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二十四

2. 痰飲

3.

選要論,曰:痰飲為病,所感不同。有因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留停脾胃,鬱結而成痰者,有脾胃虛弱,不能運行水穀而成痰者,有因酒後飲水,停滯胃中而成痰者。有因風寒濕熱之氣入脾相搏而成痰者。或喜怒哀樂之過情,飲食起居之不節,濕熱內蘊,風寒外搏,皆為痰飲。所得之由不同,而所變之病甚多。或為寒,或為熱,或為喘嗽嘔吐,或為翻胃膈噎,以至為腫滿,為眩暈,為風癇,為噯氣,為吞酸,為嘈雜,為痞膈,為疼痛,為怔忡,此皆痰之為病也。又有五飲:一曰懸飲者,飲水流於脅下,咳唾引痛;二曰溢飲者,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三曰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四曰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五曰留飲者,背惡寒,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下痛引缺盆,咳嗽轉甚。此五飲為病不同也。治法:懸飲當下之,溢飲當發其汗,支飲則隨證汗下,痰飲則用溫藥從小便利之。東垣謂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積而為痰飲也。故有五痰之分,言其濕熱相乘也。如濕在心經為熱痰,結而如膠,其色紅;濕在肝經為風痰,其色青如沫;濕在脾經為濕痰,濕久而熱,其色黃;濕在肺經為氣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濕在腎經為寒痰,其色黑如涕。由此言之,穢氣淫邪,乘於脾胃,津液不布,積為痰飲也,亦必從其所乘之氣兼化,而為五痰也。夫人之氣貴乎順,氣順則津液流通,而無痰飲之患。亦有氣體虛寒,不能攝養腎水,使邪水溢土,多生痰唾,又當溫利之,八味丸、黑錫丹主之。或脾胃為物所傷而停積者,五套丸、破飲丸主之。臨病之際,更宜詳審。

集略論,曰: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痰因腎虛脾濕而生,各經有病,皆能致痰,當隨其各病之根而治之。七情鬱結,或飲食過傷,或色欲無度,或六淫侵胃,當汗不汗,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皆使津液不行,聚為痰飲。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嘔,為瀉,為眩暈,嘈煩,忪悸,懊憹,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癲,如傷寒狀,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或有似邪祟者,種種難名。使人口燥咽乾,大便秘,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月水不通。王隱君以痰之新久分清濁。仲景有四飲之說,曰懸、溢、支、痰。子和有五痰之論,曰風、熱、濕、酒、食。不可用烏、附香燥之藥,以致膈噎反胃。當順氣為先,實脾為本。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在上吐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濕者燥之,頑者軟之,食積消之,偏熱偏寒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中氣虛者則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本非虛也,治以滋陰退熱之劑,不知寒補之藥極滯痰氣,反延綿而愈劇也;本非風也,治以疏風利氣之藥,則氣愈虛而痰愈作矣。或曰:近世當土運,是以人無疾而亦痰。調養之法:平七情以舒郁,攝腎水以防邪,謹出入以避六淫,絕厚味以除蘊熱。不能中節,豈無壅滯乎。

白話文:

[論]

《選要論》說:痰飲致病,成因各異。有的因氣脈阻塞,津液不通,水飲停留在脾胃,鬱結而成痰;有的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穀而成痰;有的因飲酒後又喝水,停滯胃中而成痰;有的因風寒濕熱之邪侵入脾臟互相搏結而成痰。或因喜怒哀樂等情緒過度,或飲食起居不節,濕熱內蘊,風寒外襲,皆可導致痰飲。致病原因不同,所引起的病症也很多樣。或表現為寒證,或表現為熱證,或為喘嗽嘔吐,或為呃逆反胃,甚至腫脹、眩暈、癲癇、噯氣、吞酸、胃脘嘈雜、痞塊、疼痛、心悸等,這些都是痰飲致病的表現。

還有五種痰飲:一為懸飲,飲水停留在脅下,咳嗽或唾液吞咽時會引起疼痛;二為溢飲,飲水四處流竄,積聚在四肢,本應汗出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三為支飲,咳嗽氣逆,呼吸困難,無法平臥,形體腫脹;四為痰飲,原本體格健壯,如今消瘦,水液在腸道流動,發出瀝瀝的聲音;五為留飲,背部怕冷,或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咳嗽加重。這五種痰飲的病症各不相同。

治療方法:懸飲應當瀉下,溢飲應當發汗,支飲則根據症狀選擇汗下療法,痰飲則應用溫和的藥物促使小便通暢。東垣(李東垣)認為脾土向上通達於天,也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能運化,就會停積而形成痰飲。因此有五種痰的區分,說明濕熱相互影響。如濕邪在心經化熱為熱痰,凝結如膠,顏色發紅;濕邪在肝經化風為風痰,顏色青綠如泡沫;濕邪在脾經為濕痰,濕邪久留化熱,顏色發黃;濕邪在肺經為氣痰,顏色發白,咳出如米粒;濕邪在腎經為寒痰,顏色發黑如鼻涕。由此可知,穢濁之氣和邪氣侵犯脾胃,津液不能佈散,積聚而成痰飲,也必然根據其所乘之氣的性質而化為五種痰。

人體之氣貴在順暢,氣機順暢則津液流通,就不會有痰飲的疾病。也有一些人因氣體虛寒,不能攝納腎水,導致邪水溢出,多生痰唾,這就需要溫補治療,八味丸、黑錫丹可以治療。如果脾胃受損而停積,則可以用五套丸、破飲丸治療。臨證時,更應仔細辨證。

《集略論》說:人體如果氣血暢通,則津液流通,哪會有痰呢?痰飲是因為腎虛脾濕而生的,各經脈有病,都能導致痰飲,應該根據各病的根本病因治療。七情鬱結,或飲食過度,或房事過度,或外邪侵犯脾胃,該出汗不出汗,或體質強壯,但汗孔閉塞不出汗,都會導致津液運行不暢,聚積成痰飲。痰飲的病症表現為:喘咳、嘔吐、腹瀉、眩暈、嘈雜、心悸、煩躁、寒熱、疼痛、腫脹、肢體攣縮、小便不通、痞塊、以及類似中風、癲癇、傷寒的症狀,但與傷寒不同的是頭不痛、頸項不僵硬,甚至表現得像邪祟作怪一樣,種種症狀難以名狀。病人還會出現口乾咽燥、大便秘結、面容憔悴、毛髮枯焦等症狀,婦女則月經不通。王隱君根據痰飲的新舊程度區分清濁。張仲景有四飲的說法,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李子和有五痰的論述,即風痰、熱痰、濕痰、酒痰、食痰。不可使用烏頭、附子、香燥等辛溫燥熱的藥物,以免加重呃逆反胃。治療應當先順氣,以健脾為本。可表證的應當發汗,可下通的應當通利,在上焦的應當向上嘔吐,停滯的應當導引,鬱結的應當疏通,熱證的應當清熱,寒證的應當溫暖,濕證的應當燥濕,頑固的應當軟堅,食積的應當消導,偏熱偏寒者應當相反相佐治療,夾雜濕邪的應當用淡滲之法,夾雜虛證的應當補益,中氣虛弱的應當益氣以運化痰飲。如果攻邪過於猛烈,則會傷及胃氣,導致痰飲更加嚴重。本不虛弱,卻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治療,不知寒性的補藥極易阻滯痰氣,反而會使病情日久加重;本非風證,卻用疏風解表之藥治療,則氣機更虛,痰飲更甚。有人說:近來當土運(指五行學說中土氣盛行的時代),所以即使沒病的人也會有痰飲。調養的方法:調和七情以舒解鬱結,滋養腎水以防止邪氣入侵,謹慎出入以避免外邪侵襲,戒除肥甘厚味以消除內熱。如果不注意調養,豈能沒有壅滯之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