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3)

1. 內經敘瘧

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肺素有熱者,陽盛氣實之人也。故邪中於外,亦但在陽分而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氣藏於心,陽之發也,熱在肌肉之間,故令人消爍。

然則癉瘧之所舍者,在心肺兩經耳)

帝曰:瘧未發(謂瘧未作時也),其應何如?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欲察其應,當求氣之所在。故但於證之寒熱,脈之躁靜,可辨其病之陰陽也)。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瘧之或在陰或在陽,陰陽盛極,氣必俱衰,故與衛氣相離而病得休止。

及衛氣再至,則邪正分爭,病復作矣)

蔭按:夫衛與邪相併則病作,與邪相離則病休。其並於陰則寒,並於陽則熱。離於陰則寒已,離於陽則熱已。至次日又集而併合,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客猶言會也。邪氣深客於府,則氣遠會希,時與衛氣相失),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陽勝則熱甚故渴也)。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於春夏冬而病瘧者,其病形多異。正以四時之氣,寒熱各有相反,皆能為瘧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秋以盛熱之後而新涼束之,陰陽相激,故病為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陽氣伏藏於內,故冬病者雖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春時陽氣外泄,腠理漸疏,余寒未去,故病多惡風),以夏病者多汗。(夏時熱甚,熏蒸肌表,故病此者多汗)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此下言瘧之諸變也,須其自衰乃刺之,謂不可刺於病發之時)。

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不可刺之,避其來銳也),無刺渾渾之脈(渾渾,陰陽虛實未定也,不得其真刺之,恐有所誤),無刺漉漉之汗(漉音鹿,汗大出也。邪正未分,故不可刺)。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於此三者而刺之,是逆其病氣也)。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

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此陰有餘陽不足也。衛氣並於陰分則表虛,故曰外無氣)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氣極於裡則復出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或陰或陽,瘧本不常,有先寒後熱者,陰極則復於陽也。有先熱後寒者,陽極則復於陰也)。

白話文:

內經敘瘧

瘧疾的發生是因為人體用力過度,導致肌膚腠理疏鬆,風寒之邪侵入皮膚和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時,陽氣旺盛,如果陽氣旺盛而不衰退,就會患病。由於邪氣只侵入陽分,沒有到達陰分(肺部本來就燥熱的人,或陽氣盛實的人,邪氣侵犯外在,也只停留在陽分,達不到陰分),所以只有發熱,沒有發冷。邪氣內藏於心,外在則停留在肌肉之間,導致肌肉消瘦,因此稱為瘧疾。邪氣藏於心,是陽氣發作的表現,熱邪在肌肉之間,所以使人消瘦。瘧疾的邪氣,藏在心肺兩經。

皇帝問道:瘧疾未發作時,會有什麼徵兆?岐伯回答:瘧疾的邪氣,必然是盛衰交替的。根據邪氣所在的部位,病在陽分則發熱且脈搏跳動有力,病在陰分則發冷且脈搏平和。要觀察其徵兆,應當探查邪氣所在的部位。因此,只需觀察寒熱症狀和脈搏的跳動情況,就可以辨別疾病的陰陽屬性。到了極點,陰陽都會衰弱,衛氣分離,所以病情就會好轉;衛氣重新聚集,疾病就會復發。瘧疾或在陰分或在陽分,陰陽盛極,氣必俱衰,所以與衛氣相離而病得休止;衛氣再次聚集,則邪正相爭,疾病又會發作。

陰陽按語:衛氣與邪氣相合,疾病就發作;衛氣與邪氣分離,疾病就減輕。邪氣與衛氣相合於陰分,則發冷;相合於陽分,則發熱。邪氣與衛氣分離於陰分,則寒邪已去;分離於陽分,則熱邪已去。到第二天,衛氣再次聚集而與邪氣相合,疾病就再次發作。

皇帝問道:有的瘧疾隔一天發作,有的隔幾天發作,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這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隔日發作的,是因為邪氣和衛氣滯留在六腑之中,有時相互錯失,不能相遇,所以要休息幾天才能再次發作。瘧疾是陰陽交替盛衰的結果。邪氣盛衰程度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陽氣盛則熱重,所以口渴。

皇帝問道:有人說夏天受暑熱之邪,秋天必得瘧疾,但現在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是應四時之氣的規律。疾病的表現形式不同,是違背四時之氣的結果。在春夏秋冬任何季節都可能得瘧疾,其症狀表現多有不同,正因為四時的氣候,寒熱各有相反,都能導致瘧疾。秋季發病者寒邪較重(秋季是盛熱之後天氣轉涼,陰陽相激,所以病症寒邪較重);冬季發病者寒邪較輕(陽氣收藏於內,所以冬季發病者寒邪較輕);春季發病者怕風(春季陽氣外泄,腠理漸疏,餘寒未去,所以多怕風);夏季發病者多汗(夏季暑熱,熏蒸肌表,所以多汗)。

皇帝問道:經書上說,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現在熱證屬於有餘,寒證屬於不足。瘧疾發作時的寒邪,湯火都不能溫暖;發熱時,冰水也不能降溫。這些都是有餘不足的表現。在這個時候,即使是最好的醫生也不能阻止病情發展,必須等到病情自行減輕才能針刺治療,這是為什麼?請講解一下。

岐伯回答:經書上說,不要針刺灼熱的部位(不可針刺,避免針刺到最厲害的部位),不要針刺脈象渾渾的部位(渾渾,指陰陽虛實未定的脈象,無法確定真假,針刺可能出錯),不要針刺汗出過多的部位(漉音鹿,汗出很多。邪正未分,故不可針刺)。因為這樣做是違逆病情,所以不可治療。瘧疾一開始發作時,陽氣與陰氣相合,此時陽氣虛弱而陰氣盛,體表沒有陽氣,所以先發冷。陰氣逆盛到極點,就會轉化為陽氣,陽氣與陰氣再次相合於體表,則陰氣虛弱而陽氣實盛,所以先發熱且口渴。瘧疾的邪氣,與陽氣相合則陽氣盛,與陰氣相合則陰氣盛。陰氣盛則發冷,陽氣盛則發熱。瘧疾是風寒之邪的變化無常的表現,病情到了極點就會轉變。有時先寒後熱,陰盛極則轉為陽;有時先熱後寒,陽盛極則轉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