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15)
卷二十三 (15)
1. 論瘧疾治法
無汗要發汗,以散其邪。稍久者,一補一發丹。久虛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楂、麥芽,扶脾自止,極忌吐截。凡瘧經年不瘥,謂之老瘧,必有痰水瘀血,結成痞塊,藏於腹脅作脹,乃瘧母也,雖內虛者,非常山、檳榔,決不能除,但須制熟,則不損胃,老瘧丸是也。血虛者,鱉甲丸。
體盛有水癖者,暫用芫花丸,仍須以補脾化痰湯藥輔之。老瘧飲宜量氣血虛實加減。或瘧後痢,痢後瘧,或瘧痢並作,俱以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加減分利。虛者補脾和血,三白湯加黃連、木香、當歸、砂仁,或四獸飲,補中益氣湯。外感汗吐下解,祛邪為主。內傷斂補,養正為主。
內外相兼,又當參酌而論。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發瘧。又曰:諸瘧皆生於風。《局方》主於傷食,丹溪主於痰。其實因夏傷暑,秋感風濕,遇七情飲食鬱痰而後發。雖三因雜至,錯亂氣血,然始於暑,成於痰,故捷徑以祛暑消痰為要,斯為正治矣。
蔭按:方氏曰:瘧疾之源,蓋由暑月中表氣虛,而致中氣虛,則水穀停聚,使痰飲瘀積於胸脅,表氣虛則風暑入內,使血液稽留於經絡,久則痰飲血液,拂鬱稠黏,膠固痞塞不通。人之衛氣,晝行陽分二十五度,脊與背也。夜行陰分二十五度,胸與腹也。榮衛行到病所不通,乃作寒戰,股振頭頷,中外皆寒,腰脊俱痛,此邪氣入於內也。
寒戰俱已,內外皆寒,頭痛如破,渴欲飲水,煩滿欲吐,自汗,此邪火發於外也。或獨寒而無熱,或寒多而熱少,或無汗者,宜開鬱豁痰為主,用人參養胃湯、草果飲子之類以發散之。或熱多而寒少,或獨熱而無寒,或有汗者,宜清熱補虛為主,用白虎加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以發散之。用發散藥三五服後,則用四獸飲、六和湯之類以截之。
或瘧久在陰分,亦須用血藥徹起陽分,然後截之可也。
樓氏,曰:治先熱後寒者,小柴胡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枝湯。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枝湯。多寒但寒者,柴胡薑桂湯。此以瘧之寒熱多少定治法也。若多寒而但有寒者,其脈或洪實,或滑,當作實熱治之,若便用桂枝誤也。如或多熱而但有熱者,其脈或空虛或微弱,當作虛寒治之,若便與白虎亦誤也。所以欲學者須先問其寒熱多少,又診脈以參之,百無一失矣。
龔氏,曰:瘧有風瘧、暑瘧、濕瘧、食瘧、痰瘧、瘧母。諸瘧之不同,不過風寒暑濕之外,感七情五味之內傷所致也。然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偏勝,寒熱交攻,乃成瘧也。治療之法,當先發散外邪,散之不退,又須分利陰陽,用柴苓湯最效,甚者以截藥除之,不二散、勝金丸之類。截之不愈,乃氣血大虛,要扶胃氣為本,人參養胃湯、養胃丹之類。又有綿延不休,越歲不已,經汗吐下過,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症癖,謂之瘧母,老瘧飲、黃甲丸之類。蓋瘧有新久淺深,治有緩急次序,宜以脈證參驗,量其虛實而療之。
白話文:
論瘧疾治法
無汗的瘧疾,要先發汗以散邪。病程稍長者,可以採取一補一發的治療方法。久病體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楂、麥芽,以扶助脾胃,使瘧疾自行停止,最忌諱吐瀉。瘧疾多年不愈的,稱為老瘧,必然有痰水瘀血結成痞塊,藏在腹部兩側,造成脹痛,這是瘧疾的根本病因。即使是體虛者,不用非常山、檳榔,也無法根治,但必須將藥材炮製熟透,以免傷胃,老瘧丸就是這樣的藥物。血虛者,可用鱉甲丸。
體質強盛又有水腫的人,可以暫時服用芫花丸,但仍需配合補脾化痰的湯藥。治療老瘧的藥方,需根據患者氣血虛實的情況調整用量。瘧疾之後發生痢疾,或痢疾之後發生瘧疾,或者瘧疾和痢疾同時發生,都可用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等加減分利。體虛者需補脾和血,可用三白湯加黃連、木香、當歸、砂仁,或四獸飲、補中益氣湯。外感引起的瘧疾,應以祛除邪氣為主;內傷引起的瘧疾,應以斂陰補陽,養護正氣為主。
內外兼傷的瘧疾,則需綜合考慮。古籍記載:「夏天受暑邪,秋天必發瘧疾。」又說:「所有瘧疾都源於風邪。」《局方》認為瘧疾主要由傷食引起,丹溪則認為主要由痰引起。實際上,因夏天受暑邪,秋天感受風濕,再加上情志不暢、飲食不節、痰濁內阻,才會發病。雖然病因錯綜複雜,但始於暑邪,成於痰濁,所以快速治療的方法,就是祛除暑邪和消除痰濁,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以下為作者按語)方氏認為:瘧疾的根本原因,是夏季之中氣虛弱,導致水穀停滯,痰飲瘀血積聚於胸脅;表氣虛弱則風暑入侵,血液滯留在經絡,時間久了,痰飲和血液粘稠阻塞,不通暢。人體的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背部),晚上運行於陰分(腹部)。榮衛運行到患病部位不通暢,就會出現寒戰、肢體震顫、頭痛、全身發冷、腰脊疼痛,這是邪氣入內的表現。
寒戰停止後,全身發冷,頭痛劇烈,口渴想喝水,腹部脹滿想吐,自汗,這是邪火外發的表現。或者只有寒而無熱,或者寒多熱少,或者無汗者,宜以開鬱豁痰為主,用人參養胃湯、草果飲子等發散。或者熱多寒少,或者只有熱而無寒,或者有汗者,宜以清熱補虛為主,用白虎加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發散。服用發散藥物三五劑後,再用四獸飲、六和湯等藥物來截斷瘧疾。
瘧疾久病停留在陰分者,也需要用活血的藥物使陽氣上升,然後才能截斷瘧疾。
樓氏說:治療先熱後寒的瘧疾,用小柴胡湯;先寒後熱的,用小柴胡加桂枝湯;多熱的,用白虎加桂枝湯;多寒的,用柴胡薑桂湯。這是根據瘧疾寒熱輕重來決定治療方法的。如果多寒而只有寒象,脈象卻洪實或滑利,應當當作實熱來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桂枝,就會導致病情加重。如果多熱而只有熱象,脈象卻虛弱,應當當作虛寒來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白虎湯,也會導致病情加重。所以學習者必須先了解寒熱輕重,並結合脈象來判斷,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龔氏說:瘧疾有風瘧、暑瘧、濕瘧、食瘧、痰瘧、瘧母等類型。各種瘧疾的不同,不過是風寒暑濕等外邪,加上情志、飲食等內傷因素造成的。內外防禦失守,真邪難以分辨,陰陽失衡,寒熱交攻,才會導致瘧疾。治療的方法,應先發散外邪,如果發散後邪氣未退,就需分利陰陽,用柴苓湯最有效,病情嚴重者可用截瘧藥物,如不二散、勝金丸等。如果截瘧後仍未痊癒,就是氣血大虛,必須扶助胃氣,可用人參養胃湯、養胃丹等。如果瘧疾綿延不愈,持續多年,並且已經使用過汗、吐、下法,榮衛受損,邪氣伏藏於脅肋,形成症瘕,稱為瘧母,可用老瘧飲、黃甲丸等。總之,瘧疾有新久淺深之分,治療也有緩急輕重之序,應根據脈象和症狀,衡量虛實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