疹子,初期會頭疼、全身發熱、口能辨味,忌諱大量出汗和瀉藥,應當解肌微微出汗,如果能夠自行嘔吐或腹瀉,就會痊癒。內因引起的疹子,頭部可能輕微疼痛,但手掌心會發熱,脾胃虛弱者,應該服用大補藥來降火,體壯者,則應該清肺化痰。
瘢痕的症狀是皮膚上出現有色痕跡,但沒有頭粒,嚴重者會出現紅色錦繡般的片狀疹,多發於胸腹,這是傷寒誤用溫熱藥或瀉藥,心火所致,其他的雜病都是風熱挾痰,手少陽相火從內發到外,治療應當以安里藥為主,發表藥為輔。外感者,可以用敗毒散加紫草,或升麻葛根湯加元參;咽痛者,用元參升麻湯;狂言或見血者,用陽毒升麻湯;口渴者,用化瘢湯;便秘者,用防風通聖散微利之;如果便秘不嚴重,則去掉硝黃;身體疼痛者,加蒼朮、羌活;痰嗽者,加半夏;發熱嚴重者,用黑奴丸;斑斕者,用黑膏。內傷引起的瘢痕,輕者像蚊子叮咬的疹子,多發於手足,初期沒有頭疼和發熱,這是胃虛火遊走於外,應該服用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內熱痰熱上攻頭面者,用升麻葛根湯加元參、貝母、黃芩、生地黃、麥門冬。內傷合併外感者,用調中疏邪湯、參蘇飲;
疹子有頭粒,或者像米粒一樣,或者像蚊蟲叮咬的痕跡一樣微紅,或者出現又消失,或者消失又出現,皮膚上有紅斑隱隱約約,表皮想要出來又出不來,只是感覺瘙癢,沒有腫痛,這種叫做癮疹,多發生於春季,在傷寒中比較嚴重,屬於溫毒,應該用升麻葛根湯加牛蒡子、荊芥、防風,或者用鼠黏湯。赤疹,是因為天熱燥氣乘襲而引起的,天氣稍微涼爽就會消退,可以用川芎搽調散、人參羌活散、胡麻散;內熱者,用解毒湯。白疹,是因為天冷寒氣侵襲而引起的,天氣稍微暖和就會消退,可以用惺惺散;裡虛者,用理中湯。疹子顏色像赤色又像白色,帶一點點黃色隱藏在肌肉之間,四肢腫脹,這是風熱加濕引起的,多是因為洗澡後受風或者汗出解衣而得,應該用消風散,寒者加官桂,暑者加柴胡、黃芩,濕者加蒼朮、茯苓。如果肢體麻木,用黃連橘皮湯;全身疹子很多,疼痛極度難忍,用古苦皂丸。
還有瘢痕和疹子同時出現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風藥,以免轉變成痰嗽渴嘔。瘡疹,面部出現紫色紅色癮疹,以及雀子瘢、汗瘢,都是這種情況的緩慢型。疹子顏色為紅色,又稱為丹疹,或者遍布五色,是因為血盛,熱毒蓄積在命門,被風毒驅動相火,就會蔓延全身,嚴重者會肌肉潰爛。寒月,用升麻葛根湯;暑月,用人參羌活散;熱者加黃芩、元參;冷者加黃耆、白芷,詳見小兒門。外治可以用土朱散、浮萍湯。凡是瘢痕和疹子顏色為紅色,身體發熱,從胸腹部散向四肢者預後良好;顏色為黑色,身體發冷,從四肢向腹部蔓延者預後不良。以前將癮疹和丹疹分為不同的類型,現在將它們合為一類,因為它們的致病原因和治療方法都是相同的。
又,曰:赤白遊風,出面皮頸項,皮肉變色,赤者謂之赤癜,白者謂之白癜,乃風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赤屬血,血熱者,九味羌活湯加金銀花、連翹,或四物湯加柴胡、山梔、牡丹皮;虛者,逍遙散加山梔,或腎氣丸。白屬氣,氣熱者,敗毒散,或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如果系風毒者,胡麻散、單蒼耳丸、單浮萍丸。此疾久者,只宜滋養氣血,則火自息,風自定,癢自止。若用祛風辛苦之劑,則肝血愈燥,風火愈熾,元氣愈虛,變為難治。身上虛癢,血不榮於腠理故也,宜四物湯加黃芩,入紫浮萍末調服,或單凌霄花為末,酒調服;遍身及頭上風屑癢者,單苦參丸,或薄荷、蟬退等分為末,酒調服。以上瘢癮丹疹癜癬,大同小異,諸方通用。
白話文:
又說:赤白遊風,出現在面部、皮頸項,皮膚顏色改變,紅色者稱為赤癜,白色者稱為白癜,這是由於風邪搏擊皮膚,血氣不和而引起的。紅色屬血,血熱者,可以用九味羌活湯加金銀花、連翹,或四物湯加柴胡、山梔、牡丹皮;血虛者,可以用逍遙散加山梔,或腎氣丸。白色屬氣,氣熱者,可以用敗毒散,或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氣虛者,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如果屬於風毒者,可以用胡麻散、單蒼耳丸、單浮萍丸。此病久治不癒者,只宜滋養氣血,則火自熄,風自定,癢自止。若用祛風辛苦之藥,則肝血愈燥,風火愈熾,元氣愈虛,反而難以治癒。身上虛癢,是因為血不榮於腠理所致,宜用四物湯加黃芩,入紫浮萍末調服,或單用凌霄花為末,酒調服;遍身及頭上風屑癢者,單用苦參丸,或用薄荷、蟬退等分為末,酒調服。以上瘢癮丹疹癜癬,大同小異,諸方皆可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