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八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十三 (1)

1.

虞氏,曰:經云: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癘者,有榮氣熱腐,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又曰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礙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又曰骨節重,鬚眉墜,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大風,即癘也,其淺者,偏腠理,故當刺肌肉為故,所以泄衛氣之怫熱,風從汗散),刺骨髓,汗出百日(刺深者,須取骨髓,所以泄榮氣之怫熱),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靈樞》曰:癘風者,數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癘風,當常刺其腫上,已刺之後,又必數以銳針針其患處,仍用手按出其惡毒之氣,必待腫盡乃可止針,蓋毒深氣甚,非多刺不可)。常食方食,無食他食(食得其法謂之方食,無食他食,忌動風發毒等物也)。今觀經之論治,分榮衛者如此,若古方雖多,但混瀉其風熱於榮衛,又無先後之分,至東垣丹溪始分之。《活法機要》云: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後,服二聖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病愈。此先治其衛,後治其榮也。《試效方》治段庫使,用補氣瀉榮湯,此治榮多於治衛也。

白話文:

虞氏說:「經書上說,風邪侵襲人體,可能導致寒熱並存、熱邪內盛、寒邪內盛,或出現癘風。癘風是指人體的榮氣因熱邪腐敗,氣機不清,導致鼻樑塌陷、面色萎黃、皮膚潰瘍。風寒之邪滯留脈絡而不散,稱為癘風。

經書還說,風氣與太陽之氣一同進入人體,循行於經脈和穴位,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影響。若流通不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起瘡。衛氣受到阻礙而無法正常運行,因此肌肉會失去知覺。

經書又說,骨節沉重、鬚髮脫落,稱為大風,需要刺絡放血來治療。刺肌肉是淺層的治療,汗出百日,可以泄掉衛氣的鬱熱,風邪隨汗液散出。刺骨髓是深層的治療,汗出百日,可以泄掉榮氣的鬱熱,總共治療二百日,等到鬚髮生長後才停止針刺。

《靈樞》中提到,治療癘風需要多次針刺腫塊的上方。針刺後,要用銳利的針反覆針刺患處,用手按出邪氣,直到腫塊消失才停止。癘風毒性深、邪氣盛,必須多次針刺才能奏效。

患者要常吃藥膳,不要隨便吃其他食物。藥膳是指按照醫囑食用具有藥效的食物,而其他食物則是指可能加重病情或引起風邪發作的食物。

從經書的治療論述來看,治療風邪需要分榮衛治療,這是古人對風邪病證的認識。雖然古方很多,但大多只是混淆地瀉掉榮衛的風熱,沒有區分先後順序。直到東垣和丹溪才開始分開治療榮衛。

《活法機要》中記載,先用樺皮散,從少到多,服用五到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治瘡瘍直至痊癒。痊癒後再灸,再痊癒後再灸,共灸三次。之後服用二聖散,瀉熱,祛除血液中的風邪,戒房事三年,病癒。這種方法是先治衛氣,再治榮氣。

《試效方》中記載,治療段庫使用補氣瀉榮湯,這種方法主要治療榮氣,而治療衛氣的成分較少。」

宋洞虛,云:疾風有五種,即是青、黃、赤、白、黑五風。其風合五臟,五風生五蟲,蟲亦分五色。蟲食肝,眉落;食肺,鼻崩;食脾,聲啞;食心,足底穿,膝虛腫;食腎,耳鳴啾啾,耳沿生瘡或痛如針刺。倘若食人皮,則皮膚頑痹;食人筋,肢節墮落。五風合五臟,蟲生致多,入於骨髓,往來無礙,壞於人身,名曰疾風。疾風者,是癘風之根本也。自頭面來為順風,自兩足起為逆風,多因感寒熱與穢濁雜氣而成。治法先以雷公散下之,以稀粥養半月,勿妄動作勞,以醉仙散,中間或吐或利,不必怕怯,但腮喉頭面腫,吞食不得入,旋出惡水或齒縫出臭水血絲,或言不得,或悶若死,難以飲食,只稀粥以管吹入,或一旬,或半月一月,面漸白而安,重者又與換肌散。

白話文:

宋代醫家洞虛說:疾風有五種,分別是青風、黃風、赤風、白風、黑風。這五種風氣會影響人體的五臟,進而生出五種蟲,這些蟲也有不同的顏色。

蟲如果侵蝕肝臟,就會眉毛脫落;侵蝕肺臟,就會鼻樑塌陷;侵蝕脾臟,就會聲音嘶啞;侵蝕心臟,就會腳底破裂、膝蓋腫脹;侵蝕腎臟,就會耳鳴,耳朵邊緣長瘡或疼痛如針刺。

如果蟲侵蝕人的皮膚,則皮膚會麻木無感;侵蝕人的筋骨,則四肢關節會脫落。

五種風氣影響五臟,生出的蟲很多,它們會進入骨髓,在身體裡到處遊走,破壞人體,這就是疾風。疾風是癘風的根源。

疾風從頭面部開始的稱為順風,從雙腳開始的稱為逆風,多是因為感受寒熱和污濁之氣而導致。

治療方法首先要用雷公散瀉下,之後用稀粥養護半個月,不要隨便活動勞累,再用醉仙散治療。期間可能會有嘔吐或腹瀉,不必害怕,只要腮喉頭面腫脹,吞嚥困難,食物旋即吐出,或從齒縫流出臭水血絲,或說話困難,或昏迷不醒,難以進食,就用稀粥用管子吹入。這樣持續一週、半個月或一個月,臉色會逐漸變白,病情會漸漸好轉。嚴重者可以再服用換肌散。

丹溪,云:大風病是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分在上在下。氣受之則在上,血受之則在下,氣血俱受則在上,覆在下,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陽明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治者須看其疙瘩與瘡,上體先見而多者,在上也,下體先見而多者,在下也。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蟲於穀道中出,後用通聖散調之,可用三稜針於委中出血。倘若氣血俱受,上下同得者,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能免此。夫從上或從下,以漸而來者,皆可治之證。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愈,若不絕味斷色,皆不免再發而終於不救也。予曾治五人矣,其不死者惟一婦人,因貧甚且寡,無物可吃耳,余皆三兩年後再發。孫真人嘗云: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於死,非孫真人不能治,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其婦於本病外,又是百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月經行,十分安愈。醉仙散須量人大小虛實加減與之,證候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復與此藥,須斷鹽醬醋諸般魚腥椒料水果煨燒炙煿及茄子等物,只可淡果煮熟時菜並烏梢蛇菜花蛇,用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

白話文:

丹溪論大風病

丹溪說,大風病是受天地間殺傷之風所致,古人稱之為癘風,因為它凶猛暴烈令人畏懼。人患此病,分為上、下兩類。氣受風則病在上,血受風則病在下,氣血皆受風則病在上並覆在下,但都屬於陽明經病。陽明經包括胃和大腸,無物不受其影響,治療時需觀察患者的疙瘩和瘡,上半身先出現且數量多者,病在上;下半身先出現且數量多者,病在下。

病在上者,可用醉仙散將臭涎惡血從齒縫中排出;病在下者,可用通天再造散將惡物陳蟲從穀道中排出,之後再用通聖散調理,並可用三稜針刺委中穴放血。若氣血皆受風,上下皆發病,則病情十分嚴重,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難以痊癒。

從上或從下逐漸發展而來的,皆可治之。但人們見其病勢緩慢,往往輕忽之,即使按此法治療痊癒,若不忌口斷色,皆會再次發病而終致不治。我曾治過五人,其中只有一名婦人活了下來,因她十分貧困,無物可吃,其他人皆在三兩年後復發。孫真人曾說,我曾治過四五百人,沒有一個人能完全治好,不是我醫術不行,而是沒有人能遵守禁忌。那名婦人除了大風病之外,還服用了百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後月經來潮,身體十分安康。

醉仙散需根據患者虛實大小加減用量,證候嚴重且急迫者,需先用再造散瀉下,等氣血恢復後再用醉仙散。需忌食鹽醬醋、魚腥椒料、水果、煨燒炙煿之物以及茄子等,只可食用淡果煮熟的時菜,並可用烏梢蛇和菜花蛇用淡酒煮熟食用,以助藥力。

外科精要,為諸瘡立法而不及癘風,蓋風為百病之長,以其殘害膚體,去死為近,一有染此,鮮能免者,比之瘡瘍,治法為難,乃不言及。夫八方之風起,應其時則生物,違其時則殺物,人之稟受有殺氣者,則感而受之,如持虛受物,後有因起居、飲食、男女,漸成鬱氣,二氣積於厥躬,脾先受之為濕病,濕積之久,火氣出焉,火氣滋蔓,氣濁血汙(一云血熱凝結,其氣不清),化生諸蟲,以次傳歷臟腑,必死之病而有可生之理。其始病者,胃氣微傷,脾主肌肉,流行甚緩,傳變以漸,或可藉醫藥之功而免,謂之必死者,非惟醫不知藥,悉是不能禁欲,可哀也。近見粗工用藥,佐以大楓子油,不知此藥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時珍曰:大楓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用之外塗,其功甚捷,若內服,須炮製如黑膏)。

白話文:

《外科精要》一書,制定治療各種瘡瘍的原則,卻沒有提到癘風。這是因為風是百病之源,它能侵害皮膚,致人於死。一旦染上癘風,很少有人能倖免。與瘡瘍相比,治療癘風更為困難,所以書中沒有提及。

八方的風,應時則生長万物,違時則殺生。人體禀赋有殺氣者,就會感而受之,就像虛弱的人容易被感染。之後,因為起居、飲食、男女之事,逐渐積聚郁氣,二氣积于体内,脾脏首先受到影响,导致湿病。濕氣积聚久了,就会生出火氣。火氣蔓延,氣濁血污(也有人說血熱凝結,气血不畅),化生出各种虫子,依次传遍脏腑,最终必死无疑,但也有可能活下來。

剛開始發病時,胃氣微傷,脾主肌肉,病症傳播緩慢,可以藉助药物的功效而免于死亡。之所以有人必死无疑,并非只有医师不懂藥理,而是患者不能克制欲望,实在令人悲哀。

近來看到一些粗心的医师用藥,佐以大枫子油。他們不知道这种药物性热,有燥痰之功却伤血,甚至有病快好了却先失明的例子。(李時珍说:大枫子油治疗疮瘍,有杀虫解毒之功,外用效果极佳,但内服需炮制,如黑膏。)

蔭按:劉宗厚曰:癘風,古方謂之大風惡疾,以其瘡痍荼毒,膿汁淋瀝,眉睫墮落,手足指脫,頑痹痛癢,鼻塌眼爛,齒豁唇揭,病勢之可畏耳。非專以房勞嗜欲,飲食積毒之所致,何為遽至於是,故丹溪亦謂殺物之毒風也。蓋其風毒之傷,與夫內毒所致,皆安然而知之,及其病證顯露,方始歸咎於此,其於外受之風,內積之毒,豈可得而分治之也。故《內經》刺肌肉,刺骨髓,以泄榮衛之怫熱,《靈樞》以銳針刺腫上,按出惡氣惡血。

子和用汗吐下出血之法,河間用疏風泄熱之劑,俱不分病之所因,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至於丹溪之論,雖皆前人之法,亦可謂深得病情而善用其法者矣,學者宜細觀之。若夫用藥之外,守禁忌,謹調養,清心寡慾,恬淡內觀,又在乎人而不在乎醫也。

白話文:

蔭按:劉宗厚說:麻風病,古代醫方稱之為嚴重的惡疾,因其皮膚長滿瘡瘍,分泌著膿液,眉毛、睫毛掉落,手指、腳趾脫落,四肢麻木疼痛或瘙癢,鼻子塌陷,眼睛腐爛,牙齒稀疏,嘴脣開裂,這是病狀令人感到恐懼的原因。這並不是單純因為房事過度、貪圖享受,或是飲食積聚毒素所導致的,為什麼會突然變得如此嚴重呢?因此,丹溪也認為這是殺生之毒風所致。這表明風毒的傷害,以及由內在毒素引起的情況,都是在事情發生後才被發現的,等到病症表現出來,才開始歸咎於此。對於外來的風邪,內積的毒素,是無法區分而單獨治療的。所以,《內經》提到刺肌肉、刺骨髓以排泄榮衛之怫熱,《靈樞》則用鋒利的針刺入腫塊,按壓排出惡氣和惡血。

子和使用發汗、吐瀉、出血的方法,河間則使用疏散風邪、清熱解毒的藥劑,都沒有分別疾病的原因,而是根據疾病的所在位置進行調整。至於丹溪的理論,雖然都是前人的方法,但也可說是深入理解病情且善用方法的表現,學習者應該仔細觀察。此外,在使用藥物之外,遵守禁忌,謹慎調養,清心寡慾,恬淡內觀,這更是在乎個人的自我修養而非醫者的技術。

蔭又按:方氏曰:大風證所因不一,或因色欲當風,或因醉臥濕地,或乘熱脫衣,或汗出入水,或空心飢餓山行,感山嵐瘴氣,或勞役奔走,途中冒寒雨陰露,皆因內傷形體,不知避忌,外感風濕毒氣,入於皮毛血脈肌肉筋骨之間,當時罔覺,失於驅散,停積既久,以致榮衛不行,內外熏蒸,內則生蟲,外則生瘡,而臟腑經絡,皆受患矣。古人謂大風疾,三因五死。

三因者,一曰風毒,二曰濕毒,三曰傳染。五死者,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脈死,血潰成膿;三曰肉死,割切不痛;四曰筋死,手足緩縱;五曰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甚可畏也。所以然者,蓋由邪正交攻,氣血沸騰,而濕痰死血充滿於經絡之中,故生蟲生瘡,痛癢麻木也。治療大法:內通臟腑,外發經絡,而蟲瘡痛癢麻木自出矣。

白話文:

蔭又按:方氏曰:大風證所因不一,或因色欲當風,或因醉臥濕地,或乘熱脫衣,或汗出入水,或空心飢餓山行,感山嵐瘴氣,或勞役奔走,途中冒寒雨陰露,皆因內傷形體,不知避忌,外感風濕毒氣,入於皮毛血脈肌肉筋骨之間,當時罔覺,失於驅散,停積既久,以致榮衛不行,內外熏蒸,內則生蟲,外則生瘡,而臟腑經絡,皆受患矣。古人謂大風疾,三因五死。

蔭又註記:方氏所說,大風證的成因眾多,可能是因為

  • 色欲當風: 縱慾後遭受風寒侵襲。
  • 醉臥濕地: 醉酒後睡在潮濕的地方。
  • 乘熱脫衣: 剛出汗就脫掉衣服,受涼。
  • 汗出入水: 汗出過多,又立即接觸冷水。
  • 空心飢餓山行: 空腹登山,受山風瘴氣侵襲。
  • 勞役奔走,途中冒寒雨陰露: 勞累奔波,途中淋雨或露宿。

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內傷身體,卻不知避忌,導致外感風濕毒氣,侵入皮毛、血脈、肌肉、筋骨之間。當時感覺不到,也沒有及時驅散,久而久之,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內外熱氣交蒸,內生蟲,外生瘡,臟腑經絡都受到傷害。古人稱大風疾為「三因五死」。

三因:

  1. 風毒: 因風寒濕邪侵入體內而致病。
  2. 濕毒: 因濕氣入侵體內,阻礙氣血運行而致病。
  3. 傳染: 因病邪通過接觸或空氣傳染而致病。

五死:

  1. 皮死: 皮膚麻木不仁,失去知覺。
  2. 脈死: 血管潰爛,化膿。
  3. 肉死: 肌肉腐爛,割切無痛感。
  4. 筋死: 筋腱鬆弛,手足無力。
  5. 骨死: 骨骼脆弱,鼻樑塌陷。

還有眉髮脫落,眼睛昏花,嘴唇翻起,呼吸困難等症狀,十分可怕。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邪氣與正氣交戰,氣血沸騰,濕痰和瘀血充滿經絡,所以會生蟲生瘡,疼痛、瘙癢、麻木。

治療大法: 要內通臟腑,外發經絡,才能讓蟲瘡、疼痛、瘙癢、麻木等症狀自行消失。

亦須首尾斷酒戒色,忌食發風動氣葷腥鹽醬炙煿生冷之物,清心寡慾,方保無虞也。

薛氏,曰:大抵此證,多由勞傷氣血,腠理不密,或醉後房勞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衛氣相搏,濕熱相(去聲)火,血隨火化而致,故淮揚閩廣間多患之。

近代先哲云:感天地肅殺惡氣所致,其上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上也,下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下也。蓋氣分受邪則上多,血分受邪則下多,氣血俱受,則上下齊見。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發紫泡者,毒在肝;腳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腎;遍身如癬者,毒在脾;目先損者,毒在心,此五臟受病之重者也。

白話文:

你也必須從頭到尾避免喝酒和性行為,避開吃會引發風、刺激性和肉類等食物,以及鹽、烤炸食品和生冷的食物,保持心境平靜,減少慾望,才能確保安全。

薛氏說:大多數這種病症都是因為過度操勞導致血液和氣息受到傷害,皮膚毛孔緊閉,或者是在喝醉酒之後進行性生活或是洗澡,或者是爬山渡河,被外部邪氣侵入,防禦力下降,溼熱與火氣交織在一起,使得血液隨著火氣變化而出現問題,因此淮南福建等地區的人比較容易得到這個疾病。

近世的前輩們認為是感受了天地之間嚴酷的邪氣才造成的,如果身體上面的部分出現症狀較早且嚴重的話,就是毒素在上面;如果是下面部分出現症狀較早且嚴重的話,就是毒素在下面。如果氣份受到侵害就會有許多症狀出現在上面,如果血份受到侵害就會有很多症狀出現在下面,如果氣血都受到了影響,那麼上下都會同時出現症狀。如果眉毛先掉落的話,那就是肺部出了問題;臉上長紫色泡泡的話,就是肝部出了問題;腳底疼痛甚至破洞的話,就是腎臟出現了問題;全身長像癬一樣的東西, 就是脾胃出現問題; 眼睛受損, 是心臟的問題, 這些都是五臟器官出現嚴重問題的表現。

又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三曰血死,潰爛;四曰筋死,指脫;五曰骨死,鼻柱壞,此五臟受病之不可治者也。若聲噎目盲,尤為難治。又治法當辨本證、兼證、變證、類證,陰陽虛實而斟酌焉。若妄投燥熱之劑,膿水淋瀝則肝血愈燥,風熱愈熾,腎水愈枯,相火愈旺,反致敗證矣。

癘瘍所患,非止一臟,然其氣血無有弗傷,兼證無有弗雜,況積歲而發現於外,須分經絡之上下,病勢之虛實,不可概施攻毒之藥,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後治其瘡可也。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凡云病屬有餘者,當察其元氣不足,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補之不一。

白話文:

古人認為,身體若出現皮死、肉死、血死、筋死、骨死五種徵兆,就代表五臟受損,難以醫治。皮死是指皮膚失去知覺,麻木不仁;肉死是指肉體失去感覺,針刺無感;血死是指血肉潰爛;筋死是指手指脫落;骨死是指鼻樑塌陷。此外,若出現聲音嘶啞、眼睛失明等症狀,更難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需辨別本證、兼證、變證、類證,以及陰陽虛實,再根據情況選擇藥物。若胡亂使用燥熱的藥物,會導致膿水流出,肝血更加乾燥,風熱更加熾盛,腎水更加枯竭,相火更加旺盛,最終導致病情惡化。

癘瘍的病因並非單一臟腑所致,而是氣血受損,兼證交雜,且多為長期積累的病症,因此治療時應分清經絡上下、病勢虛實,不可一味使用攻毒藥物。應先補益脾胃,壯大元氣,使身體根基穩固,再針對瘡瘍進行治療。古書中記載,真氣不足則虛,邪氣盛則實。對於病情屬於有餘者,應觀察其元氣是否不足,並根據癘瘍的不同表現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汗法、下法、砭刺法、攻補法等。

蓋兼證當審輕重,變證當察先後,類證當詳真偽,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又當量其人之虛實,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焉。蓋虛者形氣虛也,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癘瘍砭刺之法,張子和謂一汗抵千針,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

若惡毒蘊結於臟腑,非盪滌其內則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裡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若上體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蓄惡血於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並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體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陳蟲於穀道中出,仍針足指縫並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如有寒濕頭疼等證,當大補氣血為主。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要仔细辨别兼证的轻重、变证的先后、类证的真伪。至于汗法、砭刺、攻补等方法,更要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深入了解病因病机,才能对症施治。虚者是指形气不足,实者则是病邪入侵导致气血亏虚。张子和认为,对于癘疡,一汗胜过千针,因为砭血不如发汗能够全面调理。然而,发汗会导致出血,出血也能引发出汗,两者效果类似。如果恶血凝滞于肌肤经络,就应该针刺并配合发汗,比如在委中穴放血,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如果恶毒蕴结在脏腑,必须通过内服药物将其清除才能痊愈。如果毒邪在表,就应该用砭刺的方法,在全身患处、两臂腿腕、两手足指缝等处放血,才能散毒。如果表里都受毒邪侵袭,就必须内外兼治,用外砭内泄的方式排出毒邪,才能恢复健康。如果上半身病症较多,可以用醉仙散,让内蓄的恶血从齿缝排出,并同时针刺手指缝、臂腕,以去除肌肤表面的毒血。如果下半身病症较多,可以用再造散,让恶血陈虫从肛门排出,同时针刺足指缝、腿腕,隔一两天再刺一次,直到放血颜色变红为止。如果有寒湿头痛等症状,则应该以大补气血为主。

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痛,去後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局方犀角地黃湯。

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為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癘瘍,手足腿臂或各指蜷攣者,由陰火熾盛,虧損氣血,當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及換肌散兼服。癘瘍生蟲者,五方風邪翕合,相火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盛所化,內食五臟而證見於外也,宜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漿以疏陽明任脈,則風熱息而蟲不生矣。肝經虛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治療癘瘍時,如果患者服用輕粉後出現腹痛,且排出膿穢物,不可使用藥物止痛。若出現口舌腫痛、流出膿水、口渴、發熱喜涼,這是上焦熱毒,應該使用瀉黃散。如果患者寒熱交替,則應該使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且大便秘結,這是熱毒內侵,應該使用黃連解毒湯。如果大便正常,則可以用犀角地黃湯。

即使膿水排盡,口舌仍未痊癒,或發熱口渴卻不願喝冷飲,這是虛熱,應該使用七味白朮散。癘瘍患者,手足腿臂或手指蜷縮,是因陰火旺盛,損傷氣血,應該使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以及換肌散併服。癘瘍生蟲,是五方風邪匯聚,相火克制金氣,金氣衰弱無法制約木氣,木氣旺盛而化生內食,損害五臟,最終表現於外,應該使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並灸承漿穴疏通陽明任脈,這樣風熱消退,蟲子就不會生長。肝經虛熱者,可以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又癘瘍久而不愈者,有不慎起居飲食,內火妄動者;有臟腑傷損,氣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藥,氣愈虧者;有不分兼變相雜,用藥失宜者;有病人諱疾忌醫者。癘瘍愈而復發,有不戒厚味,內熱傷脾者;有不戒房勞,大動傷腎者;有不戒七情,血氣傷損者;有餘毒未盡,兼證俱動者;有氣虛六淫外乘者。古人云,此證百無一生,正謂此耳。

李氏,曰:癩即《內經》癘風,受天地間肅殺風氣,酷烈暴悍,最為可畏。一因風毒,或汗出解衣入水,或酒後當風。二因濕毒,或坐臥濕地,或冒雨露。三因傳染。然未必皆由外也,內傷飲食,熱毒過甚,大寒大熱,房勞穢汙,以致火動血熱,更加外感風寒冷濕而發。初起身上虛癢,或起白屑紫雲,如癜風然(癜,音殿,瘢,風斑片也),或發紫泡疙瘩流膿。上先見者,氣分受病,上體必多;下先見者,血分受病,下體必多;上下俱見者,氣血俱病,從上而下者為順風,從下而上者為逆風。但從上從下,以漸來者可治,頓發者難愈。治失其法,以致皮死,麻木不仁;脈死,血潰成膿;肉死,割切不痛;筋死,手足緩縱;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甚則蝕傷眼目,腐爛玉莖,攣蜷肢體,病至於此,天刑難解。胃與大腸,無物不受,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瘡痂雖見於皮肉,而熱毒必歸於腸胃,故發必先治陽明。初起宜防風通聖散,在上用麻黃以去外毒,在下用硝黃以去內毒,上下俱見者,用輕粉、防風通聖散以解表攻裡,三五日後,即服醉仙散,以吐惡涎,服後,又服防風通聖散去硝黃、麻黃,多服久服,待胃氣稍定,用再造散以下其蟲。又有宜先下蟲,而後吐涎者,吐下後仍以防風通聖散量加參、耆、熟地,以固氣血。或脾胃弱者,白朮當倍用。蟲因火盛,氣血沸騰,充滿經絡,外瘡延蔓,內蟲攻注,蝕心,足底穿;蝕脾,聲噎;蝕肺,鼻崩;蝕腎,耳鳴如雷。宜先服瀉青丸以瀉肝火,次隨證救治。虛癢者,四物湯加酒芩,調浮萍末;癢甚,加荊芥、蟬退;瘙癢皮皴,白屑者,白花蛇丸;眉毛落者,三蛇丹或柏葉煎;眉脫鼻崩者,換肌散、補氣瀉榮湯;蝕眼者,蘆薈丸;肢節廢者,蠲痹散。通用凌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大麻風丸、紫雲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聖不老丹、八物湯,外治摩風膏、浴癩方。發落不生者,先用生薑擦三次,後用半夏為末,麻油調擦。

白話文:

久治不癒的癘瘍,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生活起居不注意,導致內火妄動;可能是臟腑受損,氣血不足;可能是用藥過於猛烈,損傷正氣;可能是辨證不清,用藥不當;也有可能是病人諱疾忌醫。癘瘍好了又復發,可能是貪吃美味,內熱傷脾;可能是房事過度,損傷腎氣;可能是情緒波動,氣血受損;可能是餘毒未清,兼證一起發作;也可能是氣虛導致外邪入侵。古人說這種病幾乎無法治癒,正是指這種情況。

李氏說,癩就是《內經》中提到的癘風,是一種受到天地間肅殺之氣侵襲的疾病,其毒性猛烈,最為可怕。引起癘風的原因有:一、風毒,可能是汗出後不注意保暖,或是酒後受風;二、濕毒,可能是長期坐臥潮濕的地方,或是淋雨受露;三、傳染。然而,癘風並不一定都是外感,也可能是飲食不節,熱毒過盛,或是過度寒熱,房勞穢汙,導致火氣旺盛,血熱,再加上外感風寒濕邪而發病。癘風初期,患者會感到身上發癢,或起白屑紫斑,類似於癜風,或是出現紫色的疙瘩,流膿。如果上半身先出現症狀,說明氣分受病,上半身症狀會比較多;如果下半身先出現症狀,說明血分受病,下半身症狀會比較多;如果上下半身都出現症狀,說明氣血俱病,從上而下發病的稱為順風,從下而上發病的稱為逆風。但是無論從上還是從下,只要是逐漸發病的,都可以治癒,突然發病的則很難治癒。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就會導致皮膚壞死,麻木無知覺;脈絡阻塞,血肉潰爛成膿;肌肉壞死,割切不痛;筋腱壞死,手腳鬆弛無力;骨頭壞死,鼻梁塌陷。還會出現眉毛脫落,眼睛昏花,嘴唇翻起,呼吸困難,嚴重者甚至會侵蝕眼目,腐爛生殖器,肢體攣縮,到了這種程度,即使是神仙也無力回天。胃和大腸,凡物皆可入,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瘡痂雖然出現在皮肉上,但是熱毒必然會歸於腸胃,所以治療癘風必須先治陽明經。

初期宜服用防風通聖散,上半身症狀明顯者用麻黃以祛除外毒,下半身症狀明顯者用硝黃以祛除內毒,上下半身都出現症狀者,用輕粉、防風通聖散來解表攻裡。三五天後,再服用醉仙散,以吐出惡涎。服用完醉仙散後,再服用防風通聖散,去掉硝黃、麻黃,多服久服,待胃氣稍平,再服用再造散以驅除蟲毒。也有先驅除蟲毒,然後再吐涎的。吐下後仍然服用防風通聖散,並增加人參、黃耆、熟地,以固氣血。如果脾胃虛弱,白朮要加倍使用。癘風的蟲毒是因火盛,氣血沸騰,充滿經絡,外瘡蔓延,內蟲侵蝕,蝕心則足底穿孔,蝕脾則呼吸困難,蝕肺則鼻樑塌陷,蝕腎則耳鳴如雷。治療應先服用瀉青丸以瀉肝火,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救治。如果只是虛癢,可以服用四物湯加酒芩,調入浮萍末;如果癢得厲害,可以加荊芥、蟬退;如果瘙癢伴隨皮膚粗糙,出現白屑,可以服用白花蛇丸;如果眉毛脫落,可以服用三蛇丹或柏葉煎;如果眉毛脫落,鼻樑塌陷,可以服用換肌散、補氣瀉榮湯;如果侵蝕眼睛,可以服用蘆薈丸;如果肢節廢用,可以服用蠲痹散。另外,還可以服用凌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大麻風丸、紫雲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聖不老丹、八物湯等。外治可用摩風膏、浴癩方。如果頭髮脫落不生,可以先用生薑擦三次,然後用半夏研末,用麻油調勻,塗擦患處。

,曰:血風瘡,乃三陰經風熱鬱火血燥所致,初發疙瘩如丹,瘙癢不常,抓破成瘡,膿水淋瀝,內證晡熱,盜汗惡寒,少食體倦,所以不敢妄用風藥。大概肝風血燥,寒熱作痛者,當歸飲加柴胡、山梔;痛癢寒熱者,小柴胡湯加山梔、黃連;夜熱譫語者,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肝脾鬱火,食少寒熱者,八味逍遙散;脾虛晡熱,盜汗不寐者,歸脾湯加山梔、熟地;腎虛有熱,作渴咳痰者,腎氣丸通用;遍身者,四物湯加浮萍、黃芩等分,甚者紫雲風丸、瘓骨丸、三蛇丹;兩足痛癢者,當歸拈痛湯;如因飲酒後遍身癢如風瘡,抓至出血又痛者,用蟬退、薄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酒調服。凡身發癢者,通用。外治摩風膏、馬齒莧膏。

癘風諸藥不效,千金耆婆萬病丸極有神驗。

白話文:

另外,血風瘡是由三陰經風熱鬱火血燥引起,一開始會出現像丹一樣的疙瘩,瘙癢不定,抓破後會變成潰爛,流出膿水。患者內證會有午後發熱、盜汗怕冷、食慾不佳、身體疲倦等症狀,因此不能隨便使用風藥。

大致上來說,如果是肝風血燥、寒熱疼痛的,可以用當歸飲加上柴胡、山梔;痛癢寒熱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黃連;晚上發熱說胡話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肝脾鬱火、食慾不佳寒熱的,可以用八味逍遙散;脾虛午後發熱、盜汗失眠的,可以用歸脾湯加上山梔、熟地;腎虛有熱、口渴咳嗽痰多的,可以用腎氣丸;全身發癢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浮萍、黃芩等量,嚴重者可以用紫雲風丸、瘓骨丸、三蛇丹;雙腳痛癢的,可以用當歸拈痛湯;如果因為喝酒後全身發癢像風瘡,抓破流血又痛的,可以用蟬退、薄荷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兩錢,用水酒調服。凡是身體發癢的,都可以用這些藥物。外用可以塗抹摩風膏、馬齒莧膏。

如果癘風症狀用一般藥物沒有效果,千金耆婆萬病丸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