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4)
卷五 (4)
1. 論
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黃耆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皮為使,熱多加青黛。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輕者用瓜蔞輩,氣實必用荊瀝。痰在膈間,使人癲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與荊瀝同功。
治稍重能食者,用此二味效速穩當。二瀝治痰結在皮裡膜外,及經絡中痰,必佐以薑汁。韭汁治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必胸中煩躁不安而後愈。參萸丸能消痰。
又曰:痰之為病,方論少有細述之者。近惟三因略言,亦無加減法。夫痰之源不一,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積飲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脾虛而成者,有飲酒而成者。其為病也,驚痰則成心包痛、癲疾。
熱痰則生煩躁頭風,爛眼燥結,怔忡懊憹,驚眩。風痰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成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食痰成瘧痢,口出臭氣。暑痰中暑眩冒,黃疸頭痛。冷痰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
氣痰攻注,走刺不定。婦人於驚痰最多,蓋因產育交接,月事方行,其驚因乘而入,結成塊者,為驚痰。必有一塊在腹,發則如身孕,轉動跳躍,痛不可忍。凡人手臂或動不得,或骨節遍身痛,坐臥不安。此痰入骨也。有人腳氣久不治,骨節痛,與腳氣藥不效,此痰病也。凡傷寒病後嘔吐,藥不得入,亦因初病,胸中有痰涎也。
或因下之太早,而遂議其非痰,未為確論。傷寒發黃,亦是痰病,蓋因熱搏而成。凡大便秘者,亦是痰結。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菸灰黑色,舉目便知,不待切脈。眼黑而頰赤者,熱痰也。面大黃色,亦熱痰也。外證必煩滿膈熱,口乾思冷,大便秘結,小便赤熱,久必生風或眩暈。
耳鳴眼花多虛證,治之而用熱藥,服久必脈大實,發大熱而中風,可急下之。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者,入骨痰也。其證遍體骨節疼痛。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眼黑而氣短促者,驚風痰也。左右關脈大者,膈中有痰也,可吐之。怕吐者,消息下之。
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者,宜吐下之。凡人百藥不效,其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用妙應丸加減法(妙應丸即控涎丹)。
葉氏,曰:飲凡有六,懸、溢、支、痰、留、伏,痰飲特六者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飲者,蓋停滯既久,未有不因氣道閉塞,津液不通,而為痰多之患者也。譬如溝渠壅滯,則倒流之水逆上,瘀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疏決而欲澄清者,未之有也。或問痰與飲何異?曰:子和謂飲乃水濕所為,久久則變而為痰也。是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積。然其得之之源,不越乎六淫七情及飲食所治耳。痰飲為病,變生不一。有卒然昏悶,口眼喎邪,似中而實非中,四肢戰曳,身如浮雲,似虛而實非虛。又有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吊痛,走易不定,俗醫謂之走注,用風藥針灸不效,又疑風毒結聚,欲成癰者,妄以貼藥,亦不效。或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糊,喉中如鋸,多流涎沫,手足重墜痹冷,認為癱瘓者。或寒熱往來,似瘧非瘧,似勞非勞,而醫疑惑者。凡此數者,皆痰飲之為患也。乃是頑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他疾,不可不審。治法當以消飲為先,痰去飲消,則諸證自愈。
白話文:
論
眩暈嘈雜,是因體內火氣擾動痰液所致,可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等藥物治療。噫氣吞酸,這是飲食積滯導致的熱症,火氣上逆,可用黃耆為主藥,南星、半夏為輔藥,橘皮為使藥,若熱症較重則加青黛。喉中有異物,咳不出也咽不下,這是陳年痰液阻塞,嚴重者需將痰液吐出,輕者可用瓜蔞等藥物治療,若氣機阻滯則需使用荊芥、澤瀉。痰阻膈間,會導致癲狂、健忘或中風,可用竹瀝治療,竹瀝也能養血,與荊芥、澤瀉功效相似。
治療病情稍重但尚能進食者,使用竹瀝、澤瀉二藥效果迅速且穩妥。竹瀝、澤瀉治療痰液凝結在皮下、筋膜外或經絡中的情況,需加入薑汁輔助。韭汁能治療血瘀不通,中焦積水,服用時需冷飲,飲用兩三小碗,直到胸中煩躁不安後症狀才會減輕。參萸丸能化痰。
此外,痰濁致病的情況,以往醫書論述甚少,只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略有提及,且缺乏加減法的說明。其實痰濁的成因很多,有因痰生熱、因熱生痰、因氣生痰、因風生痰、因驚生痰、因積飲生痰、因多食生痰、因暑生痰、因食冷物生痰、因脾虛生痰、因飲酒生痰等。痰濁致病的表現也很多樣,驚痰可致心包痛、癲癇;熱痰可致煩躁、頭痛、眼疾、心悸、胸悶;風痰可致癱瘓、眩暈、神志不清;飲痰可致脅痛、四肢麻痺、嘔吐;食痰可致瘧疾、痢疾、口臭;暑痰可致中暑、眩暈、頭痛、黃疸;冷痰可致骨痺、四肢麻痺、刺痛;酒痰可致飲酒後不消化,次日嘔吐;脾虛生痰可致食慾不振、反胃嘔吐;氣痰則會遊走不定,刺痛難忍。婦女更容易患驚痰,這是因為生產、性交或月經期間,更容易受驚邪侵襲而形成痰塊,此痰塊在腹中,發作時如懷孕般,會轉動跳躍,疼痛難忍。若手臂活動不便,或全身關節疼痛,坐臥不安,這是痰邪入骨。久治不愈的腳氣,導致關節疼痛,服用腳氣藥物無效,也是痰濁所致。傷寒病後嘔吐,藥物難以服用,也是因為初期胸中有痰涎阻塞。
也有人認為過早服用瀉下藥物,便斷定不是痰濁,這並非完全正確。傷寒發黃也是痰濁病症,是因熱邪與痰濁相互搏結而成。大便不通也是痰濁凝結的表現。凡是有痰濁的人,眼皮和眼下都會呈現菸灰色的黑影,只要抬眼就能看出,不必切脈診斷。眼黑而面頰紅赤者,是熱痰;面色發黃也是熱痰;外在表現多半是胸悶、膈熱、口乾想喝冷飲、大便秘結、小便赤熱,久而久之會導致中風或眩暈。
耳鳴眼花多屬虛證,如果誤用溫熱藥物,久服之後脈象會變為實大,甚至會發高熱而中風,應立即使用瀉下藥物。眼黑且行走呻吟,動作困難者,是痰濁入骨;全身關節疼痛。眼黑而面色灰暗,四肢痿痺,屈伸不利者,是風濕痰濁;眼黑而氣促者,是驚風痰濁;左右關脈搏動有力者,是膈間有痰濁,可採取吐法治療;怕吐者,可用消導的方法治療。
每日背上出現一條如線的寒感,宜採取吐瀉法治療。服用各種藥物均無效,而關脈搏動微弱有力者,是痰濁,可用妙應丸加減治療(妙應丸即控涎丹)。
葉氏說:飲證共有六種,懸飲、溢飲、支飲、痰飲、留飲、伏飲,痰飲只是其中一種。人們將此病稱為痰飲,是因為停滯已久,必然伴隨著氣道阻塞、津液不通,而導致痰液積聚。就像溝渠阻塞,流水就會倒灌,污濁之物積聚,難以清除。若不疏通而想使其澄清,是不可能的。有人問痰與飲有何不同?葉氏回答:飲是指水濕停滯,久而久之就會轉變成痰。飲是痰的早期階段,痰是飲積聚的結果。但其致病原因不外乎六淫、七情以及飲食不節。痰飲致病,症狀變化多端。有的會突然昏迷,口眼歪斜,看似中風但卻不是中風,四肢抽搐,身體如雲霧般輕飄,看似虛證但實際上卻不是虛證。也有人突然感到胸背、手足、頸項、腰胯疼痛難忍,筋骨牽引作痛,疼痛部位遊走不定,俗醫稱為「走注」,服用風藥、針灸治療無效,又懷疑是風毒凝聚,將要成癰,便胡亂貼藥,依然無效。有的頭痛欲裂,有的神志昏沉嗜睡,有的飲食無味,痰涎稠厚,喉嚨像鋸子一樣刮擦,流涎不止,手足沉重麻痺寒冷,被誤認為癱瘓;有的寒熱往來,似瘧疾而非瘧疾,似勞損而非勞損,令醫生感到困惑。這些都是痰飲所致,是頑固的痰涎積聚在心膈上下,轉化為其他疾病,不可不慎。治療方法應以消散水飲為先,痰濁去除了,水飲消散了,各症狀自然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