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八十一 (2)
卷八十一 (2)
1. 脈法
脈大而澀為痹,脈急亦為痹。肺脈微為肺痹,心脈微為心痹。右寸沉而遲澀為皮痹,左寸結而不流利為血痹,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澀為肉痹,左關脈弦緊而數,浮沉有力為筋痹。遲為寒,數為熱,濡為濕,滑為痰,豁大弦小為虛。少陰脈浮弱則血不足,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脈訣舉要,曰: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白話文:
脈訣舉要
脈象分析
-
脈大而澀為痹,脈急亦為痹。
脈搏有力而粗糙,或脈搏快速,都可能是痹症。 -
肺脈微為肺痹,心脈微為心痹。
肺經脈搏微弱,可能是肺痹;心經脈搏微弱,可能是心痹。 -
右寸沉而遲澀為皮痹,左寸結而不流利為血痹,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澀為肉痹,左關脈弦緊而數,浮沉有力為筋痹。
- 右手寸口脈沉而遲緩,且粗糙,可能是皮痹。
- 左手寸口脈阻塞不通暢,可能是血痹。
- 右手關脈無論輕按重按都無力且粗糙,可能是肉痹。
- 左手關脈弦緊而快速,浮沉有力,可能是筋痹。
- 遲為寒,數為熱,濡為濕,滑為痰,豁大弦小為虛。
- 脈搏遲緩,代表寒性;脈搏快速,代表熱性;脈搏濡弱,代表濕性;脈搏滑利,代表痰性;脈搏大而弦細,代表虛性。
- 少陰脈浮弱則血不足,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陰脈搏浮弱,代表血氣不足。當風邪與血氣搏擊,就會出現疼痛,像被拉扯般。
總結
風寒濕氣結合,就會形成痹症。脈搏浮澀緊,三種脈象俱全,則可判斷為痹症。
2. 治方
五痹湯,治風寒濕之氣客留肌體,手足緩弱,麻痹不仁。
羌活,白朮,薑黃,防己(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七片,水煎。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蠲痹湯,治冷痹,手足腰痛沉重,身體煩疼,背項拘急。一云治濕氣著於肌肉,致榮衛之氣不榮,令人痹而不仁,發為肉痹。
白話文:
五痹湯
功效: 針對風寒濕邪入侵肌體,導致手足無力、麻木不仁的症狀。
藥材:
- 羌活 二錢
- 白朮 二錢
- 薑黃 二錢
- 防己 二錢
- 甘草 (炙) 一錢
用法: 以上藥材共為一劑,加入生薑七片,水煎服用。若病症在上半身,飯後服用;若病症在下半身,飯前服用。
蠲痹湯
功效: 針對寒邪侵襲,導致手足腰部疼痛沉重、身體痠痛、背部僵硬等症狀。亦可治療濕氣侵襲肌肉,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肢體麻木不仁的肉痹症。
註解:
- 上述兩則方劑皆出自中醫古籍,現代醫學未完全證實其療效。
- 藥材的重量單位「錢」為古代計量單位,現今已不再使用,可參考現代醫學用藥單位。
當歸(酒浸),黃耆,防風(各二錢半),羌活,赤芍藥(酒炒),薑黃(酒炒),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食前服。一方無防風。
甘附散,治五種痹痛,身體臂間發作不定者。
黃耆,白朮,當歸,熟地(砂仁炒),川芎,柴胡,防風,附子,桂心,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將當歸(酒浸)、黃耆、防風(各二錢半)、羌活、赤芍藥(酒炒)、薑黃(酒炒)、甘草(各五分)一起煎成一服藥,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水煎後飯前服用。也有一種方子不加防風。這個藥方叫做甘附散,用於治療五種痺痛,症狀表現為身體和手臂之間不定時發作疼痛。
另外,黃耆、白朮、當歸、熟地(砂仁炒)、川芎、柴胡、防風、附子、桂心、甘草(各等分)也可用於治療痺痛。
上銼,水煎服。
濟生防風湯,治血痹、肌痹、皮痹。防風(一錢),當歸,赤茯苓,獨活,赤芍藥,黃芩,秦艽(各五分),甘草,桂心,杏仁(去皮尖,各二分半)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不拘時服。
濟生茯苓湯,治停蓄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半夏,赤茯苓,陳皮(各二錢),枳殼(麩炒),桔梗,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服用,用於治療血痺、肌痺、皮痺。藥方包括防風、當歸、赤茯苓、獨活、赤芍藥、黃芩、秦艽、甘草、桂心、杏仁,各取適量。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劑,加入生薑五片,用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另外,茯苓湯可用於治療停蓄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藥方包括半夏、赤茯苓、陳皮、枳殼、桔梗、甘草,各取適量。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服,不拘時。
宣明茯苓湯,治寒氣勝者為痛痹,四肢疼痛,拘攣浮腫。
赤茯苓,桑白皮(各二兩),防風,官桂,川芎,芍藥,麻黃(去節,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加棗一枚,水煎服,以姜粥投之,汁泄為度。
川芎茯苓湯,治濕氣勝者為著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木,拘攣浮腫。
赤茯苓(一錢半),桑白皮,防風,蒼朮(米泔浸一宿,炒),當歸(酒洗),芍藥(煨),麻黃(各一錢),川芎(一錢二分),官桂(五分),甘草(炙,四分)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製成一劑,加入生薑五片,用水煎服,不限時間服用。
宣明茯苓湯,用於寒氣盛導致的痛痹,症狀為四肢疼痛、拘攣浮腫。
赤茯苓、桑白皮(各二兩)、防風、官桂、川芎、芍藥、麻黃(去節,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紅棗一枚,用水煎服,並以薑粥沖服,直至湯汁流盡為度。
川芎茯苓湯,用於濕氣盛導致的著痹,症狀為濕氣停滯不散、四肢麻木、拘攣浮腫。
赤茯苓(一錢半)、桑白皮、防風、蒼朮(米泔浸泡一夜,炒)、當歸(酒洗)、芍藥(煨)、麻黃(各一錢)、川芎(一錢二分)、官桂(五分)、甘草(炙,四分)
上銼,每服五錢,加棗三枚,水煎,溫服。如欲汗,以粥投之。
宣明麻黃,治熱痹,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縱,皮色俱變,兼諸風證。
升麻(三錢),茯神(去木),人參,防風,犀角(鎊),羚羊角(鎊),羌活(各一錢),官桂(三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少許,溫服。
茯神湯,治心痹,神思昏塞,四肢不利,胸中煩悶,時復恐悸。
白話文:
上藥,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大棗三枚,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如果想發汗,可以將粥加入藥湯中一起服用。
麻黃,能宣通經絡,治療熱痹,肌肉發熱至極,感覺像老鼠在身上爬行,嘴唇和口角向外翻,皮膚顏色也發生變化,同時兼治各種風邪所致的病症。
升麻(三錢)、茯神(去木心)、人參、防風、犀角(磨成粉)、羚羊角(磨成粉)、羌活(各一錢)、官桂(三分)。
以上藥材共為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用清水煎煮,加入少許竹瀝,溫熱服用。
茯神湯,治療心痹,神志昏迷,四肢不靈活,胸悶,時常感到恐懼不安。
茯神,羌活,麻黃(去根節),麥門冬(去心),龍齒(各一兩),遠志(去心),犀角屑,薏苡仁,人參,蔓荊子,防風(各七錢半),赤芍藥,甘草(炙,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不拘時服。
舒筋散,治臂痛,亦治腰下疾。
片子薑黃(四兩),甘草(炙),羌活(各一兩),白朮,海桐皮,當歸,赤芍藥(各三兩)
白話文:
茯苓、羌活、麻黃(去掉根節)、麥門冬(去掉心)、龍齒、遠志(去掉心)、犀角屑、薏苡仁、人參、蔓荊子、防風(各七錢半)、赤芍藥、甘草(炙,各五錢),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五片,用清水煎煮,不拘時間服用。此方名為舒筋散,可治療手臂疼痛,也能治腰部以下的疾病。另外,片子薑黃(四兩)、甘草(炙)、羌活(各一兩)、白朮、海桐皮、當歸、赤芍藥(各三兩)也是常用的藥材。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如腰以下,空心服,腰以上,食後服。
行濕流氣散,治風寒濕氣痹證,身如板夾,麻木不仁,或手足痠軟。
蒼朮,羌活,防風,川烏(各一兩),薏苡仁(二兩),白茯苓(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蔥湯調下。
三痹湯,治血氣澀滯,手足拘攣,風痹等疾。
杜仲(薑汁炒),防風,桂心,川續斷,人參,當歸,秦艽,生地(姜酒炒),茯苓,川芎,黃耆,細辛,芍藥,獨活,牛膝,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每服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病症位於腰部以下,空腹服用;如果病症位於腰部以上,飯後服用。
行濕流氣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氣引起的痺證,症狀表現為身體僵硬如板,麻木無知覺,或手腳酸軟無力。
處方包括蒼朮、羌活、防風、川烏(各一兩)、薏苡仁(二兩)、白茯苓(一兩半)。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或蔥湯調服。
三痹湯,主要用於治療血氣瘀滯導致的手足拘攣、風痺等疾病。
處方包括杜仲(用薑汁炒制)、防風、桂心、川續斷、人參、當歸、秦艽、生地(用姜酒炒制)、茯苓、川芎、黃耆、細辛、芍藥、獨活、牛膝、甘草(炙炒,各等分)。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續斷丸,治風濕流注,四肢浮腫,肌肉麻痹。
續斷,當歸(炒),萆薢,附子(炮,去皮臍),防風,天麻(各一兩),川芎(七錢半),乳香(另研),沒藥(另研,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米飲下。
增損續斷丸,治寒濕之氣痹滯關節,麻木疼痛。
白話文:
取上銼,每次服用一兩,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用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續斷丸用來治療風濕引起的疼痛,四肢浮腫,肌肉麻痺。
藥材包括續斷、炒過的當歸、萆薢、炮製去皮臍的附子、防風、天麻(各一兩)、川芎(七錢半)、研磨過的乳香和沒藥(各五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用溫酒或米湯送服。
增損續斷丸用來治療寒濕之氣導致關節痺痛、麻木疼痛。
人參,防風,山茱萸,鹿角膠,白朮(炮,各七兩),麥門冬,乾地黃(各三兩),白茯苓,黃耆,續斷,薏苡仁,山萸,石斛(各二兩),牡丹皮,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川附丸,治氣痹。
川烏,附子,官桂,川椒,菖蒲,甘草(各一兩),骨碎補,天麻,白朮(各五錢)
白話文:
人參、防風、山茱萸、鹿角膠、白朮(炮製,各七兩)、麥門冬、乾地黃(各三兩)、白茯苓、黃耆、續斷、薏苡仁、山萸、石斛(各二兩)、牡丹皮、桂心(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此方名為川附丸,用於治療氣痹。
川烏、附子、官桂、川椒、菖蒲、甘草(各一兩)、骨碎補、天麻、白朮(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日三服。
巴戟天湯,治冷痹,腳膝疼痛,行步艱難。
巴戟天(去心,三兩),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五加皮(各二兩),牛膝(酒浸,焙),石斛(去根),萆薢,白茯苓,防風(各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三妙丸,治三陰血虛,足心如火,熱漸烘腰胯,及濕熱麻痹,疼痛痿軟等證,皆效。
蒼朮(六兩),黃柏(四兩),牛膝(二兩)
白話文:
上藥煉成蜜丸,每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溫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巴戟天湯可用於治療寒痹,腳膝疼痛,行動困難。取巴戟天(去心,三兩)、附子(炮製,去皮臍)、甘草(炙)、五加皮(各二兩)、牛膝(酒浸,焙)、石斛(去根)、萆薢、白茯苓、防風(各一兩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三妙丸可用於治療三陰血虛、足心發熱、熱氣漸漸向上烘烤腰胯,以及濕熱導致的麻痹、疼痛、痿軟等症狀。取蒼朮(六兩)、黃柏(四兩)、牛膝(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至一百丸,空心薑湯或鹽湯下。一方加當歸、防己、虎脛骨、龜板各一兩,名加味三妙丸。血虛加血藥,氣虛加氣藥。
擒虎丹,治風寒濕走注痹,腰膝重痛。
五靈脂,荊芥,川烏(炮,去皮臍),當歸(酒浸,焙),白膠香,自然銅(火煅醋淬七次,研,各二兩)
上為細末,酒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食後服,日進三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調和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至一百丸,空腹時用薑湯或鹽湯送服。
另外一種藥方,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當歸、防己、虎脛骨、龜板各一兩,名為加味三妙丸。若患者血虛,則需加用補血藥物;若患者氣虛,則需加用補氣藥物。
擒虎丹,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導致關節疼痛,腰膝痠痛的疾病。
將五靈脂、荊芥、川烏(炮製去皮臍)、當歸(酒浸後焙乾)、白膠香、自然銅(火煅醋淬七次,研磨成粉末,各取二兩)研磨成細末。
將藥末用酒煮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後飯後服用,每日服用三次。
乳香宣經丸,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筋骨疼痛,行步艱難,腳氣諸疾,並宜服之。
乳香(另研),附子(炮,去皮臍),木香(不見火,各八錢),五靈脂(一兩),黑豆(三合,生用),草烏(去皮尖,炒),川楝子(取肉微炒),茴香(炒,各二兩),防風,陳皮(去白),黑牽牛(生用),威靈仙(洗去土),烏藥,萆薢(各四兩)
白話文:
乳香宣經丸主治風寒濕痺,四肢拘攣,筋骨疼痛,行走困難,腳氣等病症。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千金蓖麻湯,專治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痠疼,口眼歪斜,皆效。
蓖麻一味,秋夏用葉,春冬用子,一二十斤入甑內,置大鍋上,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摺浸入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卻將前藥熱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藥一層,如此蒸換,必以換者汗出為度,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即愈。內服疏風和血之劑。
擦痹法
蓖麻子(三兩),活地龍(七條),甘草,甘遂(各一兩),麝香(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煮成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逐漸增加到五七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這種藥方叫做「千金蓖麻湯」,專門治療風濕癱瘓、手腳麻木、半身不遂、全身麻木酸痛、口眼歪斜等症狀,都有效。
方法是:用蓖麻,秋天和夏天用葉子,春天和冬天用種子,取一二十斤放入蒸籠中,放在大鍋上蒸至半熟,取出後將幾尺長的棉布雙層浸入湯中,取出後趁熱敷在患處。然後將藥粉熱敷在布上一層,待溫後再換一層熱藥,如此反覆蒸換,直到換藥時出汗為止。病情嚴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即可痊癒。同時還要內服疏風和血的藥物。
另外還有一種擦拭療法,需要準備蓖麻子三兩、活地龍七條、甘草一兩、甘遂一兩、麝香一錢。
上搗爛,於瓷器內築實,勿泄氣。臨用先將薑蔥各一兩搗爛,包患處,次用薑汁化此藥,一雞子黃大擦半時久,一日三次,二三年者效,婦人尤神。
又治方
松枝酒,治白虎歷節風,走注疼痛,或如蟲行,諸般風氣。
松節,桑枝,桑寄生,鉤藤,續斷,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青木香,海風藤,菊花,五加皮(各一兩),當歸(三兩)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後,填入瓷器中壓實,不可讓藥氣散失。使用前,先將薑、蔥各一兩搗碎,包在患處,再用薑汁將藥化開,取雞蛋黃大小塗抹患處,持續擦拭半個時辰,一天三次,對於患病兩三年的人效果顯著,婦女的效果尤其神奇。
另外一種治療方法:
用松枝酒治療白虎歷節風,這種病症會導致疼痛遊走,或像蟲子爬行一樣,適用於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
將松節、桑枝、桑寄生、鉤藤、續斷、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青木香、海風藤、菊花、五加皮(各一兩),當歸(三兩)等藥材一同使用。
上銼,每藥一兩用生酒二斤煮,退火七日飲,痛若在下加牛膝。
虎骨膠丸,治鶴膝風,並治癱瘓諸證。
虎骨(二斤,銼碎洗淨,用嫩桑枝、金毛狗脊去毛、白菊花去蒂各十兩,秦艽二兩煎水熬虎骨成膠,收起如蜜樣,和藥為丸,如不足量加蜜煉),大熟地(四兩),當歸(三兩),牛膝,山藥,茯苓,杜仲,枸杞,續斷,桑寄生(各二兩),熟附子(七錢),厚肉桂(去皮,不見火,五錢),丹皮,澤瀉(各八錢),人參(二兩,貧者以黃耆四兩代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藥粉一兩,用生酒二斤煮沸,去火後七日服用,若疼痛部位在下肢,則可加入牛膝。
虎骨膠丸,可以治療鶴膝風,以及各種癱瘓症狀。
藥材
- 虎骨:二斤,將其銼碎洗淨,用嫩桑枝、金毛狗脊(去除毛)、白菊花(去除蒂)各十兩,秦艽二兩,一同煎水熬製成虎骨膠,收起來像蜂蜜一樣,再與其他藥材製成丸劑。若藥材不足,可加入蜂蜜煉製。
- 大熟地:四兩
- 當歸:三兩
- 牛膝:二兩
- 山藥:二兩
- 茯苓:二兩
- 杜仲:二兩
- 枸杞:二兩
- 續斷:二兩
- 桑寄生:二兩
- 熟附子:七錢
- 厚肉桂(去皮,不經火烤):五錢
- 丹皮:八錢
- 澤瀉:八錢
- 人參:二兩(貧困者可用黃耆四兩代替)
備註
- 上述古文中,"兩"指的是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37.3克。
- "錢"指的是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3.73克。
上為末,以虎骨膠為丸,每早開水下三錢。
普救萬應全膏,治一切風氣,走注疼痛,以及白虎歷節風,鶴膝風,寒濕流注,癰疽發背,療瘡瘰癧,跌打損傷,腹中食積痞塊,多年瘧母,頑痰瘀血停蓄,腹痛泄利,小兒疳積,女人癥瘕諸證,並貼患處。咳嗽瘧疾,貼背脊心第七椎。嘗制此膏普送,取效神速。倘貼後起泡出水,此病氣本深,盡為藥力拔出,吉兆也,不必疑懼,記之記之。
藿香,白芷,當歸尾,貝母,大楓子(制),木香,白蘞,烏藥,生地,蘿蔔子,丁香,白及,殭蠶,細辛,蓖麻子,苦參,肉桂,蟬退,丁皮,白鮮皮,羌活,桂枝,全蠍,赤芍,高良薑,元參,南星,鱉甲,荊芥,兩頭尖,獨活,蘇木,枳殼,連翹,威靈仙,桃仁,牛膝,紅花,續斷,花百頭,杏仁,蒼朮,艾絨,藁本,骨碎補,川芎,黃芩,麻黃,甘草,黑山梔,川烏(附子),牙皂,半夏,草烏,紫荊皮,青風藤(以上各一兩五錢),大黃(三兩),蜈蚣(三十五條),蛇脫(五條),槐枝,桃枝,柳枝,桑枝,楝枝,楮枝(以上各三十五寸),男人血餘(三兩,以上各俱浸油內),真麻油(十五斤,用二十兩秤稱),松香(一百斤,穰皮濾淨),百草霜(十斤,細研篩過)
白話文:
將虎骨膠製成丸劑,每天早上用開水服用三錢。
普救萬應全膏可以治療各種風氣引起的疼痛,包括白虎歷節風、鶴膝風、寒濕流注、癰疽發背、療瘡瘰癧、跌打損傷、腹中食積痞塊、多年瘧母、頑痰瘀血停蓄、腹痛泄利、小兒疳積、女人癥瘕等症狀。使用時將膏藥貼在患處即可。如果是咳嗽瘧疾,則貼在背脊心第七椎骨的位置。我曾經製作了許多這種膏藥免費贈送他人,效果十分迅速。如果貼藥後出現起泡流水的現象,表示病氣深重,藥力已經將病氣拔出,這是吉兆,不必擔心害怕,記住記住。
藿香、白芷、當歸尾、貝母、大楓子(制)、木香、白蘞、烏藥、生地、蘿蔔子、丁香、白及、殭蠶、細辛、蓖麻子、苦參、肉桂、蟬退、丁皮、白鮮皮、羌活、桂枝、全蠍、赤芍、高良薑、元參、南星、鱉甲、荊芥、兩頭尖、獨活、蘇木、枳殼、連翹、威靈仙、桃仁、牛膝、紅花、續斷、花百頭、杏仁、蒼朮、艾絨、藁本、骨碎補、川芎、黃芩、麻黃、甘草、黑山梔、川烏(附子)、牙皂、半夏、草烏、紫荊皮、青風藤(以上各一兩五錢),大黃(三兩),蜈蚣(三十五條),蛇脫(五條),槐枝、桃枝、柳枝、桑枝、楝枝、楮枝(以上各三十五寸),男人血餘(三兩,以上各俱浸油內),真麻油(十五斤,用二十兩秤稱),松香(一百斤,穰皮濾淨),百草霜(十斤,細研篩過)。
上銼,冬浸九宿,春秋七宿,夏五宿,分數次入鍋,文武火熬,以藥枯油膏滴水成珠為度,濾去渣重稱,每藥油十二兩下濾淨,片子松香四斤,同熬至滴水不散,每鍋下百草霜細末六兩,勿住手攪,俟火候成則傾入壇中,以棒攪和成塊,用兩人拔數次,瓷壇收貯。治一切風寒濕氣,瘡疽等證,其效如神。一方治瘡疽,用血丹收更妙,每油一斤,用丹六兩。
白話文:
將上好的藥材切碎,冬天浸泡九個晚上,春秋浸泡七個晚上,夏天浸泡五個晚上。分批次放入鍋中,以文火武火交替熬煮,直至熬製成藥油膏,滴水成珠為止。過濾掉渣滓後重新稱重,每十二兩藥油再過濾一次,淨化油質。然後加入四斤松香片,一起熬煮,直到滴水不散。每鍋加入六兩百草霜細末,不可停手攪拌,待火候達到最佳狀態時,傾入壇中,用棒攪拌成塊狀,再由兩人合力拔出幾次,然後裝入瓷壇中保存。此藥可治一切風寒濕氣,瘡疽等症,效果神奇。
另有一方專治瘡疽,用血丹收治效果更佳,每斤藥油配用六兩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