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4)

1. 內經敘瘧

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其暴如此,故名為瘧)。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病邪方盛之時,真氣正衰,若加以刺,必致毀傷);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因其衰止而後取之,則邪氣去而事大昌矣)。此之謂也(即上文須其自衰乃刺之謂也)。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

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邪氣正發,乃陰陽氣逆之時,故不可以強治)。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陰陽且移,必從四末始者,以十二經並原之氣,皆本於四肢也。故凡瘧之將發,則四肢先有寒意,此即其候)。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故治之者,當於先時未發之頃,堅束其處,謂四關之上也),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邪氣不得流行,乃察其孫絡之堅盛者皆取之。北人多行此法,砭出其血、謂之放寒,其義即此),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故可令真氣自為往來,而邪則無能並也)。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治,過之則失時也。

白話文:

內經敘瘧

瘧疾發作時,就像火一樣熱,像風雨一樣不可阻擋(瘧疾發作如此猛烈,所以叫做瘧疾)。因此經書上說:瘧疾最盛的時候,一定不能針刺(因為此時病邪最盛,真氣最衰,如果針刺,必然會造成傷害);等到瘧疾衰退的時候,治療就能收到很大效果(等到瘧疾衰退後再治療,邪氣就會去除,病情就能痊癒)。這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必須等到瘧疾自己衰退了才能針刺)。瘧疾尚未發作時,陰氣還沒有與陽氣結合,陽氣還沒有與陰氣結合,這時調治身體,真氣就能安穩,邪氣自然就會消失。

所以,醫生不能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是因為此時氣機逆亂(邪氣正在發作,陰陽之氣逆亂,所以不能強行治療)。黃帝說:很好。那麼,怎麼樣治療呢?什麼時候治療最好呢?岐伯說:瘧疾將要發作時,陰陽將要轉變之時,一定從四肢末端開始(陰陽將要轉變,一定從四肢末端開始,是因為十二經脈的經氣,都起源於四肢。所以凡是瘧疾將要發作,四肢都會先感到寒冷,這是瘧疾發作的徵兆)。

陽氣已經受損,陰氣隨之而來,所以要提前預防,緊束相關穴位(所以治療瘧疾,應該在發作之前,緊束相關穴位,指的是四關穴之上),使邪氣無法入侵,陰氣無法外洩,仔細觀察,發現孫絡部位腫脹堅硬且有血瘀的,都要針刺放血(邪氣不能通行,就觀察孫絡部位腫脹堅硬的,都針刺放血。北方人多採用這種方法,用砭石放血,稱為放寒,其道理就是這樣),這是真氣已經受損,但還沒有完全被邪氣侵犯的意思(這樣就可以讓真氣自行運行,邪氣就沒有能力與之抗衡了)。凡是治療瘧疾,要在發作前不久,例如像吃一頓飯的時間那麼長,就可以治療,錯過了這個時間,就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