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2)

1. 內經敘瘧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凡邪氣客於頭項,則必循膂而下,此其常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然邪之所中,亦但隨虛實而異其處,不必盡當風府也。

然則所謂日下者,惟邪氣耳。衛氣周環,豈有日下之理,但氣至而會,其病乃作,則邪氣衛氣,均為日下一節矣)。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氣至者,衛氣之至也。至於邪合,然後病作,故其蓄作,則遲早有時)。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府者,所以聚物。故凡風之所居,即為風府。衛氣之至,與邪相合則腠理開,開則邪復入之,故無論乎上下左右,皆可中邪。凡邪所中之處,亦皆可稱為風府,故曰風無常府也)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此風字,指風證為言,風之與瘧皆因於風),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養而不移者也),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流變不一者也)沉以內薄(言其深也,即上文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之謂),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浴水乘涼之類),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因暑受寒,則腠理閉,汗不出,寒邪先伏於皮膚之中,得清秋之氣而風襲於外,則病發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陽邪獨亢,故但熱不寒而煩冤少氣。表裡俱病,故手足熱而欲嘔,以熱邪及於胃也)。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安舍者,言其何所居也)?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風雖陽邪,其氣則寒,故風寒可以並言),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者也(腎應冬,其主骨髓,故冬中風寒而不即病者,則邪氣藏於骨髓之中,或遇春溫,或遇大暑,隨觸而發。故自內達外而為病也)。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自陰出陽則陰虛陽實也)。衰則氣復反入(陽極而衰,故復入於陰分),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冬中於寒而發為溫瘧,即傷寒之屬,故《傷寒論》有溫瘧一證,蓋本諸此)。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

白話文:

內經敘瘧

皇帝說:先生說衛氣每到風府穴位,皮膚腠理就會開張。開張了,邪氣就侵入,侵入就發病。現在衛氣每天下降一節,它開張的時候,並不一定在風府穴位,那每天發病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說:這是邪氣停留在頭項,沿著脊椎向下走的緣故(凡是邪氣停留在頭項,一定會沿著脊椎向下走,這是常理),所以虛實不同,邪氣侵犯的部位不同,就不一定會在風府穴位。(邪氣侵犯的部位,也只隨著虛實而不同,不一定要在風府穴位。)

所謂每天下降的,只是邪氣而已。衛氣周流全身,哪有每天下降的道理呢?只是氣血運行到某處,邪氣與衛氣相合,疾病才發作,所以邪氣和衛氣,都算是每天下降一節了。

因此,邪氣侵犯頭項,氣血運行到頭項就發病;侵犯背部,氣血運行到背部就發病;侵犯腰脊,氣血運行到腰脊就發病;侵犯手足,氣血運行到手足就發病。(氣血運行到是指衛氣運行到。到了邪氣與衛氣相合,然後才發病,所以疾病的潛伏和發作,都有時間上的早晚。)

衛氣所在之處,與邪氣相合就發病,所以風沒有固定的穴位。衛氣開張的地方,必定會使皮膚腠理開張。邪氣聚集的地方,就是它的居所。(居所,是聚集之物的地方。所以,凡是風邪停留的地方,就是風邪的居所。衛氣運行到,與邪氣相合則腠理開張,開張了邪氣就再次侵入,所以無論上下左右,都可能被邪氣侵犯。凡是邪氣侵犯的地方,都可以稱為風邪的居所,所以說風沒有固定的穴位。)

皇帝說:很好。風證和瘧疾(這裡的「風」,指的是風證,風證和瘧疾都是由於風邪引起的),症狀相似,但風證卻持續存在,而瘧疾卻有發作和間歇期,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風邪停留在某處(停留而不移動),所以持續存在;瘧疾的邪氣隨著經絡(流動變化不定)深入內臟(指邪氣深入,上文「薄於五臟」是指邪氣侵犯五臟,橫向連接著胸腹部的募原穴),所以衛氣應對時才會發病。

皇帝說:瘧疾先寒後熱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說:夏天受暑熱之邪,汗出很多,皮膚腠理開張,又遇到夏天的寒涼之氣(如冷水洗澡),藏在皮膚腠理之中,秋天又受風寒,就成病了。(因為暑熱受寒,則腠理閉塞,汗出不了,寒邪先潛伏在皮膚之中,遇到清涼的秋氣,外邪風寒襲擊,就發病了。)寒邪是陰氣,風邪是陽氣。先受寒邪後受風邪,所以先寒後熱。疾病按時發作,叫做寒瘧。

皇帝說:先熱後寒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說:這是先受風邪後受寒邪,所以先熱後寒,也按時發作,叫做溫瘧。只熱不寒的,是陰氣先衰竭,陽氣獨盛,就會氣短煩悶,手足發熱想嘔吐,叫做癉瘧。(陽邪獨盛,所以只熱不寒而煩悶氣短。表裡都病了,所以手足發熱想嘔吐,是因為熱邪到達了胃。)

皇帝說:溫瘧和寒瘧都藏在哪個臟腑呢?(藏在哪個臟腑,是指它在哪裡停留。)

岐伯說:溫瘧,是冬天受風寒(風雖然是陽邪,但它的性質是寒,所以風寒可以並稱),邪氣藏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不能自行排出,遇到大暑,腦髓被灼傷,肌肉消瘦,皮膚腠理開張,或者稍微用力,邪氣和汗液都排出,這個病藏在腎臟,它的邪氣先從內向外排出。(腎臟應於冬季,它主骨髓,所以冬天受風寒但不立即發病,邪氣就藏在骨髓之中,或遇到春溫,或遇到大暑,觸發而發病。所以是由內向外而發病。)

這樣的話,就是陰虛陽盛,陽盛則熱。(從陰分出陽分則陰虛陽實。)衰竭了,氣又反入陰分(陽盛而衰,所以又回到陰分),進入陰分則陽虛,陽虛則寒,所以先熱後寒,叫做溫瘧。(冬天受寒而發為溫瘧,就是傷寒的種類,所以《傷寒論》有溫瘧這一證候,大概就是本於此。)

皇帝說:癉瘧怎麼樣呢?

岐伯說:癉瘧,是肺部本來就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充實而不外泄。