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70)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70)

1. 脈法

脈訣舉要,曰:尺脈虛弱,緩澀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

張子和,云:痿因肺熱,相傳四臟,其脈多浮而大,不可作寒濕腳氣治。

龔氏,曰:痿因肺燥,脈多浮弱,寸口若沉,發汗則錯,足痛或軟,專審於尺,滑痰而緩,或沉而弱。

白話文:

【脈法】

在《脈訣舉要》中提到,如果腳踝的脈搏感覺虛弱,而且有緩慢、不順暢甚至緊繃的感覺,這可能是腳痛的徵兆,或者是患有痿病。

張子和表示,痿病常常因為肺部過熱引起,這種熱氣會影響到其他四個內臟。患者脈象多呈現浮大狀,切記不可誤以為是寒濕腳氣來治療。

龔氏指出,痿病的發生也可能與肺部乾燥有關,這種情況下,患者的脈象多是浮弱。如果在手腕的脈象顯示出沉脈,那麼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就錯了。對於腳痛或腳部無力的情況,我們應當重點檢查腳踝的脈象。如果發現有滑脈、痰脈、緩脈,或者沉脈、弱脈,都可能與痿病相關。

2. 治濕熱痿方

加味四物湯,治諸痿,四肢軟弱,不能舉動。

當歸身(一錢),熟地黃(三錢,砂仁炒),白芍藥,川芎(各七分半),蒼朮,黃柏,麥門冬(去心,各一錢),五味子(九粒),人參,黃連(各五分),杜仲(七分半),牛膝(足不軟者不用),知母(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空心溫服,酒糊為丸服亦可。

肺熱湯,肺熱葉焦,令人色白毛敗,發為痿躄,脈短數者,此方主之。

羚羊角,玄參,射干,薄荷,芍藥,升麻,黃柏(各三錢),生地黃(姜酒炒,一合),梔子仁,竹茹(二錢)

上銼,水煎服。

東垣健步丸,治膝中無力,屈伸不得,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羌活,柴胡,滑石(炒),甘草(炙),瓜蔞根(酒洗,各五錢),肉桂(五分),防風,澤瀉(各三錢),防己(酒洗,一兩),苦參(酒洗),川烏(各一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煎愈風湯下(愈風湯方見卷一中風下門),或蔥白湯下。

大防風湯,治氣血兩虛,風濕相挾,麻痹痿軟,或久病痢後,腳弱緩痛不能行履,或兩膝虛腫,足脛枯乾,名曰鶴膝風證,服之其效如神。

白朮(一錢半),黃耆,白芍藥(煨),當歸(酒洗),熟地(砂仁炒),杜仲(薑汁炒,去絲,各一錢),防風(八分),人參,牛膝,川芎(各七分),羌活,附子(童便煮,炮),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空心溫服。

清燥湯,治濕熱成痿,以燥金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

黃耆(一錢半),蒼朮(米泔浸,炒,一錢),白朮,陳皮(各八分),澤瀉,白茯苓(各七分),五味子(九個),人參(四分),升麻,麥門冬(去心),當歸身(酒洗),生地(姜酒炒),神麯(炒),豬苓,黃柏(酒炒,各三分),黃連(炒),炙甘草(各二分),柴胡(二分)

上用水二鍾煎八分,空心熱服。

藿香養胃湯,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經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

藿香,人參,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二錢),半夏曲,薏苡仁,山藥(各八分),畢澄茄(六分),砂仁,神麯,陳皮(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前服。

溫腎湯,治面色痿黃,腳痿弱無力,陰汗出。

麻黃,柴胡(各六分),白朮,黃柏(酒炒),豬苓,白茯苓,升麻(各一錢),防風,蒼朮(各一錢半),澤瀉(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熱服,候一時,方可飲食。

補肝湯,治前陰如冰冷並陰汗,兩腳痿軟無力。

黃耆(一錢半),人參,乾葛,白茯苓,豬苓,升麻(各一錢),柴胡,當歸身,羌活,連翹,黃柏(炒),澤瀉,蒼朮,神麯,知母,防風,陳皮,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一服,水煎,食前服。

龍膽瀉肝湯,治肝氣熱,色青,爪枯,口苦,筋膜乾而攣急者,名曰筋痿,此方主之。

柴胡(一錢),人參,知母,麥門冬,天門冬,草龍膽,山梔子,生甘草,黃連(各五分),黃芩(七分),五味子(七粒)

上作一服,水煎服。

萆薢丸,治兩足濕痹疼痛,或如火燎,從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皆是濕病,此藥主之。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黃柏(酒浸,曬乾),萆薢(酒浸,各二兩),牛膝(去蘆,酒洗),當歸(酒洗),防己(酒浸),龜板(酒浸三日,酥炙),虎脛骨(酥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淡鹽湯送下。痿病加肉蓯蓉、菟絲子各一兩。

白話文:

【治療濕熱引起的痿病處方】

  • 加味四物湯:適用於各種痿病,症狀為四肢乏力,難以活動。
  • 當歸身:1錢
  • 熟地黃:3錢(砂仁炒過)
  • 白芍藥:7分半
  • 川芎:7分半
  • 蒼朮、黃柏、麥門冬(去心):各1錢
  • 五味子:9粒
  • 人參、黃連:各5分
  • 杜仲:7分半
  • 牛膝:除非腳部不軟弱,否則不使用
  • 知母:各3分

以上材料切細,製成一份,用水煎煮,空腹溫服。也可以用酒糊做成丸狀服用。

  • 肺熱湯:用於肺熱導致葉片乾枯,使人面色蒼白,毛髮枯槁,發展為痿躄病,脈搏短促且頻率快。
  • 羚羊角、玄參、射干、薄荷、芍藥、升麻、黃柏:各3錢
  • 生地黃:一合(用薑酒炒過)
  • 梔子仁、竹茹:2錢

以上材料切碎,用水煎煮服用。

  • 東垣健步丸:適用於膝蓋無力,難以彎曲和伸直,腰背腿腳沉重,行走困難。
  • 羌活、柴胡、滑石(炒過)、甘草(炒過)、瓜蔞根(酒洗過):各5錢
  • 肉桂:5分
  • 防風、澤瀉:各3錢
  • 防己(酒洗過):1兩
  • 苦參(酒洗過)、川烏:各1錢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70粒,空腹服用,可用愈風湯(見卷一中風下門)煎煮後送服,或用蔥白湯送服。

  • 大防風湯:用於氣血雙虛,風濕交錯,導致麻痹痿軟,或長期疾病後的痢疾,腳部虛弱疼痛,無法正常行走,或雙膝虛腫,小腿乾枯,稱為鶴膝風,服用此方效果極佳。
  • 白朮:1錢半
  • 黃耆、白芍藥(煨過)、當歸(酒洗過)、熟地(砂仁炒過)、杜仲(薑汁炒過,去絲):各1錢
  • 防風:8分
  • 人參、牛膝、川芎:各7分
  • 羌活、附子(童便煮過,炮過)、甘草(炒過):各5分

以上材料切碎,加生薑3片、棗2枚,用水煎煮,空腹溫服。

  • 清燥湯:用於濕熱導致的痿病,因肺金受到濕熱侵害,影響了腎臟的生化功能,導致腎虧,引發嚴重的痿厥病,腰以下部位痿軟,癱瘓無法移動。
  • 黃耆:1錢半
  • 蒼朮(米泔浸過,炒過):1錢
  • 白朮、陳皮:各8分
  • 澤瀉、白茯苓:各7分
  • 五味子:9個
  • 人參:4分
  • 升麻、麥門冬(去心)、當歸身(酒洗過)、生地(薑酒炒過)、神麯(炒過)、豬苓、黃柏(酒炒過):各3分
  • 黃連(炒過)、炙甘草:各2分
  • 柴胡:2分

以上材料用水二鍾煎煮至剩八分,空腹熱服。

  • 藿香養胃湯:適用於胃虛不思飲食,四肢痿弱,行走困難,主要由於陽明經虛弱,無法養護肌肉,導致痿躄。
  • 藿香、人參、白茯苓:各1錢
  • 白朮:2錢
  • 半夏曲、薏苡仁、山藥:各8分
  • 畢澄茄:6分
  • 砂仁、神麯、陳皮:各7分
  • 甘草(炒過):5分

以上材料製成一份,加生薑3片、棗2枚,用水二鍾煎煮至剩一鍾,飯前服用。

  • 溫腎湯:適用於面色萎黃,腳部無力,有陰汗。
  • 麻黃、柴胡:各6分
  • 白朮、黃柏(酒炒過)、豬苓、白茯苓、升麻:各1錢
  • 防風、蒼朮:各1錢半
  • 澤瀉:2錢

以上材料製成一份,用水煎煮熱服,等待一小時後方可進食。

  • 補肝湯:適用於生殖器冰冷,兩腳無力。
  • 黃耆:1錢半
  • 人參、乾葛、白茯苓、豬苓、升麻:各1錢
  • 柴胡、當歸身、羌活、連翹、黃柏(炒過)、澤瀉、蒼朮、神麯、知母、防風、陳皮、甘草(炒過):各5分

以上材料切碎,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 龍膽瀉肝湯:適用於肝氣熱,面色蒼白,爪甲枯萎,口苦,筋膜乾燥緊繃,稱為筋痿。
  • 柴胡:1錢
  • 人參、知母、麥門冬、天門冬、草龍膽、山梔子、生甘草、黃連:各5分
  • 黃芩:7分
  • 五味子:7粒

以上材料製成一份,用水煎煮服用。

  • 萆薢丸:適用於雙腳濕痹疼痛,或感覺像被火燒一樣,從腳踝開始熱起,逐漸蔓延到腰部,或出現麻痹痿軟,皆為濕病所引起。
  • 蒼朮:4兩(米泔浸泡一夜)
  • 黃柏(酒浸泡,曬乾)、萆薢(酒浸泡):各2兩
  • 牛膝(去蘆,酒洗過)、當歸(酒洗過)、防己(酒浸泡)、龜板(酒浸泡三天,酥炙過)、虎脛骨(酥炙過):各1兩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用酒煮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100粒,空腹淡鹽湯送服。若為痿病,可增加肉蓯蓉、菟絲子各1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