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12)
卷一·中 (12)
1. 治中風挾氣方
烏藥順氣散,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及療癱瘓,語言謇澀,腳氣步履艱難,腳膝痿弱。
方見前氣道閉塞條。
蔭按:此方太陰陽明氣藥也。藥性主治,恐未必然。嚴氏調氣之說或出於此。
嚴氏八味順氣散
方見前氣道閉塞條。
蔭按:宗厚曰:嚴氏謂真氣虛而得此疾,法當調氣,故用此藥補虛行氣,雖此論迥出前人,其用藥則未也。何者,四君子補脾胃中氣藥也,更用白芷去手陽明經風,烏藥通腎胃間氣,陳皮理肺氣,青皮泄肝氣。若風果在手陽明經,而肝肺腎胃之氣實者可用。但人身經有十二,皆能中邪,五臟之氣,互有勝負,此方安能盡其變乎。
又況真氣先虛之人,亦難用此藥也,學者詳之。
人參順氣散,治一應中風,宜先服此藥,疏通氣道,然後進以風藥。
乾薑(炮),人參(各一兩),川芎,甘草(炙),桔梗,白朮,白芷,陳皮(去白),麻黃(各四兩),厚朴(四兩,去皮,薑製),葛根(二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蔥白二根,水煎,食後服。
順風勻氣散,治中風中氣,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先宜服此。或風濕腰腿疼痛,亦宜服之。
白朮(四錢),天麻(一錢),人參(二錢),烏藥(三錢),青皮,甘草(炙),沉香,白芷,紫蘇,木瓜(各半錢)
上㕮咀,分二帖,每帖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一方加陳皮、枳殼、半夏,無甘草。
搜風九寶散,治挾氣中風,痰雖微去,當先服此順氣,並開其關竅,不致枯廢,然後進以風藥。
天雄,大附子,沉香,防風,南星(炮),地龍(去土),薄荷葉,全蠍(去毒),木香(不見火,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錢,加生薑五片,水煎熟,入麝香少許,服不拘時。
烏附丸,去風疏氣。
川烏(二十個),香附子(半斤,薑汁浸一宿炒)
上焙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數丸,酒下。肌體肥壯有風疾,宜服。
木香丸,疏風順氣,調榮衛,寬胸膈,清頭目,化痰涎,明視聽,散積滯。
檳榔,大黃(煨,各二兩),陳皮(去白,焙),木香,附子(炮),人參(各一兩),川芎,羌活,獨活,官桂,三稜(炮,各半兩),肉豆蔻(六個,去皮)
上為細末,每料末二兩,入牽牛淨末一兩,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臨臥生薑橘皮湯下。此藥治療極多,不能具述。
白話文:
【治中風挾氣方】
-
烏藥順氣散:適用於風氣侵襲,導致四肢骨節疼痛,全身麻木不仁。以及對癱瘓、說話困難、腳部疾病導致行走困難,腳膝無力的治療。該方在前面「氣道閉塞」條目中有詳細描述。
-
蔭按:此方為太陰和陽明氣的藥物。藥性的主治病症,未必完全如此。嚴氏的調氣理論可能源於此。
-
嚴氏八味順氣散:該方也在前面「氣道閉塞」條目中有詳細描述。
-
蔭按:宗厚認為,嚴氏認為是因為真氣虛弱纔得到這種病,所以應該調理氣血,因此使用此藥來補虛助氣。雖然這種觀點與前人不同,但在用藥方面尚未達到理想。為什麼呢?四君子湯是補脾胃中氣的藥物,再配合白芷去除手陽明經的風,烏藥通腎胃之間的氣,陳皮理肺氣,青皮疏肝氣。如果風確實在手陽明經,且肝、肺、腎、胃的氣實,可以使用。但是,人體有十二經脈,都可能受到邪氣侵襲,五臟之氣,相互制衡,此方怎能涵蓋所有變化呢?
更何況對於真氣先虛的人,使用這種藥物也是困難的,學習者應詳細研究。
- 人參順氣散:適用於各種中風,應先服用此藥,疏通氣道,然後再服用其他風藥。
成份包括:炮乾薑、人參(各30克),川芎,炙甘草,桔梗,白朮,白芷,陳皮(去白),麻黃(各120克),厚朴(120克,去皮,薑製),葛根(62.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15克,加入生薑三片,蔥白兩根,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 順風勻氣散:適用於中風或氣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應先服用此藥。或者風濕引起的腰腿疼痛,也適合服用。
成份包括:白朮(120克),天麻(30克),人參(60克),烏藥(90克),青皮,炙甘草,沉香,白芷,紫蘇,木瓜(各1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分成兩帖,每帖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飯後服用。另一版本的配方還添加了陳皮、枳殼、半夏,但不加甘草。
- 搜風九寶散:適用於因氣逆導致的中風,即使痰已稍減,也應先服用此藥以順氣,並打開關節,防止身體機能衰退,然後再服用其他風藥。
成份包括:天雄,大附子,沉香,防風,南星(炮),地龍(去土),薄荷葉,全蠍(去毒),木香(不見火,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6克,加入生薑五片,用水煎煮,加入少量麝香,隨時服用。
- 烏附丸:用於祛風疏氣。
成份包括:川烏(20個),香附子(250克,薑汁浸泡一夜後炒)。
將以上藥材烘焙後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幾粒,酒送服。身體壯碩且有風病的人適合服用。
- 木香丸:用於疏風順氣,調節營衛,寬闊胸膈,清頭目,化痰涎,明視聽,散積滯。
成份包括:檳榔,大黃(煨,各60克),陳皮(去白,烘焙),木香,附子(炮),人參(各30克),川芎,羌活,獨活,官桂,三稜(炮,各15克),肉豆蔻(六個,去皮)。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料粉二兩,加入牽牛淨末一兩,蜂蜜做成桐子大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到十五粒,睡前用生薑橘皮湯送服。此藥治療效果多,無法一一詳述。
2. 治中風挾痰方
導痰湯,治痰飲語澀,頭目眩暈,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半夏,南星,陳皮(去白),茯苓,枳實(炒,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加香附、烏藥、沉香、木香磨服,名順氣導痰湯;加黃芩、黃連,名清熱導痰湯;加羌活、防風、白朮,名祛風導痰湯;加遠志、菖蒲、黃芩、黃連、硃砂,名安神導痰湯。
星附湯,治中風痰壅,六脈沉伏,昏不知人。
附子(生用,去皮),南星(生用,各一兩),木香(半兩,不見火)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九片,水煎溫服。虛寒甚者,加天雄、川烏,名三建湯。
蔭按:風本於熱,豈有虛寒之理。但肥白人多濕,故用以取效耳,非肥白人不可用。
星香湯,治中風痰盛,服熱藥不得者。
南星(六錢),木香(二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水煎服。
星附散,治中風雖能言,口不歪斜,而手足嚲拽者。
天南星(薑製),半夏,人參,白附子,白茯苓,川烏(去皮臍),黑附子(去皮臍),白殭蠶,沒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酒各一盞煎八分,熱服並進,得汗為度。
小省風湯,治卒急中風,口噤全不能言,口眼喎斜,筋脈急掣疼痛,風盛痰實,頭目旋眩,胸膈煩滿,左癱右瘓,手足麻痹,骨節煩疼,步履艱辛,恍惚不定,神志昏憒,一切風證可服。此方散風豁痰降火,可謂標本兼治者也。
防風(去蘆),天南星(生用,各三錢),半夏(湯洗),黃芩(各二錢),甘草(生用,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生薑五片,水煎,不拘時服。氣逆加木香,氣虛加附子、沉香,胸滿加人參,頭暈加天麻、全蠍,煎熟,入麝香少許。
大省風湯,治中風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半夏(生用),防風(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全蠍(去毒,二兩),白附子(生用),川烏(生用),木香,南星(生用,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溫服。
大省風湯,治中風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及歷節痛風,筋脈拘急。
天南星(生用,八兩),防風(四兩),獨活,附子(生用,去皮臍),全蠍(微炒),甘草(生用,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十片,水煎溫服。
貝母瓜蔞湯,治肥人中風口喎,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瓜蔞,南星,荊芥,防風(去蘆),羌活,黃柏,黃芩,黃連,白朮,陳皮(去白),半夏(湯泡七次),薄桂,威靈仙,天花粉,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七錢,加生薑三片,水煎,至夜服,多食濕面,加附子、竹瀝、薑汁,酒一匙行經。
二香三建湯,治中風六脈虛極,舌強不語,痰涎壅盛,精神如癡,手足偏廢,不能舉用。此等證候不可攻風,止可扶虛。
白話文:
治中風挾痰方
導痰湯:治療痰飲導致說話困難、頭暈目眩,或胸膈有痰飲停滯,胸悶不通暢。藥方:半夏、南星、陳皮(去白)、茯苓、枳實(炒)、甘草,各等份;每劑用量:半夏、南星、陳皮、茯苓、枳實各一兩,甘草五錢。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可根據情況加藥:加香附、烏藥、沉香、木香,名為順氣導痰湯;加黃芩、黃連,名為清熱導痰湯;加羌活、防風、白朮,名為祛風導痰湯;加遠志、菖蒲、黃芩、黃連、硃砂,名為安神導痰湯。
星附湯:治療中風痰壅,脈象沉弱,神志昏迷。藥方:生附子(去皮)、生南星,各一兩;木香半兩(不經炒制)。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錢,加生薑九片,水煎溫服。虛寒嚴重者,可加天雄、川烏,名為三建湯。(作者注:風證本由熱邪引起,為何會有虛寒?肥胖體質的人多濕邪,因此用此方有效,但非肥胖體質者不宜使用。)
星香湯:治療中風痰盛,服用溫熱藥物無效者。藥方:南星六錢,木香二錢。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錢,加生薑十片,水煎服。
星附散:治療中風患者雖然能說話,口角不歪斜,但手腳麻木無力者。藥方:薑製天南星、半夏、人參、白附子、白茯苓、川烏(去皮臍)、黑附子(去皮臍)、白殭蠶、沒藥,各等份。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水酒各一盞煎至八分,趁熱服用,直到出汗為止。
小省風湯:治療急性中風,口不能言,口眼歪斜,筋脈急痛,風盛痰實,頭暈目眩,胸悶,半身不遂,手足麻木,骨節疼痛,步履困難,神志恍惚,昏迷等一切風證。此方具有散風豁痰、降火之效,標本兼治。藥方:防風(去蘆)、生天南星,各三錢;半夏(湯洗)、黃芩,各二錢;生甘草一錢。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一劑,加生薑五片,水煎服,不拘時服。如有氣逆,加木香;氣虛,加附子、沉香;胸悶,加人參;頭暈,加天麻、全蠍;煎好後,加入少量麝香。
大省風湯(一):治療中風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藥方:生半夏、防風,各一兩;炙甘草半兩;全蠍(去毒)二兩;生白附子、生川烏、木香、生南星,各半兩。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盞,生薑十片,煎至七分,溫服。
大省風湯(二):治療中風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及歷節痛風,筋脈拘急。藥方:生天南星八兩,防風四兩,獨活、生附子(去皮臍)、微炒全蠍、生甘草,各二兩。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錢,加生薑十片,水煎溫服。
貝母瓜蔞湯:治療肥胖體質的中風患者,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痰盛。藥方:貝母、瓜蔞、南星、荊芥、防風(去蘆)、羌活、黃柏、黃芩、黃連、白朮、陳皮(去白)、湯泡七次的半夏、厚朴、威靈仙、天花粉、炙甘草,各等份。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七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晚上服用。若飲食偏濕,可加附子、竹瀝、薑汁及少許酒,幫助藥物運行。
二香三建湯:治療中風,脈象虛弱,舌強不語,痰涎壅盛,精神痴呆,手足偏癱,不能活動。此類情況不宜攻伐風邪,只宜扶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