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11)

1. 論瘧疾治法

彭氏,曰:《內經》云: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然無痰不成瘧,此先賢確論。乍寒乍熱者,邪氣與正氣相激搏而然。如邪氣陰盛而入內,則陽微而外寒。如正氣陽復而入內,則陰微而外熱。亦有單寒而為牝瘧,此濕傷陰分也。又有單熱而為牡瘧,此熱傷陽分也。又有三陽瘧,三陰瘧,屬五臟。《內經》曰:瘧屬三陽,宜汗宜吐,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屬治之。瘧屬三陰,宜下宜溫宜和,大柴胡湯、柴胡生薑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加升柴之類選而用之。

丹溪,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機要》謂在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少陽經為風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則總謂之溫瘧。發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其三陰經,瘧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作於辰戊丑未日者,太陰瘧也。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即三陰瘧)。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二日連發,住一日者,血氣俱受病。俗云脾寒,乃因名而迷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暑瘧,宜人參白虎湯之類。有痰者,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不食者,必從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虛者,必用參、術一二帖,拖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若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若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邪。數發之後,便宜截法而除之。久則發得中氣虛弱,病邪愈深而難治。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大渴大熱,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知母、麥門冬、黃連。渴,用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乾葛、白朮,一補一發。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可與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白二朮、半夏等治之。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大柴胡湯利之愈。久瘧不得汗,以二陳湯倍蒼朮、白朮,加檳榔。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黃、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二分,加生薑煎,調醋炙鱉甲末。瘧母,用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隨證加減為丸,醋湯送下。老瘧系風暑入在陰分,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川芎、紅花、當歸、蒼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服。痎瘧者,老瘧也。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夫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處涼令汗不得泄,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恣,及輕試劫藥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補,俟汗通身下過委中,方是佳兆。仍淡飲食,避風冷,遠房勞,無不愈者。常山性暴悍,善驅逐,然能傷真氣,病人稍虛怯者勿用。

白話文:

論瘧疾治法

彭氏說,《內經》記載:「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會得瘧疾。」然而,沒有痰就不能成瘧疾,這是前輩醫家確定的論述。瘧疾發作時忽冷忽熱,是因為邪氣與正氣互相搏鬥造成的。如果邪氣陰盛入侵內部,則陽氣虛弱,身體外感寒冷;如果正氣陽氣恢復並進入內部,則陰氣虛弱,身體外感發熱。也有些瘧疾單純發冷,稱為牝瘧,這是濕邪損傷陰分造成的;也有些瘧疾單純發熱,稱為牡瘧,這是熱邪損傷陽分造成的。還有些瘧疾是三陽瘧或三陰瘧,都屬於五臟病變。《內經》說:瘧疾屬於三陽經者,應該採用發汗和催吐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等藥物。瘧疾屬於三陰經者,應該採用瀉下、溫補和調和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柴胡生姜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加升柴等方劑,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丹溪說:瘧疾有因暑邪、風邪、濕邪、痰邪、飲食所致的。醫書《局方》記載:瘧疾在太陽經者為寒瘧,治療應以發汗為主;在陽明經者為熱瘧,治療應以瀉下為主;在少陽經者為風瘧,治療應以調和為主。這三陽經受病,稱為暴瘧。瘧疾在夏至後、處暑前發病的,是邪氣入侵較淺的;在三陰經發病的,則稱為溫瘧。瘧疾在處暑後、冬至前發病的,是邪氣入侵較深的,這種說法是很正確的。三陰經的瘧疾,發作時間在子、午、卯、酉日者,是少陰瘧;發作時間在寅、申、巳、亥日者,是厥陰瘧;發作時間在辰、戊、丑、未日者,是太陰瘧。三日發作一次者,是受病一年(即三陰瘧);隔日發作一次者,是受病半年;每日發作一次者,是受病一個月;兩日連續發作,中間停一天者,是氣血都受病邪侵害。民間俗稱脾寒,只是名稱上的誤解,實際並非如此。如果瘧疾是因飲食不當造成的,未必就是脾寒,其他原因亦然。暑邪引起的瘧疾,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類的方劑治療;有痰者,用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不食者,一定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應該從飲食方面治療;體虛者,必須先用人參、白術等藥物一兩帖,以扶助元氣,防止氣血下陷,然後再用其他藥物。如果沒有汗,就要讓病人出汗,以散邪為主要目的,同時兼顧補益;如果已經出汗了,就要控制出汗,以扶助正氣為主要目的,同時兼顧散邪。瘧疾發作幾次後,就應該採取截斷病邪的方法來治療。瘧疾久拖不治,會導致中氣虛弱,病邪會越來越深,難以治療。市面上有一些砒霜、朱砂等截瘧藥,毒性很大,不能輕易使用。病人大渴大熱的,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知母、麥門冬、黃連;口渴的,用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黃柏、葛根、甘草;久瘧的,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一補一瀉。病情嚴重的,會發寒發熱,頭痛如裂,口渴,喝水後多汗,可以用人參、黃耆、黃芩、黃連、梔子、川芎、蒼朮、白朮、半夏等藥物治療。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乾燥的,用大柴胡湯瀉下治療。久瘧不能出汗的,用二陳湯加倍蒼朮、白朮,再加檳榔。小兒瘧疾伴有痞塊的,用生地黃、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二分,加生薑煎服,再用醋炙鱉甲末調服。瘧母,用丸藥消導治療,以醋炙鱉甲為主藥,再配伍三棱、蓬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麴、麥芽等藥物,根據病情加減用量,製成丸藥,用醋湯送服。老瘧是風暑邪氣侵入陰分造成的,應該用活血藥引導陽氣外散,可以使用川芎、紅花、當歸、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等藥物煎服,藥液露置一夜服用。痎瘧就是老瘧。三日發作一次,是陰經受病。瘧疾是因暑邪引起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處於寒冷環境,汗液不能排出,就會鬱積成痰,如果再加上飲食無度,或輕易服用峻猛的藥物,就會加重病情。如果出汗後體虛,還需要補益,等到汗液遍及全身,到達委中穴才算痊癒的徵兆。之後還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風寒,避免房事勞累,這樣就能痊癒。常山藥性峻猛,善於驅逐邪氣,但是容易傷損正氣,體質虛弱的病人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