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2)

1. 治初瘧方

麻黃(去節,一兩),桂枝(二錢),黃芩(五錢),甘草(炙,三錢),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上為末,水煎服。桃仁散血緩肝,夜發乃陰經有邪,用此湯散血中風寒也。

桂枝芍藥湯,治瘧疾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大爭,寒熱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則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云: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勝陰虛之證,當治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入陰經也,宜此湯主之。

桂枝(二錢),黃耆,知母,芍藥,石膏(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桂枝黃芩湯,如前藥服之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宜此湯和之。

柴胡(三錢),黃芩,半夏,人參(各一錢),石膏,知母(各一錢二分),桂枝,甘草(各五分)

上㕮咀,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服後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用大柴胡、大承氣等湯下之。

劉守真下瘧疾三方:

大柴胡湯,自寅至巳時發者,此謂病在氣也,用此湯下之。

柴胡(二錢),黃芩,半夏(各一錢),枳實(七分),大黃(三錢,人實者加至五六錢方可,另下)

上㕮咀,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四味,至七分,次下大黃再煎五六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大承氣湯,自午未時至酉時發者,此謂半在氣半在血也,以此湯下之。

枳實(一錢),厚朴(制,二錢),大黃(三錢,強人加至五錢,與硝作一包),朴硝(二錢半,與大黃共作一包)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二味,至七分,次下硝黃再煎五六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桃仁承氣湯,自酉戌時至丑時發者,此謂病在陰分,乃在血也,以此湯下之。

桂,甘草(各一錢半),桃仁(去皮,研爛,十五個),大黃(三錢,加至五錢),朴硝(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二味,至大滾,次下桃仁泥入內,再煎至七分,次下硝黃再煎至五六滾,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前數藥下後,以加減小柴胡湯合五苓散,合解毒湯,或合白虎湯調治。

柴苓湯,治瘧疾初發,寒熱交作,病在半表半裡,陰陽不分,用此分利之。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寒多,加官桂;熱多,加黃芩。

驅邪湯,蔭按:王節齋曰: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有汗,有無汗;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有發於夜者,治法:邪從外入宜發散之,然以扶持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陰分而用藥。邪瘧及新發熱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瘧,致傷脾胃,則必延綿不休,慎之。

白話文:

治初瘧方

第一方:主治初瘧。使用麻黃(去節,一兩)、桂枝(二錢)、黃芩(五錢)、甘草(炙,三錢)、桃仁(二十個,去皮尖),磨成粉末,水煎服。桃仁能散血緩肝,夜間發作是因為陰經有邪氣,此方能散去血中風寒。

第二方(桂枝芍藥湯):治瘧疾寒熱發作劇烈,不論先後發作,這是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稱為「大爭」,寒熱發作必會引起身體的劇烈反應。經書上說:「熱盛則動」,發熱就會出汗。經書也說:「汗出不止,知道是熱證。」這是陽氣盛而陰氣虛的症狀,應該治療裡面的實證和外在的虛證,如果不治療,恐怕久了會傳入陰經,因此適合用此方治療。藥物包括:桂枝(二錢)、黃耆、知母、芍藥、石膏(各半兩),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到七錢,水煎服。

第三方(桂枝黃芩湯):如果服用上方的寒熱症狀加重,則說明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都生病了,應該用此方調和。藥物包括:柴胡(三錢)、黃芩、半夏、人參(各一錢)、石膏、知母(各一錢二分)、桂枝、甘草(各五分),切碎,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服藥後,如果外邪已除,內邪未除,則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等瀉下藥治療。

劉守真治療瘧疾的三個方劑:

第四方(大柴胡湯):寅時到巳時(凌晨三點到上午九點)發作的瘧疾,這是病在氣分,用此方瀉下。藥物包括:柴胡(二錢)、黃芩、半夏(各一錢)、枳實(七分)、大黃(三錢,大便不通者加至五六錢,另煎),切碎,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先煎前四味藥至七分,然後加入大黃再煎五六沸,在發病前一小時服用,藥渣再煎服用。

第五方(大承氣湯):午時到酉時(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五點)發作的瘧疾,這是半在氣分半在血分,用此方瀉下。藥物包括:枳實(一錢)、厚朴(制,二錢)、大黃(三錢,體格強壯者加至五錢,與芒硝一起包煎)、芒硝(二錢半,與大黃一起包煎),切碎,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先煎前二味藥至七分,然後加入芒硝和大黃再煎五六沸,在發病前一小時服用,藥渣再煎服用。

第六方(桃仁承氣湯):酉時到丑時(下午五點到凌晨一點)發作的瘧疾,這是病在陰分,在血分,用此方瀉下。藥物包括:桂枝、甘草(各一錢半)、桃仁(去皮,研磨成泥,十五個)、大黃(三錢,加至五錢)、芒硝(二錢),切碎,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先煎前二味藥,大滾後,加入桃仁泥,再煎至七分,然後加入芒硝和大黃再煎五六沸,在發病前一小時服用,藥渣再煎服用。

以上幾種瀉下藥服用後,再根據情況加減小柴胡湯、五苓散、解毒湯或白虎湯來調理。

第七方(柴苓湯):治瘧疾初發,寒熱交替,病在半表半裡,陰陽不分,用此方利水。藥物包括: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切碎,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寒證較重加肉桂;熱證較重加黃芩。

第八方(驅邪湯):王節齋說:瘧疾是風暑之邪引起的,有的每日發作一次,有的二日發作一次,有的三日發作一次,有的隔日發作,有的日夜都發作;有的出汗,有的不出汗;有的上半天發作,有的下半天發作,有的晚上發作。治療方法:外邪入侵宜用發散的方法治療,但以扶持胃氣為根本,還要區分陽分陰分用藥。邪氣盛或新發熱者,可以散邪,也可以截斷;虛弱的瘧疾或久病者,應該補氣血。如果過度服用截瘧的藥物,傷了脾胃,則病情會反覆發作,應當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