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15)
卷二十三 (15)
1. 治老瘧方
黃甲丸,治瘧母成塊後發熱久不愈。
川山甲(酥炙黃),阿魏,硃砂,檳榔(各一兩),雄黃,木香(各五錢)
上為細末,泡黑豆,去皮,搗成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忌生冷。
鱉甲煎丸,治瘧疾久不愈,內結癥瘕,欲成勞瘵者,名曰瘧母。
鱉甲(十二片),蜂窠(炙,四分),蜣螂(炙),柴胡(各六分),烏羽,瞿麥,桃仁,乾薑(各二分),牡丹皮,芍藥,䗪蟲(各五分),赤硝(一錢二分),黃芩,鼠婦(炙),桂枝,石韋(去毛),厚朴,紫葳,阿膠(炒),大黃(各三分),葶藶(熬),半夏,人參(各一分)
上二十三味,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蔭按:吳氏曰:凡瘧疾寒熱,皆是邪氣與正氣分爭,久之不愈,則邪正之氣結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瘧母。始雖邪正二氣,及其固結之久,則頑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為患,或在腸胃之中,或薄腸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先取灰酒,便是妙處。蓋灰從火化,能消萬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爛藥,其性可知。
漬之以酒,取其善行,若鱉甲、鼠婦、䗪蟲、蜣螂、蜂窠者,皆善攻結而有小毒,以其為血氣之屬,用之以攻血氣之凝結,同氣相求,成功易易耳。乃柴胡、厚朴、半夏,皆所以散結氣;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滯氣。水穀之氣結,則大黃、葶藶、石韋、瞿麥可以平之;寒熱之氣交,則乾薑、黃芩可以調之。
人參者,所以固元氣於克伐之餘;阿膠、芍藥者,所以養陰於峻厲之隊也。
白話文:
治老瘧方
黃甲丸,適用於瘧疾久治不愈,瘧邪凝結成塊,持續發熱的病症。
藥材:川山甲(用酥炙至黃色)、阿魏、硃砂、檳榔(各一兩)、雄黃、木香(各五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黑豆泡水後去皮,搗成泥狀,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薑湯送服。忌食生冷食物。
鱉甲煎丸,適用於瘧疾久治不愈,體內形成癥瘕,病情日趨嚴重,即所謂瘧母的病症。
藥材:鱉甲(十二片)、蜂房(炙,四分)、蜣螂(炙)、柴胡(各六分)、烏桕(疑為烏桕,或有誤),瞿麥、桃仁、乾薑(各二分)、牡丹皮、芍藥、䗪蟲(各五分)、赤硝(一錢二分)、黃芩、鼠婦(炙)、桂枝、石韋(去毛)、厚朴、紫葳、阿膠(炒)、大黃(各三分)、葶藶子(熬)、半夏、人參(各一分)。
製法:將煅燒後的灶下灰一斗,用清酒一斗五升浸泡,待酒完全滲入後,取一半灰與鱉甲一起煮至軟爛如膠漆,然後絞取汁液,再將其餘藥材放入汁液中煎煮,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空腹服用七丸,每日三次。
按語:吳氏認為,凡瘧疾寒熱交替,皆因邪氣與正氣相爭,久治不愈,則邪正之氣凝結成塊,按壓可觸摸到,此即瘧母。起初是邪正之氣相爭,但久而久之,頑痰、死血也可能產生。其病灶或在腸胃內,或在腸胃外,不易攻治。仲景先用灰酒,這才是妙處。因為灰是由火煉製而成,能消融萬物,現代人用十灰膏來軟化藥物,其作用可想而知。
用酒浸泡,是為了使其藥力更好地運行。鱉甲、鼠婦、䗪蟲、蜣螂、蜂房等藥材,善於攻破凝結的病灶,但略帶小毒,因為它們屬血氣之物,用來攻治血氣凝結,同氣相求,療效顯著。柴胡、厚朴、半夏,都能散結氣;桂枝、牡丹皮、桃仁,都能破除瘀滯之氣。水穀之氣凝結,則大黃、葶藶、石韋、瞿麥可以使其平復;寒熱之氣交錯,則乾薑、黃芩可以調和。
人參是用來在攻伐邪氣後,鞏固元氣;阿膠、芍藥是用來在峻猛的治療後,滋養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