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八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十 (1)

1.

內經,曰:肺熱葉焦(肺志不伸則氣鬱生火,失其清肅之化,故熱而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必益切,音闢。肺主氣以行榮衛,治陰陽,故五臟之痿,皆因於肺氣熱則五臟之陰皆不足,此痿躄之生於肺也。五痿之證雖異,總皆謂之痿躄)。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氣熱則火獨上炎,故三陰在下之脈亦皆厥逆而上,上逆則下虛,乃生脈痿。脈痿者,凡四肢關節之處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膽附於肝,肝氣熱則膽汁溢泄,故為口苦。筋膜受熱則血液乾燥,故拘急而攣,為筋痿也)。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故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脾主肌肉,今熱蓄於內則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腰者腎之府,其脈貫脊,其主骨譴,故腎氣熱則見證若此)。又曰:治痿者,獨取陽明一經。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前陰為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於此,故主束骨而利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故主滲灌溪谷,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陽明脈亦夾臍旁,去中行二寸下行,故皆會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宗筋聚於前陰,前陰者,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沖、任、督、蹺,九脈之所會也。九者之中,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沖為經脈之海。此一陰一陽,總乎其間,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也),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氣街為陽明之正脈,故陽明獨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督脈者,起於會陰,分三岐為任沖而上行腹背,故諸經者,皆聯屬於帶脈,支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至弛縱。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為用,此所以當治陽明也)。治法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諸經之所溜為滎,所注為俞。補者,所以致氣通者,所以行氣。上文云獨取陽明,此復云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蓋治痿者,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經,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然筋脈骨肉則各有所受之時月,如木病者在筋,火病者在脈,土病者在肉,金病者在皮毛,水病者在骨,知所受之淺深以調虛實,知時氣之盛衰以和逆順,則病可已也)

白話文:

《內經》指出,肺部熱氣旺盛時,會導致氣息阻滯而生火,這樣會使肺的清淨功能失去,所以出現熱症和蔫萎。五臟受到影響,因而引起萎縮。肺部主導氣的運行,調和陰陽,因此,如果肺氣熱,五臟的陰氣便會不足,導致萎縮的產生,這就是所謂的痿躄。雖然五痿的症狀各異,但都屬於痿躄的範疇。

心中若有熱氣,則下肢的脈搏會出現逆行而乾虛,因而出現脈痿。手腳關節若無法靈活運作,就如同樞紐折斷一樣,無法行走。若肝中熱氣過多,則膽汁會溢出,導致口苦,筋膜因為乾燥而緊繃,造成肌肉的痿弱。

若脾氣過旺,則胃部會感到乾渴,肌肉不再有活力,這就是肉痿。腎氣熱則會影響腰背,骨質變得衰弱而髓液減少,導致骨痿。

再者,治療痿症時,應主要依賴陽明經。陽明經被視為五臟六腑的海洋,主導筋骨的潤澤,並有助於骨頭的連結與關節的靈活性。

衝脈是經脈的海,主導身體的津液滋養,並與陽明經相連。陰陽經的總匯會合於此,氣街上有將陽明經作為主要脈絡。所有經脈皆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聯絡。若陽明經虛弱,則宗筋會鬆弛,帶脈無法有效收引,導致腿部無法使用。

治療的方法是各自補充所需的營養,進而通達各個經脈,調和虛實,處理逆順,筋脈骨肉皆需在正確的時期獲得滋養,這樣病癥纔可改善。各經脈的淤滯需要透過調理來恢復正常,筋、脈、骨、肉在不同的情況下都會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掌握病因的深淺與盛衰,則病症可望痊癒。

蔭按:風痿之別,痛則為風,不痛則為痿。經曰:痛則為實,不痛則為虛。曰風曰痿,虛實二者而已矣。故東垣先生曰:氣盛病盛,氣衰病衰。何則?人氣血充實,而風寒客於經絡之間,則邪正交攻,而疼痛作矣。人之氣血弱虛,而痰火起於手足之內,則正不能勝邪,而痿證作矣。

故丹溪先生曰:痿證切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蓋以風為實而痿為虛也。曰散邪,曰補虛,豈可紊亂乎哉?學者必須臨證審確,逐一明辨,斯無誤矣。大抵治痿之法,不外補中祛濕,養陰清熱而已,治者宜詳審焉。先哲格言云:患痿之人,若不斷絕房欲,淡薄食味,不避風寒,坐臥濕地,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患者識之。

白話文:

古文中說到,風痿症狀的不同,在於是否有疼痛感。如果疼痛就是風,如果不疼就是痿。經典上說:“有疼痛是因為病症嚴重(即實),而不疼痛是因為病情輕微(即虛)。”“風”和“痿”,只是虛實兩種情況罷了。所以李杲醫生曾說過:“人的身體健康與否,會影響疾病的程度。當人體血液充足、精力旺盛時,即使受到寒冷侵襲,也會引起疾病;但當人體血液不足、精神疲憊時,就會因痰火在四肢產生而出現痿癱。”

因此朱震亨醫生表示:“痿癱症狀千萬不要按照風來治療並使用對應的草藥,因為風是實性病症,而痿是虛性病症。”他還提到,“疏散邪氣”和“滋補虛弱”的方法當然不可以混在一起使用!學習的人一定要仔細診斷,一一區分清楚才能避免出錯。總而言之,治療痿癱的方法主要是增強脾胃功能、去除溼氣、滋養陰液以及清除體內積聚的熱量。治療的人應該要詳細考慮這些因素。前輩們曾經告誡我們:“患有痿癱的人,如果不停止夫妻生活、減少食物攝入、防止受涼感冒、不在潮溼的地方休息或睡覺,那麼即使是最好的醫生也不能治好他們,患病的人要注意這點!”

丹溪,曰:《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東垣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輔佐以治諸痿,而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乎。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安全也。又曰: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有濕熱、濕痰、血虛、氣虛、瘀血、食積妨礙不降者。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牛膝之類。濕痰,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血虛,四物湯加蒼朮、黃柏,煎下補陰丸。氣虛,四君子加蒼朮、黃芩、黃柏。黃柏、蒼朮,治痿要藥也。食積,木香檳榔丸。死血,桃仁、紅花、蓬朮、歸梢、赤芍之類。又如虎潛丸、補腎丸、加味四物湯,皆補北方之要藥也。一人形肥味厚,憂怒,脈常沉澀,春病痰氣。醫用燥熱香竄之藥,至夏足弱,氣上衝,食減,此熱鬱而脾虛痿厥,雖形肥脈沉,未當死,但藥邪併火旺難治,且與竹瀝下白朮膏,盡二斤,氣降,食盡至一月後,仍大汗而死。一人腳常覺熱,後患痿。

白話文:

丹溪認為,所有痿症都是由於肺熱引起的,治療時只需補益陽明經即可。

這是因為肺金性燥,位於上焦,主氣,怕火。脾土性濕,位於中焦,主四肢,怕木。火性炎上,若縱欲無度,津液不足,火氣過盛,會剋制脾土,導致肺熱。木性剛急,肺熱會導致金氣不足,木氣過盛,剋制脾土,導致脾土受損。肺熱則無法統領全身,脾土受損則四肢無法活動,從而引起痿症。

瀉南方(肺金)會導致肺金清涼,東方(肝木)不實,脾土不會受傷。補北方(心火)會讓心火下降,西方(肺金)就不虛,肺熱自然消失。因此,陽明經充實,筋骨就會潤滑,能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治療痿症的方法,都離不開這個道理。

東垣用黃柏做君藥,黃耆等補藥輔佐治療各種痿症,並沒有固定的方劑。患者的病情不同,用藥也不同,例如有痰積、濕氣過重、熱氣過重、濕熱交雜、氣虛等。丹溪精通痿症的治療,能根據患者的病情靈活用藥。

需要注意的是,天生體質陽盛的人,喜愛厚味容易導致火熱,患有痿症的人,如果不吃清淡的食物,就難以痊癒。

丹溪還強調,痿症不能用風寒藥物治療。痿症分爲濕熱、濕痰、血虛、氣虛、瘀血、食積阻礙氣機下行等類型。濕熱可用健步丸加燥濕降火藥,如黃柏、黃芩、蒼朮、牛膝等;濕痰可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等,並加入竹瀝、薑汁;血虛可用四物湯加蒼朮、黃柏,煎下補陰丸;氣虛可用四君子湯加蒼朮、黃芩、黃柏;黃柏、蒼朮是治療痿症的重要藥物;食積可用木香檳榔丸;瘀血可用桃仁、紅花、蓬朮、歸梢、赤芍等。還有虎潛丸、補腎丸、加味四物湯,都是補腎的重要藥物。

丹溪還舉了兩個病例,說明了治療痿症的難度和需要注意的事項。第一個病例是體肥味厚、喜怒無常、脈沉澀的患者,醫生用燥熱香竄的藥物治療,結果導致熱氣鬱結,脾虛痿厥,最終因藥邪併火旺而亡。第二個病例是腳部發熱的患者,後來患了痿症。

陳無擇,曰: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骨髓,以成其形,內有肝心脾肺腎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勞逸,以致內臟精血虛耗,使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柔風腳氣,皆外因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作腫苦痛,為邪實。痿由內臟不足之所致,但不任用,亦無痛楚,此血氣之虛也。

葉氏,曰:丹溪發明治痿獨取陽明之說,可謂深中肯綮矣。考之《內經》,又有皮肉筋骨脈五痿,分屬五臟,如無擇所云者,似又當分治之也。原丹溪以肺攝一身,脾主四肢,故以治陽明為要。痿本脾肺二經者,以此施治可也。若夫肝之筋痿,心之脈痿,腎之骨痿,其受病必自不同,豈可只取陽明而治之乎。故治筋痿,宜養其肝,脈痿宜宣其心,骨痿宜滋其腎,不可執而論也。

白話文:

陳無擇

說道:人體有皮膚、毛髮、血管、筋膜、骨髓,構成其外形,內有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來主導其功能。若隨意放縱情感,喜怒無常,勞逸不均,就會導致內臟精氣血虛耗,使血管、筋骨、肌肉衰弱無力,無法運動,因此造成痿躄,症狀類似柔風腳氣。柔風腳氣是由於外感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因此出現腫脹疼痛,屬於邪氣實證。痿則是由於內臟不足所導致,但並不像柔風腳氣一樣疼痛,這是血氣虛弱的表現。

葉氏

說道:丹溪先生提出治療痿疾專取陽明經的說法,可謂深入精髓。考究《內經》,還有皮、肉、筋、骨、脈五種痿疾,分別屬於五臟,如同陳無擇所說,似乎應該分別治療。丹溪先生認為肺主一身之氣,脾主四肢,所以以治療陽明經為首要。痿病本源在脾肺二經,因此以此法治療是可以的。但是,肝臟的筋痿,心臟的脈痿,腎臟的骨痿,其病因必然有所不同,怎能只用治療陽明經的方法來治療呢?因此,治療筋痿,應當養護肝臟;脈痿應當宣通心氣;骨痿應當滋養腎氣,不可拘泥於一法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